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小时后,最终数据出炉了。
产能提升了2.8倍!
虽然没有达到沈良承诺的3倍,但已经非常接近了。
更重要的是,设备运行异常稳定,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沈良长长出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第一个目标达成,接下来就等着陈志华他们再次到来了。
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
这次的技术突破,只是他重工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国强那里。
“2.8倍?真的假的?”张国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万确!我亲眼看着测的。”车间主任兴奋得手舞足蹈,“沈科长这次真是给咱们厂争光了!”
张国强快步走向车间,一路上心情复杂。
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对沈良能力的震撼。
这个年轻人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车间里,沈良正在指导工人们清理设备。
连续72小时的高强度运转,设备需要仔细维护。
“小沈,辛苦了。”张国强走过来,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应该的。”沈良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厂长,咱们成功了。”
“2.8倍的产能提升,这在整个钢铁行业都是奇迹啊!”张国强拍着沈良的肩膀,“你小子可真是给我们长脸了。”
沈良笑了笑,没有过多表现出兴奋。
在他看来,这只是开始。
“厂长,陈处长他们什么时候再来?”沈良问道。
“应该就这两天了。”张国强想了想,“他们肯定迫不及待想看到结果。”
果然,第二天上午,陈志华就带着专家组重新回到了钢铁厂。
这次的阵容比上次更加豪华。
除了陈志华,还有来自冶金部的两位司长,以及首钢、鞍钢的总工程师。
“张厂长,听说你们这里出了个技术天才?”首钢总工程师李建军开门见山。
张国强笑得合不拢嘴:“各位领导请看,这就是我们的沈良同志。”
沈良站在一旁,神情淡定。
但内心却在快速盘算着接下来的应对策略。
这些人可都不是善茬,每一个都是业内顶尖的技术专家。
想要征服他们,光有数据还不够。
“小同志,听说你把连铸设备的产能提升了将近3倍?”鞍钢总工程师王海波带着怀疑的语气问道。
“准确说是2.8倍。”沈良纠正道。
“2.8倍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陈志华点点头,“能详细介绍一下改进方案吗?”
沈良早有准备。
他掏出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递给陈志华。
“各位领导,我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冷却系统优化、振动频率控制,以及结晶器的几何参数调整。”
陈志华翻看着报告,眉头渐渐舒展。
这份报告写得相当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数据翔实。
“这个冷却流场的分析很有意思。”李建军指着报告中的一张图表说道。
“传统的冷却方式存在死角,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沈良解释道,“我通过调整喷嘴角度和流量分配,实现了更加均匀的冷却效果。”
王海波皱着眉头:“这个理论我以前没听说过。”
“这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沈良心中暗笑。
当然没听说过,因为这些理论要到90年代才会被正式提出。
“光看报告还不够,我们得看实际效果。”陈志华合上报告,“现在就开始测试吧。”
张国强连忙点头:“设备已经准备好了。”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向车间。
沈良跟在后面,心中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这次测试成功后,他肯定会被重点关注。
但他不能表现得太过超前,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能力。
车间里,巨大的连铸设备静静伫立。
“这就是你们改造的设备?”李建军围着设备转了一圈。
外观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改进主要在内部结构。”沈良走到控制台前,“各位领导,我们开始吧。”
设备启动的轰鸣声响起。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专注地观察着各项参数。
液态钢水开始流入结晶器,温度、流速、压力等数据在显示器上跳动。
“温度控制很精准。”王海波盯着数据说道。
“流速也比预期的要稳定。”李建军点点头。
半小时后,第一根铸坯出炉。
陈志华亲自检查铸坯的表面质量。
“表面光洁度确实很高。”他满意地点头。
“内部质量才是关键。”沈良提醒道,“我们需要切开检查。”
很快,铸坯被切开送去检验。
显微镜下,金属组织结构致密均匀,几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这个质量......”王海波震惊了。
他从事冶金工作30多年,从来没见过如此完美的铸坯。
“继续测试产能。”陈志华下令。
接下来的8小时里,设备持续运转。
每一根出炉的铸坯都保持着极高的质量水准。
最关键的是,产能确实达到了原来的2.8倍。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李建军激动得直搓手。
“小沈,你这技术要是推广到全国,咱们的钢铁产量得翻番啊!”王海波拍着沈良的肩膀。
沈良谦虚地摇摇头:“这只是一点小改进,不值一提。”
陈志华看着沈良,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个年轻人给他的感觉越来越神秘了。
不仅技术能力超群,而且举止从容,丝毫没有年轻人应有的张扬。
“小沈,你今年多大了?”陈志华问道。
“26。”沈良回答。
“26岁就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前途不可限量啊。”陈志华感慨道。
沈良心中苦笑。
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来自2024年,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测试结束后,专家组开始讨论推广方案。
“这个技术必须尽快在全国推广。”陈志华语气坚决。
“但是推广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培训。”李建军提出了现实问题。
“沈良同志可以担任技术指导。”王海波建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沈良身上。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旦成为全国推广的技术负责人,他就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资源。
但沈良却摇了摇头。
“各位领导,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想法。”
陈志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什么想法?”
沈良深吸一口气,决定抛出自己的终极计划。
“连铸技术只是开始,我还有更多的技术储备。”他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给我足够的资源和人才,我有信心在重工业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
然后陈志华问道:“你说的突破是指?”
“大型装备制造。”沈良一字一句地说道,“挖掘机、发电机组、远洋轮船,这些目前我们完全依赖进口的重型装备。”
李建军倒吸一口气。
这些可都是国家急需但技术门槛极高的设备。
“你有把握?”陈志华语气严肃。
“有。”沈良点头,“但我需要一个平台。”陈志华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节奏缓慢而有力。这个动作表明他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沈良的话太过惊人了。挖掘机、发电机组、远洋轮船,每一样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的尖端技术。即便是苏联老大哥,对这些关键设备也是千方百计地保密。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王海波压低了声音,“这些技术,我们连基础资料都搞不到。”
沈良看着他,眼中没有丝毫动摇:“正是因为搞不到,所以才要自己研发。”
李建军忍不住摇头:“小沈,你的连铸技术确实厉害,但那和重型装备制造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台大型挖掘机涉及上千个零部件,液压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
“我都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沈良打断了他。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志华盯着沈良看了足足半分钟,然后缓缓开口:“你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一个直属国家的重工研究院。”沈良语气平静,但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配备一流的人才和设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李建军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这得多少钱啊!建一个研究院至少要几千万!”
“如果我们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几千万算什么?”沈良反问道,“一台进口的大型挖掘机就要一百多万美元。”
王海波算了一下汇率,倒吸了一口气。按照现在的汇率,一百多万美元相当于五六百万人民币。
“关键是风险太大。”陈志华皱着眉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沈良心中冷笑。他当然知道不会失败,因为所有的技术路线他都清清楚楚。但这种话他不能说。
“我可以先做出样机证明技术可行性。”沈良提议道,“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制作一台小型挖掘机的工作样机。如果成功了,再考虑后续投资。”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专家们眼前一亮。
三个月做出样机,投资不会太大,而且能够直观地验证技术能力。
“你需要什么条件?”陈志华问道。
“一个机械加工车间,十名技术过硬的工人,还有...”沈良停顿了一下,“五万元的材料费。”
五万元!
李建军瞪大了眼睛。这在1980年可是一笔巨款,相当于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
但陈志华却点了点头:“如果你真的能做出来,别说五万,五十万都值得。”
沈良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陈志华已经心动了。
“我还有一个条件。”沈良继续说道,“我需要直接向部委汇报,不经过中间环节。”
这个要求让王海波皱起了眉头。按照正常程序,技术汇报需要层层上报,怎么可能让一个普通技术员直接面对部委领导?
但陈志华思考了片刻,竟然同意了:“可以,但前提是你的样机必须成功。”
沈良伸出手:“一言为定。”
陈志华和他握了握手,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手掌的坚定有力。
“那我们现在就去安排车间。”李建军站了起来。
会议结束后,沈良独自走出了办公楼。
夜晚的工业区很安静,只有远处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他仰头望着满天的繁星,心中涌起一阵激动。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开始。连铸技术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的挖掘机项目才是他改写历史的第一步。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在月光下快速记录着技术要点。液压泵的参数,发动机的功率匹配,履带底盘的设计...这些在2024年烂大街的技术,在1980年却是绝密。
“沈工,这么晚还在外面?”
沈良转身,看到厂保卫科的老张拿着手电筒走过来。
“出来透透气。”沈良合上本子,“最近压力有点大。”
老张笑了笑:“听说你搞的连铸技术很厉害,连部里的专家都震惊了。”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心想,看来明天整个厂子都会知道这件事。
“还在试验阶段,不敢说成功。”沈良谦虚地回应。
“你们这些技术人员就是谦虚。”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早点回去休息吧,别着凉了。”
沈良点点头,向宿舍楼走去。
路过车间时,他特意停下来观察了一下现有的设备。
机床的精度、工人的技术水平、材料的质量,这些都将影响他的挖掘机项目。
产能提升了2.8倍!
虽然没有达到沈良承诺的3倍,但已经非常接近了。
更重要的是,设备运行异常稳定,产品质量始终保持在高水平。
“成功了!我们真的成功了!”车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沈良长长出了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第一个目标达成,接下来就等着陈志华他们再次到来了。
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
这次的技术突破,只是他重工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消息很快传到了张国强那里。
“2.8倍?真的假的?”张国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万确!我亲眼看着测的。”车间主任兴奋得手舞足蹈,“沈科长这次真是给咱们厂争光了!”
张国强快步走向车间,一路上心情复杂。
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对沈良能力的震撼。
这个年轻人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车间里,沈良正在指导工人们清理设备。
连续72小时的高强度运转,设备需要仔细维护。
“小沈,辛苦了。”张国强走过来,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激动。
“应该的。”沈良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厂长,咱们成功了。”
“2.8倍的产能提升,这在整个钢铁行业都是奇迹啊!”张国强拍着沈良的肩膀,“你小子可真是给我们长脸了。”
沈良笑了笑,没有过多表现出兴奋。
在他看来,这只是开始。
“厂长,陈处长他们什么时候再来?”沈良问道。
“应该就这两天了。”张国强想了想,“他们肯定迫不及待想看到结果。”
果然,第二天上午,陈志华就带着专家组重新回到了钢铁厂。
这次的阵容比上次更加豪华。
除了陈志华,还有来自冶金部的两位司长,以及首钢、鞍钢的总工程师。
“张厂长,听说你们这里出了个技术天才?”首钢总工程师李建军开门见山。
张国强笑得合不拢嘴:“各位领导请看,这就是我们的沈良同志。”
沈良站在一旁,神情淡定。
但内心却在快速盘算着接下来的应对策略。
这些人可都不是善茬,每一个都是业内顶尖的技术专家。
想要征服他们,光有数据还不够。
“小同志,听说你把连铸设备的产能提升了将近3倍?”鞍钢总工程师王海波带着怀疑的语气问道。
“准确说是2.8倍。”沈良纠正道。
“2.8倍也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陈志华点点头,“能详细介绍一下改进方案吗?”
沈良早有准备。
他掏出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递给陈志华。
“各位领导,我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冷却系统优化、振动频率控制,以及结晶器的几何参数调整。”
陈志华翻看着报告,眉头渐渐舒展。
这份报告写得相当专业,理论基础扎实,数据翔实。
“这个冷却流场的分析很有意思。”李建军指着报告中的一张图表说道。
“传统的冷却方式存在死角,导致温度分布不均匀。”沈良解释道,“我通过调整喷嘴角度和流量分配,实现了更加均匀的冷却效果。”
王海波皱着眉头:“这个理论我以前没听说过。”
“这是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沈良心中暗笑。
当然没听说过,因为这些理论要到90年代才会被正式提出。
“光看报告还不够,我们得看实际效果。”陈志华合上报告,“现在就开始测试吧。”
张国强连忙点头:“设备已经准备好了。”
一群人浩浩荡荡地走向车间。
沈良跟在后面,心中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
这次测试成功后,他肯定会被重点关注。
但他不能表现得太过超前,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怀疑。
必须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能力。
车间里,巨大的连铸设备静静伫立。
“这就是你们改造的设备?”李建军围着设备转了一圈。
外观上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改进主要在内部结构。”沈良走到控制台前,“各位领导,我们开始吧。”
设备启动的轰鸣声响起。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专注地观察着各项参数。
液态钢水开始流入结晶器,温度、流速、压力等数据在显示器上跳动。
“温度控制很精准。”王海波盯着数据说道。
“流速也比预期的要稳定。”李建军点点头。
半小时后,第一根铸坯出炉。
陈志华亲自检查铸坯的表面质量。
“表面光洁度确实很高。”他满意地点头。
“内部质量才是关键。”沈良提醒道,“我们需要切开检查。”
很快,铸坯被切开送去检验。
显微镜下,金属组织结构致密均匀,几乎看不到任何缺陷。
“这个质量......”王海波震惊了。
他从事冶金工作30多年,从来没见过如此完美的铸坯。
“继续测试产能。”陈志华下令。
接下来的8小时里,设备持续运转。
每一根出炉的铸坯都保持着极高的质量水准。
最关键的是,产能确实达到了原来的2.8倍。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李建军激动得直搓手。
“小沈,你这技术要是推广到全国,咱们的钢铁产量得翻番啊!”王海波拍着沈良的肩膀。
沈良谦虚地摇摇头:“这只是一点小改进,不值一提。”
陈志华看着沈良,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这个年轻人给他的感觉越来越神秘了。
不仅技术能力超群,而且举止从容,丝毫没有年轻人应有的张扬。
“小沈,你今年多大了?”陈志华问道。
“26。”沈良回答。
“26岁就有这样的技术水平,前途不可限量啊。”陈志华感慨道。
沈良心中苦笑。
如果让他们知道自己来自2024年,不知道会是什么反应。
测试结束后,专家组开始讨论推广方案。
“这个技术必须尽快在全国推广。”陈志华语气坚决。
“但是推广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培训。”李建军提出了现实问题。
“沈良同志可以担任技术指导。”王海波建议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沈良身上。
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一旦成为全国推广的技术负责人,他就能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技术资源。
但沈良却摇了摇头。
“各位领导,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想法。”
陈志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什么想法?”
沈良深吸一口气,决定抛出自己的终极计划。
“连铸技术只是开始,我还有更多的技术储备。”他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给我足够的资源和人才,我有信心在重工业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
然后陈志华问道:“你说的突破是指?”
“大型装备制造。”沈良一字一句地说道,“挖掘机、发电机组、远洋轮船,这些目前我们完全依赖进口的重型装备。”
李建军倒吸一口气。
这些可都是国家急需但技术门槛极高的设备。
“你有把握?”陈志华语气严肃。
“有。”沈良点头,“但我需要一个平台。”陈志华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节奏缓慢而有力。这个动作表明他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沈良的话太过惊人了。挖掘机、发电机组、远洋轮船,每一样都是西方发达国家严密封锁的尖端技术。即便是苏联老大哥,对这些关键设备也是千方百计地保密。
“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王海波压低了声音,“这些技术,我们连基础资料都搞不到。”
沈良看着他,眼中没有丝毫动摇:“正是因为搞不到,所以才要自己研发。”
李建军忍不住摇头:“小沈,你的连铸技术确实厉害,但那和重型装备制造完全是两个概念。一台大型挖掘机涉及上千个零部件,液压系统、传动系统、控制系统......”
“我都有完整的技术方案。”沈良打断了他。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陈志华盯着沈良看了足足半分钟,然后缓缓开口:“你需要什么样的平台?”
“一个直属国家的重工研究院。”沈良语气平静,但话语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配备一流的人才和设备,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李建军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这...这得多少钱啊!建一个研究院至少要几千万!”
“如果我们能够实现技术突破,几千万算什么?”沈良反问道,“一台进口的大型挖掘机就要一百多万美元。”
王海波算了一下汇率,倒吸了一口气。按照现在的汇率,一百多万美元相当于五六百万人民币。
“关键是风险太大。”陈志华皱着眉头,“如果失败了怎么办?”
沈良心中冷笑。他当然知道不会失败,因为所有的技术路线他都清清楚楚。但这种话他不能说。
“我可以先做出样机证明技术可行性。”沈良提议道,“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制作一台小型挖掘机的工作样机。如果成功了,再考虑后续投资。”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专家们眼前一亮。
三个月做出样机,投资不会太大,而且能够直观地验证技术能力。
“你需要什么条件?”陈志华问道。
“一个机械加工车间,十名技术过硬的工人,还有...”沈良停顿了一下,“五万元的材料费。”
五万元!
李建军瞪大了眼睛。这在1980年可是一笔巨款,相当于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
但陈志华却点了点头:“如果你真的能做出来,别说五万,五十万都值得。”
沈良嘴角微微上扬。他知道陈志华已经心动了。
“我还有一个条件。”沈良继续说道,“我需要直接向部委汇报,不经过中间环节。”
这个要求让王海波皱起了眉头。按照正常程序,技术汇报需要层层上报,怎么可能让一个普通技术员直接面对部委领导?
但陈志华思考了片刻,竟然同意了:“可以,但前提是你的样机必须成功。”
沈良伸出手:“一言为定。”
陈志华和他握了握手,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手掌的坚定有力。
“那我们现在就去安排车间。”李建军站了起来。
会议结束后,沈良独自走出了办公楼。
夜晚的工业区很安静,只有远处传来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他仰头望着满天的繁星,心中涌起一阵激动。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开始。连铸技术只是小试牛刀,接下来的挖掘机项目才是他改写历史的第一步。
他从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在月光下快速记录着技术要点。液压泵的参数,发动机的功率匹配,履带底盘的设计...这些在2024年烂大街的技术,在1980年却是绝密。
“沈工,这么晚还在外面?”
沈良转身,看到厂保卫科的老张拿着手电筒走过来。
“出来透透气。”沈良合上本子,“最近压力有点大。”
老张笑了笑:“听说你搞的连铸技术很厉害,连部里的专家都震惊了。”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心想,看来明天整个厂子都会知道这件事。
“还在试验阶段,不敢说成功。”沈良谦虚地回应。
“你们这些技术人员就是谦虚。”老张拍了拍他的肩膀,“早点回去休息吧,别着凉了。”
沈良点点头,向宿舍楼走去。
路过车间时,他特意停下来观察了一下现有的设备。
机床的精度、工人的技术水平、材料的质量,这些都将影响他的挖掘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