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异动-《北齐:家父文宣帝》

  “小疯子,醒了么?”

  从元宵之后,这个称呼就变成皇后对皇帝的爱称。

  高殷从床上爬起,揉搓着眼睛,张嘴朝郁蓝哈气,把她给吓退。

  “跑什么,不都是你的味道么?”

  郁蓝咬着嘴唇,想揍他一顿,又听他说:“今天也去宣训宫,帮我看住老太婆。”

  “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她送到北宫?”

  “有点麻烦。这些天不断有臣子请求入宫看望,我不准许就请求让六叔去,都在等着我违礼,他们好有借口……”

  “好有借口把你称作第二个天保?”

  “差不多。”

  高殷迷迷糊糊地走向郁蓝,搂住她。

  “乐安义宁有事做,母后不想靠近,春华他们地位不够,就只能拜托你了,而且你是突厥人,他们不敢太招惹你。”

  “难说,你这小混球就挺招惹我的。”

  “是的是的,现在还要再招惹一次,我醒了不是么?”

  “你开玩笑吗?我都换好衣服了,而且早朝也要到了!”

  “没事,不会太久的。噢,我说的是老太婆,不是咱们。”

  “混……账!”

  …………

  上完早朝,高殷独自坐在御书房内,一边处理政务,一边想着心事。

  今日是二月十三,还有十天,高演的政变准备得又如何了呢?

  史书上虽然记载他们政变时,只有家僮七十多人,但这根本不可信,光是斛律光、贺拔仁、薛孤延等将站在他们一边,就已经足够当数百人使用了,而且高归彦也倒戈了,使得他们在宫禁一路畅通无阻。

  在闯入云龙门时,叱利骚不愿意服从,于是高演等人使骑杀之,说明他们的队伍还有骑兵,一路上已经聚集了许多士兵。

  娄昭君那边的动向也很诡异,政变当日,“帝与太皇太后并出,太皇太后坐殿上,皇太后及帝侧立”。

  皇帝住昭阳殿,太后住宣光殿,太皇太后应该要搬离宣训宫,即便没有,那皇帝和太后也不应该和娄氏一起出现在昭阳殿才对。

  这就足够说明,高殷、李祖娥已经在宫内被娄昭君所控制,高演等人的政变,更接近于走个过场。

  政变成功后,高演命令高归彦把原先的侍卫都带到华林园,另换京畿府的军士来守卫宫廷。

  但现在宫内的禁卫,主要是高洋留下来的百保鲜卑,高殷必不会像历史上那样“仓猝不知所言”,而且京畿府也已经成为过去,现在是高长恭掌握的天策府,高归彦这个最大毒瘤也被他移花接木去了尚书省,宫禁之事主要分给可朱浑天和与其他五将。

  若自己是高演,不开天眼,那就肯定不会再政变,但他太懂高演了,这家伙是个孝子,或者说,因为高洋的猜忌,使得高演生存的希望全部压在了母亲娄昭君的身上,这也就使得高演被娄昭君所控制——其实高湛也是一样,但高殷的奋进使得高洋敢于做更出格的举动了。

  而娄昭君一定不会放弃权力,所以会借着仇恨逼迫高演行动,只是时间问题。

  高演政变的时间肯定不会慢于历史上的二月二十三日,现在高殷对国家的掌控力比历史上高得多,他甚至应该加快速度,在自己彻底坐稳之前。

  可他会从哪里找人呢?

  要么就得从高长恭入手,渗透天策府,要么就得是宫禁中的长官。

  或者……仍是高归彦?至少贺拔仁是肯定没跑的。

  有些时候,暴君和仁君往往就在一念之间,甚至是因为前者没有后者杀得快、杀得准,没有达到目标的杀戮只是屠杀,若是能像手术一样,精准得解决掉罪魁,那反而能阻止伤口扩大,不牵连更多人。

  而且不杀人,他竖立不了威望,有些人绝对要铲除掉,之后还能趁势进行军制改革。

  忽然有侍者来报:“至尊,广宁王与乐城公求见。”

  “快请!”

  不久,高孝珩与高长恭携手偕行,朝高殷躬身下拜:“臣等拜见至尊。”

  “坐。”

  高殷和他们比较熟,二人也不拘谨,屏退了一旁的侍者。

  “汝二人同来,必有要紧事,是天策府的问题?”

  高长恭和二兄对视一眼,先行跪下叩头:“请至尊恕臣等之罪。”

  这一跪,高殷心下了然,没有立刻将他扶起,反而起身踱步。

  “孝琬自己如何想?”

  高孝珩瞳孔微缩,高长恭低低的声音传来:“三兄……颇有意动。”

  “呵!也是难为他了。”高殷冷笑:“其不知己是他人手中棋?哪怕事成,娄氏又会允许他登位吗?”

  这种诛心的话,高长恭等人不敢接,只能听高殷自言自语。

  “算了,还是按之前的计划来吧,汝等就假意为其说动,事发之日报呈,届时朕一并解决。”

  高长恭有些不忍心,又多问了一句:“臣其实觉得,现在就可以放常山王到外郡,数年后定然无虞。”

  “然后呢?把太皇太后也放到外郡?贺拔仁等辈也放了?那天下人又会怎么说?”

  高殷也觉得麻烦,他开了天眼,知道娄昭君和高演绝对不会放弃,但除了自己没人知道,提前对他们下手,世人只以为自己是刘子业萧宝卷之辈。

  必须要和高湛一样,让他们主动犯错,自己只是被迫反击的郑庄公,甚至自己还得稍稍缓和,让他们感觉到希望,主动跳进坑里。

  “你们没有瞒我,这很好,果然是我的左膀右臂。”

  高孝瑜和高孝琬的心思,其实只要派不良人多加探查,总能找到的,现在两人不包庇,主动说出来,让高殷心里很满意。

  这就叫内举不避亲吧。也亏得是高长恭如此性格,高殷才敢放心地把天策府交给他,不至于陷入到无尽的猜疑链中。君臣还是要有一些默契的。

  “等事情结束,我会放孝琬去外地,做几年太守管管民生。”

  “至于孝瑜……看他自己怎么做吧。”

  两人叹息,却也不敢求情,虽然是兄弟,毕竟各人有各路,认清形势才是最好的。

  大兄和长广王自幼一起长大,太亲密了,所以被长广王的下场给吓怕了,而三兄又一直存着不切实际的梦,让他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更何况孝珩孝瓘延宗三人的利益,已经和高殷深度绑定,若背主,将来又何得人信呢?也就高殷下令,他们才要对别人做戏而已。

  至尊好像很喜欢这一套,长广王那会儿也是,能用出这样的招数,说明对面已经完全被看清了,至尊再幼小,也是皇帝,只要抓稳禁卫、下得了狠心,这些就不会是大问题。

  高殷又取来一些密折,递给他们:“似乎平秦王也不太安分。”

  “他都已经做了相,还有什么不满的?”

  “正是因此才不满。”

  高殷笑着说:“一国之相,岂是那么好当的?其人生性自私,清河王待他虽然刻薄,但毕竟抚养他长大,结果他怀恨在心,进谗言害死了清河王,可怜阿劢了!”

  高劢是清河王高岳之子,如今才十一岁,说宰相之才都是轻了的,隋军伐陈前献上《平陈五策》,是出将入相的大才,将来有一个儿子叫高俭,是唐朝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会有一个姓长孙的外孙女,小名叫观音婢,丈夫叫做李世民。

  登基之前,高劢、裴世矩、慕容士肃和三藏兄弟都在高殷的幕府内,号作太子四友,高殷登基后,就自然不提这种名号,转而给他们升官加爵、在幕府内做事,是将来高殷治国理政的人才库。

  算一算,魏征之父魏长贤、房玄龄之父房彦谦如今在文林馆,尉迟恭的祖父尉迟孟都、秦琼祖父秦方太任职于天策府,段志玄祖父段瑗为平陵县令,张公谨祖父张敢之为乐陵太守,程咬金的祖父程哲任晋州司马,刘政会祖父的哥哥刘环隽现在是中书侍郎,徐世勣的祖父徐康则任谯郡太守。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有三分之一在齐国,等待高殷发掘,剩下的则散布在周陈。

  高殷已经下令将这些臣子升调入朝,试试名将们父祖的成色,运气好的话,这些未来名将出生就将含着金汤匙,随齐朝共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