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从西北到江南,万里说丰年-《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

  孟筠说了很多,基本上把孟植的圩田思路都给说清楚了。

  圩田自古便有。

  难能可贵的是,孟植在担任苏州知府的时候,没有尽信于书,而是身体力行,带着家人通过筑堤、开河、挖池等处理,把圩田划分为六个区域,分级分区进行综合利用。

  结果其农业种植收入是普通农田的三倍,而副业收入又是农田种植收入的三倍!

  这绝对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精耕细作”了,还有这样的数据支撑,若是孟植在世的话,赵安一定会予以重用。

  他看向孟筠道:“依你之见,推行圩田最重要的是什么?”

  孟筠一针见血道:“当由官府来推行,圩田乃是向水要田,涉及治水,而且筑堤修坝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也是难以承受,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赵安点头道:“你说得很好!圩田既在于官,也在于还尚未彻底走向成熟。”

  说着,他亲自从田中取出一些淤泥,在岸边示范道:“与湖岸平行的叫做‘塘’,垂直的称为‘浦’、‘溇’或者‘港’。人们挖出泥土堆在土地四周,形成如同城墙般的堤坝,那便是‘圩’。”

  “水行于圩外,田成于圩内,这样一来,便能打造出大面积的塘浦圩田……”

  见他是个懂行的,孟筠极为激动道:“早就听闻王爷在西北开挖坎儿井,改良盐碱地,不知增益多少良田,竟可让西粮东运!如今王爷又亲自来到了太湖,是不是要在这里推行塘浦圩田?再造一个天下粮仓来?”

  现在江南的产粮是很可观。

  但她觉得以江南之地利,只不过挖掘十之一二罢了。

  父亲曾说过,如果真能让圩田发展起来,那么定能实现“苏湖熟,天下足”!

  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要是此时此刻看到王爷在讲塘浦圩田,肯定会比她还高兴吧?

  赵安笑了笑道:“早在赵家屯时,我带着军户开挖坎儿井,就想过有朝一日推向整个西北,那时我还身份低微。”

  “现在我既治理天下,那么自然不能受限于太湖,而是要着眼于整个江南,还有淮水一带。只要能够塘浦圩田,一个也不能漏,但凡漏掉一处,都是我的损失啊!”

  孟筠有些失神地望向他道:“终是民女目光短浅了……”

  “哈哈哈!”

  赵安开怀大笑道:“非也,太湖是一个碟形洼地,拥有水高田低的独特地势,集水量大,地下水位高,雨季极易内涝,因此迫切需要相应的水利排灌设施,塘浦圩田可谓应运而生,最是适合太湖!”

  孟筠忙不迭地点头道:“没错。太湖周边高地和腹内洼地不同,可以采取高田和低田分治之法。治低田主要通过拓宽塘浦,筑高堤岸来防洪防涝;高田则通过深浚塘浦,储蓄雨水,便于引水灌溉圩田。”

  赵安循循善诱道:“那高田和低田的交界处是不是还要设置闸口控制水流?雨季防止高田雨水漫流至低田,旱季高田则用存储的雨水进行灌溉。”

  “对对对!”

  孟筠兴奋到失礼了,凑到赵安身旁,抓起泥巴就开始设置高低田和闸口。

  小竹站在不远处,歪头看着道:“看样子,王爷又遇红颜知己啊,这聊个三天三夜也不在话下!”

  喜儿忍俊不禁道:“我怎么闻到了一股似有所无的醋味?”

  “才没有。”

  小竹双手抱胸道:“我也是闲得无聊,打趣一番罢了。我算是听明白了,这圩田的关键还是在于治水。水治不好,田便种不好。想来水师的将士们也要屯田了!”

  赵安和孟筠聊了将近两个时辰,整个太湖的塘浦圩田轮廓都要被他们用泥巴给糊出来了。

  当听到孟筠的肚子在咕噜噜乱叫,她却毫不为意时,赵安站起身道:“孟姑娘,我会让人在此安营扎寨,你随我一起吃点东西,咱们再继续聊吧。”

  孟筠意犹未尽地点了点头。

  随行兵马扎好营后,赵安又让喜儿带着她去洗漱了一番。

  再见到她时,小竹率先轻呼了起来:“真没想到是这么水灵的江南美人,风餐露宿之下,还是这么水灵,不知要羡煞天下多少女子了。”

  喜儿附和道:“孟姑娘既如大家闺秀那般知书达理,又精于农桑,我也是头一回遇到呢。”

  别说他们,赵安也被惊艳到了。

  她身段婀娜,五官柔和,举止端庄,给人以温婉之感。

  而且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内而外散发着灵秀的气质。

  偏偏还善种田,身上毫无大小姐的娇惯。

  这样的女子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赵安示意她入座道:“孟姑娘聪慧,我有意将整个太湖的塘浦圩田交由你来负责,也算是让你能够完成你父亲的平生所愿,不知你是否愿意?”

  孟筠大跌眼镜道:“王爷,民女……甚是惶恐,怎能担此大任?”

  “为何担不得?”

  赵安笑道:“我会让官府主导,鼓励百姓积极参与,同时为了早见成效,会调动水师的将士前来相助!”

  “可以说,你需要什么,我便给什么,不会让你有什么后顾之忧!你只需确保他们不荒腔走板、偷工减料,或者自作聪明即可!”

  想到他身边有不少名闻天下的奇女子,孟筠也想像她们一样,遂鼓起勇气道:“既然王爷愿意相信民女,那么民女唯有竭尽全力以报王爷了。”

  “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

  赵安已经开始憧憬了:“你可以沿着太湖划分各圩,因地制宜,若是能在塘浦圩田的基础上,发展‘桑基鱼塘’,也就是水中养鱼蟹,田里种稻,岸边植桑,我必有重赏!”

  在华夏古史中,塘浦圩田体系真正发展和成熟起来,是在唐宋时期。

  北宋时,太平州芜湖县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达二十二里,防旱抗涝,常保丰收,不知道惠及了多少百姓。

  而这还只是一圩之地!

  太湖都不知道都划分出多少圩……

  这个时空的圩田并未发展起来。

  像桑基鱼塘这种桑、蚕、鱼、草相互结合形成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更是没有。

  真能搞起来,是可以推向江南各地,甚至是岭南的。

  对于赵安来说,在西北开挖坎儿井和在江南推广塘浦圩田一样重要。

  它们虽相隔很远,但都藏着他想让天下百姓能够吃饱饭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