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真不明白他为何总给政敌留下大破绽-《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

  朱元璋赶忙接过稿纸开始翻看,

  “《洪武荆襄岁时记》?”

  朱见深拱手拜道,“这份记录是从翰林院的尘封旧档里找出来的,”

  “里面的内容是前朝翰林们根据荆襄地区各州府官府收集的史料,编撰而成的方志类文献。”

  朱元璋微微颔首,

  经过咱之前的严正批评,这帮鳖孙找资料总算是认真多了,

  这种方志类文献,有官方主导,真实性没有问题。

  只是林豪这混球,貌似和荆楚没有半分什么联系啊,

  他搞的改革怎么引发了那边暴动呢?

  难道咱把他派那边去了?

  带着一堆疑问,朱元璋继续往下阅读,

  “洪武年间,荆襄洞蛮土司暴动始末考证,”

  “据当地诸多大土司家族史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初,太祖听从左春坊大学士林豪提议,”

  “将西北洮州地区的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推行至荆襄地区,”

  “引发了地方土司强烈不满,”

  “所有荆襄土司家族联名上疏,反对进行行政改革,”

  “掌管荆襄军务的楚昭王也上疏,以荆襄宜求稳为由,支持土司们的求请,”

  “大部分朝臣也反对在蛮夷人数占优的区域,大搞行政改革,”

  “太祖见反对的声浪很大,犹豫是否暂缓推行,”

  “然主导者林豪力劝太祖坚持改革到底,”

  “太祖听从之,”

  “强令行政改革继续推行,由楚藩负责监督,”

  “最终,所有的矛盾在洪武二十七年初,迎来大爆发,”

  “荆襄各大小土司带领麾下民众举兵暴动。”

  “消息传到京城,”

  “太祖震怒,”

  “下令楚昭王为主帅,颍国公傅友德为副帅进行平叛,”

  “二月末,叛乱平定。”

  “旋即,开始推行缓和措施,并追究暴动责任,”

  “各大领头暴动的土司,被押解入京处决,”

  “朝廷废停已推行的行政改革。”

  “林豪因为与昭王、傅友德本与林豪有旧怨,被定性为暴乱主要责任人,”

  “其虽在暴乱发生前,就虚症突发暴毙,”

  “但仍旧遭到清算,其谥号‘康肃’亦被褫夺,坟冢被勒令挖毁。”

  “。。。”

  朱元璋看完之后,面色铁青,

  原来是咱采纳那混账的建议,在荆襄地区搞了行政改革,引发了地方势力的不满,所以才发生了暴乱。

  到底是什么样的行政改革,能捅了整个荆襄地区的马蜂窝?

  还有,

  这混球叒先一步虚症爆发而死了?

  不仅被褫夺了谥号,还被挖了坟,

  让一个死人来背主责任,的确是息事宁人的好手段,

  不愧是傅友德,

  还有这个楚昭王?

  “这个楚昭王是谁?桢儿吗?”

  朱见深拱手一拜,“回太祖爷,的确是楚藩的叔祖,”

  “整个楚藩,只有他在任时能完全掌控军务。”

  朱元璋冷哼一声,“咱让他管军务,是对付外敌的,不是搞内讧的。”

  “可有查到林豪这个改革的记录?”

  “他到底是改革了哪些行政弊端?”

  “为何在洮州成功了?”

  “却在荆襄失败了?”

  朱见深低着头说道,“臣孙无能,只有查到了这份记录,”

  “具体的行政改革措施,并没有查到,”

  “不过,臣孙已经下令厂卫严加追查。”

  朱元璋闻言,心里有些失望,旋即看向其他几位后世皇帝,

  一众后世皇帝看到太祖爷询问的目光,纷纷顿首称罪,

  不是他们找不到资料,

  而是他们各自搜集的林豪资料太多了,但来源实在太杂,

  必须得严格筛查一番,

  否则带了假消息,到这偏殿里,很容易挨训斥。

  朱元璋面露不悦,“这么多天了,尔等这么多人,竟然只找到这么一份记录?”

  “亏尔等还是我大明皇帝,”

  “是怎么办事的?”

  一众后世皇帝心中顿觉委屈不已,

  之前找来了记录,老祖宗嫌弃不够详实准确,

  现在朕开始注重质量,不轻易交货了,又被嫌弃没干活,

  怎么做都要挨训斥,

  朕太难了!

  这时,

  推门声响起,

  “儿臣拜见父皇!”姗姗来迟的朱棣躬身一拜,旋即语气变得严厉,“父皇,您看看。。。”

  朱元璋敏锐地发现朱棣手里有稿纸,当即打断道,“老四,你打住!咱没问话,你不准说话,”

  “有林豪的新记录,赶紧呈过来。”

  一看这混账老四的德性,

  肯定是找到了什么不好的消息,又想借机编排咱了。

  朱棣张了张嘴,想继续把编排的话语说出口,

  但对上父皇要吃人一般的目光,

  他顿时打消了念头,

  还是等以后再说吧,反正怼父皇的机会多的是。

  朱元璋接过朱棣手中的稿纸,顺手把朱见深那份稿纸交给了朱棣阅览,

  他展开稿纸开始翻读,

  “朱高炽回答概要?”

  朱元璋眉头一挑,“这份东西是?”

  “老四,你回答咱的问题。”

  朱棣撇了撇嘴角,“回父皇,儿臣迟迟找不到林豪的确切记录,就从高炽那儿探消息。”

  “高炽是儿臣的太子,”

  “他比高煦懂事,他说。。。”

  朱元璋抬手制止道,“够了!你闭嘴,你看你的,咱自己看。”

  说着,便不理会脸色逐步乌青的四儿子,继续阅览稿纸的内容,

  “父皇,虽然从表面上看,高煦是林夫子的关门弟子,儿臣与他交往并不紧密,”

  “但儿臣一直在认真领悟他的各种教诲,”

  “正是有他的指引,儿臣帮您处理国事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儿臣也知道您一直很看重林夫子,为他早逝而无法为您所用,感到遗憾,”

  “也因为无法为他平反,感到自责,”

  “但斯人已逝,”

  “林夫子生性豁达,从不在乎身前身后名,”

  “所以您不必过于介怀,”

  “儿臣相信高煦终有一天能理解你的难处。”

  “说起,林夫子死因也没那么玄乎,就是一场意外。”

  “好像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底的时候,”

  “但他不慎受了风寒,没有注意治疗,继而病情恶化,导致虚症大爆发,失了性命。”

  “非要给他的病亡找点原因,”

  “可能就是,他因为海关司对口帮扶洮州成效显着,而后便着手力推各种改革,”

  “结果招到武勋、文官们、其他藩府等等各方政敌的发难,”

  “虽然林夫子每次都能说服皇爷爷支持自己,”

  “但他对政敌们实在太过宽容,从来不往死里整,”

  “习惯性留下大破绽,让政敌们有机会在皇爷爷面前攻讦自己,”

  “怎么劝都没用,”

  “儿臣很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