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杨愔正在会客。
“常山王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只可惜……”
杨愔展了展双臂,身上穿的是洗得发白、颇有磨损的旧布衣:“愔乃待罪之身,不能执礼出迎,还望殿下海涵。”
感受到杨愔言语中的疏离,高演爽朗一笑:“无妨!一时龙困浅滩而已,以杨公之才,又岂是长久之局?”
他盯着杨愔的表情,语气刻意放缓,带着推心置腹的暖意:“今日前来,非为虚礼。杨公乃三朝老臣,先帝托孤重臣,纵有微瑕,岂能掩瑜?至尊……唉,或是一时受人蒙蔽,杨公切莫灰心。”
“殿下谬赞,愔惶恐。”杨愔微微躬身,姿态谦卑,也没仔细问这三朝是哪三朝,是包含了乾明,还是指文襄?
“这些日子,愔离省思过,深感天鉴昭昭,圣虑周详,处置公允,唯俯首愧服而已。如今闲居府中、日夜读书,与典籍为伴,倒也清静自在。殿下身负辅政大任,何必屈尊降贵,来探视愔这无用之人?”
高演听出一股酸气,轻声笑着:“实不相瞒,已拜职尚书令。”
杨愔闻言一怔,随即恍然,起身整袖,郑重一揖:“原来如此。殿下荣膺宰辅,总领百揆,愔当恭贺。”
说罢,他斟满酒盏,亲手奉上。继而挽袖研墨,提笔润毫,凝神片刻,手腕生风,一幅字画顷刻而就,随后盖上“恬裕龙文”的印章。
高演对此啧啧称奇,可他不是为了讨要字画来的,夸赞片刻,便调转话锋:“此前我犹不知,及至亲掌尚书,才知道国家事务的繁重。前者平秦王在职,处理政务艰难缓慢,屡遭至尊呵斥,我们才领会到杨公这些年的不容易,每每相对唏嘘。”
杨愔闻言,面色微变,他当然知道高归彦不会这么想,纯粹是高演自己加的戏,不知道他卖的是什么药,可心里又感到安慰。
平心而论,他和高演虽然是政敌,但并不痛恨对方,只是想解除太后、宗王对至尊的威胁,等至尊坐稳大位,将来还要重用,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关系。
他相信高演也是这种感觉,至于高湛……死人不用再提,因此得知高湛的死讯,杨愔深是大喜,只觉得太祖终于看清局势发了威,新君的路更加平坦。
结果确实平坦了,新君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罢相去职,甚至将高归彦任命为尚书令——他懂什么政务?在府中近两月,他收不到外面的风声,此时从高演口中得知高归彦做事不称职,倒是颇有些快意,觉得新君错看了人。
只是这种宽慰居然是由高演给予的,让他心中既错愕,又失落,原来最懂他的,是自己的政敌。
高演一饮而尽,将酒盏放在桌案上,声音被酒液拖拽得低沉:“今上虽为守文良主,毕竟春秋尚富,骤览万机,恐难驾御。若再有宵小如附骨之疽,常在君侧,长此以往,那么去职的忠良之士,可能就不止杨公您了……”
“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啊。”
杨愔的心猛地一沉,如同坠入冰窟。常山王此行,绝非简单的慰问,这言语间的暗示,这热切背后的迫切,无不指向一个他早已隐隐察觉却不愿深想的可能——其欲变乎!
杨愔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焦急,他的表情变得深沉,转过头来:“常山王不妨直言。”
高演的目光紧紧锁住杨愔的脸,袒露自己的内心。
“先帝是我的兄长,每每思及其嘱托,我便不由得夙夜忧叹。然文襄皇帝更是我的大兄,值此危疑之际,正需如令公这般老成谋国、忠直不阿的股肱之臣,力挽狂澜,匡扶正道!”
杨愔明白了他的意思,忍不住大笑:“匡扶正道?那不如再等候些年日,待今上加冠,则便是正道了!”
高殷的字是正道,道人是父母长辈称呼的小字,等他二十岁加冠,不是皇帝的话,还真就叫做高殷高正道。
杨愔突然给自己来幽这一默,高演默然无语,他知道这种情况确实让杨愔难以接受,但他也没想真在此时劝服他。
“正统之争,我不与杨公论,杨公想必也清楚。”
拥立文襄一系,只是用来糊弄高孝琬的说辞,真不真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相信,那么再拙劣的谎言也有着市场。
而对深谙齐国内情的杨愔来说,真正的正统要靠力量来维系,高浚、高涣等庶王得到时运才能有这个机会,更多的可能,则围绕在天保之子与太后嫡子之间。
“单说今日,即便我告诉了您,您又能如何呢?上达天听么?”
杨愔再度变色,高演说话如此直白,只怕将要图穷匕见,恐怕就在近日。
而杨愔此时确实只能等候高殷召见,门外那些卫士允许别人进来探访,却并不会替杨愔传达消息。
等杨愔想办法突破封锁——如果有这个办法的话——可能尘埃早已落定。
对国运飘摇的绝望,瞬间攫住了杨愔。宗王政变的危害他当然清楚,更清楚高演没有这种力量,必须借助太后和晋阳,那么这就意味着勋贵的势力将再次上涨,将来无论谁是帝王,对未来的皇权都是危害,也就意味着将来的齐国,他们士大夫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杨愔感到喉咙发紧,手指在布袖中蜷起。
高演要的不是他杨愔,而是他这块“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招牌,是他作为先帝托孤老臣的象征意义,自己这待罪之身,竟成政敌撬动局势、粉饰阴谋的工具?
高殷废黜自己,恰好给了高演重拾天保残存不多的人望的机会!
“非杨公所想。”
高演对这位赤诚的老臣终究不忍心,语气缓和了些:“乾明不知您的力量,放任奸贼传递诏命,国家大权必然会旁落,我希望高家的国祚能够千秋万代永在,相信您也是这么想。”
“如今群凶在其侧,进谗骨肉至亲,危害太后,欲擅朝权,若不早图,社稷将倾覆。鸷鸟一旦离巢,鸟窝就有被掏蛋之危,如今这种形势之下,您居于竹院,恰好明哲保身,等清除了君侧的奸臣,我也会交还权柄,谨守名教,做一个悠游闲人,国家大事还仰仗于您。”
高演笑了笑:“到时候,还请您不要推辞。”
杨愔忽然不知道说些什么,他设想过自己和高演同朝为臣、和睦相处,但不是现在,而是遥远的未来。
莫非自己的运气不在高殷,而在高演?
察觉到一丝窃喜,杨愔内心更加羞愧。
他的沉默仿佛凝固了时间,高演含笑看着杨愔,耐心等待,那笑容志在必得,是对猎物即将入彀的信心。
良久,杨愔才极其缓慢、近乎艰难地再次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中挤出来,带着无法言说的沉重与挣扎:
“殿下……所言,关乎国本,愔……一介待罪布衣,不敢妄议朝政。”
他垂下眼睑,避开了高演那灼人的目光,心湖翻涌,更觉郁然。
“无妨。今夜已深,杨公早日休息,若有机会,我过段时间再来拜访。”
高演拍打杨愔的肩膀,吐露些许真心话,他轻松了一些,对明日的政变更多了几分希冀。
走到门前,杨愔被卫士阻拦,只能看着高演离去。
却见高演忽然转身:“杨公!望你我各自努力保重!”
随后跳上马,奔跃而去。
“常山王大驾光临,真令寒舍蓬荜生辉,只可惜……”
杨愔展了展双臂,身上穿的是洗得发白、颇有磨损的旧布衣:“愔乃待罪之身,不能执礼出迎,还望殿下海涵。”
感受到杨愔言语中的疏离,高演爽朗一笑:“无妨!一时龙困浅滩而已,以杨公之才,又岂是长久之局?”
他盯着杨愔的表情,语气刻意放缓,带着推心置腹的暖意:“今日前来,非为虚礼。杨公乃三朝老臣,先帝托孤重臣,纵有微瑕,岂能掩瑜?至尊……唉,或是一时受人蒙蔽,杨公切莫灰心。”
“殿下谬赞,愔惶恐。”杨愔微微躬身,姿态谦卑,也没仔细问这三朝是哪三朝,是包含了乾明,还是指文襄?
“这些日子,愔离省思过,深感天鉴昭昭,圣虑周详,处置公允,唯俯首愧服而已。如今闲居府中、日夜读书,与典籍为伴,倒也清静自在。殿下身负辅政大任,何必屈尊降贵,来探视愔这无用之人?”
高演听出一股酸气,轻声笑着:“实不相瞒,已拜职尚书令。”
杨愔闻言一怔,随即恍然,起身整袖,郑重一揖:“原来如此。殿下荣膺宰辅,总领百揆,愔当恭贺。”
说罢,他斟满酒盏,亲手奉上。继而挽袖研墨,提笔润毫,凝神片刻,手腕生风,一幅字画顷刻而就,随后盖上“恬裕龙文”的印章。
高演对此啧啧称奇,可他不是为了讨要字画来的,夸赞片刻,便调转话锋:“此前我犹不知,及至亲掌尚书,才知道国家事务的繁重。前者平秦王在职,处理政务艰难缓慢,屡遭至尊呵斥,我们才领会到杨公这些年的不容易,每每相对唏嘘。”
杨愔闻言,面色微变,他当然知道高归彦不会这么想,纯粹是高演自己加的戏,不知道他卖的是什么药,可心里又感到安慰。
平心而论,他和高演虽然是政敌,但并不痛恨对方,只是想解除太后、宗王对至尊的威胁,等至尊坐稳大位,将来还要重用,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关系。
他相信高演也是这种感觉,至于高湛……死人不用再提,因此得知高湛的死讯,杨愔深是大喜,只觉得太祖终于看清局势发了威,新君的路更加平坦。
结果确实平坦了,新君上位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罢相去职,甚至将高归彦任命为尚书令——他懂什么政务?在府中近两月,他收不到外面的风声,此时从高演口中得知高归彦做事不称职,倒是颇有些快意,觉得新君错看了人。
只是这种宽慰居然是由高演给予的,让他心中既错愕,又失落,原来最懂他的,是自己的政敌。
高演一饮而尽,将酒盏放在桌案上,声音被酒液拖拽得低沉:“今上虽为守文良主,毕竟春秋尚富,骤览万机,恐难驾御。若再有宵小如附骨之疽,常在君侧,长此以往,那么去职的忠良之士,可能就不止杨公您了……”
“长此以往,恐非社稷之福啊。”
杨愔的心猛地一沉,如同坠入冰窟。常山王此行,绝非简单的慰问,这言语间的暗示,这热切背后的迫切,无不指向一个他早已隐隐察觉却不愿深想的可能——其欲变乎!
杨愔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焦急,他的表情变得深沉,转过头来:“常山王不妨直言。”
高演的目光紧紧锁住杨愔的脸,袒露自己的内心。
“先帝是我的兄长,每每思及其嘱托,我便不由得夙夜忧叹。然文襄皇帝更是我的大兄,值此危疑之际,正需如令公这般老成谋国、忠直不阿的股肱之臣,力挽狂澜,匡扶正道!”
杨愔明白了他的意思,忍不住大笑:“匡扶正道?那不如再等候些年日,待今上加冠,则便是正道了!”
高殷的字是正道,道人是父母长辈称呼的小字,等他二十岁加冠,不是皇帝的话,还真就叫做高殷高正道。
杨愔突然给自己来幽这一默,高演默然无语,他知道这种情况确实让杨愔难以接受,但他也没想真在此时劝服他。
“正统之争,我不与杨公论,杨公想必也清楚。”
拥立文襄一系,只是用来糊弄高孝琬的说辞,真不真切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愿意相信,那么再拙劣的谎言也有着市场。
而对深谙齐国内情的杨愔来说,真正的正统要靠力量来维系,高浚、高涣等庶王得到时运才能有这个机会,更多的可能,则围绕在天保之子与太后嫡子之间。
“单说今日,即便我告诉了您,您又能如何呢?上达天听么?”
杨愔再度变色,高演说话如此直白,只怕将要图穷匕见,恐怕就在近日。
而杨愔此时确实只能等候高殷召见,门外那些卫士允许别人进来探访,却并不会替杨愔传达消息。
等杨愔想办法突破封锁——如果有这个办法的话——可能尘埃早已落定。
对国运飘摇的绝望,瞬间攫住了杨愔。宗王政变的危害他当然清楚,更清楚高演没有这种力量,必须借助太后和晋阳,那么这就意味着勋贵的势力将再次上涨,将来无论谁是帝王,对未来的皇权都是危害,也就意味着将来的齐国,他们士大夫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杨愔感到喉咙发紧,手指在布袖中蜷起。
高演要的不是他杨愔,而是他这块“主昏于上,政清于下”的招牌,是他作为先帝托孤老臣的象征意义,自己这待罪之身,竟成政敌撬动局势、粉饰阴谋的工具?
高殷废黜自己,恰好给了高演重拾天保残存不多的人望的机会!
“非杨公所想。”
高演对这位赤诚的老臣终究不忍心,语气缓和了些:“乾明不知您的力量,放任奸贼传递诏命,国家大权必然会旁落,我希望高家的国祚能够千秋万代永在,相信您也是这么想。”
“如今群凶在其侧,进谗骨肉至亲,危害太后,欲擅朝权,若不早图,社稷将倾覆。鸷鸟一旦离巢,鸟窝就有被掏蛋之危,如今这种形势之下,您居于竹院,恰好明哲保身,等清除了君侧的奸臣,我也会交还权柄,谨守名教,做一个悠游闲人,国家大事还仰仗于您。”
高演笑了笑:“到时候,还请您不要推辞。”
杨愔忽然不知道说些什么,他设想过自己和高演同朝为臣、和睦相处,但不是现在,而是遥远的未来。
莫非自己的运气不在高殷,而在高演?
察觉到一丝窃喜,杨愔内心更加羞愧。
他的沉默仿佛凝固了时间,高演含笑看着杨愔,耐心等待,那笑容志在必得,是对猎物即将入彀的信心。
良久,杨愔才极其缓慢、近乎艰难地再次开口,每一个字都像是从齿缝中挤出来,带着无法言说的沉重与挣扎:
“殿下……所言,关乎国本,愔……一介待罪布衣,不敢妄议朝政。”
他垂下眼睑,避开了高演那灼人的目光,心湖翻涌,更觉郁然。
“无妨。今夜已深,杨公早日休息,若有机会,我过段时间再来拜访。”
高演拍打杨愔的肩膀,吐露些许真心话,他轻松了一些,对明日的政变更多了几分希冀。
走到门前,杨愔被卫士阻拦,只能看着高演离去。
却见高演忽然转身:“杨公!望你我各自努力保重!”
随后跳上马,奔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