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黔省基地-《暗刃如锋》

  黔省首府黔阳,是宋志第一次踏足此地。

  此时的的黔阳,正处于抗战相持阶段的特殊历史节点。

  作为西南大后方的重要枢纽,这座山城既承载着战时迁建的蓬勃生机,又深藏着空袭阴影下的隐痛。

  1940年正值贵阳设市(1941年7月正式设市)前夕,延续1939年"建设新黔省阳"的规划思路,东至图云关、南抵小车河的边界雏形已显现,但核心区仍以大十字为中心,木制建筑密集分布?。

  中华路、省府路等干道完成合并命名工程,新街名承载着抗战救国的政治隐喻。

  ?随着沪上、金陵等地机构内迁,新设的黔省玻璃厂、黔省汽车修理厂等战时工业散布于猫猫山、五里关一带,与乡建青岩的省立乡村师范(1936年建校)形成呼应,构成"城工乡学"的特殊格局?。

  而黔省工业基地就坐落于此地。

  黔省延续"九一八"以来的传统,学生抗日救国团通过歌咏剧、标语墙(如思潜村现存"乡师党工宣"标语)保持活跃,达德学校旧更成为进步思想传播据点?。

  ?受1939年"二四"轰炸影响(528人死亡、1334栋房屋损毁),民众虽逐步恢复市集贸易,但中华南路等商业区仍需依赖临时商铺经营?。

  农历腊月前的"比期"结算习俗仍在延续,却需随时防备空袭警报?。

  尽管1938年成立全省防空司令部,但至1940年仅组织3次防空演习,且缺乏有效设备。

  宋志一行人就赶上了,倭寇针对滇缅公路的空袭。

  环城北路的林青就义处石刻与黔灵山"江流社"共同构成精神地标,此时红党也通过"草原艺术研究社"等组织持续凝聚抗战意志?。

  这一时期贵阳的独特景象,恰似费孝通笔下"战时移植城市"的典型——在有限的地理空间里,压缩着民族救亡的集体记忆与个体生存的微妙平衡。

  此时主持黔省的是省政府主席为?吴大佬(1937年11月-1944年12月在任)。

  吴大佬主政黔省期间,提出“省政的关键在于县政”的理念,重视民生和教育发展,对贵州的建设贡献显着。

  吴大佬原为金融界人士,曾任《大公报》社长,后转入政界,主黔期间推行多项改革措施。

  黔省作为抗战大后方,承担了重要的战略任务。

  蓝党在贵州推行征兵政策,黔籍将士在前线英勇作战,先后参与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牺牲惨重。

  蓝党内部存在CC系与黄埔系的矛盾,三青团的成立加剧了党团冲突。

  黔省作也是如此。出身黔省的何部长、谷司令等掌握军权之人,都安排势力那些东西插手黔省军事,此时的黔省军事与政治势力纷乱。

  ?黔省采取征集兵源、军民训练、宣传抚慰等措施,虽取得成效,但也存在强征硬夺等弊端。

  ?1935-1940年,蓝党政府通过土地陈包、调整税率等措施增加田赋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黔省作为贫困省份,承担繁重的战时经济负担。8年抗战中,黔省征募公债5.78亿元,征集粮食1242万石(约74.5万吨),平均每人贡献粮食1.2石。

  1940年军粮采购率仅为22%,可见战时物资调配的困难。

  ?抗战期间,黔省工厂数量从1937年的55家增至1947年的154家,鼎盛时期达300余家,包括军工、酒精、橡胶等产业。例如,桐梓41兵工厂员工超3800人,生产大量军需品。

  尤其是沐春公司设立的工业区,包含了军械、弹药、化肥、水泥、药品等工厂,不吸引了大量的用工,更主要的是刺激了黔省的经济。

  这也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黔省经济的发展。

  ?黔省首府黔阳商号从1937年的1420户增至1944年的4931户,资本总额从180万元(法币)飙升至21亿元。

  黔省农业一直以传统“刀耕火种”为主,生产力低下。战时强征粮食加剧农民负担,多数地区勉强维持生计。

  好在沐春公司的化肥工厂的建设,春城农学院新型培育的种子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黔省也部分改变了黔省农村的面貌。

  黔省内迁高校如浙江大学、大夏大学等带来人才与技术,推动黔省高等教育发展。

  1940年吴大佬主持制定了《黔省实施国民教育整个计划》,推行义务教育,自然课等科学教育逐步普及。

  ?黔省因外来人员的影响,黔省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文艺团体如“筑光音乐会”改编为抗战救亡组织,通过歌曲、戏剧宣传抗战。方志编纂成为文化抗战的重要形式,

  1940年的黔省在吴大佬主持下,作为抗战大后方,政治上面临红蓝两党博弈与蓝党内部分裂,经济上承担繁重任务。

  但工业与商业短暂繁荣,社会文化因内迁高校和文艺活动呈现活跃态势。

  然而,农业落后与强征政策仍使底层民众生活艰难。这一时期既是黔省的“突发性繁荣”,也是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节点。

  黔阳正遭遇历年最大暴雨,碎石路面的环城马路多处塌方,省府紧急动员市民抢修,达德学校所在的中华南路四合院内,抗日救亡的油印小报昼夜不息,与街角的防空警报形成时代二重奏?。

  省府虽存粮有限,仍坚持每月发放平价米,粮仓每日清晨排着缴粮验斛的农民?。

  尽管粮食稀少,生活艰难,但是黔阳市井小吃还是顽强的生存着,就像这个时代坚强的华夏民众。

  ?肠旺面?与豆腐圆子?,吃得宋一飞神采飞扬。

  抗战时期因物资短缺,此时豆腐替代肉丸的做法,形成外酥里嫩、灌入折耳根蘸水的特色小吃。

  还有?恋爱豆腐果?,炭火烤制豆腐灌入折耳根辣椒水的吃法,因情侣分食而得名。

  叶婉莹比较喜欢吃?酸汤鱼?,这是苗族传统红酸汤(毛辣果发酵)与鱼肉的搭配已成熟,酸辣中带木姜子香气的风味体系初步形成,这也是黔菜的代表?。

  至于丝娃娃?,薄米皮包裹素菜丝的吃法,尤其是蘸水工艺体现酸辣调味的精髓?。

  黔省辣椒可是前世名扬世界的“老干妈”辣酱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