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孔盛东回到上泉镇已经是四天以后,他刚回来和李知行见面,李知行说道:“这次枢密院的调令十分急切,我和穆兄估计幽州那边的战况不容乐观,所以穆兄第二日就带着五百双宁营军兵到云州和巡防军汇合,去幽州支援李嗣源大人。几乎同时,李嗣源大人却派人送来一封信,说是要我们派出一支双宁营去宣州南设营地,因为新朝和党项人签定和约,双方在宣州设马市,两边开展边贸,但是党项人十分不规矩,明里暗里和突勒人、契丹军眉来眼去,李嗣源大人担心马市那边出问题,所以暗中在宣州布置了几支人马,随时防范出事。”
“李兄,那穆兄去幽州后,宣州你派谁去的?”
“穆兄率双宁营走后,我派孙登云和冯英率一队人去了宣州。我想着宣州这边兵贵精而不贵多,所以派出的好手较多。现在反而数上泉镇兵力少,除了半队人马,只有棚村的一队人能调动。”
孔盛东思索一阵,觉得李知行的安排也没有什么问题。他看过李嗣源的来信后,说道:“李嗣源大人那边不轻松,却还想着宣州的事,唉......难得李大人还有这份心!”
李知行也说道:“是啊!所以穆兄才急着赶过去帮忙,毕竟李大人是我们的靠山,据幽州传来的消息,契丹军这次完全改变了战法,不攻一城,不展开千人以上的野战,将契丹骑兵分成百人左右的骑兵小队,专门劫掠幽州外围的村镇,抢劫途经的商队、百姓,仅这半年劫走的百姓已经超过两千余人。不知道穆兄去了幽州情况如何?”
此时,他们两人不放心穆有粱,穆有粱在幽州也打得十分艰难。自从他随云州的援军到达幽州,这两千五百人被分成了五支分队,都由穆有粱统一指挥,可是契丹军这次作战的方式与以往大不同,全是小队骑兵袭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立即撤退,还有专门埋伏接应的骑兵队。云州的援军到来后,与契丹军作战数十次,双方互有伤亡。可是这种伤亡双宁营实在无法承担,出去一次死伤十几人,到今天已经陆续战死近百人。李嗣源倒是十分关照双宁营,尽量不派遣双宁营出去作战,但穆有粱眼见同来的云州官兵伤亡更大,实在不忍心坐视不管,所以反而率双宁营出击的次数比其他各分队出击的次数更多。
李嗣源对此大为宽慰,亲自召见了穆有粱三四次,越深入接触,他心里对这位硬汉越喜欢,可是越这样,他越不敢表露的太明显,因为李嗣源知道穆有粱不像孔盛东,最不喜欢在别人的羽翼庇护下作战。
两人私下谈话时,穆有粱心知李嗣源的想法,但是他的性格就是那样,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宝刀,放在哪里也是明晃晃、硬邦邦。穆有粱的原话是:“众人都知道双宁营和大人的关系,双宁营在作战中但凡有一丝退却,在别人眼里都会低看大人,觉得大人看人、用人的眼光有问题,如果这样,大人如何能统领各地派来的援军?这个时候即使双宁营死伤再大,也得第一个冲锋。我穆有粱更不能贪生怕死,龟缩在后面当指手画脚、胆小如鼠的没骨头将军!”
这番话说得铁骨铮铮,连李嗣源的几个儿子听说后都对这位穆将军心服口服。李嗣源之子李从珂在战场上很少佩服人,但是在短短半个月内,他甚至觉得穆有粱完全可以胜任幽州巡防将军的位置。
李从珂对李嗣源建议道:“父亲,像这样的忠勇之人,为何不收罗到唐军中,给他谋个好位置,将来说不定这位穆将军也能成为一员猛将。”
李嗣源却回答:“不是时候啊!穆将军作战勇猛,性格刚毅,这是为将的基本素养,但是新朝刚刚建立,朝内各方阵营尚未平稳,你我父子属于老晋王麾下旧将,与皇帝手下的新晋将领们以及以朝内文官集团、监军团体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情,皇帝又喜欢听信谗言,疑心重,这个时候我们推荐上去的人不但很难受到重用,甚至会有别有用心之人说我们在军中网罗自己的势力。唉......为父这几年四处征战,尽量不在皇帝面前多露面、多说话,也是存着避嫌加避险的想法。”
李从珂也听到过不少这样的说法,经李嗣源一明说,这才明白李嗣源的良苦用心。他有些愤然地说道:“哼.......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弟这两年在潞州、魏州、镇州、定州、幽州屡次击败叛军,一年到头几乎马不停蹄在外奔波作战,连手下的双宁营将领也不得不身先士卒替皇帝卖命,结果还不如几个善于言辞的宦官受信任。朝中时不时有人给我们父子说坏话,削弱我们的本部人马,可是真到打硬仗,又要我们全力以赴拿出家底拼命,说起来真让人寒心。前日妹夫石敬瑭因为与监军大人不和,两人稍微起了一点争执,那个阉人马上说要给枢密院写奏章,给我们告状,说我们不尊重他。”
“唉!”李嗣源叹口气说道:“去告诉你妹夫,忍一忍吧!当将领的少掺和其他事情,把心思还是尽量用在作战上,只要我们能打胜仗,皇帝就不会对我们真动手!”
李从珂只得默默点头服从。
过了片刻,李嗣源说道:“我们寻个时机,还是把双宁营调回云州吧!毕竟我们自己的人马,我们不关照谁关照?如穆有粱这样的人才万一折损在和契丹军的交战中,实在不值得。”
李从珂想了片刻说道:“父亲,你不是说过云州西面党项人在暗中勾结突勒残部吗?要不等过些日子,索性将穆将军调回云州,和驻守在宣州的那部分双宁营一起围剿突勒残余部众如何?至于战果我们不要要求什么,只要能防住突勒人围绕马市搞事情,也算一件功劳。”
李嗣源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加之原本他就有这个意思,于是对着李从珂点头示意可以如此办理。
“李兄,那穆兄去幽州后,宣州你派谁去的?”
“穆兄率双宁营走后,我派孙登云和冯英率一队人去了宣州。我想着宣州这边兵贵精而不贵多,所以派出的好手较多。现在反而数上泉镇兵力少,除了半队人马,只有棚村的一队人能调动。”
孔盛东思索一阵,觉得李知行的安排也没有什么问题。他看过李嗣源的来信后,说道:“李嗣源大人那边不轻松,却还想着宣州的事,唉......难得李大人还有这份心!”
李知行也说道:“是啊!所以穆兄才急着赶过去帮忙,毕竟李大人是我们的靠山,据幽州传来的消息,契丹军这次完全改变了战法,不攻一城,不展开千人以上的野战,将契丹骑兵分成百人左右的骑兵小队,专门劫掠幽州外围的村镇,抢劫途经的商队、百姓,仅这半年劫走的百姓已经超过两千余人。不知道穆兄去了幽州情况如何?”
此时,他们两人不放心穆有粱,穆有粱在幽州也打得十分艰难。自从他随云州的援军到达幽州,这两千五百人被分成了五支分队,都由穆有粱统一指挥,可是契丹军这次作战的方式与以往大不同,全是小队骑兵袭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立即撤退,还有专门埋伏接应的骑兵队。云州的援军到来后,与契丹军作战数十次,双方互有伤亡。可是这种伤亡双宁营实在无法承担,出去一次死伤十几人,到今天已经陆续战死近百人。李嗣源倒是十分关照双宁营,尽量不派遣双宁营出去作战,但穆有粱眼见同来的云州官兵伤亡更大,实在不忍心坐视不管,所以反而率双宁营出击的次数比其他各分队出击的次数更多。
李嗣源对此大为宽慰,亲自召见了穆有粱三四次,越深入接触,他心里对这位硬汉越喜欢,可是越这样,他越不敢表露的太明显,因为李嗣源知道穆有粱不像孔盛东,最不喜欢在别人的羽翼庇护下作战。
两人私下谈话时,穆有粱心知李嗣源的想法,但是他的性格就是那样,就像一把没有刀鞘的宝刀,放在哪里也是明晃晃、硬邦邦。穆有粱的原话是:“众人都知道双宁营和大人的关系,双宁营在作战中但凡有一丝退却,在别人眼里都会低看大人,觉得大人看人、用人的眼光有问题,如果这样,大人如何能统领各地派来的援军?这个时候即使双宁营死伤再大,也得第一个冲锋。我穆有粱更不能贪生怕死,龟缩在后面当指手画脚、胆小如鼠的没骨头将军!”
这番话说得铁骨铮铮,连李嗣源的几个儿子听说后都对这位穆将军心服口服。李嗣源之子李从珂在战场上很少佩服人,但是在短短半个月内,他甚至觉得穆有粱完全可以胜任幽州巡防将军的位置。
李从珂对李嗣源建议道:“父亲,像这样的忠勇之人,为何不收罗到唐军中,给他谋个好位置,将来说不定这位穆将军也能成为一员猛将。”
李嗣源却回答:“不是时候啊!穆将军作战勇猛,性格刚毅,这是为将的基本素养,但是新朝刚刚建立,朝内各方阵营尚未平稳,你我父子属于老晋王麾下旧将,与皇帝手下的新晋将领们以及以朝内文官集团、监军团体根本谈不上什么交情,皇帝又喜欢听信谗言,疑心重,这个时候我们推荐上去的人不但很难受到重用,甚至会有别有用心之人说我们在军中网罗自己的势力。唉......为父这几年四处征战,尽量不在皇帝面前多露面、多说话,也是存着避嫌加避险的想法。”
李从珂也听到过不少这样的说法,经李嗣源一明说,这才明白李嗣源的良苦用心。他有些愤然地说道:“哼.......父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弟这两年在潞州、魏州、镇州、定州、幽州屡次击败叛军,一年到头几乎马不停蹄在外奔波作战,连手下的双宁营将领也不得不身先士卒替皇帝卖命,结果还不如几个善于言辞的宦官受信任。朝中时不时有人给我们父子说坏话,削弱我们的本部人马,可是真到打硬仗,又要我们全力以赴拿出家底拼命,说起来真让人寒心。前日妹夫石敬瑭因为与监军大人不和,两人稍微起了一点争执,那个阉人马上说要给枢密院写奏章,给我们告状,说我们不尊重他。”
“唉!”李嗣源叹口气说道:“去告诉你妹夫,忍一忍吧!当将领的少掺和其他事情,把心思还是尽量用在作战上,只要我们能打胜仗,皇帝就不会对我们真动手!”
李从珂只得默默点头服从。
过了片刻,李嗣源说道:“我们寻个时机,还是把双宁营调回云州吧!毕竟我们自己的人马,我们不关照谁关照?如穆有粱这样的人才万一折损在和契丹军的交战中,实在不值得。”
李从珂想了片刻说道:“父亲,你不是说过云州西面党项人在暗中勾结突勒残部吗?要不等过些日子,索性将穆将军调回云州,和驻守在宣州的那部分双宁营一起围剿突勒残余部众如何?至于战果我们不要要求什么,只要能防住突勒人围绕马市搞事情,也算一件功劳。”
李嗣源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加之原本他就有这个意思,于是对着李从珂点头示意可以如此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