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先投资最关键的结晶器改造-《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上午九点。

  沈良提着文件夹走进了三楼的会议室。

  偌大的房间里已经坐满了人,厂长刘建国坐在主席台中央,左右两侧是几位副厂长和总工程师。

  下面密密麻麻坐着各个车间的技术骨干。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草味,几十双眼睛齐刷刷盯着沈良。

  “各位同志,今天我们召开这个技术汇报会,主要是听听沈良同志对连铸工艺改进的想法。”刘建国敲了敲桌子,“时间宝贵,我们直接开始。”

  沈良走到黑板前,将准备好的图纸一张张贴上去。

  第一张是现有连铸机的结构图,标注了各个部件的技术参数。第二张是改进后的设计方案,关键部位用红笔圈出,旁边写着详细的说明。

  “同志们,我们现在使用的连铸机存在几个关键问题。”沈良用教鞭指着图纸,“首先是结晶器的冷却效率不高,导致钢坯表面质量不稳定。”

  台下有人小声议论。一个戴眼镜的中年工程师举手发言:“沈良同志,结晶器的设计已经相当成熟了,你凭什么说效率不高?”

  这是车间的王副主任,搞了十几年连铸,在厂里颇有威望。

  沈良早就料到会有质疑。他在黑板上快速画出几个公式,然后转身面对大家。

  “根据传热学原理,现有的冷却水道设计存在死角,这些地方的热量无法有效带走。”他用粉笔在图纸上画出几条曲线,“我计算过,如果改变冷却水道的布局,可以将传热系数提高百分之二十。”

  王副主任皱起眉头,仔细看着黑板上的计算过程。

  沈良继续说道:“第二个问题是拉坯机的速度控制不够精确。钢水的凝固过程需要恒定的速度,但现在的电机调速系统响应太慢,容易造成钢坯内部缺陷。”

  这时候坐在前排的老李师傅站了起来。

  “小沈啊,你说得倒是头头是道,可这些改进能行得通吗?光说不练可不行。”

  老李是炼钢车间的技术员,干了三十多年,见过太多纸上谈兵的年轻人。

  沈良点点头:“李师傅说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翻到下一张图纸,“所以我不仅设计了理论方案,还制作了缩比例模型。”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

  刘建国眼睛一亮:“你做了模型?”

  “是的。”沈良从文件夹里取出一叠照片,递给刘建国,“这是我用废料制作的1:10缩比例模型,各个部件都能正常工作。”

  照片传递到各个与会人员手中,大家都睁大了眼睛。

  模型做工相当精细,每个零件都按比例缩放,焊接工艺也很专业。最关键的是,照片显示这个模型确实在运转,钢水从结晶器流出,形成了完整的钢坯。

  王副主任接过照片仔细端详,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这不是随便拼凑的玩具,而是一个真正能工作的连铸机缩比例模型。要做到这种程度,需要对连铸工艺有极其深入的理解。

  “沈良同志,这个模型是你一个人完成的?”总工程师张明华开口了。

  “基本上是的。”沈良回答得很平静,“部分机械加工得到了车间师傅们的帮助。”

  张明华翻看着照片,心中暗暗吃惊。

  他从事冶金工作二十多年,见过不少所谓的技术改进方案,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像沈良这样能够制作出实物模型的,实在少见。

  更让人震惊的是,从照片上看,这个模型运行得相当稳定,产出的钢坯截面整齐,没有明显缺陷。

  “那么,你认为这套改进方案的实施难度如何?”刘建国问道。

  沈良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

  “根据我的估算,主要的改造成本集中在三个方面。”他逐一分析,“结晶器改造需要15万元,拉坯机电控系统升级需要8万元,辅助设备完善需要5万元,总共28万元。”

  “28万?”王副主任倒抽一口气,“这可不是小数目。”

  确实,对于现在的钢铁厂来说,28万元已经是很大一笔投资了。

  但沈良早有准备。他翻到最后一张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数据。

  “我做过详细的经济效益分析。”他指着图表说道,“改造完成后,连铸机的生产效率可以提高35%,废品率降低到2%以下,钢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按照现在的生产规模计算,每年可以增加产值180万元,减少废料损失50万元,节约能耗30万元。”

  沈良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消化这些数字。

  “也就是说,投资28万元,每年可以创造260万元的经济效益,不到三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个回报率实在太诱人了。如果沈良的计算没有水分,这笔投资简直是稳赚不赔。

  但问题是,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技术员,能有这么高的水平吗?

  张明华心中疑虑重重。他见过太多满嘴跑火车的年轻人,画几张图纸,编几个数据,就敢夸海口说能创造多少效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这个沈良不一样。

  他不仅有完整的理论方案,还做出了实物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对连铸工艺的理解确实很深入,提出的改进点都击中要害。

  “小沈,你的方案我们会认真考虑的。”刘建国合上文件夹,“不过这么大的投资,需要慎重决定。你先回去等消息吧。”

  沈良收拾好图纸和照片,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人站了起来。

  是林雪梅。

  “厂长,我有个建议。”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既然沈工已经做出了模型,不如让他当场演示一下,这样更有说服力。”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林雪梅。

  沈良心中一紧。他确实制作了模型,但那是在宿舍里偷偷做的,现在要当众演示,风险很大。

  万一出了什么差错,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可是林雪梅的建议很合理,在场的人都想看看这个模型到底能不能正常工作。

  刘建国想了想,点头同意:“这个建议不错。小沈,你觉得怎么样?”

  沈良深深吸了一口气。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没有退路了。

  “没问题。”他的声音很平静,“模型就在我的宿舍里,现在就可以搬过来演示。”沈良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会议室。

  刚一出门,他就感受到了身后传来的窃窃私语声。有人在议论,有人在质疑,还有人在等着看好戏。

  “这小子胆子够大的,敢在这么多领导面前吹牛。”

  “模型能工作是一回事,实际应用又是另一回事。”

  沈良充耳不闻,快步走向宿舍楼。

  十五分钟后,他推着一辆平板车回来了。车上放着一个用帆布盖着的物体,看起来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

  会议室的人都好奇地看着他。

  沈良把平板车推到会议室中央,掀开帆布。

  一台精密的金属装置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就是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制作的连铸机模型。虽然体积不大,但每一个细节都按照实际设备的比例缩小制作。

  结晶器、拉坯机、冷却系统、电控装置,一应俱全。

  张明华走近仔细观察。

  模型的做工让他吃了一惊。

  焊缝平整,接口严密,各个部件的配合非常精确。这绝不是随便敲敲打打就能做出来的东西。

  “这个模型是你自己做的?”王副主任问道。

  “是的。”沈良开始连接电源线,“材料都是从废料堆里捡的,加工是在车间夜班的时候偷偷做的。”

  林雪梅眼中闪过一丝佩服。

  能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制作出如此精密的模型,说明这个人确实有真本事。

  “那就开始吧。”刘建国说道。

  沈良接通电源,调试各个系统。

  模型开始运转。

  电机发出轻微的嗡嗡声,结晶器开始缓慢摆动。沈良从一旁的保温瓶里倒出一些熔化的石蜡,模拟钢水。

  石蜡液体顺着浇注口流入结晶器。

  在结晶器的作用下,外层迅速凝固,形成坯壳。随着拉坯机的牵引,一根完整的石蜡坯料慢慢从结晶器底部拉出。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卡顿。

  会议室里静得只能听到模型运转的声音。

  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着这个小小的装置。

  石蜡坯料越拉越长,表面光滑平整,没有裂纹和气泡。当沈良切断电源时,已经拉出了将近两米长的坯料。

  “这...”张明华拿起一段石蜡坯料仔细查看。

  横截面规整,内部组织均匀,几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如果这是真正的钢坯,质量绝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王副主任也拿起一段查看,脸上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震惊。

  “小沈,你这个模型的冷却系统是怎么设计的?”一个技术科的工程师问道。

  沈良指着结晶器侧面的几排小孔:“这是强制冷却通道,用水泵循环冷却水,确保石蜡能够快速凝固。实际应用中,这里应该是高压水喷淋系统。”

  “拉坯速度怎么控制?”

  “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可以根据不同钢种调整最合适的拉坯速度。”沈良答道,“模型上这个小小的变频器是我自己组装的,虽然功能简单,但原理是一样的。”

  众人围着模型议论纷纷。

  从技术角度看,这套设计确实很先进。不仅考虑了工艺流程,还兼顾了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便利性。

  最关键的是,模型运行稳定,证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刘建国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28万元的投资确实不小,但如果真能创造260万元的年收益,这笔账太好算了。

  “小沈,你有把握把这个模型放大到实际设备吗?”他问道。

  “当然有把握。”沈良的回答斩钉截铁,“实际上,放大后的设备会比模型更稳定。因为大设备的热容量大,温度波动小,控制起来反而更容易。”

  张明华还是有些不放心:“你之前有没有类似的设计经验?”

  这个问题有点尖锐。

  沈良当然有经验,但不是在这个时代,而是在几十年后的未来。他参与过无数次连铸机的设计和改造,对这套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但这些他没法说出口。

  “我研究了大量国外的技术资料。”沈良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答案,“虽然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但理论基础很扎实。而且这套方案我已经反复验证过,不会有问题。”

  林雪梅忽然开口:“厂长,我有个建议。”

  所有人都看向她。

  “既然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有潜力,不如分步实施。”她思路清晰地说道,“先投资最关键的结晶器改造,花费15万元。如果效果好,再进行后续的升级。”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