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此时,魏军寨中军士忽见江上现一楼船,驻于江心,又见船头有人正朝水寨窥视,忙入帐中向黄忠禀报。
魏延闻之,道:“此必是吴军来窥我水寨,不若擒之!”
黄忠应允,遂令三五船只出寨,擒拿敌将。周瑜见寨中船动,忙令起锚,调转船头,自归濡须而去。
魏军三五船只,在后紧追不舍。周瑜回望,惊觉敌船速度极快,竟有逼近趋势,不由大惊,忙令两边四下一齐摇橹,这才将之甩开。
周瑜回到濡须,已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左右将领一齐上前,只见周瑜面色苍白,额上已沁出汗珠,不由惊问道:“大都督,缘何如此惊慌?莫不是魏军冲出水寨?大都督可是离敌寨太近?”
周瑜道:“非也。我距敌寨尚有些距离,若是寻常船只,定然追赶不上。可是,敌军战船,速度奇快,今日我险遭不测!”
“竟有此事?”吕蒙闻之,不由大惊:“我江东战船,已属上等,魏军战船竟能强过我等不成?”
周瑜道:“我观那水寨布局,深得水军之妙,足见敌方的水军将领,并非等闲之辈。再加上这等精良的战船,此战,恐于我军不利啊!传令下去,各营谨守水寨,无令不可擅出,违令者斩!这几日,待我静思破敌之计。”
“末将领命!”
众将领命,纷纷退下,周瑜自回帅帐,思索破敌之法。
周瑜回想今日所见魏军战船,形如梭状,上有三道桅杆,挂三角状船帆,而且,竟似不用人摇橹划桨,置于江面,如穿云破雾一般。
一旦两军开战,对方船只的速度如此之快,自己岂不是要处处挨打,而连敌军的影子都摸不到?
可恶,魏军哪来的如此厉害的船只?
苦思良久,直至深夜,仍未思得良策,周瑜不禁心烦意乱,不觉竟伏于案上,睡着了。
朦朦胧胧之间,只觉耳边有人轻声呼唤。
“周公瑾,周公瑾!”
何人唤吾?!
周瑜缓缓睁开双眼,只觉目之所及,是白茫茫的一片氤氲,恍若仙境一般。
周瑜不由暗暗心惊,起身四下环顾,却不见路途,只得一路前行。
“周公瑾,周公瑾……”
声音似乎在指引着周瑜方向,周瑜循声而去,走了不知多久,面前竟出现一个白袍男子,负手而立,背对于他。
周瑜不识此人,但总觉此人高深莫测,于是上前恭施一礼道:“晚辈周瑜,拜见前辈,不知此间是何所在,前辈唤吾来此,又为何事?”
白袍男子并未转身,只道:“吾知汝陈兵濡须,与魏军隔江对峙,今日唤汝前来,赠汝一计,以破魏军,保尔江东!”
“前辈真有妙计相助?”周瑜闻之,顿时喜出望外:“敢请前辈赐教。”
白袍男子道:“魏军船速奇快,与之对阵,必要吃亏。尔可挑选坚固楼船百艘,以锁链铁环,将之首尾相连,组成方阵。对敌之时,楼船方阵居前,艨艟斗舰居后。魏军船只速度虽快,但强度不足,必定无法突破方阵,且会被方阵所阻。此时,艨艟斗舰齐出,魏军焉有不败之理?”
“哈哈!妙!妙啊!前辈之计果然妙极,真令晚辈茅塞顿开啊!”周瑜大喜道,“前辈可否赐下姓名,待击败魏军,晚辈必为前辈修建生祠,早晚供奉。”
“哈哈,本仙跳脱天地外,不在五行中,岂会贪恋尔等供奉,速速退敌去吧!”
说罢,白袍男子袍袖一拂,周瑜只觉眼前扬起一道风沙,下一秒,周遭场景立时大变。
“楼船方阵,楼船方阵……”
周瑜呢喃着,缓缓睁开了双眼,眼前,还是帅帐之内,面前的桌案上,一盏烛火微微跳动着。
第二日,周瑜便即升帐,聚众将听命,并将楼船方阵的策略说与众人。
“妙啊!大都督果真是妙计啊!”黄盖说道,“如此一来,敌军船只为我所阻,优势不再,我军可轻易胜之!”
其余一众将领也纷纷点头称是,唯有程普,眉头微锁,不无担心地道:“大都督,此计虽妙,只是以铁索将船只相连,如若魏军使用火攻,如何解救啊?”
此话一出,众将也不由微微皱眉,周瑜却是笑道:“程老将军多虑了,你看。”
周瑜说罢,朝帐外一指。
众人一看,只见帐外,旌旗飘动。
周瑜道:“此时正值春夏,只有东南风,倘若魏军敢用火攻,必烧了自家战船!”
“哈哈!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程普笑道,随即放下心来:“都督果然思虑周详,如此,此计可行也!”
“传令下去,挑选百余艘坚固楼船,打造铁钉、铁索、铁环,将楼船首尾相连,排成方阵,即日起,勤加操练!”
“末将领命!”
周瑜传令下去,三军遵令奉行,半月之内,方阵已成,又半月,军阵颇熟。
期间,黄忠三次出兵,双方于江上进行过小规模的会战,魏军两胜一负,但彼此均未展开决战,故而元气未损。
这日,黄忠升帐,召众将议事。
黄忠看向众人,道:“我军与敌三次交锋,互有胜败,吴军的楼船方阵,愈发精熟,各位有何对策?”
魏延道:“将军,我观那吴军,也是外强中干,请将军与我百艘战船,我绕过方阵,直击敌后,必可一举破之!”
太史慈道:“万万不可,敌军方阵是以蛇形排列,其余艨艟斗舰聚于各处出口,寻机向我军发起进攻,纵使绕行敌后,也会被方阵所阻。况且,水战与陆战不同,水战最忌分兵,一旦分兵,极易被敌人从中截断,从而各个击破。 ”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道:“子义将军所言极是啊。这三次会战,敌军方阵演练的愈发精熟,我军的阻力也与日俱增,照这样下去,濡须难破啊!”
魏延叹道:“陛下委我等以重任,历时一年之久,方才将水军练成,如今却不能建功,我等有何面目面见陛下?”
“哎……”
一众将领纷纷叹息。
“诸位将军勿忧,我倒有一计。”
几人正自惆怅,忽听一人开言,众人视之,只见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随军参谋,陆逊。
魏延闻之,道:“此必是吴军来窥我水寨,不若擒之!”
黄忠应允,遂令三五船只出寨,擒拿敌将。周瑜见寨中船动,忙令起锚,调转船头,自归濡须而去。
魏军三五船只,在后紧追不舍。周瑜回望,惊觉敌船速度极快,竟有逼近趋势,不由大惊,忙令两边四下一齐摇橹,这才将之甩开。
周瑜回到濡须,已是惊出了一身冷汗,左右将领一齐上前,只见周瑜面色苍白,额上已沁出汗珠,不由惊问道:“大都督,缘何如此惊慌?莫不是魏军冲出水寨?大都督可是离敌寨太近?”
周瑜道:“非也。我距敌寨尚有些距离,若是寻常船只,定然追赶不上。可是,敌军战船,速度奇快,今日我险遭不测!”
“竟有此事?”吕蒙闻之,不由大惊:“我江东战船,已属上等,魏军战船竟能强过我等不成?”
周瑜道:“我观那水寨布局,深得水军之妙,足见敌方的水军将领,并非等闲之辈。再加上这等精良的战船,此战,恐于我军不利啊!传令下去,各营谨守水寨,无令不可擅出,违令者斩!这几日,待我静思破敌之计。”
“末将领命!”
众将领命,纷纷退下,周瑜自回帅帐,思索破敌之法。
周瑜回想今日所见魏军战船,形如梭状,上有三道桅杆,挂三角状船帆,而且,竟似不用人摇橹划桨,置于江面,如穿云破雾一般。
一旦两军开战,对方船只的速度如此之快,自己岂不是要处处挨打,而连敌军的影子都摸不到?
可恶,魏军哪来的如此厉害的船只?
苦思良久,直至深夜,仍未思得良策,周瑜不禁心烦意乱,不觉竟伏于案上,睡着了。
朦朦胧胧之间,只觉耳边有人轻声呼唤。
“周公瑾,周公瑾!”
何人唤吾?!
周瑜缓缓睁开双眼,只觉目之所及,是白茫茫的一片氤氲,恍若仙境一般。
周瑜不由暗暗心惊,起身四下环顾,却不见路途,只得一路前行。
“周公瑾,周公瑾……”
声音似乎在指引着周瑜方向,周瑜循声而去,走了不知多久,面前竟出现一个白袍男子,负手而立,背对于他。
周瑜不识此人,但总觉此人高深莫测,于是上前恭施一礼道:“晚辈周瑜,拜见前辈,不知此间是何所在,前辈唤吾来此,又为何事?”
白袍男子并未转身,只道:“吾知汝陈兵濡须,与魏军隔江对峙,今日唤汝前来,赠汝一计,以破魏军,保尔江东!”
“前辈真有妙计相助?”周瑜闻之,顿时喜出望外:“敢请前辈赐教。”
白袍男子道:“魏军船速奇快,与之对阵,必要吃亏。尔可挑选坚固楼船百艘,以锁链铁环,将之首尾相连,组成方阵。对敌之时,楼船方阵居前,艨艟斗舰居后。魏军船只速度虽快,但强度不足,必定无法突破方阵,且会被方阵所阻。此时,艨艟斗舰齐出,魏军焉有不败之理?”
“哈哈!妙!妙啊!前辈之计果然妙极,真令晚辈茅塞顿开啊!”周瑜大喜道,“前辈可否赐下姓名,待击败魏军,晚辈必为前辈修建生祠,早晚供奉。”
“哈哈,本仙跳脱天地外,不在五行中,岂会贪恋尔等供奉,速速退敌去吧!”
说罢,白袍男子袍袖一拂,周瑜只觉眼前扬起一道风沙,下一秒,周遭场景立时大变。
“楼船方阵,楼船方阵……”
周瑜呢喃着,缓缓睁开了双眼,眼前,还是帅帐之内,面前的桌案上,一盏烛火微微跳动着。
第二日,周瑜便即升帐,聚众将听命,并将楼船方阵的策略说与众人。
“妙啊!大都督果真是妙计啊!”黄盖说道,“如此一来,敌军船只为我所阻,优势不再,我军可轻易胜之!”
其余一众将领也纷纷点头称是,唯有程普,眉头微锁,不无担心地道:“大都督,此计虽妙,只是以铁索将船只相连,如若魏军使用火攻,如何解救啊?”
此话一出,众将也不由微微皱眉,周瑜却是笑道:“程老将军多虑了,你看。”
周瑜说罢,朝帐外一指。
众人一看,只见帐外,旌旗飘动。
周瑜道:“此时正值春夏,只有东南风,倘若魏军敢用火攻,必烧了自家战船!”
“哈哈!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程普笑道,随即放下心来:“都督果然思虑周详,如此,此计可行也!”
“传令下去,挑选百余艘坚固楼船,打造铁钉、铁索、铁环,将楼船首尾相连,排成方阵,即日起,勤加操练!”
“末将领命!”
周瑜传令下去,三军遵令奉行,半月之内,方阵已成,又半月,军阵颇熟。
期间,黄忠三次出兵,双方于江上进行过小规模的会战,魏军两胜一负,但彼此均未展开决战,故而元气未损。
这日,黄忠升帐,召众将议事。
黄忠看向众人,道:“我军与敌三次交锋,互有胜败,吴军的楼船方阵,愈发精熟,各位有何对策?”
魏延道:“将军,我观那吴军,也是外强中干,请将军与我百艘战船,我绕过方阵,直击敌后,必可一举破之!”
太史慈道:“万万不可,敌军方阵是以蛇形排列,其余艨艟斗舰聚于各处出口,寻机向我军发起进攻,纵使绕行敌后,也会被方阵所阻。况且,水战与陆战不同,水战最忌分兵,一旦分兵,极易被敌人从中截断,从而各个击破。 ”
黄忠闻言,点了点头,道:“子义将军所言极是啊。这三次会战,敌军方阵演练的愈发精熟,我军的阻力也与日俱增,照这样下去,濡须难破啊!”
魏延叹道:“陛下委我等以重任,历时一年之久,方才将水军练成,如今却不能建功,我等有何面目面见陛下?”
“哎……”
一众将领纷纷叹息。
“诸位将军勿忧,我倒有一计。”
几人正自惆怅,忽听一人开言,众人视之,只见此人不是别人,正是随军参谋,陆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