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1章 调研熬屏市(中)-《正义的使命》

  罗阳荣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道:“可是,如果我们不主动承认错误,一旦被厉书记查出来,后果将更加严重。而且,我相信厉书记也是通情达理的人,只要我们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他一定会给我们改正的机会。”

  上官港闻言,微微点了点头,似乎被罗阳荣的话说服了。“好,那我们就按你说的做。你马上准备一份材料,把广荣街封路的情况,以及我们的解决方案都写清楚。”

  罗阳荣应声而起,匆匆离开房间去准备材料。

  上官港则坐在沙发上,继续等待着厉元朗的下一步行动。

  他思考着,这次的事件将是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只有成功度过这次危机,才能继续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是,能否安全度过政治危机、如他所愿吗?

  至于结果如何,他也不知道。

  只能祈求老天保佑了。

  心乱如麻的上官港靠在松软舒服的老板椅上,闭目养神。

  这时,响起一阵敲门声,秘书万明推门进来。

  上官港抬起眼皮瞄了瞄,随即微闭双目,心不在焉的随口问道:“什么事?”

  万明一阵犹豫,斟酌着如何开口。

  引得上官港一脸不悦,“有事就说,别耽搁我的时间。”

  “是,是。”万明满脸赔笑,点头哈腰的说道:“书记,我有个小小建议,我发现厉书记到我们熬屏调研,说是为了干部考核的事情,但我觉得,他的调研是全方位的,不仅仅局限于此。”

  “您看,厉书记在光荣街的调研,就是突发奇想。还有,他在上一站告河市,亲临广场调研,与民同乐,主要目的还是民生问题。”

  “厉书记对群众生活非常关心,尤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由此让我联想到,银龙镇去年发生泥石流,省里拨的救灾款,您说,厉书记能否就落实和执行情况,突然去银龙镇调研呢?”

  原本没怎么在意的上官港,一听万明这番话,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

  是啊,万明所言极是。

  厉元朗在告河市调研时,就曾突然改变行程,前往广场与民众互动,了解民生民意问题。

  银龙镇作为熬屏市苍龙区下属的一个镇,去年遭受了严重的泥石流灾害,省里为此拨发了一笔救灾款。

  如果厉元朗真的对救灾款的落实和执行情况感兴趣,那么银龙镇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

  上官港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阵后怕。

  如果救灾款的使用存在问题,一旦被厉元朗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于是,他赶紧抓起座机,联系了罗阳荣。

  简短的将这事一说,罗阳荣也是吃惊不小。

  他在电话里说:“书记,关于救灾款的落实情况,我曾经听取过苍龙区的米凯汇报过,也亲自到现场检查过。”

  “个别有几处小毛病,我早已要求苍龙区和银龙镇尽快改正解决。并指示相关部门,务必落实执行。”

  上官港当即打断他的话,“后续情况你跟进没有?确保百分百的不出问题,经受得起厉书记的检验?”

  “这……”罗阳荣一时语塞,他哪敢拍胸脯,那可是赌自己的政治前程。

  从罗阳荣的反映,上官港就已清楚,这件事透着猫腻。

  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查漏补缺,绝不能出现任何破绽。

  他沉声对罗阳荣交待道:“你马上联系苍龙区和银龙镇的负责人,让他们立即对救灾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绝不能有丝毫差错。”

  “你亲自负责此事,务必争取在厉书记下午调研之前,把所有问题整改到位。”

  罗阳荣在电话那头连连应承,表示将立即行动,绝不耽误。

  挂断电话后,上官港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这次的政治危机能否度过,关键在于他们的行动是否迅速、有效。

  他闭上眼睛,默默祈祷着一切顺利。

  而此时,厉元朗正在招待所房间里休息,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毫无察觉。

  按照行程,下午两点,厉元朗一行先后调研了熬屏市几个地方。

  四点钟的时候,厉元朗突然提出,要去银龙镇。

  此言一出,上官港和罗阳荣禁不住相互对视一眼,眼神中透露出胸有成竹的信心。

  从市区到银龙镇,相距三十公里。

  只有一条乡道,路况经过沙石铺垫,不怎么颠簸。

  一路上,厉元朗没怎么说话,倒是罗阳荣不时向他介绍沿途风景,跟随的苍龙区书记和区长也做着补充。

  一个多小时后,车队开进银龙镇。

  镇委书记和镇长,率领全镇领导班子成员,早已等候在镇政府大门前。

  中巴车停稳后,厉元朗在上官港、罗阳荣等人陪同下,步行下车,与在场的镇里官员握手致意。

  可他并没有去镇政府休整,而是直接要求,去泥石流毁坏现场看看。

  于是,三十几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在银龙镇的大街上。

  引来四周的居民驻足观瞧。

  走在队伍正中间的厉元朗,不时和百姓招手打招呼。

  有时候也停下脚步,与摆摊的摊主聊几句。

  感觉这些人对答如流,好像事先准备好草稿一般,使得厉元朗瞬间索然无味。

  银龙镇不大,一条主街不到二十分钟,就走完了。

  说话间,队伍到达位于全镇西侧的一片区域。

  在镇领导引导下,大家走上一块高地。

  镇长指着不远处介绍,那里就是去年遭受泥石流侵袭之地。

  远远望去,只见一片荒芜之地,被冲刷出的沟壑纵横交错,仿佛大地的伤痕,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惨烈。

  然而,在这片废墟之上,却已经看不到任何救灾重建的痕迹。

  厉元朗的眉头微微皱起,目光中透露出疑惑与不满。

  他转身看向陪同的镇委书记和镇长,沉声问道:“这就是去年泥石流灾害的现场吗?救灾款都用到哪里去了?”

  面对省委书记的指责,镇委书记和镇长丝毫不慌乱。

  镇委书记首先说道:“厉书记,考虑到这里地势低洼,不适合居住。我们选了一片高地区域,为受灾户兴建了新房屋。”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下,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了灾后重建工作。新房屋的建设不仅符合安全标准,还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便利。”

  “同时,我们也对受灾区域进行了生态修复,种植了树木和植被,以防止水土流失,并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目前,大部分受灾户已经搬入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厉书记,您可以随我们去新居区域看看,实地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成果。”

  厉元朗听后,神色稍缓,点了点头。

  在镇委书记和镇长的带领下,一行人离开高地,前往新居区域。

  沿途,厉元朗不时询问关于灾后重建和救灾款使用的情况,镇委书记和镇长都一一详细解答。

  新居区域位于镇东北侧,一片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

  镇领导引着厉元朗一行人,走进一受灾户家中。

  这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

  年轻父母,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以及年逾花甲的奶奶。

  一栋二层小楼,装修得富丽堂皇,还非常干净整洁。

  院子里靠墙角的地方,停着一辆小轿车。

  厉元朗落座后,观察房子情况,并对男主人说:“看起来,你们的生活过得蛮不错,有房有车。”

  男主人拘谨的笑了笑,使劲搓着双手说:“多亏省里和镇里的关心帮助,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

  厉元朗回应说:“政策好,也需要你们的辛勤付出。”

  男主人表示赞同,继续说道:“是啊,现在政策好,镇里的领导也实心实意为我们着想。灾后重建,不仅给我们建了新房,还帮助我们恢复生产,让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厉元朗满意的点了点头,提出可以参观一下他们的房子吗?

  男主人略显犹豫,眼神不自觉的瞟了一眼镇委书记和镇长。

  这一细微动作,却没逃脱厉元朗的火眼金睛。

  冥冥中,冒出一丝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