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天刚放亮,冉秋叶的心就先醒了。
她几乎是一夜未眠,脑海里反复排演着今天的场景:她要早早地去他家,趁他还没起床,就悄悄地把那盆脏衣服洗干净,晾在院子里的绳上;然后,她要用自己带来的半斤白面,给他烙几张喷香的葱油饼当早饭……
她要让卫国哥知道,她冉秋叶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娇小姐,更不是一个受了恩惠却心安理得的人。
她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蓝布褂子,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辫梢的红头绳也换了根崭新的。
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才提上装着白面和一小块猪油的布袋,怀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要去履行重要承诺的心情,快步走向后院。
然而,当她满怀期待地站在方卫国家门口时,迎接她的,却是一把硕大的黄铜锁。
那锁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像一个沉默而固执的句号,将她所有的计划和热情都挡在了门外。
他……去上班了?
冉秋叶的心一下子空了。她站在门口,怔怔地望了那把锁许久,清晨的凉风吹过,让她觉得有些冷。她只好安慰自己,方科长是大忙人,周六加班是常有的事。于是,她又提着布袋,一步一顿地回了家。
捱到下午五点,估摸着厂里该下班了,她又去了一趟。
门上,依旧是那把冷冰冰的黄铜锁。
整个周日,冉秋叶都有些魂不守舍。她一早去,中午去,下午又去。每一次,都失望而归。她的心,也随着每一次的失望,一点点地往下沉。
她不能再等了。那包救命的药就快吃完了,她必须找到他!无奈之下,她想到了院里消息最灵通的“三大爷”闫埠贵。
闫埠贵正坐在窗边,就着夕阳的光看报纸。见到冉秋叶进门,他连忙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一双精于算计的小眼睛在镜片后面闪了闪,热情地招呼她坐下。
“是冉老师啊,快坐快坐。令尊的身体好些了吧?”
“好多了,三大爷,多亏了卫国哥帮忙。”冉秋叶心急如焚,也顾不上客套,直接问道,“您知道卫国哥去哪儿了吗?我找了他两天了,他家门一直锁着。”
闫埠贵心里的小算盘“噼里啪啦”一通响。他早就看出来这两人之间有点意思,要是能促成这桩好事,方科长那儿的人情,冉老师这边的谢礼,怎么算都不亏。
他放下报纸,故作沉吟状,慢悠悠地说道:“哦,你说方科长啊。他这人,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受大领导器重得很。忙起来,别说两天,就是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也是常有的事。我听人说啊,他有时候忙得晚了,就直接睡在厂里办公室,家都不回呢!”
他这番话,既解释了方卫国的“失踪”,又把他塑造成一个勤恳上进的好青年,可谓一举两得。
轧钢厂!
这三个字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冉秋叶焦灼的心。她一下子站了起来,连道别都顾不上,只匆匆丢下一句“谢谢您三大爷,我知道了”,便一阵风似的冲了出去。
红星轧钢厂气派的大门前,冉秋叶被门卫室里走出来的大爷拦住了。
“同志,你找谁?”
“大爷,我找采购科的方卫国方科长。”
门卫大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这个姑娘文文静静,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咂了咂嘴,说道:“不巧,方科长啊,差不多半个钟头前,刚骑车子出去了。”
“出去了?”冉秋叶不信,她是从院里直接跑来的,路上根本没见到他。“大爷,您是不是记错了?他会不会还在办公室?”
“嘿,我这双眼睛还能骗你?”大爷有些不乐意了,“我亲眼看着他从大门出去的,错不了!”
“那他去哪儿了,您知道吗?”
“这我哪知道去。”大爷摆摆手,回了门卫室。
巨大的失望再次将冉秋叶包裹。但这一次,她没有走。她固执地想,他或许只是出去办点事,很快就会回来。于是,她就在厂门口那棵大槐树下,找了块石头坐了下来,决定等。
太阳从头顶慢慢滑向西山,将她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
起初,厂门口还很安静,渐渐地,下班的铃声响起,黑压压的人潮像潮水一样从大门里涌出。
自行车铃声、说笑声、吵闹声,汇成了一片喧嚣的海洋。
冉秋叶伸长了脖子,在一张张或疲惫或兴奋的脸孔中,努力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可直到人潮散去,厂区重新恢复寂静,她也没等到他。
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她才想起自己从中午到现在滴水未进。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路灯亮起了昏黄的光。
门卫大爷换班时,看到她还在那儿,小小的身影在路灯下显得格外单薄可怜,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恰好此时,他看到刘光齐推着车子慢悠悠地走过。
“光齐!你等会儿!”大爷喊住了他,“你不是跟着方科长混吗?知道他上哪儿去了不?这姑娘等他一天了。”
刘光齐如今跟在方卫国身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人变得精明多了。
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问。他摇了摇头:“王大爷,我可不知道。方科长的事,我哪敢打听。”
这时,他才看清树下的冉秋叶,立刻客气地喊了一声:“冉老师?”
冉秋叶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急忙上前追问:“刘光齐同志,你真的不知道卫国哥在哪儿吗?”
刘光齐看着她焦急的神情,心里门儿清,但嘴上却滴水不漏。他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同情的微笑:“冉老师,我真不知道。您别急,这样,等我见着方科长,一定第一时间跟他说,您找他都快找疯了。”
这话说得客气,却也堵死了冉秋叶所有继续追问的可能。
“那那就谢谢你了。”冉秋叶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失望。
“您客气了。”刘光齐点点头,不敢再多留,推着自行车飞快地离开了。他可不想卷入方科长的风流债里。
她几乎是一夜未眠,脑海里反复排演着今天的场景:她要早早地去他家,趁他还没起床,就悄悄地把那盆脏衣服洗干净,晾在院子里的绳上;然后,她要用自己带来的半斤白面,给他烙几张喷香的葱油饼当早饭……
她要让卫国哥知道,她冉秋叶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娇小姐,更不是一个受了恩惠却心安理得的人。
她特意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蓝布褂子,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辫梢的红头绳也换了根崭新的。
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才提上装着白面和一小块猪油的布袋,怀着一种近乎神圣的、要去履行重要承诺的心情,快步走向后院。
然而,当她满怀期待地站在方卫国家门口时,迎接她的,却是一把硕大的黄铜锁。
那锁在晨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像一个沉默而固执的句号,将她所有的计划和热情都挡在了门外。
他……去上班了?
冉秋叶的心一下子空了。她站在门口,怔怔地望了那把锁许久,清晨的凉风吹过,让她觉得有些冷。她只好安慰自己,方科长是大忙人,周六加班是常有的事。于是,她又提着布袋,一步一顿地回了家。
捱到下午五点,估摸着厂里该下班了,她又去了一趟。
门上,依旧是那把冷冰冰的黄铜锁。
整个周日,冉秋叶都有些魂不守舍。她一早去,中午去,下午又去。每一次,都失望而归。她的心,也随着每一次的失望,一点点地往下沉。
她不能再等了。那包救命的药就快吃完了,她必须找到他!无奈之下,她想到了院里消息最灵通的“三大爷”闫埠贵。
闫埠贵正坐在窗边,就着夕阳的光看报纸。见到冉秋叶进门,他连忙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镜,一双精于算计的小眼睛在镜片后面闪了闪,热情地招呼她坐下。
“是冉老师啊,快坐快坐。令尊的身体好些了吧?”
“好多了,三大爷,多亏了卫国哥帮忙。”冉秋叶心急如焚,也顾不上客套,直接问道,“您知道卫国哥去哪儿了吗?我找了他两天了,他家门一直锁着。”
闫埠贵心里的小算盘“噼里啪啦”一通响。他早就看出来这两人之间有点意思,要是能促成这桩好事,方科长那儿的人情,冉老师这边的谢礼,怎么算都不亏。
他放下报纸,故作沉吟状,慢悠悠地说道:“哦,你说方科长啊。他这人,工作上是个拼命三郎,受大领导器重得很。忙起来,别说两天,就是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也是常有的事。我听人说啊,他有时候忙得晚了,就直接睡在厂里办公室,家都不回呢!”
他这番话,既解释了方卫国的“失踪”,又把他塑造成一个勤恳上进的好青年,可谓一举两得。
轧钢厂!
这三个字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冉秋叶焦灼的心。她一下子站了起来,连道别都顾不上,只匆匆丢下一句“谢谢您三大爷,我知道了”,便一阵风似的冲了出去。
红星轧钢厂气派的大门前,冉秋叶被门卫室里走出来的大爷拦住了。
“同志,你找谁?”
“大爷,我找采购科的方卫国方科长。”
门卫大爷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这个姑娘文文静静,一看就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咂了咂嘴,说道:“不巧,方科长啊,差不多半个钟头前,刚骑车子出去了。”
“出去了?”冉秋叶不信,她是从院里直接跑来的,路上根本没见到他。“大爷,您是不是记错了?他会不会还在办公室?”
“嘿,我这双眼睛还能骗你?”大爷有些不乐意了,“我亲眼看着他从大门出去的,错不了!”
“那他去哪儿了,您知道吗?”
“这我哪知道去。”大爷摆摆手,回了门卫室。
巨大的失望再次将冉秋叶包裹。但这一次,她没有走。她固执地想,他或许只是出去办点事,很快就会回来。于是,她就在厂门口那棵大槐树下,找了块石头坐了下来,决定等。
太阳从头顶慢慢滑向西山,将她的影子拉得越来越长。
起初,厂门口还很安静,渐渐地,下班的铃声响起,黑压压的人潮像潮水一样从大门里涌出。
自行车铃声、说笑声、吵闹声,汇成了一片喧嚣的海洋。
冉秋叶伸长了脖子,在一张张或疲惫或兴奋的脸孔中,努力寻找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可直到人潮散去,厂区重新恢复寂静,她也没等到他。
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咕叫了起来,她才想起自己从中午到现在滴水未进。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路灯亮起了昏黄的光。
门卫大爷换班时,看到她还在那儿,小小的身影在路灯下显得格外单薄可怜,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恰好此时,他看到刘光齐推着车子慢悠悠地走过。
“光齐!你等会儿!”大爷喊住了他,“你不是跟着方科长混吗?知道他上哪儿去了不?这姑娘等他一天了。”
刘光齐如今跟在方卫国身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愣头青,人变得精明多了。
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问。他摇了摇头:“王大爷,我可不知道。方科长的事,我哪敢打听。”
这时,他才看清树下的冉秋叶,立刻客气地喊了一声:“冉老师?”
冉秋叶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急忙上前追问:“刘光齐同志,你真的不知道卫国哥在哪儿吗?”
刘光齐看着她焦急的神情,心里门儿清,但嘴上却滴水不漏。他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同情的微笑:“冉老师,我真不知道。您别急,这样,等我见着方科长,一定第一时间跟他说,您找他都快找疯了。”
这话说得客气,却也堵死了冉秋叶所有继续追问的可能。
“那那就谢谢你了。”冉秋叶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失望。
“您客气了。”刘光齐点点头,不敢再多留,推着自行车飞快地离开了。他可不想卷入方科长的风流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