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担任总工程师-《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最重要的是,他有改变历史的决心和能力。

  回到厂里已是深夜,整个钢铁厂笼罩在昏暗的路灯光下。

  远处的高炉还在作业,红色的火光映照在天空中,就像一颗跳动的心脏。

  “王厂长,您早点休息。”沈良拎着公文包走向宿舍区。

  王建国却没有离开的意思,反而点燃了一根烟。“小沈,你等等。”

  两人在厂区的石阶上坐下。夜风中带着钢铁的味道,还有些许凉意。

  “今天的事情,真的把我吓坏了。”王建国吐出一口烟雾,“我以为只有电影里才有这种情况。”

  沈良看着远处的高炉,心里在盘算着什么。

  今天的遭遇说明,自己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国际关注。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王厂长,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他们盯上了咱们厂?”

  王建国愣了一下。“还不是因为你那些技术?那个连铸机的设计图,我看着都头晕,但专家们说那是世界级的创新。”

  沈良点点头。这正是他担心的地方。

  自己掌握的未来技术太过超前,一旦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引起轰动。

  而轰动往往伴随着危险。

  “王厂长,如果我告诉您,我还有更多的技术储备呢?”沈良试探性地问道。

  王建国手中的烟差点掉在地上。“还有?比连铸机更厉害的?”

  “比如说,大型挖掘机。”沈良压低声音,“能挖动山体的那种。”

  王建国瞪大了眼睛,半天说不出话来。

  作为钢铁厂的厂长,他当然知道大型挖掘机的重要性。现在国内的矿山开采还主要靠人工,效率低得可怜。

  “你是认真的?”王建国的声音有些颤抖。

  沈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一台巨大的挖掘机轮廓,标注着一些关键参数。

  月光下,那些数字显得格外清晰:挖斗容量40立方米,发动机功率3000马力,工作重量400吨。

  “这...这真的能造出来?”王建国接过图纸,手都在发抖。

  沈良笑了笑。“技术上没有问题,关键是材料和工艺。”

  他指着图纸上的几个部位:“这里需要高强度钢材,这里需要精密液压系统,还有这个履带...”

  王建国听得云里雾里,但他能感受到沈良话语中的自信。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深厚的技术储备。

  “如果真的能造出来,咱们国家的矿山开采能力会提升十倍不止!”王建国激动得站了起来。

  沈良也站起身,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不只是挖掘机,还有其他的。发电机组、轧钢设备、化工装置...”

  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一个字都敲在王建国心上。

  “小沈,你到底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王建国忍不住问道。

  沈良沉默了很久。他不能说自己来自未来,那样只会被当成疯子。

  “王厂长,有些东西需要保密。”沈良最终选择了这样回答。

  王建国点点头。经历了今天的事情,他已经学会不问太多。

  “那么,你打算怎么办?”王建国问道,“继续在咱们厂搞研发?”

  沈良摇摇头。“咱们厂的条件还不够。这些大型设备需要专门的生产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变得深远:“我在考虑,是不是该向上级汇报了。”

  王建国一听就明白了沈良的意思。这些技术已经超越了一个工厂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层面的支持。

  “那张名片...”王建国想起了那个年轻人留下的联系方式。

  “对,就是那个部门。”沈良拍了拍公文包,“明天我就去找他们。”

  两人又坐了一会儿,各自在思考着未来的路。

  夜色愈发深沉,但沈良的心情却越来越清晰。今天的遭遇是一个信号,说明他该走向更大的舞台了。

  “王厂长,有个请求。”沈良忽然开口。

  “你说。”

  “如果我离开了厂里,希望您能照顾好那些跟着我的技术员。他们都是好同志,只是需要一个机会。”

  王建国愣了一下,然后用力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什么叫离开?你就算去了天安门,也还是我们厂的人!”

  沈良心中一暖。这就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真诚的同志情谊。

  “而且,”王建国继续说道,“我相信你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咱们这些老工人的。”

  沈良点点头,心中暗暗发誓: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了让祖国强大而努力。

  夜风吹过,带走了一些烦恼,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拨通了那张名片上的电话号码。

  “您好,我是昨天在西郊别墅遇到的沈良。”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然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沈同志,我们在等您的电话。今天下午三点,中山公园北门,有人接您。”

  沈良放下电话,深深吸了一口气。

  新的征程,即将开始。中山公园北门,下午三点整。

  沈良提前十分钟到达,站在梧桐树下观察着来往的行人。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拎着那个破旧的公文包,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技术干部。

  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来,车窗摇下,露出昨天那个年轻人的脸庞。

  “沈同志,上车吧。”

  沈良拉开车门坐进去,发现车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戴着金丝眼镜,神情严肃。

  “沈同志,我是科工委的李主任。”中年男子伸出手,“昨天的事情我们都了解了。”

  车子启动,驶向市区深处。沈良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街景,心里在思考接下来的对话策略。

  这些人既然主动联系自己,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那些技术的价值。但问题是,他们能给予多大的支持?

  “沈同志,我们想了解一下,您掌握的技术到底有多少?”李主任开门见山地问道。

  沈良沉吟了一下。“李主任,这样说吧,我现在展现出来的,可能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车里瞬间安静下来。

  年轻人转过头,眼中满是震惊:“您是说,还有更多的技术?”

  “重工业的各个门类,我都有涉及。”沈良语气平静,但每个字都重如千钧,“发电设备、化工装置、航空发动机、船舶制造...”

  李主任摘下眼镜,用手帕擦拭着镜片。这是他紧张时的习惯动作。

  “能具体说说吗?”李主任重新戴上眼镜,目光灼灼地看着沈良。

  沈良从公文包里拿出几张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技术名称和简要参数。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效率比现在的设备高三倍。”沈良指着第一行,“千万吨级乙烯装置,能彻底改变我们的石化工业。”

  他的手指继续向下移动:“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推力可达二十吨级。还有三十万吨级超级油轮的设计技术...”

  李主任接过纸张,越看脸色越凝重。这些技术名称他都听说过,但那都是西方国家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您确定这些都能实现?”李主任声音有些颤抖。

  “技术路线没有问题。”沈良非常自信,“关键是工艺和材料。需要大量的投入,还需要组建专门的研发团队。”

  年轻人激动得握紧了拳头:“如果真的能掌握这些技术,我们就不用再受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了!”

  车子在一座灰色建筑前停下。李主任下车时,步伐明显比刚才急促了许多。

  “沈同志,请跟我来。我们需要详细讨论一下合作的事宜。”

  他们进入建筑内部,乘电梯到达六楼。走廊很长,两边是一排排办公室,墙上挂着各种工业设备的图片。

  李主任推开一间会议室的门:“请坐,我叫几个同事过来。”

  十分钟后,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沈良粗略数了一下,大概有七八个人,年龄从三十多岁到六十多岁不等。

  “各位同志,这位就是沈良同志。”李主任做着介绍,“关于他的技术能力,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

  一个戴着厚眼镜的老者首先开口:“小沈同志,我是搞发电设备的。您刚才提到的超超临界技术,能详细说说吗?”

  沈良站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

  “超超临界发电的核心在于提高蒸汽参数。”他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温度达到600度以上,压力超过25兆帕...”

  随着沈良的讲解,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这些专家们不断提出问题,而沈良总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一个小时过去了,黑板上已经画满了各种图表和公式。

  “不可思议!”发电设备专家摘下眼镜,用手揉着眼睛,“这些参数完全符合理论计算!”

  化工专家也激动起来:“那个乙烯装置的催化剂配方,我们研究了十几年都没有突破,您竟然有现成的解决方案!”

  沈良放下粉笔,看着在场的所有人:“各位专家,这些技术的价值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来。问题是,我们怎么把它们变成现实?”

  李主任站起身,在会议室里来回踱步。

  “资金不是问题,人员也可以调配。”李主任停下脚步,直视着沈良,“关键是,您愿意全身心投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吗?”

  沈良毫不犹豫地点头:“为了祖国的工业发展,我愿意贡献一切。”

  “好!”李主任一拍桌子,“那我们马上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您来担任总工程师!”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沈良知道,自己人生的新篇章即将开始。

  但他心里也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这些技术要转化为现实产品,需要攻克无数的工艺难题。

  不过没关系,他有信心,也有决心。

  毕竟,他要为新中国点亮整个重工业科技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