第382章 新朝-《北齐:家父文宣帝》

  “京城方面,各坊之外三十里内为公田,代族迁户执事官一品以下到羽林军武士,授予京畿三县附近的公田,华人官员一品以下到羽林军武士,授予三县之外的公田。”

  所谓的代族,其实就是指鲜卑人,北魏早期以“代”为国号,代族迁户就是那些搬迁过来的鲜卑人,在此时尤其指代那些从怀朔搬过来的鲜卑新贵阶级。

  离首都近的膏腴之地分给鲜卑人,优先照顾他们的利益,能略微减缓对高殷的不满,同时汉人部分也能分得不小的田地,与鲜卑人一里一外的拱卫着邺都,顺带加强邺都的重要性。

  毕竟田产都在这里,那么将来晋阳的将领迟早要安家在此处,一如汉武帝迁徙豪强、建茂陵,使得“茂陵子弟”成为长安京爷的别称。

  不仅是他们,高殷连带着禁卫军的地也一起分了出去,确保他们的利益。

  什么事都没做,就先加官分地了,诸王公大臣自然乐意。

  这些地也不是白分的,一方面是自己此时分利给他们,他们就要承自己的恩德,其次,现在自己先将赏格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地步,那将来高演想要夺位,他能开出的条件空间就会被进一步压缩,毕竟此时自己已经分配到位了,他还能给什么?

  除了分赃,高殷也要行使君王的权能,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接下来,要派人出使伪周、伪陈以及北方的突厥,顺便向周国索要这些人——陈昌、陈顼及其等子弟。”

  诸臣议论纷纷,有臣子出言询问:“这些都是伪陈宗室,尤其以陈昌为影响统嗣的重要人物,伪周恐怕也不会轻易放回去,更难以说是否愿意移交我国……”

  “无妨。”高殷笑着说:“顺便问问宇文护是否想看看他的母亲阎姬,把这个消息带过去,朕想他会很有兴趣的。”

  从稷山后就没再和周人联系,宇文会应该等急了,自己也该拿他们的祖母议价了。

  其中最重要的是这个陈顼,将来归国干掉了陈文帝的儿子,自己做了皇帝,主导了太建北伐,拿回了齐国有的淮南之地。

  现在先把他捏在手里,怎么说也是为陈伯宗剪除了一大威胁,废帝帮助废帝了属于是。

  而且陈顼的儿子陈叔宝现在也在周国手里,一并拿到手中不是问题。

  “……臣遵旨。”

  祠部尚书郑颐出列受命。

  “此前有阳翟一郡,户至数万,多数无妻?”

  这是度支曹管理的,度支尚书杜弼起身汇报:“是,按照过去的制度,未娶妻者交纳半床租税,因此有司曾弹劾过,但先帝以为多生事端,因此没能深究。”

  这件事的后果还挺严重的,阳翟的男女不结婚,或私下同居不登记户籍,这样就能逃掉一半的租税,洋子当时已经是二阶段了,没好好管理这件事,之后欺瞒避税的事情就很严重,甚至丢掉了六成的户口和租税。

  “核查阳翟的男女户籍,官府出面给他们婚配。以二十岁为限,若二十岁尚未成婚、赋税又不缴纳全的,确认是否有伴侣,有的视作已婚,以前没缴纳的部分就不用补了,日后正常缴纳赋税就行;没有伴侣的男子充入军队,以军屯的名义就近迁移到淮南去开垦,同样配给婚侣;若既不纳全税、又不愿意结婚的,视作叛国,打入食干,迁移到幽州来。”

  这样确实会对一些百姓造成伤害,但没办法,某种意义上阳翟是“模范郡”,做了全国偷税漏税的表率,因此高殷才要着重处理,把这几万个单身钉子户全部解决,不然以后税都收不上来。

  为了齐国这个大家庭,就只能委屈一下阳翟这几万小家了。

  “臣遵旨。”

  杜弼领命,他去办这件事,让高殷很放心。

  接下来没有特别的事务了,一份份奏疏呈递、批复、发落,如行云流水般顺畅,新君既未在军务上茫然失措,也未在赋税条目间犹豫踌躇。

  有着少年人的朝气,又没沾染独断专行,时常唤起对应的省曹长官,考问细节,某种意义上,朝堂也变成了他的课堂,百官都是他的老师,正对他的年龄。

  相比之下,尚不熟悉事务的新尚书令,就将新君更衬托得英明神武了。

  两个时辰一晃而过,年轻人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臣子们多半都参加了昨夜的傩礼,又在皇宫中来回穿梭,已经非常疲惫,而高殷还精神焕发,让人感慨新朝的气象就是不一样。

  不知道有多少年没看到一个正常的皇帝了,有臣子不自觉间泪满襟衫。

  “朕看众卿也都疲倦了,那便散朝吧。”

  高殷起身,转进后殿,群臣起身行礼:“恭送吾皇……”

  随后也都各自散朝而去。

  臣班中围绕着高演,不自觉地聚集成一个圈子,他们先后向高演进言,高演却心不在焉,回过头看向皇宫,却见禁卫军像是摆尾的神龙,扭动旋转着隐没在了殿柱之间,进入内里拱卫皇帝了。

  如何才能有机会,打破这层防御呢?

  高演紧皱着眉头,这真是个艰巨的任务。

  脑中回想着新君刚刚颁布的各项诏令,高演惭愧的想,自己白吃了那么多年米,哪怕他自己坐在那个位置上,暂时也没办法做得比皇侄儿更好了。

  他这么聪明的人,自然想得到,即便自己将来取而代之,要付出的赎买力度只会更大,而且使用的只能是“晋阳”的力量,母后对他的影响力也会变得更强。

  齐国会死掉很多人,比在战场上死掉的还要多得多。

  可……母后已经把一切都交给自己了,自己不能令她失望。

  他攥紧拳头,指甲刺破了手心,渗出细细密密苦涩的血。

  ……

  “拜见母后。”

  高殷恭恭敬敬地朝李祖娥行礼,下了朝,他就赶往宣光殿,此刻他起身,展示着自己的身段:“您看,儿已经是皇帝了!”

  李祖娥的心都要化了,她的儿子做了皇帝,自己挤走那个老女人做了太后,梦寐以求的场景成真。

  不是说她期盼着高洋早日死亡,只是段华秀和娄太后毕竟是个威胁,如今名分已定,他们母子未来的荣华已经握在手中。

  “道……至尊,来,与母后说一说。”

  李祖娥这么称呼自己,心都颤抖了一下,喜不自胜:“今日是你第一次上朝,说了什么?群臣如何反应?”

  高殷坐在母亲的身边,拉着她的手,一一汇报今日所下的诏令。李祖娥毕竟是世家女,对于这些政务即便没有经验,也颇通其义,只是高洋在时,她避而不涉,如今皇儿掌权,倒是她干涉政务的好时机。

  “皇儿,对群臣不可尽信,尤其是那些皇叔们,须得提防,我看诸王之中,仅常山王可大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