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可有良策解之(上)-《严党清流之间的第三种活法》

  精舍外的青石甬道上,秋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儿。

  陈恪与赵诚静立等候,飞鱼服与绯色官袍的下摆在风中微微摆动。

  "吱呀——"

  精舍的雕花木门开启,黄锦圆润的身影出现在门槛处。

  老太监慈眉善目的脸上堆满笑容,却在与陈洪视线相交的瞬间,嘴角划过一丝几不可察的冷笑。

  陈洪面色一僵,月白蟒袍下的手指猛地攥紧,冷哼一声甩袖离去,靴底重重碾过一片枯叶。

  陈恪将这一幕尽收眼底,知乎收藏夹《明代宦官派系解析》自动翻开:“内廷宦官的矛盾斗争,往往比外朝党争更致命”。

  "伯爷久等了。"黄锦快步上前,眼角皱纹舒展开来,"主子候您多时了。"

  "赵千户且候着。"黄锦的声音带着老家扬州特有的绵软,拂尘却指向远处石凳,不容置疑。

  待赵诚退下,他转向陈恪时眉眼已弯成月牙:"主子等伯爷许久了,今儿个..."老太监突然压低声音,"炼丹不顺,火候总差三分。"

  陈恪会意,袖中金锭滑入黄锦手中,沉甸甸的触感让老太监眼皮微跳。

  "在下省得。"陈恪声音轻若蚊呐。

  黄锦微不可察地点头,转身引路。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幽深的回廊,青铜灯盏的火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朱墙上,忽长忽短。

  丹房门前,陈恪撩袍跪地。

  黄锦推门而入的瞬间,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

  "宣——靖海伯陈恪觐见!"

  黄锦的唱喏声在精舍内回荡。

  陈恪单膝起立,动作缓慢而庄重,绯色官袍的褶皱如水波般层层舒展。

  知乎收藏夹《面圣礼仪细节》高亮标注:“当皇帝情绪不明时,每个动作都是无声的奏对”。

  丹房内,嘉靖正对着一座三尺高的鎏金丹炉轻摇蒲扇。

  道袍袖口随着动作微微摆动,露出腕间一串暗红色的雷击木念珠。

  陈恪踏入时,嘉靖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臣陈恪,恭请圣安。"

  额头触地的声响在寂静的丹房内格外清晰。

  青砖的凉意透过皮肤,让陈恪的思绪愈发清明。

  "哟,朕的哪吒回来了。"

  嘉靖突然轻笑,将蒲扇递给黄锦。转身时道袍下摆扫过丹炉,带起一缕青烟。他缓步走向紫檀榻,声音带着几分戏谑:"起来吧,陈卿。"

  "臣谢圣上隆恩!"

  陈恪的声音洪亮如钟,在精舍内回荡。

  起身时余光扫过丹炉——炉火青白,正是炼丹最佳状态。

  黄锦所谓"炼丹不顺",怕是托词——用意则是告诉陈恪,皇上对陈恪的大张旗鼓似有不满。

  "说说吧,查得怎么样?"嘉靖斜倚在隐囊上,指尖轻叩榻几,"朕让你消除隐患,可没让你把整个京城都搅得不得安宁。"

  敲击声突然加重:"如此也叫为朕渡劫吗?"

  陈恪喉结微动。

  这位"道士皇帝"虽然靠着陈恪的香皂生意与三市分立政策,内帑年入多了百万两白银,但对求仙问道的他来说,金山银山亦不够用。

  王恭厂这块肥肉,岂能轻易放手?

  知乎收藏夹《嘉靖帝心理学》自动翻开:“当皇帝对你表露情绪时,往往意味着特殊的信任”。

  陈恪正了正心神,从袖中取出两份奏折。

  绢面触感细腻,墨香犹存。

  "臣有罪。"他双手高举奏折,声音沉稳如潭水,"然王恭厂确如干柴积薪,星火便可焚天。为保圣驾万全,臣不得不雷霆手段。"

  黄锦走过来接过奏折时,指尖在陈恪掌心轻轻一按。

  这个细微的动作,让陈恪心头一暖。

  陈恪分明看到黄锦低头时,给了自己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似乎在说‘皇爷气消了’。

  嘉靖展开奏折的速度快得惊人,目光如鹰隼般掠过每一行字迹。

  烛光下,他的表情阴晴不定——时而为报告中详尽的隐患分析点头,时而因可能失去的收入来源皱眉。

  "陈卿。"嘉靖突然合上奏折,声音听不出喜怒,"你既将隐患一一指出,可有良策解之?"

  丹炉中的炭火"噼啪"爆了个灯花,映得嘉靖半张脸隐在阴影中。

  陈恪望着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仿佛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个孤独的帝王身影。

  "穿越者守则第二百七十三条:"陈恪在心中默念,"当最高权力者向你问策时,请记住——答案必须同时解决他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