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疏有家世、有颜值、有才华、有脑子,本来不需要往娱乐圈里面挤。
谢家在京市是数得上号的家族,涉足地产、金融、医药等多个领域,光是市中心那几栋写字楼,就足够让圈里人敬畏三分。
作为家族这一辈唯一的男丁,谢疏自小就被寄予厚望。
他没辜负这份期待。从名校金融系毕业,手握多个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年纪轻轻就在家族企业里展现出了过人的商业头脑,帮着父亲做了几个漂亮的投资项目。
业内长辈见了他,总要拍着肩膀感慨:“谢老爷子后继有人啊,这小子比他爹当年还狠。”
论长相,他更是无可挑剔。
剑眉斜飞入鬓,眼尾带着点天然的上翘,笑起来时像藏了星光,鼻梁高挺如雕塑,唇形是恰到好处的薄厚。组合在一起。既有少年人的清澈,又透着世家子弟的矜贵。
可没人知道,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谢家小少爷,床头藏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财经杂志。
杂志内页有张被珍藏得很好的配图——水晶灯的光碎在红毯上,一个穿着白色西装的女人站在台上,手里举着“年度新锐企业家”的奖杯,侧脸的轮廓在聚光灯下被勾勒得格外清晰,连耳垂上那枚细巧的珍珠耳钉都看得分明。
是的,谢疏喜欢林观潮,喜欢了很多年。
那年他十七岁,刚结束在国外的交换项目,回国参加一场金融峰会。
会议间隙,他在休息室的茶几上瞥见了这本杂志,原本只是随手翻翻,却被这张配图钉住了目光。
报道里说,这个叫林观潮的女人,二十二岁从R大毕业,用仅有的几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娱乐公司,却凭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硬生生在短视频风口到来前,亲手开启了短剧行业的黄金时代。
报道的最后一段,记者写道:“如今的短剧行业,早已不是当年的草莽江湖。可无论资本如何涌入,模式如何迭代,所有人都记得,那个二十二岁的女孩,用几万元和一腔孤勇,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出了一片森林。”
谢疏没说话,悄悄把杂志塞进了包里。
那天晚上,他在酒店房间的电脑前坐了整夜,翻遍了全网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林观潮的报道。
她在采访里说“内容才是最好的武器”;她在慈善晚宴上为留守儿童争取权益时红了眼眶;她在公司年会上抱着吉他唱了首自己写的歌,跑调跑得台下员工笑成一片。
这个女人,像颗被埋在沙里的钻石。别人只看到她如今的璀璨,却往往忽略了曾在泥泞里挣扎过多久。
可正是那些打磨的痕迹,让她的光芒显得格外动人。
她不是温室里精心培育的娇花,而是沙漠里凭着韧劲扎根的胡杨,带着刺,却活得热烈又坦荡。
从那天起,谢疏的人生轨迹开始偏离预设的轨道。
他不再一门心思扑在金融和数学上,开始偷偷写歌,把那些不敢宣之于口的心事都藏进旋律里。
他会去“风和娱乐”楼下的咖啡馆坐一下午,只为等她下班时能远远看一眼她上车的背影;他会收集所有她公司出品的影视剧,在深夜里逐帧观看,试图从镜头里找到她的影子。
谢疏知道,他对她的喜欢,不是少年人一时兴起的浅薄迷恋,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深沉爱慕。他欣赏她的才华,敬佩她的坚韧,更被她那颗善良而强大的心所打动。
可是,他该怎么靠近她呢?
林观潮是高高在上的女王,是财经杂志封面上的传奇企业家,是站在行业顶端的掌舵人。
而他,虽然顶着谢家继承人的光环,在她面前却觉得自己像个懵懂的少年。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呼吸着不同的空气,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寥寥无几。
二十岁这年,谢疏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签约“风和娱乐”,去当一名艺人。
父亲气得摔碎了书房里的古董花瓶:“谢疏!你是不是被人灌了迷魂汤?我们谢家的脸都要被你丢尽了!”
母亲倒是平静些,只是摸着他的头叹气:“小疏,你你想玩音乐,妈可以给你投资唱片公司,何必去给别人打工?”
谢疏摇了摇头,语气异常坚定:“妈,我不是玩。我是认真的。”
家人拗不过他,最终只能妥协。
于是,谢疏隐瞒了自己的家世,以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了风和娱乐的选秀。
他不想靠谢家的光环靠近她,他想让她看到的,是他谢疏这个人,而不是“谢氏集团继承人”这个标签。
选秀那天,谢疏穿了件简单的白t恤,抱着把旧吉他站在舞台上。当他唱出自己写的《十七岁的风》时,台下的评委都愣住了——那旋律里藏着的真诚和灵气,是多少包装出来的“偶像”都没有的。
他一路过关斩将,毫无悬念地签约了风和娱乐。
签约那天,谢疏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他站在前台旁的落地窗前,看着电梯门一次次打开又合上,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可直到签约仪式结束,他都没见到林观潮的身影。
经纪人笑着解释:“林总今天去外地考察项目了,她忙着呢。”
谢疏这才知道,靠近她有多难。
“风和娱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作坊,而是京市最大的娱乐公司。公司里艺人众多,从一线大咖到刚签约的新人,数以百计。
而林观潮作为老板,日理万机,忙着拓展海外市场、投资新赛道、推进慈善项目,已经很少出现在艺人面前。
谢疏进公司快半年了,别说和林观潮说话,就连见她一面都难如登天。
他唯一能“见到”她的机会,是公司的年度总结大会。
她站在台上,自信从容地汇报着公司的业绩,从市场份额到未来规划,条理清晰,掷地有声。聚光灯落在她身上,仿佛全世界的光芒都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
谢疏坐在台下的角落里,看着她侃侃而谈的样子,心里既骄傲又失落。骄傲的是,他喜欢的人如此优秀;失落的是,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比他想象中还要遥远。
他的经纪人是个在圈内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江湖,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一次录音结束后,经纪人递给他一瓶水,忍不住劝道:“谢疏,我知道你对林总有意思,但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想追她的人能从公司排到长安街,哪一个不是有家世、有能力的?你有什么优势?。”
优势?
年轻,好看,足够爱她,算是优势吗?
可如果她看都看不到他,那这些“优势”又能算什么。
他该怎么才能真正靠近她呢?
谢疏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打听好了林观潮参加一场重要晚宴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她结束后会从酒店的地下车库离开。
于是,他提前在车库里布置了一场“戏”。
他找了一个在影视城跑龙套的身材高大的男演员,给了他一笔不菲的报酬,让他扮演一个“不法分子”,而自己则扮演一个被下药的受害者。
计划很简单:当林观潮经过时,男演员假装要对他不利,做出拉扯的动作,然后在林观潮出现的瞬间就跑掉,留下他一个人“无助”地躺在那里,等待林观潮的“救援”。
到时候,他就能顺理成章地和她说话,甚至……让她送自己去医院。
为了这场戏,谢疏精心打扮了一番。
他穿了件浅色真丝衬衫,故意解开两颗纽扣,露出精致的锁骨;头发用发胶抓出凌乱的弧度,几缕碎发垂在额前。
脸色用粉底调得苍白,眼下抹了点深灰色眼影,营造出疲惫不堪的样子;甚至往眼睛里滴了点眼药水,让眼眶看起来红红的,像强撑着的委屈。
谢家在京市是数得上号的家族,涉足地产、金融、医药等多个领域,光是市中心那几栋写字楼,就足够让圈里人敬畏三分。
作为家族这一辈唯一的男丁,谢疏自小就被寄予厚望。
他没辜负这份期待。从名校金融系毕业,手握多个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年纪轻轻就在家族企业里展现出了过人的商业头脑,帮着父亲做了几个漂亮的投资项目。
业内长辈见了他,总要拍着肩膀感慨:“谢老爷子后继有人啊,这小子比他爹当年还狠。”
论长相,他更是无可挑剔。
剑眉斜飞入鬓,眼尾带着点天然的上翘,笑起来时像藏了星光,鼻梁高挺如雕塑,唇形是恰到好处的薄厚。组合在一起。既有少年人的清澈,又透着世家子弟的矜贵。
可没人知道,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谢家小少爷,床头藏着一本翻得卷边的财经杂志。
杂志内页有张被珍藏得很好的配图——水晶灯的光碎在红毯上,一个穿着白色西装的女人站在台上,手里举着“年度新锐企业家”的奖杯,侧脸的轮廓在聚光灯下被勾勒得格外清晰,连耳垂上那枚细巧的珍珠耳钉都看得分明。
是的,谢疏喜欢林观潮,喜欢了很多年。
那年他十七岁,刚结束在国外的交换项目,回国参加一场金融峰会。
会议间隙,他在休息室的茶几上瞥见了这本杂志,原本只是随手翻翻,却被这张配图钉住了目光。
报道里说,这个叫林观潮的女人,二十二岁从R大毕业,用仅有的几万元启动资金创办了娱乐公司,却凭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硬生生在短视频风口到来前,亲手开启了短剧行业的黄金时代。
报道的最后一段,记者写道:“如今的短剧行业,早已不是当年的草莽江湖。可无论资本如何涌入,模式如何迭代,所有人都记得,那个二十二岁的女孩,用几万元和一腔孤勇,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出了一片森林。”
谢疏没说话,悄悄把杂志塞进了包里。
那天晚上,他在酒店房间的电脑前坐了整夜,翻遍了全网所有能找到的关于林观潮的报道。
她在采访里说“内容才是最好的武器”;她在慈善晚宴上为留守儿童争取权益时红了眼眶;她在公司年会上抱着吉他唱了首自己写的歌,跑调跑得台下员工笑成一片。
这个女人,像颗被埋在沙里的钻石。别人只看到她如今的璀璨,却往往忽略了曾在泥泞里挣扎过多久。
可正是那些打磨的痕迹,让她的光芒显得格外动人。
她不是温室里精心培育的娇花,而是沙漠里凭着韧劲扎根的胡杨,带着刺,却活得热烈又坦荡。
从那天起,谢疏的人生轨迹开始偏离预设的轨道。
他不再一门心思扑在金融和数学上,开始偷偷写歌,把那些不敢宣之于口的心事都藏进旋律里。
他会去“风和娱乐”楼下的咖啡馆坐一下午,只为等她下班时能远远看一眼她上车的背影;他会收集所有她公司出品的影视剧,在深夜里逐帧观看,试图从镜头里找到她的影子。
谢疏知道,他对她的喜欢,不是少年人一时兴起的浅薄迷恋,而是经过时间沉淀的深沉爱慕。他欣赏她的才华,敬佩她的坚韧,更被她那颗善良而强大的心所打动。
可是,他该怎么靠近她呢?
林观潮是高高在上的女王,是财经杂志封面上的传奇企业家,是站在行业顶端的掌舵人。
而他,虽然顶着谢家继承人的光环,在她面前却觉得自己像个懵懂的少年。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圈子,呼吸着不同的空气,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寥寥无几。
二十岁这年,谢疏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决定——他要签约“风和娱乐”,去当一名艺人。
父亲气得摔碎了书房里的古董花瓶:“谢疏!你是不是被人灌了迷魂汤?我们谢家的脸都要被你丢尽了!”
母亲倒是平静些,只是摸着他的头叹气:“小疏,你你想玩音乐,妈可以给你投资唱片公司,何必去给别人打工?”
谢疏摇了摇头,语气异常坚定:“妈,我不是玩。我是认真的。”
家人拗不过他,最终只能妥协。
于是,谢疏隐瞒了自己的家世,以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了风和娱乐的选秀。
他不想靠谢家的光环靠近她,他想让她看到的,是他谢疏这个人,而不是“谢氏集团继承人”这个标签。
选秀那天,谢疏穿了件简单的白t恤,抱着把旧吉他站在舞台上。当他唱出自己写的《十七岁的风》时,台下的评委都愣住了——那旋律里藏着的真诚和灵气,是多少包装出来的“偶像”都没有的。
他一路过关斩将,毫无悬念地签约了风和娱乐。
签约那天,谢疏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了公司。他站在前台旁的落地窗前,看着电梯门一次次打开又合上,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可直到签约仪式结束,他都没见到林观潮的身影。
经纪人笑着解释:“林总今天去外地考察项目了,她忙着呢。”
谢疏这才知道,靠近她有多难。
“风和娱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作坊,而是京市最大的娱乐公司。公司里艺人众多,从一线大咖到刚签约的新人,数以百计。
而林观潮作为老板,日理万机,忙着拓展海外市场、投资新赛道、推进慈善项目,已经很少出现在艺人面前。
谢疏进公司快半年了,别说和林观潮说话,就连见她一面都难如登天。
他唯一能“见到”她的机会,是公司的年度总结大会。
她站在台上,自信从容地汇报着公司的业绩,从市场份额到未来规划,条理清晰,掷地有声。聚光灯落在她身上,仿佛全世界的光芒都聚集在她一个人身上。
谢疏坐在台下的角落里,看着她侃侃而谈的样子,心里既骄傲又失落。骄傲的是,他喜欢的人如此优秀;失落的是,他们之间的距离,好像比他想象中还要遥远。
他的经纪人是个在圈内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江湖,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一次录音结束后,经纪人递给他一瓶水,忍不住劝道:“谢疏,我知道你对林总有意思,但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想追她的人能从公司排到长安街,哪一个不是有家世、有能力的?你有什么优势?。”
优势?
年轻,好看,足够爱她,算是优势吗?
可如果她看都看不到他,那这些“优势”又能算什么。
他该怎么才能真正靠近她呢?
谢疏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打听好了林观潮参加一场重要晚宴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她结束后会从酒店的地下车库离开。
于是,他提前在车库里布置了一场“戏”。
他找了一个在影视城跑龙套的身材高大的男演员,给了他一笔不菲的报酬,让他扮演一个“不法分子”,而自己则扮演一个被下药的受害者。
计划很简单:当林观潮经过时,男演员假装要对他不利,做出拉扯的动作,然后在林观潮出现的瞬间就跑掉,留下他一个人“无助”地躺在那里,等待林观潮的“救援”。
到时候,他就能顺理成章地和她说话,甚至……让她送自己去医院。
为了这场戏,谢疏精心打扮了一番。
他穿了件浅色真丝衬衫,故意解开两颗纽扣,露出精致的锁骨;头发用发胶抓出凌乱的弧度,几缕碎发垂在额前。
脸色用粉底调得苍白,眼下抹了点深灰色眼影,营造出疲惫不堪的样子;甚至往眼睛里滴了点眼药水,让眼眶看起来红红的,像强撑着的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