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细雨绵绵,敲打着李芳办公室的玻璃窗。室内,一侧是亮着幽光的电脑屏幕和整齐摆放的打印机,另一侧则是泛黄的古代契约文书,被精心装裱后挂满整面墙。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在这个空间里奇妙地共存着,恰如它的主人此刻的心境。
苏明远站在文书前,手指轻抚过那些已经模糊的墨迹。这些契约上的字迹让他想起自己曾经苦练的馆阁体,那些为科举考试日夜苦读的岁月。如今想来,竟恍如隔世。
“明远,你看这份明万历年间的地契,”李芳的声音从办公桌后传来,“上面详细记载了土地边界、买卖双方甚至中间人的信息。古人做事,自有其章法。”
苏明远转身,见李芳正将一架古朴的算盘放在桌面上。那算盘珠子已被磨得光滑,显然经常被人使用。
“副院长似乎格外喜爱这算盘。”苏明远说道。
李芳笑了笑,手指轻拨算珠,发出清脆的响声:“计算机能算数,但这算盘能算心。每拨一子,都要思虑周全,如同文化传承,急不得,乱不得。”
门忽然被轻轻叩响。一个名叫赵辰的弟子低着头走进来,脸上写满沮丧。
“副院长,我...我没能当选国学社社长。”赵辰声音低沉,几乎被雨声淹没。
李芳示意他坐下,不急着说话,只是从茶具中取出三只紫砂杯,缓缓注入热水温壶。水汽袅袅上升,在古今交融的办公室里弥漫开来。
“明远,你如何看?”李芳忽然问道。
苏明远微微一怔。自穿越至此,他虽被书院收留,却总觉得自己像个旁观者,观察这个陌生而奇异的时代。李芳虽知他来历,却从未当众让他发表见解。
“学生以为,”苏明远谨慎地开口,“赵辰师弟所求,无非是认可与价值实现。古往今来,人之所求,大抵相同。”
李芳点头:“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开解?”
苏明远沉思片刻,道:“《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武侯此言,非仅指治国,亦可用于社团组织。赵师弟若真心向学,何愁无处施展才能?社团之中,需各司其职,非唯有社长方能贡献力量。”
赵辰抬头,眼中略有不解:“可我希望能够实施自己的计划,带领社团...”
“统领全局固然重要,然一军之帅,亦需良将辅佐。”苏明远语气渐入佳境,仿佛回到了当年在翰林院与同僚论道的时光,“昔日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齐桓公方成霸业。团队协作,贵在知人善任,各展所长。”
李芳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接着开口:“明远说得很好。而我则想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为你分析一下。”她取过白板笔,画下一个四格矩阵。
“SWOT代表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李芳解释道,“你没当选社长,表面上是一次失败,但若分析其中因由,反而能找到更适合你的道路。”
苏明远凝神细听,虽不完全明白这些陌生词汇,却领会了其中精髓。他忽然意识到,李芳的方法与古人“审时度势”的智慧异曲同工,只是用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古今智慧本就该像这样拧成一股绳,”李芳敲了敲桌上的算盘,“我这个‘幕僚’,现在要算的是文化传承的大账。”
赵辰离开时,神色已然明朗许多。办公室里重归安静,只剩雨声淅沥。
苏明远望着窗外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校园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他本是明朝万历年的状元,因一场意外穿越时空,来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书院收留了他,而李芳更是力排众议,让他以“特聘学者”身份留下。
“明远似乎有心事?”李芳问道,递过一杯刚沏好的龙井。
苏明远接过茶盏,温热透过紫砂传递到掌心:“只是想起自己初来时的困惑。这个世界与我熟知的大明相去甚远,然人性依旧,求知之心依旧。”
李芳微笑:“所以你理解我为何要用‘科举制’改良书院考核了?每月‘月考’,每季‘会试’,优秀者授予‘崇文郎’称号——不是为复古,而是为寻根。”
“然考核内容不仅是古文,还有如何用《孟子》思想解决校园矛盾。”苏明远接话道,“副院长确实用心良苦。”
“因为我深知,文化若只存于书本,终将消亡。”李芳语气坚定,“唯有融入生活,方能生生不息。”
雨势渐大,敲打窗棂的声音愈急。苏明远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面契约文书墙上,忽然间,他看见了一份特别的文件——那不是地契,而是一份明代书院的学规。
“副院长,那是...”
“哦,那是我曾祖父留下的宝贝,”李芳走到墙边,“是一份万历年间某书院的学规。你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行小字,“‘每月考课,优者赏银一钱,劣者罚抄《孝经》三遍’。古代的月考,可不是我的独创。”
苏明远凝视着那份学规,心中波澜起伏。那熟悉的笔迹,那严谨的格式,分明出自他曾经就读的京师书院!难道时空之间,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
“明远?你脸色不太好。”李芳关切地问。
“无妨,”苏明远强压内心震动,“只是想起往事。”
李芳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忽然道:“其实,我知道你的秘密。”
苏明远心中一紧:“副院长何意?”
“三个月前,你出现在书院后山,身着明朝服饰,言谈举止与当代人迥异。”李芳缓缓道,“我查过资料,你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甚至那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都指向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
苏明远沉默不语。这个时代的人会相信穿越时空这种事吗?还是把他当作疯子?
李芳忽然笑了:“别紧张。文化传承是一条长河,奔流不息,谁知道会带来什么奇迹呢?重要的是,”她拍了拍那架算盘,“你会拨珠计数,我会用计算机,但我们都在算文化传承的大账。”
苏明远望着眼前这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他第一次感到被真正理解和接纳。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缝隙洒入办公室,在那架古老的算盘上投下斑驳光影。李芳回到办公桌前,开始整理文件。
“明天有一场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讨论会,”她说,“我想请你主讲如何用这一思想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苏明远微微躬身:“明远定当尽力。”
离开办公室前,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份万历书院的学规。命运如此奇妙,跨越四百余年,他竟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书院之中。
走廊上,几个学生正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见苏明远走来,一位女生急忙拉住他:“苏老师,您来得正好!我们在争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您遇到有人欺负同学,该如何以孟子思想处理?”
苏明远停下脚步,微微一笑。他想起李芳的话——文化若只存于书本,终将消亡。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苏明远缓缓道,“但仅凭道德说教,不足以止恶。我们还需...”
他顿了顿,忽然想起李芳曾经用过的一个概念:“还需建立适当的‘机制’,让为善者得彰,为恶者受惩。古今智慧,当如此拧成一股绳。”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头。苏明远望向窗外,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天际。
古今交融,文明延续,或许就是这样一次次对话、一次次尝试中实现的。而他这个跨越时空的状元,也终于找到了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远处,李芳正走出办公室,手中拿着那架古算盘,向教室走去。苏明远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文化传承的大账,需要古今两端的算珠一起拨动。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
苏明远站在文书前,手指轻抚过那些已经模糊的墨迹。这些契约上的字迹让他想起自己曾经苦练的馆阁体,那些为科举考试日夜苦读的岁月。如今想来,竟恍如隔世。
“明远,你看这份明万历年间的地契,”李芳的声音从办公桌后传来,“上面详细记载了土地边界、买卖双方甚至中间人的信息。古人做事,自有其章法。”
苏明远转身,见李芳正将一架古朴的算盘放在桌面上。那算盘珠子已被磨得光滑,显然经常被人使用。
“副院长似乎格外喜爱这算盘。”苏明远说道。
李芳笑了笑,手指轻拨算珠,发出清脆的响声:“计算机能算数,但这算盘能算心。每拨一子,都要思虑周全,如同文化传承,急不得,乱不得。”
门忽然被轻轻叩响。一个名叫赵辰的弟子低着头走进来,脸上写满沮丧。
“副院长,我...我没能当选国学社社长。”赵辰声音低沉,几乎被雨声淹没。
李芳示意他坐下,不急着说话,只是从茶具中取出三只紫砂杯,缓缓注入热水温壶。水汽袅袅上升,在古今交融的办公室里弥漫开来。
“明远,你如何看?”李芳忽然问道。
苏明远微微一怔。自穿越至此,他虽被书院收留,却总觉得自己像个旁观者,观察这个陌生而奇异的时代。李芳虽知他来历,却从未当众让他发表见解。
“学生以为,”苏明远谨慎地开口,“赵辰师弟所求,无非是认可与价值实现。古往今来,人之所求,大抵相同。”
李芳点头:“那依你之见,该如何开解?”
苏明远沉思片刻,道:“《出师表》有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武侯此言,非仅指治国,亦可用于社团组织。赵师弟若真心向学,何愁无处施展才能?社团之中,需各司其职,非唯有社长方能贡献力量。”
赵辰抬头,眼中略有不解:“可我希望能够实施自己的计划,带领社团...”
“统领全局固然重要,然一军之帅,亦需良将辅佐。”苏明远语气渐入佳境,仿佛回到了当年在翰林院与同僚论道的时光,“昔日管仲为相,鲍叔牙甘居其下,齐桓公方成霸业。团队协作,贵在知人善任,各展所长。”
李芳眼中闪过赞许之色,接着开口:“明远说得很好。而我则想用现代管理学的‘SWOT分析法’为你分析一下。”她取过白板笔,画下一个四格矩阵。
“SWOT代表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李芳解释道,“你没当选社长,表面上是一次失败,但若分析其中因由,反而能找到更适合你的道路。”
苏明远凝神细听,虽不完全明白这些陌生词汇,却领会了其中精髓。他忽然意识到,李芳的方法与古人“审时度势”的智慧异曲同工,只是用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古今智慧本就该像这样拧成一股绳,”李芳敲了敲桌上的算盘,“我这个‘幕僚’,现在要算的是文化传承的大账。”
赵辰离开时,神色已然明朗许多。办公室里重归安静,只剩雨声淅沥。
苏明远望着窗外现代与传统交织的校园景象,不禁感慨万千。他本是明朝万历年的状元,因一场意外穿越时空,来到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书院收留了他,而李芳更是力排众议,让他以“特聘学者”身份留下。
“明远似乎有心事?”李芳问道,递过一杯刚沏好的龙井。
苏明远接过茶盏,温热透过紫砂传递到掌心:“只是想起自己初来时的困惑。这个世界与我熟知的大明相去甚远,然人性依旧,求知之心依旧。”
李芳微笑:“所以你理解我为何要用‘科举制’改良书院考核了?每月‘月考’,每季‘会试’,优秀者授予‘崇文郎’称号——不是为复古,而是为寻根。”
“然考核内容不仅是古文,还有如何用《孟子》思想解决校园矛盾。”苏明远接话道,“副院长确实用心良苦。”
“因为我深知,文化若只存于书本,终将消亡。”李芳语气坚定,“唯有融入生活,方能生生不息。”
雨势渐大,敲打窗棂的声音愈急。苏明远的目光再次落在那面契约文书墙上,忽然间,他看见了一份特别的文件——那不是地契,而是一份明代书院的学规。
“副院长,那是...”
“哦,那是我曾祖父留下的宝贝,”李芳走到墙边,“是一份万历年间某书院的学规。你看这里,”她指着其中一行小字,“‘每月考课,优者赏银一钱,劣者罚抄《孝经》三遍’。古代的月考,可不是我的独创。”
苏明远凝视着那份学规,心中波澜起伏。那熟悉的笔迹,那严谨的格式,分明出自他曾经就读的京师书院!难道时空之间,真有如此奇妙的联系?
“明远?你脸色不太好。”李芳关切地问。
“无妨,”苏明远强压内心震动,“只是想起往事。”
李芳若有所思地看着他,忽然道:“其实,我知道你的秘密。”
苏明远心中一紧:“副院长何意?”
“三个月前,你出现在书院后山,身着明朝服饰,言谈举止与当代人迥异。”李芳缓缓道,“我查过资料,你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甚至那手漂亮的馆阁体书法,都指向一个不可思议的结论。”
苏明远沉默不语。这个时代的人会相信穿越时空这种事吗?还是把他当作疯子?
李芳忽然笑了:“别紧张。文化传承是一条长河,奔流不息,谁知道会带来什么奇迹呢?重要的是,”她拍了拍那架算盘,“你会拨珠计数,我会用计算机,但我们都在算文化传承的大账。”
苏明远望着眼前这位既传统又现代的女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陌生的时代,他第一次感到被真正理解和接纳。
“谢谢。”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两个字。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缝隙洒入办公室,在那架古老的算盘上投下斑驳光影。李芳回到办公桌前,开始整理文件。
“明天有一场关于《孟子》‘性善论’的讨论会,”她说,“我想请你主讲如何用这一思想解决学生间的矛盾。”
苏明远微微躬身:“明远定当尽力。”
离开办公室前,他最后看了一眼那份万历书院的学规。命运如此奇妙,跨越四百余年,他竟又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书院之中。
走廊上,几个学生正为某个问题争论不休。见苏明远走来,一位女生急忙拉住他:“苏老师,您来得正好!我们在争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果您遇到有人欺负同学,该如何以孟子思想处理?”
苏明远停下脚步,微微一笑。他想起李芳的话——文化若只存于书本,终将消亡。
“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苏明远缓缓道,“但仅凭道德说教,不足以止恶。我们还需...”
他顿了顿,忽然想起李芳曾经用过的一个概念:“还需建立适当的‘机制’,让为善者得彰,为恶者受惩。古今智慧,当如此拧成一股绳。”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头。苏明远望向窗外,雨过天晴,一道彩虹横跨天际。
古今交融,文明延续,或许就是这样一次次对话、一次次尝试中实现的。而他这个跨越时空的状元,也终于找到了在这个时代的使命。
远处,李芳正走出办公室,手中拿着那架古算盘,向教室走去。苏明远加快脚步跟了上去。
文化传承的大账,需要古今两端的算珠一起拨动。而这条道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