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碎麦花升天那刻,谁踩歪了第一粒土?-《全民转职:我,唯一神级职业》

  第八十五号节点的第一道刻痕,如同烙印,深深地刻在了这片麦田的时空肌理之中。

  林逸望着那道笔直如誓的晶化麦花,心中却没有半分松懈。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一个错误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更复杂问题的开端。

  “错若扎根,也能长出诚实。”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迅速在人群中生根发芽。

  那片曾经象征着霉变与耻辱的“错壤区”,如今成了整个定居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破土而出的新苗,的确比任何一处的麦苗都要茁壮,它们的叶片宽厚,颜色是深沉的墨绿,仿佛吸足了土地最深处的养分,那股蓬勃的生命力,几乎肉眼可见。

  清晨的阳光下,老农、少年、女工,那些曾怀着忐忑心情献出“过失之土”的人们,都站在田垄边,眼神复杂。

  有释然,有惊讶,也有一丝敬畏。

  他们亲眼见证了,被承认的错误,真的能转化为滋养未来的肥料。

  “土地不骗人。”林逸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它接纳了我们的坦诚,便回报以最丰盛的生长。这片麦子,就是我们共同的勇气长出来的。”

  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发自肺腑的赞叹。

  恐慌和猜忌的阴云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从那天起,“错壤区”不再是禁忌,反而成了一种奇特的仪式。

  起初,人们还很谨慎。

  又过了两天,一个负责巡夜的守卫,将一捧混着碎石的硬土倒入了田垄。

  他没有留纸条,但所有人都知道,前夜磨坊的一扇高窗被风吹开,险些让雨水灌入,幸好被及时发现。

  那捧硬土,是他对自己疏忽的无声忏悔。

  这一举动,仿佛打开了一个闸门。

  “错壤区”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年轻的学徒,因为配比物料时走神,多加了一份酵母,导致一批面团发过头,他懊恼地将一把黏糊糊的黄土丢进了田垄。

  一个负责编织草席的妇人,不小心让火星燎断了一根重要的经线,她沉默着,将一撮带着草木灰的黑土撒了进去。

  甚至有孩子,因为贪玩打碎了邻居家的瓦罐,也在父母的带领下,怯生生地用小手抓起一捧沙土,郑重其事地倒入那片特殊的田地。

  短短十几天,“错壤区”的面积扩大了近一倍。

  那片田垄的土壤颜色变得五花八门,深褐、浅黄、灰白、赤红……每一撮土,都代表着一个被正视的过失。

  人们不再恐惧犯错,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错误的出口。

  林逸站在高处,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的眼神深邃,没有喜悦,也没有担忧,像一口古井,倒映着天穹那道愈发璀璨的晶化麦花。

  楚瑶的风再次环绕而来,这一次,风中没有了之前的混乱和阻塞,而是带着一种轻快、几乎是雀跃的流动感。

  “节点的能量正在被梳理,”她低声说,语气中难掩惊奇,“‘责任’的流向变得清晰了。人们不再把它推开,而是主动引导它、安放它。”

  “太顺利了。”伊凡的地底箴言,却带着一丝不祥的凝重,“当所有溪流都汇入同一片海洋,海洋本身就会被稀释。大地告诉我,‘错误’的重量正在变轻。”

  林逸微微点头,伊凡和他想到了一处。

  问题很快就显现了。

  那天下午,林逸正在指导学生们修复灌溉渠道,一个名叫阿杰的少年,也是当初第一个拿起黑面馒头的勇者之一,一边哼着小调,一边随手从路边抓了一把土,轻快地跑向“错壤区”的方向。

  “又犯错了?”一个同学打趣道。

  阿杰头也不回地挥挥手,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谈论天气:“算不上什么错。就是早上打水的时候,把桶里的水洒了几滴在食堂地板上,忘了擦。反正倒把土进去,心安理得。”

  说完,他像丢垃圾一样,把那撮土随意地抛进了田垄,然后拍拍手,又跑回来继续干活,脸上没有丝毫之前那种郑重和反思的神情。

  周围的几个学生都笑了,仿佛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趣事。

  林逸手中的动作没有停,但他眼角的余光,已经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什么也没说,但空气中那股刚刚建立起来的、名为“诚实”的庄严氛围,似乎出现了一丝难以察oken的裂痕。

  楚瑶靠近他,风纹在她的指尖不安地颤动。

  “你感觉到了吗?风……开始变得轻浮了。‘责任’这个词,正在失去它的分量。”

  的确如此。

  当忏悔的成本变得如此之低,甚至成为一种时髦的日常仪式时,错误的边界便开始模糊。

  忘记擦干几滴水,和险些让粮仓被淹,在这片“错壤区”里,被赋予了同等的“土壤救赎”。

  它们被混杂在一起,失去了各自应有的重量。

  当晚,林逸独自一人来到“错壤区”。

  月光下,新苗长势喜人,但他的目光却越过这些,望向远处山脊上那道笔直的晶化麦花。

  他发现,那道原本坚定如誓的光芒,此刻竟开始极其轻微地摇晃起来,仿佛一阵无形的风,在吹拂着这道由集体意志凝结而成的誓言。

  “伊凡。”林逸低声呼唤。

  “我在。”地底的声音立刻回应,“大地的脉搏变得紊乱。根基在松动。太多无足轻重的沙砾被混了进来,它们填满了缝隙,却无法承担梁柱的重量。”

  “当错误被共担,谁来决定它是不是错?”

  林逸在心中,再次默念起自己当初的那个问题。

  现在,他有了答案的雏形。

  当所有人都能轻易地“共担”时,就没有人会再去深究错误的本质了。

  这就好比,一片森林,既接纳了需要百年才能长成的栋梁之材,也接纳了随处可见的杂草。

  当杂草的数量远远超过栋梁,这片森林,便不再是森林,而是一片荒原。

  他转身,回到磨坊。彻夜未眠。

  第四日的清晨,当人们习惯性地走向“错壤区”,准备开始新一天的“仪式”时,却都愣在了原地。

  原本那片开放的田垄,被一道新立的木栅栏围了起来。

  而在栅栏的入口处,林逸正站在那里。

  他的脚边,放着一块巨大的、表面打磨得异常光滑的青石板,石板旁,是一桶用特殊矿物调制的、不易褪色的白色浆液和几支削尖的硬木笔。

  所有人都停下脚步,不解地望着他。

  空气中那种轻松随意的氛围,瞬间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取代。

  林逸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从他们或惊讶、或困惑、或警惕的脸上掠过。

  他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从今天起,‘错壤区’的规矩,改一改。”

  他用手指向那块巨大的青石板。

  “在献出你的‘过失之土’前,请先用这支笔,把你所犯的过错,写在这块石板上。”

  人群中顿时一片哗然。

  “写……写出来?”

  “这不就所有人都看见了吗?那还叫什么认错,简直是公开处刑!”

  “是啊,林逸先生,这和之前的规矩可不一样!”

  人们议论纷纷,之前那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荡然无存。

  匿名的忏悔,和署名的自白,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前者是自我解脱,后者则需要面对所有人的目光。

  林逸没有理会众人的议论,他继续说道:“你们可以选择写,也可以选择不写。这块石板,不记录名字,只记录事件。它会立在这里,日晒雨淋,直到下一场雨水将字迹冲刷干净。在此之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看到。”

  他的声音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如刀。

  “土地能接纳一切,因为它沉默。但我们是人,我们需要看见,需要分辨。”

  他抬起头,望向远方那道微微摇晃的晶化麦花,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需要知道,也需要你们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共同献祭的,究竟是足以支撑起未来的基石,还是一碰就碎的沙砾。”

  说完,他便将一支硬木笔,轻轻放在了青石板的顶端,然后转身离开,留下那块空白的石板,和一群面面相觑、心思各异的人。

  青石板静静地立在晨光中,像一面巨大的镜子,照见的不是人的面容,而是那些被隐藏在泥土之下的、形形色色的过失。

  它也像一架天平,无声地等待着,等待第一个砝码被放上。

  而这个砝码的重量,将重新定义这片土地上,关于对与错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