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我能做出样机-《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这小子虽然刚才挑刺,但本质不坏,只是被王志勇利用了。

  “当然可以。”沈良走到材料架前,“过来,我们从头开始。”

  刘小军犹豫了一下,慢慢走了过去。

  “首先要了解不同钢种的声学特性......”

  沈良耐心地重新讲解,刘小军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

  半小时后,年轻人基本掌握了要领。

  “师傅,谢谢您!”刘小军诚恳地鞠了一躬,“刚才是我不对,不该质疑您。”

  “没关系。”沈良拍拍他的肩膀,“有疑问很正常,但要用正确的方式提出来。”

  刘小军脸红了红:“我明白了。那个......王师傅让我来找茬的事,您别往心里去。”

  “我知道。”沈良点点头,“你回去告诉王志勇,技术交流的大门永远为他敞开。”

  刘小军愣了一下,随即露出敬佩的表情。

  “师傅,您真是个好人!”

  说完,他快步离开了车间。

  沈良看着他的背影,嘴角浮现一丝满意的笑容。

  收买人心的第一步,成功了。

  接下来几天,沈良的技术培训课越办越红火。

  参加的人数从三十多个增加到五十多个,甚至连其他车间的工人都慕名而来。

  更让人惊讶的是,连厂里的几个老技术员也偷偷来听课。

  他们起初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听了几次后,都被沈良的水平震撼了。

  “这小子讲的东西,比技术学院的教授还深入!”

  “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了就能用!”

  “我干了二十年技术,今天才真正明白热处理的原理。”

  老技术员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对沈良的评价越来越高。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厂长耳朵里。厂长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

  “喂?什么?连其他车间的人都去听课了?”厂长张建民放下手中的文件,眉头紧皱。

  电话那头传来车间主任的汇报声:“是的,连铸车间、轧钢车间的工人都跑来了,还有几个老技术员也在偷偷听课。”

  张建民沉默了几秒钟。

  这个沈良,到底有什么本事?

  “你亲自去看看,把情况详细汇报给我。”

  挂断电话后,张建民陷入了沉思。

  一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技术员,能让整个厂里的人趋之若鹜?

  这事儿透着邪门。

  此时,沈良的技术培训课正进行到关键时刻。

  “今天我们讲钢材的疲劳断裂机制。”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很多人认为钢材断裂是因为承重超标,其实不然。”

  台下五十多双眼睛紧紧盯着他。

  “真正的原因是微观裂纹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不断扩展,最终导致灾难性断裂。”

  老技术员赵大海坐在最后一排,心中震撼不已。

  这理论他从来没听过!

  但仔细想想,确实能解释工厂里那些莫名其妙的设备故障。

  “师傅,那怎么预防呢?”有工人举手发问。

  “表面处理很关键。”沈良拿起一根钢棒,“通过渗碳、氮化等工艺,可以在表面形成压应力层,阻止裂纹产生。”

  他边说边在钢棒上比划,动作熟练得像做了千百遍。

  “另外,设计时要避免应力集中,尖角、缺口都是致命的。”

  台下响起窃窃私语声。

  “怪不得上次那台轧机轴承总坏,原来是设计问题!”

  “对啊,我们一直以为是材料不行。”

  刘小军坐在第二排,听得入迷。

  自从上次被沈良点拨后,他对这位年轻师傅越发敬佩。

  王志勇让他来找茬的事,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师傅,您说的这些理论,是从哪里学来的?”一个老工人好奇地问。

  沈良心中一紧。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难道说是从2020年穿越回来的?

  “我平时喜欢研究国外的技术资料。”他随口敷衍道,“理论要和实践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众人恍然大悟。

  难怪沈良的水平这么高,原来是下了苦功夫钻研的。

  课程结束后,工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

  几个老技术员却围了上来。

  “小沈,你刚才讲的疲劳断裂理论,能不能给我们单独讲讲?”赵大海开口道。

  其他几人连连点头。

  “当然可以。”沈良痛快地答应了。

  这些老技术员在厂里地位不低,搞好关系对自己有好处。

  一个小时后,沈良给老技术员们补了一堂深度课。

  从金属疲劳的微观机理,到断裂力学的数学模型,再到工程应用的实际案例。

  老技术员们听得目瞪口呆。

  这水平,简直比大学教授还强!

  “小沈啊,你这理论功底太扎实了。”赵大海由衷地赞叹,“我搞了二十年技术,今天算是开眼了。”

  “过奖了。”沈良客气地摆摆手,“都是些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

  几个老技术员面面相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果这都算基础知识,那他们这些年都白干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工厂。

  连老技术员都对沈良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小子的本事可见一斑。

  王志勇听到风声后,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这个姓沈的,到底想干什么?”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搞什么技术培训,不就是想出风头吗?”

  助手小心翼翼地说:“王师傅,要不要想办法阻止他?”

  “怎么阻止?”王志勇冷笑一声,“现在全厂的人都捧着他,谁敢说三道四?”

  他越想越气。

  自己在这个厂里辛苦经营了十几年,好不容易有了今天的地位。

  结果冒出个沈良,三两下就把风头全抢走了。

  “不行,不能让他继续嚣张下去。”王志勇眼中闪过一丝狠毒,“既然明面上斗不过,那就暗地里使绊子。”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老张吗?我是王志勇......对,就是那个沈良......你帮我查查他的底细,越详细越好。”

  放下电话,王志勇嘴角浮现阴冷的笑容。

  小子,让你狂!

  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另一边,沈良正在收拾教学用具。

  李建国走了过来,神情有些复杂。

  “小沈,有句话我不知道该不该说。”

  “您请说。”沈良停下手中的动作。

  “王志勇那个人,心眼小,记仇。”李建国压低声音,“你把他的风头抢了,他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沈良心中一动。

  果然,职场斗争无处不在。

  “谢谢您提醒,我会小心的。”

  “不是小心就能解决的。”李建国摇摇头,“你现在风头正盛,但树大招风,容易出事。”

  他拍拍沈良的肩膀:“好好干,但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目送李建国离开,沈良陷入了沉思。

  看来,是时候采取更主动的策略了。

  与其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

  他想起了前世的一句话: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既然王志勇想玩阴的,那就让他见识见识什么叫降维打击。

  沈良走到车间角落,拿起一张废纸,开始画图。

  几分钟后,一个精密的机械结构图跃然纸上。

  这是一个全新的轧钢机齿轮传动系统,比现有设备效率高出30%。

  以王志勇的水平,根本看不懂这套设计的精妙之处。

  但厂长和总工程师肯定能看懂。

  沈良收起图纸,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明天,就是反击的时候了。第二天一早,沈良刚踏进办公室,就感受到了异样的氛围。

  几个平时与他有说有笑的同事,今天都低着头忙自己的事,连招呼都不打了。

  “奇怪。”沈良在心里嘀咕。

  他走向自己的工位,刚坐下,就听到身后传来窃窃私语声。

  “听说了没?沈良那个轧钢机改进方案,被人举报抄袭国外技术。”

  “真的假的?我还以为他真有两下子呢。”

  “厂里已经成立调查组了,估计这次他要倒大霉。”

  沈良握笔的手微微一紧。

  王志勇,果然出手了。

  不过,举报抄袭?这招倒是够毒的。

  在这个年代,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可是要命的事。

  “沈良同志,厂长叫你去办公室一趟。”传达室的老张跑过来通知。

  沈良点点头,收拾好桌上的图纸,不慌不忙地起身。

  走廊里,几双眼睛偷偷打量着他。

  有同情的,有幸灾乐祸的,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

  沈良心中冷笑。

  这些人啊,墙头草一样,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推开厂长办公室的门,沈良看到屋里坐着好几个人。

  厂长杨国强坐在中间,神情严肃。左边是总工程师陈维新,右边是党委书记老刘。

  角落里还坐着一个生面孔,穿着中山装,戴着眼镜,看起来像是上级派下来的调查员。

  “沈良同志,坐。”杨国强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沈良大大方方地坐下,背挺得笔直。

  “我们收到举报,说你的轧钢机改进方案涉嫌抄袭国外技术。”杨国强开门见山,“你有什么要解释的吗?”

  “请问具体是哪方面涉嫌抄袭?”沈良不答反问。

  调查员推了推眼镜:“有人反映,你的齿轮传动系统设计与苏联某型号轧钢机高度相似。”

  “苏联?”沈良差点笑出声来。

  前世他见过的苏联轧钢机图纸没有一百也有八十,那些老古董哪里比得上他的设计?

  “我想问问,举报人见过苏联那套系统的详细技术图纸吗?”沈良反击道。

  调查员愣了一下:“这个......”

  “如果没见过,又怎么能断定我抄袭呢?”沈良步步紧逼,“还是说,我们厂里有人能搞到苏联的机密技术资料?”

  这话一出,屋里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能搞到苏联机密资料?这话可就严重了。

  杨国强皱起眉头:“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很简单。”沈良站起身,从怀里掏出昨天画好的图纸,“既然有人质疑我的技术水平,那我就用事实说话。”

  他将图纸摊在桌上。

  “这是我设计的新型轧钢机传动系统,比现有设备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15%。”

  陈维新凑过去看了一眼,瞳孔瞬间放大。

  这个设计......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思!

  “你......你是怎么想到这种结构的?”陈维新声音都有些颤抖。

  “灵感来源于自行车的变速系统。”沈良淡淡地说,“我想,如果自行车能通过齿轮组合改变传动比,那轧钢机为什么不能?”

  自行车变速系统?

  几个人面面相觑。

  这个类比......确实很有道理。

  但从自行车联想到轧钢机,这得需要多大的脑洞?

  杨国强仔细研究了一会儿图纸,抬起头看向沈良的眼神充满了震撼。

  “小沈,这个设计如果能实现,咱们厂的生产效率将提升一个档次。”

  “当然能实现。”沈良信心十足,“给我三天时间,我能做出样机。”

  调查员推了推眼镜,有些尴尬地说:“那个......关于抄袭的举报......”

  “我建议深入调查一下举报人的动机。”沈良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是不是有人见不得别人好,故意泼脏水?”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