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岂不是要露馅?-《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就在沈良和厂长讨论培训班的时候,办公室门被敲响了。

  “进来。”厂长扬声道。

  门推开,走进来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叠图纸。

  “老李?”厂长有些意外,“你不是去省里开会了吗?”

  李工程师脸色凝重,把图纸往桌上一摆:“厂长,会是开完了,但带回来的消息不太好。”

  沈良仔细打量这位李工程师。

  从厂长的反应来看,这人在厂里地位不低。

  “什么消息?”厂长皱起眉头。

  “省里要搞技术评比。”李工程师推了推眼镜,“三个月内,全省所有钢铁厂都要拿出自己的创新成果,统一评估。”

  厂长愣了一下:“技术评比?这是要干什么?”

  “据说是为了迎接外商投资做准备。”李工程师苦笑道,“上面的意思是,要让外国人看看咱们中国工业的实力。”

  沈良心中暗暗摇头。

  这个年代,对外开放刚刚起步,各级领导都急于展现成果,生怕被外国人小瞧。可问题是,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那...咱们厂准备拿什么参评?”厂长有些紧张。

  李工程师指了指沈良:“就是小沈的连铸机项目。省里听说了这事,专门点名要看。”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

  这下麻烦了。连铸机现在还只是个理论模型,真要拿到省里评比,岂不是露馅?

  “小沈啊。”厂长转头看向他,眼中带着期待,“你觉得怎么样?咱们的设备能行吗?”

  沈良沉思片刻。

  现在说不行,显然会让厂长失望。可要是贸然答应,万一出了问题,那就是砸了整个厂的招牌。

  “厂长,我需要先了解一下评比的具体要求。”沈良谨慎地说道。

  李工程师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标准都在这里。主要看三个方面:技术先进性、生产实用性、经济效益性。”

  沈良接过文件,快速浏览起来。

  技术先进性,这个没问题。连铸技术在这个年代确实算得上前沿。

  生产实用性,这就有些麻烦了。现在的设备还没经过实际生产验证。

  经济效益性,更是无从谈起。没有真正投产,哪来的经济数据?

  “时间紧不紧?”沈良抬起头问道。

  “三个月。”李工程师伸出三根手指,“到时候省里会派专家组下来实地考察。”

  厂长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显然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沈良心中快速权衡利弊。

  三个月时间,如果全力以赴,倒是有可能把连铸机做出个样子来。关键是要有足够的资源投入。

  “厂长。”沈良下定决心,“我需要一个专门的项目组。”

  “项目组?”

  “对。”沈良站起身来,“光凭我一个人,三个月内不可能完成。必须要有专业团队配合。”

  厂长眼睛一亮:“你说,需要什么人?”

  沈良在心中快速盘点着现有的人力资源。

  “首先需要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负责设备结构优化。”他掰着手指数道,“然后要一个电气工程师,负责控制系统。还要几个技术娴熟的老师傅,负责加工制造。”

  李工程师插话道:“机械设计我可以负责。电气方面...厂里的小王应该能胜任。”

  “还不够。”沈良摇摇头,“我们还需要材料专家。连铸机对耐火材料要求很高,这方面不能马虎。”

  厂长有些为难:“材料专家可不好找啊。”

  沈良想了想:“可以请外援。省里的钢研院应该有这方面的专家。”

  “请外援?”厂长皱眉,“那得花不少钱啊。”

  “厂长,您想想。”沈良earnestly看着厂长,“如果这次评比成功,咱们厂在省里的地位会怎样?以后争取资金、申请项目,是不是都有优势?”

  厂长沉默了片刻,然后重重点头:“好!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你需要多少人,我全力支持!”

  李工程师也表态道:“小沈,技术方面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研究。”

  沈良心中涌起一阵暖流。

  在这个年代,能遇到这样开明的领导和同事,实在是幸运。

  “那我们马上开始筹备。”沈良拿起桌上的技术资料,“第一步,先把现有的设计方案完善一下。”

  厂长兴奋地搓着手:“小沈啊,这次可全看你的了!”

  沈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在心中暗自盘算。

  三个月时间,要完成从设计到制造的全过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足够的资源支持,倒也不是不可能。

  关键是要合理安排进度,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问题。

  “对了。”沈良突然想起什么,“厂长,咱们刚才说的培训班,是不是也可以结合起来?”

  “怎么结合?”

  “项目组的成员,可以同时承担培训任务。”沈良解释道,“一边搞技术攻关,一边培养人才。这样既能加快项目进度,又能提升整个厂的技术水平。”

  厂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一举两得,好主意!”

  李工程师也点头道:“这样确实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就在这时,办公室外传来一阵嘈杂声。

  “怎么回事?”厂长皱眉向门外看去。

  很快,车间主任老王匆匆跑了进来,脸上满是焦急:“厂长不好了!二号炉出问题了!”

  “什么问题?”厂长腾地站起身。

  “炉壁出现裂缝,温度控制不住了!”老王擦着额头的汗,“现在工人们都在紧急处理。”

  沈良心中一紧。

  二号炉是厂里的主力设备之一,如果出现严重故障,不仅会影响生产,还可能造成安全事故。

  “走,咱们去现场看看。”厂长拿起安全帽,匆匆向外走去。

  沈良和李工程师紧随其后。

  一路上,沈良的脑海中快速闪过各种可能的故障原因。炉壁裂缝通常是由于热应力过大造成的,可能是操作不当,也可能是材料老化。

  到了车间,远远就能感受到异常的热浪。

  几个工人正围在二号炉旁紧张地忙碌着,有人在检查设备,有人在调节参数。

  “情况怎么样?”厂长大声询问。

  一个老师傅抬起头,脸上满是汗水:“厂长,裂缝还在扩大。照这样下去,恐怕得停炉检修了。”

  停炉检修意味着生产中断,损失巨大。

  沈良走到炉子近前,仔细观察裂缝的位置和形状。

  根据他的经验,这种裂缝应该是由于局部过热造成的。很可能是冷却系统出了问题。

  “老师傅,这个位置的冷却水流量正常吗?”沈良指着裂缝附近的冷却管道。

  老师傅一愣,然后赶紧去检查:“咦,这里的流量确实小了很多!”

  “管道可能有堵塞。”沈良判断道,“先把冷却水停掉,检查一下管道内部。”

  厂长有些担心:“停掉冷却水,温度会更高啊。”

  “短时间内没问题。”沈良解释道,“关键是要找到根本原因。”

  在沈良的指导下,工人们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冷却管道内积累了大量水垢,严重影响了冷却效果。

  “原来如此。”老师傅恍然大悟,“怪不得这段时间炉温一直不稳定。”

  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就相对简单。工人们清理了管道,重新调整了冷却参数,炉温很快恢复正常。

  “小沈,多亏了你啊!”厂长松了一口气,“要不然这炉子今天就得停产了。”

  沈良摆摆手:“这都是基本的故障排查,没什么大不了的。”

  老王在一旁感慨道:“还是技术人员厉害,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

  “这说明什么?”厂长若有所思,“说明咱们工人的技术水平还需要提高啊。”

  沈良心中一动。

  这正是推广培训班的好机会。

  “厂长,您看,如果咱们的工人都掌握了基本的设备维护知识,这种问题是不是就能提前发现?”

  厂长点头道:“你说得对。看来这个培训班真的很有必要。”

  李工程师也表示赞同:“不光是新技术,连基础的维护保养都得加强培训。”

  就在众人讨论的时候,车间里又传来一阵骚动。

  “沈技术员!沈技术员!”

  一个年轻工人跑了过来,脸上满是兴奋:“您快去看看,一号炉的产量又创新高了!”

  沈良愣了一下:“一号炉?”

  “就是您上次改造的那台!”工人激动地说道,“今天的产量比平时多了整整15%!”

  厂长眼睛一亮:“15%?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啊!”

  众人匆匆赶到一号炉前,只见操作面板上的数据确实令人振奋。不仅产量大幅提升,钢材的质量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这是怎么做到的?”李工程师有些不敢相信。

  沈良仔细查看了操作记录,心中渐渐明白了原因。

  “应该是昨天调整的那个参数起了作用。”他解释道,“通过优化燃烧曲线,提高了热效率。”

  “可是昨天调整之后,效果并不明显啊。”操作工人疑惑地说。

  “新参数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沈良耐心解释,“设备内部的热平衡需要时间来建立。现在看来,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

  厂长激动得搓着手:“好啊!这样一来,咱们的生产成本又能降低不少!”

  老王也是满脸喜色:“沈技术员,您这一招真是绝了!改造了两台炉子,一台提高产量,一台预防故障。”

  沈良心中暗自感慨。

  在这个年代,每一点技术进步都来之不易。工人们对技术改革的渴望,让他深受感动。

  “各位师傅,这只是开始。”沈良环视四周,“等咱们的连铸机投产之后,整个生产流程都会有质的飞跃。”

  “连铸机?”几个工人眼中闪过好奇的光芒。

  “对,就是咱们正在研发的新设备。”沈良简单介绍道,“它能让钢水直接凝固成钢坯,省去中间的很多环节。”

  工人们面面相觑,显然对这种新技术既好奇又有些担心。

  沈良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心中有了想法。

  “各位师傅,过几天咱们厂要办培训班。”他笑着说道,“到时候我会详细讲解新设备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培训班?”工人们议论纷纷。

  “没错。”厂长也开口道,“厂里决定了,要大力提升大家的技术水平。学得好的,优先安排到新设备上工作。”

  听到这话,工人们的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在这个年代,能够掌握新技术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没人愿意被时代淘汰。

  “沈技术员,什么时候开始培训?”有人迫不及待地问道。

  “下周就开始。”沈良回答道,“每天晚上两个小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就在这时,厂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

  “谁来了?”厂长向外张望。

  只见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厂区,车牌号显示这是省里的公务用车。

  “坏了。”李工程师脸色一变,“不会是省里来检查的吧?”

  沈良心中也是一紧。

  如果真的是上级检查,现在连铸机项目还没准备好,岂不是要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