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一,至尊下诏,免去高孝琬的河间王爵及官职,令其回府居住。
这和常山王的待遇极为类似,所以推算一下,高孝琬的生命或许也在半年之间,正因如此,近日乐安公主、义宁公主和她们的母亲靖德皇后频繁地前往皇宫求见,想是为了求情,只可惜效果似乎一直不大好。
“也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让至尊宽赦三兄。”
高长恭入宫参与朝会,一路上不断叹息着,他的旁边就是高湜,如今文襄的女子都在高湜的府邸居住,而且对高孝琬的监视工作,也由高湜来负责。
他拍了拍高长恭的肩膀,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无须担忧,孝琬不比外姓,是自家人,大概过些时日,至尊就心软了吧。”
“只能期待如此了。”高长恭松了口气,如今对他们来说,倒是最好的结果,三兄犯了大罪,至尊不用也是正常,相对应的,对文襄诸子的重用则适当的转移到了他们其他几个兄弟身上。
有他们三人,将来也能对三兄照顾一二。至于大兄……几个兄弟很默契的没有去提起,他最大的问题是和长广王高湛交好,恰如青梅竹马,这在至尊眼中是最严重的成分问题。
对常山王,至尊大多数公事公办,甚至还有所怜惜,可对长广王,那就真的是欲除之而后快了,所有和长广王关系亲密的人,都是至尊的眼中钉。
不过无论如何,齐国早年的政治溃疡在这么一场手术后,大致地缝合住了,接下来就是整军备武,准备谋划天下。
高长恭不由得兴奋起来,从古至今,能一统的只有商、周、秦、两汉、晋数朝,其中商周久远不可计算,秦则二世而亡,剩下的后汉与晋莫不是拥有河北,或者从河北开始发迹,最终夺取天下。
以他们齐国的情况来说,在形势上更接近于后汉,但政治基础又如同晋朝司马家,实打实的铺垫了四代,甚至比晋朝打的底子还要好。
“算起来,我应该是齐国四代目了啊。”
高殷忍不住笑起来,引来不远处的郁蓝和春华探头,他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让丁普传唤诸臣进来。
进入昭阳殿后,高长恭和诸位同僚相互寒暄、打着招呼,没多久,便见到至尊的近侍出来宣布:“今日不升常朝,升内朝!”
常朝就是后世印象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朝会,而且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只有一个大殿站着臣子,实际上更多的低品臣子就跪在殿外,随时等候召见。
不过今日的朝会不是常朝,而是内朝,俗话说“大会小开,小会大开”,常朝更多的是宣布皇帝或同等地位的人已经决定的政令,给百官一个通知,还有发起质疑的机会。大部分的国家重务,在内朝就会让皇帝与臣子们决定好了,就像今日高殷和六部的尚书们一起商讨的事情。
诸臣纷纷入座,内侍入后殿向至尊报告,于是高殷从后殿转出,群臣一同行礼,山呼万岁。
等他们起身,却见到皇后和郑夫人也跟随在旁边,甚至在御座的左右分别置了两个座位。
度支尚书杜弼第一个起身发问:“至尊,是否该让皇后与夫人先回后宫?”
诸臣吓得眼皮直跳,该说是老臣的原因吗?杜尚书还真是勇啊!
某种意义上,他算是北齐的魏征了,可惜魏征在高洋的时代只能留下一颗头颅。
但高殷想做李世民的话,还真得把他留着:“皇后和正德夫人只是旁听,不参与政事的讨论,更不会发表意见,杜卿请放心。”
这于礼不和,杜弼左右为难,可他又不想和至尊请正面冲突。
一来是他对现在这个小皇帝很满意,虽然比不上早年的天保帝,但比天保五年后绰绰有余,连最麻烦的军权都已经搞定大半了,剩下的一小半,还要借助他这类既是汉人、又和晋阳军方有不浅关系的老臣来润滑,这让杜弼很是受用。
从高欢到高洋,始终不能把杜弼的价值提升到最大,但如今齐国转舵,高殷掌权,对杜弼的信重也变得比以往多了,因此杜弼才不想跟高殷在这种事情上起摩擦。
二来是皇后的身份特殊,她背后的突厥不可小视,已经多次被至尊拿来当做挡箭牌了——今日也是一样,齐国诸臣会自发地抵制突厥人的渗透,但有至尊拉偏架,他们的地位还是不可避免的上升。
这对高殷来说,恰好就是一种制衡,不说后世唐朝也经常任用外族人,只要能让齐国内部的派系越零散、越混淆,那就越需要他这个皇帝来调和矛盾,自己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纠结片刻,杜弼还是说着:“女子听政,似乎有些不合礼制。”
高殷大笑:“那吕后如何临朝听政了?莫不是我得将太后请出来?”
提到太后,就很容易涉及到太皇太后,这是齐国的禁忌话题,特别是在至尊面前。
感受到至尊的强硬态度,杜弼叹息,跪地行礼,高殷也给了他一个面子,撤去郁蓝和郑春华的座位,换成了两个蒲团和小桌案,让她们在不远处旁听,同时用屏风阻隔着。
这让杜弼心里好受了许多,退回了臣班中。
齐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高殷让后妃在一旁听政,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让后妃直接坐到身边,哪怕是杜弼这样的老臣,也会稍微妥协了。
现在齐国朝堂的政治格局大为改变,原本以晋阳勋贵为首的武人团体被至尊所整治,势力大不如前,目前正处于沉寂中,难说是顺服还是另有所图;
宗王中最有威胁力度的常山王长广王已经被消灭,余下的是以文襄诸子,以及数名与至尊交好或受恩的皇叔。他们根基虽然不弱,但不是嫡系,单个也都没有对抗至尊的力量,其中最强的,也是对至尊最为忠心、难以动摇的兰陵王;
辅政一系的臣子中,由于杨愔的垮台,连带着汉人文官围绕着高德政形成一支顺服新君的力量,同时还有着新晋崛起的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和至尊有姻亲或即将有姻亲的子弟在后面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挑战高德政等老牌高官的地位;
剩下的则分别是杜弼这样从高澄乃至高欢时代熬下来的宿老勋臣,以及出身天策府和禁卫军的,被高殷放出来填补忠心的恩宠臣将,以对高殷的忠心顺服为主的一股在齐国政治舞台上登场的新势力,前者隐约以杜弼为首,后者则团聚在兰陵王等年轻人的身侧。
这当然不是最为精准的描述,只是对朝臣内部的笼统概括,比如兰陵王,就同时在宗王圈子、晋阳武人圈子和府兵圈子里,像可朱浑天和这样的更是同时身处晋阳勋贵、宗王姻戚、辅政大臣中。
几个圈子互相进行转换、有规律的活动着,高殷要做的就是站在高位上,用权柄刺激他们为了自己和齐国的壮大而努力,同时清理掉那些选错道路的野心家。
这是一个合格君王会正常行使的权力,群臣没有异议,相对的,高殷也该给他们些许面子,国家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妥协中各取所需,形成不完美但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治。
至于为什么要让后妃听政,这就是高殷的帝王心术了。
诚然,历朝都抗拒女人干政,认为这是牝鸡司晨,女人窃权乱政会使得国家丧乱;但那是在皇权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权臣、宦官、皇子……哪个没限制好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于现在来说,适当提高自己后妃的地位,也就等于提高自己作为至尊的地位,这对高殷本身有利。
郁蓝在齐国的政治中越深入,那她和她这一脉的亲齐派就能够看到回报,自然会加大对高殷的支持,至少在灭周之前,这个支持还挺重要的,哪怕是不出来捣乱,也同样会是高殷欺负周国的帮凶;郑春华是同样的道理,在高殷掌握住军权后,适当地给各世家让些利,用一用外戚,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于晋阳勋贵来说,高殷在消灭二王、压制住文襄一脉后,就成为了真正的皇帝,获得了和当初高欢一样的立场,现在的听政,就是将来通过女眷来干涉后宫、从而参与前朝政治的机会之一,就如同当初的娄氏通过支持高王而获得了巨大的话语权。
这样的结果,就是更多人放弃和高殷的直接对抗,转而用后妃在高殷指定的宫闱开辟新的战场,他们不会再支持娄氏,而是想自己成为新的娄氏。
男人通过战争来征服世界,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对于高殷来说,他要成为的是整个齐国的利益总代言人,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最该掌握的身份,而他的做法,就是通过这些女人来控制住他们的家族,让他们为了使自家女子在自己胯下承欢而拼搏、厮杀、内耗,自己则在这个过程里做一个美食评论家,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权力摆弄,就能蔓延出无数无形无限的丝线,控制住整个齐国的脉络。
谁更会打仗,更会搞钱,办理的事务更漂亮,自己就对他们的姐妹女儿更加宠爱。
这样谁都能得到好处,最终都会获得幸福,除了……失败者。
这和常山王的待遇极为类似,所以推算一下,高孝琬的生命或许也在半年之间,正因如此,近日乐安公主、义宁公主和她们的母亲靖德皇后频繁地前往皇宫求见,想是为了求情,只可惜效果似乎一直不大好。
“也不知道要过多少年,才能让至尊宽赦三兄。”
高长恭入宫参与朝会,一路上不断叹息着,他的旁边就是高湜,如今文襄的女子都在高湜的府邸居住,而且对高孝琬的监视工作,也由高湜来负责。
他拍了拍高长恭的肩膀,露出一副了然的神色:“无须担忧,孝琬不比外姓,是自家人,大概过些时日,至尊就心软了吧。”
“只能期待如此了。”高长恭松了口气,如今对他们来说,倒是最好的结果,三兄犯了大罪,至尊不用也是正常,相对应的,对文襄诸子的重用则适当的转移到了他们其他几个兄弟身上。
有他们三人,将来也能对三兄照顾一二。至于大兄……几个兄弟很默契的没有去提起,他最大的问题是和长广王高湛交好,恰如青梅竹马,这在至尊眼中是最严重的成分问题。
对常山王,至尊大多数公事公办,甚至还有所怜惜,可对长广王,那就真的是欲除之而后快了,所有和长广王关系亲密的人,都是至尊的眼中钉。
不过无论如何,齐国早年的政治溃疡在这么一场手术后,大致地缝合住了,接下来就是整军备武,准备谋划天下。
高长恭不由得兴奋起来,从古至今,能一统的只有商、周、秦、两汉、晋数朝,其中商周久远不可计算,秦则二世而亡,剩下的后汉与晋莫不是拥有河北,或者从河北开始发迹,最终夺取天下。
以他们齐国的情况来说,在形势上更接近于后汉,但政治基础又如同晋朝司马家,实打实的铺垫了四代,甚至比晋朝打的底子还要好。
“算起来,我应该是齐国四代目了啊。”
高殷忍不住笑起来,引来不远处的郁蓝和春华探头,他摆摆手示意自己无事,让丁普传唤诸臣进来。
进入昭阳殿后,高长恭和诸位同僚相互寒暄、打着招呼,没多久,便见到至尊的近侍出来宣布:“今日不升常朝,升内朝!”
常朝就是后世印象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朝会,而且不像电视剧里那样,只有一个大殿站着臣子,实际上更多的低品臣子就跪在殿外,随时等候召见。
不过今日的朝会不是常朝,而是内朝,俗话说“大会小开,小会大开”,常朝更多的是宣布皇帝或同等地位的人已经决定的政令,给百官一个通知,还有发起质疑的机会。大部分的国家重务,在内朝就会让皇帝与臣子们决定好了,就像今日高殷和六部的尚书们一起商讨的事情。
诸臣纷纷入座,内侍入后殿向至尊报告,于是高殷从后殿转出,群臣一同行礼,山呼万岁。
等他们起身,却见到皇后和郑夫人也跟随在旁边,甚至在御座的左右分别置了两个座位。
度支尚书杜弼第一个起身发问:“至尊,是否该让皇后与夫人先回后宫?”
诸臣吓得眼皮直跳,该说是老臣的原因吗?杜尚书还真是勇啊!
某种意义上,他算是北齐的魏征了,可惜魏征在高洋的时代只能留下一颗头颅。
但高殷想做李世民的话,还真得把他留着:“皇后和正德夫人只是旁听,不参与政事的讨论,更不会发表意见,杜卿请放心。”
这于礼不和,杜弼左右为难,可他又不想和至尊请正面冲突。
一来是他对现在这个小皇帝很满意,虽然比不上早年的天保帝,但比天保五年后绰绰有余,连最麻烦的军权都已经搞定大半了,剩下的一小半,还要借助他这类既是汉人、又和晋阳军方有不浅关系的老臣来润滑,这让杜弼很是受用。
从高欢到高洋,始终不能把杜弼的价值提升到最大,但如今齐国转舵,高殷掌权,对杜弼的信重也变得比以往多了,因此杜弼才不想跟高殷在这种事情上起摩擦。
二来是皇后的身份特殊,她背后的突厥不可小视,已经多次被至尊拿来当做挡箭牌了——今日也是一样,齐国诸臣会自发地抵制突厥人的渗透,但有至尊拉偏架,他们的地位还是不可避免的上升。
这对高殷来说,恰好就是一种制衡,不说后世唐朝也经常任用外族人,只要能让齐国内部的派系越零散、越混淆,那就越需要他这个皇帝来调和矛盾,自己的地位也就越稳固。
纠结片刻,杜弼还是说着:“女子听政,似乎有些不合礼制。”
高殷大笑:“那吕后如何临朝听政了?莫不是我得将太后请出来?”
提到太后,就很容易涉及到太皇太后,这是齐国的禁忌话题,特别是在至尊面前。
感受到至尊的强硬态度,杜弼叹息,跪地行礼,高殷也给了他一个面子,撤去郁蓝和郑春华的座位,换成了两个蒲团和小桌案,让她们在不远处旁听,同时用屏风阻隔着。
这让杜弼心里好受了许多,退回了臣班中。
齐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高殷让后妃在一旁听政,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让后妃直接坐到身边,哪怕是杜弼这样的老臣,也会稍微妥协了。
现在齐国朝堂的政治格局大为改变,原本以晋阳勋贵为首的武人团体被至尊所整治,势力大不如前,目前正处于沉寂中,难说是顺服还是另有所图;
宗王中最有威胁力度的常山王长广王已经被消灭,余下的是以文襄诸子,以及数名与至尊交好或受恩的皇叔。他们根基虽然不弱,但不是嫡系,单个也都没有对抗至尊的力量,其中最强的,也是对至尊最为忠心、难以动摇的兰陵王;
辅政一系的臣子中,由于杨愔的垮台,连带着汉人文官围绕着高德政形成一支顺服新君的力量,同时还有着新晋崛起的赵郡李氏、荥阳郑氏等和至尊有姻亲或即将有姻亲的子弟在后面虎视眈眈,随时准备挑战高德政等老牌高官的地位;
剩下的则分别是杜弼这样从高澄乃至高欢时代熬下来的宿老勋臣,以及出身天策府和禁卫军的,被高殷放出来填补忠心的恩宠臣将,以对高殷的忠心顺服为主的一股在齐国政治舞台上登场的新势力,前者隐约以杜弼为首,后者则团聚在兰陵王等年轻人的身侧。
这当然不是最为精准的描述,只是对朝臣内部的笼统概括,比如兰陵王,就同时在宗王圈子、晋阳武人圈子和府兵圈子里,像可朱浑天和这样的更是同时身处晋阳勋贵、宗王姻戚、辅政大臣中。
几个圈子互相进行转换、有规律的活动着,高殷要做的就是站在高位上,用权柄刺激他们为了自己和齐国的壮大而努力,同时清理掉那些选错道路的野心家。
这是一个合格君王会正常行使的权力,群臣没有异议,相对的,高殷也该给他们些许面子,国家就是在这样一步步的妥协中各取所需,形成不完美但符合所有人利益的政治。
至于为什么要让后妃听政,这就是高殷的帝王心术了。
诚然,历朝都抗拒女人干政,认为这是牝鸡司晨,女人窃权乱政会使得国家丧乱;但那是在皇权没有对其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权臣、宦官、皇子……哪个没限制好都会有这种事情发生。
于现在来说,适当提高自己后妃的地位,也就等于提高自己作为至尊的地位,这对高殷本身有利。
郁蓝在齐国的政治中越深入,那她和她这一脉的亲齐派就能够看到回报,自然会加大对高殷的支持,至少在灭周之前,这个支持还挺重要的,哪怕是不出来捣乱,也同样会是高殷欺负周国的帮凶;郑春华是同样的道理,在高殷掌握住军权后,适当地给各世家让些利,用一用外戚,也是对他们的支持和鼓励。
于晋阳勋贵来说,高殷在消灭二王、压制住文襄一脉后,就成为了真正的皇帝,获得了和当初高欢一样的立场,现在的听政,就是将来通过女眷来干涉后宫、从而参与前朝政治的机会之一,就如同当初的娄氏通过支持高王而获得了巨大的话语权。
这样的结果,就是更多人放弃和高殷的直接对抗,转而用后妃在高殷指定的宫闱开辟新的战场,他们不会再支持娄氏,而是想自己成为新的娄氏。
男人通过战争来征服世界,女人则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对于高殷来说,他要成为的是整个齐国的利益总代言人,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最该掌握的身份,而他的做法,就是通过这些女人来控制住他们的家族,让他们为了使自家女子在自己胯下承欢而拼搏、厮杀、内耗,自己则在这个过程里做一个美食评论家,只需要一些小小的权力摆弄,就能蔓延出无数无形无限的丝线,控制住整个齐国的脉络。
谁更会打仗,更会搞钱,办理的事务更漂亮,自己就对他们的姐妹女儿更加宠爱。
这样谁都能得到好处,最终都会获得幸福,除了……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