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的确是事实。
可是谢若棠还是有些头大,
“他就不怕皇上皇后娘娘问责么?
如今他好不容易名声好一些了,总不能够……”
“小姐!”
雀儿郑重其事地坐在了谢若棠的面前拉住她的手,
“您之前说过,不想被欺负,所以就是要强硬一些。
如今,五公主那边儿您再怎么着,能够让她与您感同身受吗?
王爷此举,奴婢觉得甚好!”
谢若棠扶额,
“你也是个只会跟着添火的。”
说完,她顿了顿看向雀儿,
“宫里可有什么消息?”
雀儿摇摇头,
“没听见有什么消息,这事儿反正挺公平的,皇上皇后应该不会说什么吧?”
不会说什么才怪。
不说别的,如今的世道本就是看家世的。
说个最为直接的话,她是小姐,所以有人伺候,可以嫁给王爷,她的身后有强大的娘家。
这是她的资本。
而丫鬟,除非是逆天改命,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够碌碌无为,甚至为了温饱要一辈子忙碌。
这就是差别。
她跟沈凝嫣之间亦是如此。
一个臣子之女,本就没有伤的多重,怎么可能让公主做到十成十的公道?
这个世间本就无公道。
谢若棠倒是想打听清楚到底还有些什么细节,可即便自己打听到了,也没什么其他的法子帮到如今面都见不上的沈临璟。
更何况,自己是当事人,根本就不合适露面。
而皇帝此刻已然是怒气冲天。
皇后看着皇帝气的坐在那儿猛猛喝茶水,无奈上前,道:
“皇上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
“皇后,朕知道你不喜欢凝嫣,但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要说是好事儿,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皇帝厉声,吓得李福海赶紧跪了下来。
皇后将衣摆掀起跪下,道:
“当日事情发生时,臣妾心中也是恼的。
只是后来想想,未免是有些过重。
凝嫣如今年岁正好,若是因着这事儿草草找一人嫁出去,那岂不是毁了她的一辈子?”
“这些话,皇后现在才说?”
皇帝冷眼,自然是没有把皇后的这话放在心中,皇后低头道:
“为尊者,最忌讳朝令夕改。
更何况,若是指婚,臣妾也只是时间紧凑一些,也不会随意就将公主嫁出去。
皇上一开始就不赞同公主这么早嫁人,可当时已经架在了那儿,不得不如此。
臣妾想,如今时过境迁,反倒是因着阿璟这么一闹,可以让公主晚些时候再嫁人也无妨。
至少可以好好挑选一番,等到皇上点头应允。”
“那按照你的意思,朕还要感激那个臭小子了?”
皇帝阴沉着脸,但语气显然比刚刚好了太多。
皇后垂眸,道:
“臣妾知道皇上心中有气,但不妨换个角度想,这孩子跟您和姐姐一样,这么护短,还这般情深。
如今做出这样的事情,定然也是给气昏了头。”
“情深……”
皇帝哼声,
“他的情深是连自己的妹妹都可以下手的!”
皇后无奈抬眼,
“皇上,五公主不是第一次这般,也不是第二次。
阿璟,也曾经警告过她的。”
皇帝语塞,但神色显然缓和了不少。
皇后又趁热打铁,
“如今公主的终身大事倒是不必急了,云家咱们也有了交代,阿璟马上也要成亲,何必去罚?”
“朕看,你就是想要护着他。”
皇帝皱眉,
“你也不看看,这小子浑成什么样了!”
“阿璟是浑,可这些不都是从前的事儿了吗?”
皇后顺势起身,给皇帝拍着后背,道:
“阿璟其实从来都很孝顺,只是您不知道,总是见面了会吵起来而已。
但是,您不知道的是,阿璟真的也很期待您能够给肯定。
您就没发现吗?
如今您愿意多夸他一句,他进宫的频次都高了。”
“他是听朕的话,还是听那谢氏的话,朕还是分得清楚的。”
皇帝哼声,
“就只有你还在一直为他说话。
谢氏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上次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次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都第几次了?
若是有朝一日,这谢氏怀了什么心思……”
皇帝的声音也变得阴沉下来。
皇后抿唇,道:
“不管如何,如今的谢氏的确是一心为了皇家。
阿璟如今种种,都是在往着好的地方发展。
不管听谁的,只要是他没做坏事,那就行了。
更何况,云老先生当初鼎盛时候离开京城,不正是因为想要皇上安心吗?
这么多年,除了这一次自己的孙女儿受了委屈,皇上可曾收到什么消息是老先生让您去做的?”
皇帝的脸色渐渐地平静缓和,皇后笑起来,
“当然了,臣妾心里也清楚,您其实也并非是忌惮这些。
只是从前外戚干政,您怕江山不稳,苦了百姓。”
“这话,你倒是说对了。”
皇帝轻轻地哼了一声,道:
“如今谢氏瞧着倒是纯良,能够在那臭小子最不堪的时候选择与他有婚约,也从未瞧不起过那臭小子,的确是个好的。”
“当初若棠救了臣妾,这么多年也不曾对臣妾提出过什么要求。”
皇后看向皇帝,道:
“皇上可还记得京城中有一个乌衣巷?”
“似乎是,从前的难民在经过天灾后聚集的地方,贫困异常,也不好处理。”
皇帝皱眉,
“皇后怎么说起这个了?”
“皇上从前觉得,这乌衣巷的都是穷苦百姓,即便是想帮,也是帮不了多少。
朝廷也没有那样多的赈灾粮,能够将他们留在京城,已经是恩赐。
可如今,皇上兴许是不知道,乌衣巷早就已经不是从前的乌衣巷了。”
皇后的声音缓缓又温和,
“如今的乌衣巷,有人砸了数万两银子,将那些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能够去念书。
又找了人去种植桑树林,还有教如何养蚕的,如何抽丝的。
就连做绣活,卖给谁,这些都已经逐渐成了规模……
咱们京城从前最差的地方,如今也能够自力更生起来。
臣妾觉得有意思,也叫齐嬷嬷在出宫的时候去瞧过,那地方和从前截然不同。”
可是谢若棠还是有些头大,
“他就不怕皇上皇后娘娘问责么?
如今他好不容易名声好一些了,总不能够……”
“小姐!”
雀儿郑重其事地坐在了谢若棠的面前拉住她的手,
“您之前说过,不想被欺负,所以就是要强硬一些。
如今,五公主那边儿您再怎么着,能够让她与您感同身受吗?
王爷此举,奴婢觉得甚好!”
谢若棠扶额,
“你也是个只会跟着添火的。”
说完,她顿了顿看向雀儿,
“宫里可有什么消息?”
雀儿摇摇头,
“没听见有什么消息,这事儿反正挺公平的,皇上皇后应该不会说什么吧?”
不会说什么才怪。
不说别的,如今的世道本就是看家世的。
说个最为直接的话,她是小姐,所以有人伺候,可以嫁给王爷,她的身后有强大的娘家。
这是她的资本。
而丫鬟,除非是逆天改命,否则终其一生也只能够碌碌无为,甚至为了温饱要一辈子忙碌。
这就是差别。
她跟沈凝嫣之间亦是如此。
一个臣子之女,本就没有伤的多重,怎么可能让公主做到十成十的公道?
这个世间本就无公道。
谢若棠倒是想打听清楚到底还有些什么细节,可即便自己打听到了,也没什么其他的法子帮到如今面都见不上的沈临璟。
更何况,自己是当事人,根本就不合适露面。
而皇帝此刻已然是怒气冲天。
皇后看着皇帝气的坐在那儿猛猛喝茶水,无奈上前,道:
“皇上难道不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
“皇后,朕知道你不喜欢凝嫣,但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要说是好事儿,是不是有些过分了?”
皇帝厉声,吓得李福海赶紧跪了下来。
皇后将衣摆掀起跪下,道:
“当日事情发生时,臣妾心中也是恼的。
只是后来想想,未免是有些过重。
凝嫣如今年岁正好,若是因着这事儿草草找一人嫁出去,那岂不是毁了她的一辈子?”
“这些话,皇后现在才说?”
皇帝冷眼,自然是没有把皇后的这话放在心中,皇后低头道:
“为尊者,最忌讳朝令夕改。
更何况,若是指婚,臣妾也只是时间紧凑一些,也不会随意就将公主嫁出去。
皇上一开始就不赞同公主这么早嫁人,可当时已经架在了那儿,不得不如此。
臣妾想,如今时过境迁,反倒是因着阿璟这么一闹,可以让公主晚些时候再嫁人也无妨。
至少可以好好挑选一番,等到皇上点头应允。”
“那按照你的意思,朕还要感激那个臭小子了?”
皇帝阴沉着脸,但语气显然比刚刚好了太多。
皇后垂眸,道:
“臣妾知道皇上心中有气,但不妨换个角度想,这孩子跟您和姐姐一样,这么护短,还这般情深。
如今做出这样的事情,定然也是给气昏了头。”
“情深……”
皇帝哼声,
“他的情深是连自己的妹妹都可以下手的!”
皇后无奈抬眼,
“皇上,五公主不是第一次这般,也不是第二次。
阿璟,也曾经警告过她的。”
皇帝语塞,但神色显然缓和了不少。
皇后又趁热打铁,
“如今公主的终身大事倒是不必急了,云家咱们也有了交代,阿璟马上也要成亲,何必去罚?”
“朕看,你就是想要护着他。”
皇帝皱眉,
“你也不看看,这小子浑成什么样了!”
“阿璟是浑,可这些不都是从前的事儿了吗?”
皇后顺势起身,给皇帝拍着后背,道:
“阿璟其实从来都很孝顺,只是您不知道,总是见面了会吵起来而已。
但是,您不知道的是,阿璟真的也很期待您能够给肯定。
您就没发现吗?
如今您愿意多夸他一句,他进宫的频次都高了。”
“他是听朕的话,还是听那谢氏的话,朕还是分得清楚的。”
皇帝哼声,
“就只有你还在一直为他说话。
谢氏让他往东他绝不往西,上次冲冠一怒为红颜,这次还是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都第几次了?
若是有朝一日,这谢氏怀了什么心思……”
皇帝的声音也变得阴沉下来。
皇后抿唇,道:
“不管如何,如今的谢氏的确是一心为了皇家。
阿璟如今种种,都是在往着好的地方发展。
不管听谁的,只要是他没做坏事,那就行了。
更何况,云老先生当初鼎盛时候离开京城,不正是因为想要皇上安心吗?
这么多年,除了这一次自己的孙女儿受了委屈,皇上可曾收到什么消息是老先生让您去做的?”
皇帝的脸色渐渐地平静缓和,皇后笑起来,
“当然了,臣妾心里也清楚,您其实也并非是忌惮这些。
只是从前外戚干政,您怕江山不稳,苦了百姓。”
“这话,你倒是说对了。”
皇帝轻轻地哼了一声,道:
“如今谢氏瞧着倒是纯良,能够在那臭小子最不堪的时候选择与他有婚约,也从未瞧不起过那臭小子,的确是个好的。”
“当初若棠救了臣妾,这么多年也不曾对臣妾提出过什么要求。”
皇后看向皇帝,道:
“皇上可还记得京城中有一个乌衣巷?”
“似乎是,从前的难民在经过天灾后聚集的地方,贫困异常,也不好处理。”
皇帝皱眉,
“皇后怎么说起这个了?”
“皇上从前觉得,这乌衣巷的都是穷苦百姓,即便是想帮,也是帮不了多少。
朝廷也没有那样多的赈灾粮,能够将他们留在京城,已经是恩赐。
可如今,皇上兴许是不知道,乌衣巷早就已经不是从前的乌衣巷了。”
皇后的声音缓缓又温和,
“如今的乌衣巷,有人砸了数万两银子,将那些孩子们聚集在一起,能够去念书。
又找了人去种植桑树林,还有教如何养蚕的,如何抽丝的。
就连做绣活,卖给谁,这些都已经逐渐成了规模……
咱们京城从前最差的地方,如今也能够自力更生起来。
臣妾觉得有意思,也叫齐嬷嬷在出宫的时候去瞧过,那地方和从前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