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李靖的战争嗅觉,领先一个时代-《和唐太宗对掏?拿四次元口袋躺平》

  “郎君,有人拜访。”

  王皓正在院子里种菜,这是模拟农场,完全就是DIY农场,全看你自己的兴趣和脑洞。

  王皓在这里种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这里除了王皓自己也就杨南归能过来。

  “谁还这么不知趣,这个点来拜访?”

  “是代国公。”

  李靖?

  李靖这个人强是真的强,人生轨迹却也曲折。

  别看大唐一堆国公,可李靖被封为国公才不到一个月。

  李靖拖着李孝恭平定了南方,可因为主将是李孝恭,所以只封永康县公。

  可这一战李靖完全是一拖二,前期拖庐江王李瑗这个纯废物,人不行还刚愎自用。

  李靖险些连累的被斩,还是靠着李靖的惊天手段才转危为安。

  后来是李孝恭,这位当然是名将,可平定萧铣又是大雨又是泥石流又是高温的,李孝恭确实不擅长这种地形作战。

  这一战李孝恭负责坐镇中军,全地形无死角的李靖负责凯瑞全场。

  别人单单靠这一功绝对国公,可李靖不是。

  后来李靖独自带人安抚岭南,不但让岭南归降大唐还在这里进行教育改革。

  这开疆拓土加教化当地的功劳放在别人身上也是直接国公,可李靖还是县公。

  等从岭南回来辅公祏又造反,李靖又带人平定了辅公祏,然后李靖还是一个县公。

  武德八年颉利挥师南下,李世民亲自到渭水,李靖挥师到豳州准备开战。

  大唐最猛的两个男人形成掎角之势,这才让颉利退兵。

  然后就是去年,李靖带着几路总管彻底灭了东突厥,在之前凯旋之后终于进封代国公。

  李渊这个人很神奇。

  论功劳,秦叔宝这样的早早就成了国公,对李靖是各种书信,各种夸奖各种画大饼。

  结果就是一个县公死活不动,郡公都不给。

  李渊这方面和项羽很像,赏赐全凭心情,萧瑀这种基本和他交好,国公。

  李靖转战全国,各种类型的仗都打,书信里面我对你非常器重,我很喜欢你啊,可到了落实就一个县公。

  这位也算是熬出头了,终于熬成了国公。

  要是按功劳算的话,如果李靖是县公,那其他人都得是乡公。

  “让代国公进来,这可是稀客。”

  李靖这个人的政治嗅觉一般,严格来说是李靖不会去思考这方面。

  比如李渊造反我告密,李渊打压李世民我支持这种。

  实际上要掉脑袋的时候那反应激灵的和啥一样,只是这位平时是真的不在乎这些。

  只能说,有真本事确实有资格嚣张。

  “代国公上门,这可是稀客啊。”

  五十九岁的老头子,现在看着比刚从突厥来的时候精神好了一点,在长安起码能吃好喝好睡好不被风吹雨打。

  “王先生客气,是我叨扰了才是。”

  “哪里的话,垂帘上茶。”

  垂帘很快就端了两杯茶出来。

  “我这人喝茶喝的清淡,可不是我招待不周啊,代国公可不要往心里去。”

  喝茶,王皓还是喜欢清淡一点的。

  没办法,这个时代的茶实在是太重口了。

  盐、姜、葱、枣、橘皮、薄荷、如胡椒、桂皮、龙脑、麝香等等。

  总之,香料就是哐哐放。

  那味道,王皓尝过一口确实上头。

  怎么说了,要是有选择的还是选择喝其他的吧,哪怕是喝脏水都行。

  “清淡些也好。”

  “这就对了,代国公这个年纪就要尽可能清淡,以后和我这样喝就是了。

  “只是代国公是大忙人,攻灭东突厥的战报还没有完全写出来,来我这里是有什么紧急的事么。”

  李靖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开门见山:“我需要一些精细的地图。

  “东突厥虽然被灭,可我们还不能马放南山。

  “吐谷浑和薛延陀现在虽然臣服我们大唐,可我们应该很快就要一战。

  “还有西域,此地反复,也得有一战。

  “我在主上那里见过先生的地图,简直惊为天人。

  “为了下次战斗做准备,我想要一些这些地方的精准地图。”

  这就是军神的直觉和洞察力?

  事实上薛延陀和吐谷浑最后还真这样了,侯君集一直打到了伊犁河谷。

  这波预判,确实牛叉。

  “那代国公认为为什么吐谷浑会起兵呢。”

  吐谷浑是慕容鲜卑,这势力其实在隋朝已经被隋炀帝打过一次。

  隋末大乱吐谷浑又收复失地,臣服于唐。

  而且现在是贞观四年,再过三年先是段志玄带兵给吐谷浑迎头一击。

  接着又是西海行军道大总管李靖为统领,统领七路大军进攻吐谷浑。

  这一次,和东突厥的剧本一样。

  吐谷浑又被李靖连根拔起,从此正式成为一个消失的政权。

  李靖想了一下道:“吐谷浑人口膨胀。”

  屮,牛逼!

  这一句话道破了所有的玄机。

  土地,是生存的根本。

  “不愧是代国公,一语道破天机。

  “不过吐谷浑人口膨胀只是其一,其二是吐谷浑身后的吐蕃人口膨胀。”

  李靖没说话,就这么看着王皓。

  “是这样的。

  “魏征这帮人动不动将什么都归于天命,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

  “实际上就是这个世界会周期性的发生气候变化。

  “这些年气温变暖,长安城都快能种稻了,气候变化对大唐的影响力一时间半会看不出来。

  “可是对于吐谷浑的影响很直观。

  “气候变暖,河湟之地的粮食产量会提高,更多的粮食会养活更多的人。

  “这样吐谷浑的人口会快速增加,地少人多那他们势必会和大唐产生摩擦。

  “这还有一个更深沉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变暖是同步的。

  “吐谷浑身后的那片高原也迎来了自己的机遇,高原上养活了比任何时候都多的人。

  “结果就是本来只是小部落的高原现在也正在进行着一场类似秦扫六国的事。

  “这帮吐蕃人在快速崛起,他们也会朝着好地方推进。

  “他们遇到的第一块好地就是河湟谷地,这帮吐蕃人不会放过这里的。

  “这两个原因,吐谷浑才会南下。

  “所以真正的危机不是吐谷浑,而是现在大唐还不怎么关注的吐蕃。

  “这吐蕃之于大唐,以后就会是匈奴之于大汉一样。

  “所以我认为代国公见识非常敏锐,但是还不够敏锐。

  “所以吐谷浑不是重点,吐蕃才是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