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三种猜测-《鉴宝逆袭:透视后我靠捡漏赢麻了》

  楚峰驱车赶往彭城博物馆。

  刚来到博物馆门前,楚峰便看到杨青云的身影。

  杨青云算准了时间,早已在此门口等候。

  楚峰将车子停好,下车后,手里拎着木盒,快步朝着杨青云走去。

  “杨馆长,你真是折煞我了,您老还亲自出来迎接。”

  楚峰有些不好意思。

  杨青云脸上满是热切的微笑:“小友,无妨,是我坐不住,才出来走动一下。”

  “走,茶水刚沏上,咱们好好聊聊。”

  杨青云领着楚峰,引他进入了馆长办公室。

  办公室里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几幅字画,桌上还摆着几本古瓷研究的书籍。

  楚峰坐下后,杨青云给楚峰倒了一杯茶。

  “楚小友,你来的真是时候,这是我学生前些天给我送来的龙井,你也来尝尝。”

  “多谢,杨馆长。”

  楚峰说着,将随身的盒子放了下来,小心地将那件青花罗汉图钟取了出来。

  “杨馆长,您给掌掌眼。”

  “好好,你喝茶,我先研究一下这件瓷器。”

  杨青云的目光顿时被眼前的瓷器所吸引。

  他戴上眼镜,右手拿起瓷器,凑近细看。

  楚峰默默地品茶,等待着杨青云的鉴定。

  杨青云旋转着钟,看着瓷器的画工,然后用手摸了摸瓷器的胎体。

  “没有问题,这应该是康熙官窑的真品,没跑了!”

  楚峰心头一喜,恭维道:“有杨馆长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多了。”

  杨青云慢慢放下瓷器,走到楚峰跟前,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小友说笑了,即便我不说,凭你的眼力,恐怕早就断定这是康熙时期的官窑瓷器。”

  楚峰苦笑道:“我认可没有用啊,很多买家看到款,以为是假的,我得给人家一个合理的解释啊。”

  杨青云哈哈大笑:“小友,你这可问对了。

  这落款看似离谱,其实是大有学问的。

  它不是孤品,相反,在瓷器史上可是个着名的谜案。

  来来,我给你细说说。”

  杨青云起身,从办公桌上取下一本厚厚的瓷器图鉴。

  他翻到相关页面,指着图片道:“你看,故宫博物院就有一件斗彩云龙纹盘,落款也是:大明康熙年制,是不是和这件落款很像。”

  “没错!”楚峰心想,先前在白易手机上看到过这件瓷器的落款。

  “除了故宫博物馆,金陵博物馆也有一件。”

  杨青云说着,在手机上找到一张实拍的图片给楚峰看。

  “这图片中的青花贯套纹杯,口径8.8厘米,高5厘米。

  底款也是大明康熙年制。

  这件杯子看着很普通,但因为这个错误的落款,却成了金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楚峰听后,激动无比:“这么说,这件青花罗汉图钟瓷器价格不降反升!”

  “嗯,这个自然。”杨青云肯定道。

  楚峰听得入神:“为什么会这样?落款写成大明而不是大清,总不会真是工匠笔误吧?出了一批落款错误的瓷器。”

  “说不清啊,我觉得不像是工匠的笔误,要知道官窑做完要层层筛选的,不符合的瓷器都会砸掉,百不存一,将最好的送进宫里。”

  “一个工匠马虎可以理解,那么多人马虎,不太可能。”

  杨青云觉得事情不会那么简单。

  楚峰附和着:“有道理,我也觉得不会是工匠笔误。那该如何解释呢?”

  杨青云神秘一笑:“目前来说一共有三种说法,我说出来,你看看哪种比较靠谱。”

  楚峰默默倾听。

  “第一种,是康熙迷信说。”

  “迷信?”楚峰不明白瓷器怎么和这个有关联。

  杨青云点头,继续说道:“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皇帝忌讳瓷器易碎,寓意不吉利。

  他8岁登基,就下令不让瓷器上写年款。

  后来,或许是为了转嫁寓意,有人猜测康熙想用大明代替大清,

  这样碎了也是大明碎了,而康熙年号还在延续。”

  楚峰听后觉得有趣:“那第二种说法呢?”

  “第二种,牵扯到三藩之乱。

  清朝入关后,只真正统治了北方,南方还在吴三桂等藩王手里。

  南方百姓怀念大明,痛心国破家亡。

  有些工匠冒着杀头风险,在瓷底偷偷写大明康熙年制,以抒发对前朝的怀念之情。

  这些瓷器很可能就是吴三桂统治的地方烧制的。”

  “这个说法似乎比较靠谱。”楚峰听后,觉得这个有些道理,毕竟景德镇在南方。

  “那第三种呢?”

  杨青云顿了顿,声音低沉几分:“第三种说法是清王朝为了稳固政权,顺利承接大明王朝的影响力。”

  “清朝入关后,局面不稳,内忧外患。很多明朝的藩属国只认大明,根本不认、不了解清朝。

  清王朝为了拿到国外利益,在对外邦交上清朝初期,自居继承了明朝,这一点在清朝初期的文献上可以查到。”

  “还有瓷器,大明的瓷器享誉世界。

  为了让外国人接受新瓷器,所以清朝初期,顺治,康熙,雍正,这三个朝代的瓷器落款都出现过大明的字样。

  到了乾隆,清朝强大,便再也没有延用大明的国号。”

  “当然,还有一些观点说,是宫里太监偷偷调包的,这些瓷器都是假的。不过经不起推敲。”

  “楚峰,你觉得哪种观点更可信。”杨青云说完,询问楚峰。

  楚峰听完这三种解释,似乎都有一些道理。

  “我觉得第二种,吴三桂控制的地方烧制的比较靠谱。”

  杨青云摇头叹息:“这三个观点之间专家争论不休,各有道理。

  我也觉得第二种观点说服力强一些。

  至于真相,依旧是个谜团,没有确切的文献说明。”

  楚峰向杨青云感谢:“不过,听完杨馆长一番讲解,我也算是对这落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没关系,你这件青花罗汉图钟,品相保存得很好,落款将使得它更加稀有,价格最少翻好几倍。”杨青云估测着。

  楚峰听得窃喜,这也是从慧真和尚手里捡漏了,还好之前他没有卖掉,不然也不轮到他。

  杨青云看着眼前的瓷器很喜欢。

  “小友,你这宝贝,我博物馆想收,但预算有限。还是算了。”

  “我有个老朋友,是位瓷器收藏家。要不,我把你介绍给他?

  保证价格公道,不会让你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