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从政治象征意义还是作为皇帝的表率意义,再是对王皓的支持意义,李世民都觉得自己应该第一个拿下。
“陛下其实可以三思。
“我种的东西可能很值钱,也可能分文不值。
“三千金,可能会完全赔进去。
“当然,也可能会大赚,这个主要看运气。”
李世民微微一笑:“朕的运气向来很好,这一次也是一样,这一次朕买了就是。”
在这方面李世民有绝对的自信,玄武门对掏自己赢了,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是自己会输的么。
“既然陛下坚持,我要是再推诿就显得有点没意思了。
“那就这样,第一次作物是陛下的了。”
李世民只是点点头,并没有具体问什么。
作为皇帝,这点定力还是有的,等王皓种出来再看也不迟,而且李世民可不相信王皓会无聊的去种一些没用的我东西。
“朕听闻先生让人去了田间,是作为出事了么。”
王皓推广的秋葵玉米、土豆和隼人瓜现在已经不是关乎两县了,是关乎全国!
现在消息传遍了全国,所有人都对这等高产作物有着非常大的期待。
要是真出问题,那局面李世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稳住。
“没有。
“只是一种定期的排查,调研。
“这就是大唐缺失的官员,我们缺少对量化的重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比如官方的记载,良田亩产多少,次田亩产多少,薄田亩产多少。
“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统计,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持续而且隐形的破坏。
“所以,我让他们按照我说的统计一下。”
说到这些事不止是李世民,来的几个人都来了兴趣,等人到了这种层次,任何话都可能关乎国家。
李世民这种明君,那更是如此。
“这。。。关乎国家么?”
“当然,这可太关乎了。
“精准量化产量,就能精准预算收入,就能精准提前安排工作。
“这些事一旦打通,上下就会透明。
“举个例子,现在户部说良田亩产两石,那就统计出全国良田,然后就能得出年产。
“这听着很对对吧,实际上是完全不顾及里面的变量。
“如果户部测的那一年风调雨顺没有任何灾难,它的产量就是最高。
“那么以后以这个为标准,在百姓看来这就叫高税。
“一年两年能承受住,三年四年呢。
“时间久了,官不信百姓,百姓憎恶官府,互相对抗最后消耗国力。
“所以,要将这些变量考虑进去。
“雨水的影响,光照的影响,这个时间会生什么虫子等等都对产量有影响。
“把这些全都变成数字,那就能看见了。
“当这些都写在案卷上,如果有人上报今年长安县什么地方旱,什么地方涝,什么地方风调雨顺。
“这样心中就有了底,哪里能正常收税,哪里需要减税,哪里需要赈灾。
“压根不需要浪费时间,让人带好合适的粮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受灾的地方,第一时间将可能的问题都镇压下来。
“没有民变,没有灾民。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能将附近能纳税的粮食就近拨到受灾之地,速度更快,,时间更快,需要的人更少。
“如此一来,中间损耗环节就少。
“某州某县,赈灾不及时立马就能在最短的时间知道那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不过就算是达不到百分百的理想状态,哪怕是能完成六成,也比现在好的多。
“可视化,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我还是举那个例子,孟子说要在合适的时间进山砍柴,那什么是合适的时间?
“这就是一种车轱辘话,说了没意义。
“通过记录研究,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九月,十月或者十一月。
“这样时间到了就进山,过了就出山。
“方便管理,砍柴的人也不迷糊,按照时间走就是了。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太过于吃力了,需要在田间地头辛苦,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才行。
“相比之下自然没有闭着眼睛背祖宗说过的话容易,自然没有在凉房里面注释正义经文来的舒服。
“朝廷多王佐之才,这些事他们都看不上。
“我这人没大本事,就算是为百姓做点事吧,等猴儿他们统计回来。
“分析样本,试验怎么改善能继续高产。
“这种事情说实话很无聊,和魏征那种两句话就能美谈遍长安没法比。
“陛下听一下就行,就当是我在家无聊吧。”
李世民神色严肃,好赖话自然是听的出来的,而且人这种东西最怕的就是对比。
李世民现在也发现了,自己朝廷上确实养着很大一帮子废人。
做事不行,但是败事那是一把好手。
“先生教育的是,朕记住了。
“先生这话也是让朕茅塞顿开,想到了很多东西。”
王皓笑笑不说话,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百姓和皇帝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皇帝希望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这样自己的统治就能万世长传。
百姓希望自己能安居乐业,皇帝不能达成这个夙愿那就换一个皇帝。
但是中间的,天然是皇权和百姓的对立面。
向上希望能争取更大的权利,最好是遏制住皇帝,向下能尽可能剥削百姓。
所以很多非常好的政策只要执行一定坏,因为利益方向不一致。
王皓这话李世民一定会去试验,但是氏族一定会去阻挡。
越是不透明,对于氏族越有利。
透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掣肘,你只需要饿了吃饭就行,为什么非要去弄清楚一顿吃多少呢。
所以,这件事在短时间内是推行不下去的。
还有一个问题,人才!
这时候缺乏各种专业人才,而且对专业人才的尊重很低,一个简单的统计学,要找出这方面的人才很少。
王皓做的也只是打个样,先让这个事有这种先例可以参考。
然后就看后面的皇帝自己慢慢去完善。
指望王皓将这件事彻底搞定不现世,这天下叫李唐可不叫王唐。
这些事,就该李家人顶着压力去做。
“陛下其实可以三思。
“我种的东西可能很值钱,也可能分文不值。
“三千金,可能会完全赔进去。
“当然,也可能会大赚,这个主要看运气。”
李世民微微一笑:“朕的运气向来很好,这一次也是一样,这一次朕买了就是。”
在这方面李世民有绝对的自信,玄武门对掏自己赢了,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是自己会输的么。
“既然陛下坚持,我要是再推诿就显得有点没意思了。
“那就这样,第一次作物是陛下的了。”
李世民只是点点头,并没有具体问什么。
作为皇帝,这点定力还是有的,等王皓种出来再看也不迟,而且李世民可不相信王皓会无聊的去种一些没用的我东西。
“朕听闻先生让人去了田间,是作为出事了么。”
王皓推广的秋葵玉米、土豆和隼人瓜现在已经不是关乎两县了,是关乎全国!
现在消息传遍了全国,所有人都对这等高产作物有着非常大的期待。
要是真出问题,那局面李世民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稳住。
“没有。
“只是一种定期的排查,调研。
“这就是大唐缺失的官员,我们缺少对量化的重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比如官方的记载,良田亩产多少,次田亩产多少,薄田亩产多少。
“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统计,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持续而且隐形的破坏。
“所以,我让他们按照我说的统计一下。”
说到这些事不止是李世民,来的几个人都来了兴趣,等人到了这种层次,任何话都可能关乎国家。
李世民这种明君,那更是如此。
“这。。。关乎国家么?”
“当然,这可太关乎了。
“精准量化产量,就能精准预算收入,就能精准提前安排工作。
“这些事一旦打通,上下就会透明。
“举个例子,现在户部说良田亩产两石,那就统计出全国良田,然后就能得出年产。
“这听着很对对吧,实际上是完全不顾及里面的变量。
“如果户部测的那一年风调雨顺没有任何灾难,它的产量就是最高。
“那么以后以这个为标准,在百姓看来这就叫高税。
“一年两年能承受住,三年四年呢。
“时间久了,官不信百姓,百姓憎恶官府,互相对抗最后消耗国力。
“所以,要将这些变量考虑进去。
“雨水的影响,光照的影响,这个时间会生什么虫子等等都对产量有影响。
“把这些全都变成数字,那就能看见了。
“当这些都写在案卷上,如果有人上报今年长安县什么地方旱,什么地方涝,什么地方风调雨顺。
“这样心中就有了底,哪里能正常收税,哪里需要减税,哪里需要赈灾。
“压根不需要浪费时间,让人带好合适的粮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受灾的地方,第一时间将可能的问题都镇压下来。
“没有民变,没有灾民。
“而且这样还有一个好处,能将附近能纳税的粮食就近拨到受灾之地,速度更快,,时间更快,需要的人更少。
“如此一来,中间损耗环节就少。
“某州某县,赈灾不及时立马就能在最短的时间知道那个环节出了问题。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不过就算是达不到百分百的理想状态,哪怕是能完成六成,也比现在好的多。
“可视化,对于治理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我还是举那个例子,孟子说要在合适的时间进山砍柴,那什么是合适的时间?
“这就是一种车轱辘话,说了没意义。
“通过记录研究,确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比如九月,十月或者十一月。
“这样时间到了就进山,过了就出山。
“方便管理,砍柴的人也不迷糊,按照时间走就是了。
“不过这些东西毕竟太过于吃力了,需要在田间地头辛苦,有时候甚至需要几年才行。
“相比之下自然没有闭着眼睛背祖宗说过的话容易,自然没有在凉房里面注释正义经文来的舒服。
“朝廷多王佐之才,这些事他们都看不上。
“我这人没大本事,就算是为百姓做点事吧,等猴儿他们统计回来。
“分析样本,试验怎么改善能继续高产。
“这种事情说实话很无聊,和魏征那种两句话就能美谈遍长安没法比。
“陛下听一下就行,就当是我在家无聊吧。”
李世民神色严肃,好赖话自然是听的出来的,而且人这种东西最怕的就是对比。
李世民现在也发现了,自己朝廷上确实养着很大一帮子废人。
做事不行,但是败事那是一把好手。
“先生教育的是,朕记住了。
“先生这话也是让朕茅塞顿开,想到了很多东西。”
王皓笑笑不说话,一个很神奇的现象,百姓和皇帝的利益其实是一致的。
皇帝希望天下百姓都安居乐业,这样自己的统治就能万世长传。
百姓希望自己能安居乐业,皇帝不能达成这个夙愿那就换一个皇帝。
但是中间的,天然是皇权和百姓的对立面。
向上希望能争取更大的权利,最好是遏制住皇帝,向下能尽可能剥削百姓。
所以很多非常好的政策只要执行一定坏,因为利益方向不一致。
王皓这话李世民一定会去试验,但是氏族一定会去阻挡。
越是不透明,对于氏族越有利。
透明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掣肘,你只需要饿了吃饭就行,为什么非要去弄清楚一顿吃多少呢。
所以,这件事在短时间内是推行不下去的。
还有一个问题,人才!
这时候缺乏各种专业人才,而且对专业人才的尊重很低,一个简单的统计学,要找出这方面的人才很少。
王皓做的也只是打个样,先让这个事有这种先例可以参考。
然后就看后面的皇帝自己慢慢去完善。
指望王皓将这件事彻底搞定不现世,这天下叫李唐可不叫王唐。
这些事,就该李家人顶着压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