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大项目的事儿不太清楚-《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厂长办公室。

  “老王,咱们得好好规划一下这个项目。”沈良在老王对面坐下,“五十万不是小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老王点点头,眼中还带着昨天的兴奋劲儿。

  “你说咋办,我全听你的!”

  沈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清单。

  “首先是人员,除了李明和赵师傅,我们还需要两个焊工、一个电工,还有几个熟练的车床工。”

  “没问题,厂里有的是人!”老王一口答应,“你看上谁直接说,我马上调过来。”

  “材料方面比较麻烦。”沈良皱起眉头,“有些特殊合金钢现在国内还买不到,得想办法从国外进口。”

  老王脸色微变。

  “进口?那得多少钱?”

  “不会超出预算,但程序比较复杂。”沈良安慰道,“好在我认识几个搞外贸的朋友,应该能帮上忙。”

  这当然是谎话,但沈良相信凭自己的能力,总能找到渠道。

  上午十点,刘局长按时到达,身边跟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

  “这位是市里的法务顾问张律师,专门负责合同事宜。”刘局长介绍道。

  沈良礼貌地握手。

  张律师翻开公文包,取出厚厚一摞文件。

  “沈工程师,这是合作协议的初稿,你先看看有什么意见。”

  沈良接过文件,快速浏览起来。

  基本条款都很标准,但有几处细节需要修改。

  “这里的技术保密条款能不能调整一下?”沈良指着其中一页,“我们希望保留部分技术的自主使用权。”

  张律师推了推眼镜。

  “这个......恐怕不太合适。既然是委托研发,技术成果理应归委托方所有。”

  “但我们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总得有些回报吧?”沈良据理力争。

  刘局长在旁边沉思片刻。

  “这样,技术专利权归国家所有,但你们工厂可以享有优先生产权,怎么样?”

  这个条件还算公平,沈良点头同意。

  “违约责任这一条也需要明确。”沈良继续说道,“如果因为不可抗力导致延期,不应该由我们承担全部责任。”

  张律师记录下修改意见。

  “还有付款方式,能不能分期支付?”老王插话道,“一次性五十万,我们资金压力太大。”

  “可以。”刘局长很爽快,“签约时支付二十万,样机验收合格再付二十万,批量生产后支付余款。”

  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合同条款基本敲定。

  “明天上午正式签约。”刘局长收起文件,“沈工程师,你们可以开始准备了。”

  送走检查团后,沈良立即召集项目组开会。

  “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战时状态!”沈良站在黑板前,“三个月时间,一天都不能耽误。”

  李明举手发言。

  “沈工,咱们是不是应该先搞个详细的设计图?”

  “图纸我已经画好了。”沈良转身在黑板上快速绘制,“这是总装配图,这是分解图......”

  流畅的线条很快构成了一幅精密的机械图。

  在场的人都看呆了。

  这哪是现画的,分明是早就烂熟于心!

  “沈工,你这脑子是咋长的?”赵师傅摇头感叹,“这么复杂的东西,你都能记得清清楚楚。”

  沈良淡然一笑。

  “多看多想多练,熟能生巧嘛。”

  李明凑近黑板,仔细观察图纸上的尺寸标注。

  “这个燃烧室的形状好特别啊,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

  “螺旋形设计可以延长气体滞留时间,提高燃烧效率。”沈良解释道,“同时还能减少热点集中,降低材料损耗。”

  赵师傅若有所思地点头。

  “有道理!我干了三十年,还真没见过这种设计。”

  沈良内心一阵得意。

  这可是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技术,当然没人见过。

  “材料清单我也列出来了。”沈良指着黑板另一侧,“大家分头采购,争取一周内全部到位。”

  老王看着密密麻麻的清单,有些头疼。

  “这么多东西,咱们厂的采购部门忙得过来吗?”

  “我来协调。”沈良主动请缨,“有些特殊材料需要特殊渠道,正好我去跑跑关系。”

  散会后,沈良独自留在会议室,继续完善设计细节。

  虽然核心技术他早已掌握,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要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调整。

  1980年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毕竟有限,必须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要求。

  正思考间,李明敲门进来。

  “沈工,有件事我想单独跟你聊聊。”

  李明的表情有些复杂,似乎在犹豫什么。

  “你说。”

  “我总觉得这个项目太顺利了。”李明坐下来,压低声音,“昨天那些专家,好像对你的方案早有准备似的。”

  沈良心中一紧,但表面不动声色。

  “什么意思?”

  “你没发现吗?他们问的问题都很专业,但从来不质疑基本原理。”李明眼中闪过一丝疑惑,“按说这么超前的技术,应该会引起更多争议才对。”

  这个观察很敏锐,沈良暗暗警惕。

  李明虽然年轻,但思维很缜密,必须小心应对。

  “可能是我们的理论基础比较扎实吧。”沈良故作轻松,“而且专家们都是内行,一看就明白其中的道理。”

  李明点点头,但眼中的疑惑并未完全消散。

  “还有一点,你的技术储备好像特别丰富。”李明试探性地问道,“这些知识你都是从哪儿学来的?”

  沈良早就准备好了说辞。

  “我爱看外文资料,经常研究国外的先进技术。”沈良摊摊手,“虽然买不起设备,但可以学习他们的设计思路啊。”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李明表示理解。

  “难怪你的英语那么好,原来是这么练出来的。”

  危机暂时化解,但沈良知道必须更加谨慎。

  李明这样的聪明人不在少数,如果表现得太过突出,迟早会引起怀疑。

  下午,沈良骑着自行车前往市区,准备联系材料供应商。

  路过新华书店时,他停下来买了几本最新的技术期刊。

  既然要伪装成一个勤学好问的技术员,就必须做足功课。

  书店里人不多,沈良挑选了几本机械设计和材料科学的杂志。

  结账时,收银员多看了他几眼。

  “师傅,你是搞技术的吧?这些书可不便宜呢。”

  沈良笑笑。

  “工作需要,不买不行。”

  走出书店,沈良直奔市机械公司。

  这里是全市最大的设备供应商,应该能买到大部分需要的材料。

  业务员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姓孙。

  “小伙子,你要的这些东西可不便宜啊。”孙经理看着采购清单,“特别是这几种合金钢,都得从外地调货。”

  “价格不是问题,关键是质量要保证。”沈良很认真地说道。

  孙经理眼前一亮。

  “看来是个大客户啊!”他放下清单,“不过有些材料确实比较特殊,你能不能透露一下用途?这样我好推荐合适的型号。”

  沈良早就想好了应对策略。

  “我们厂接了个技改项目,要升级炉子的燃烧系统。”他简单介绍了项目背景,“上级要求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哦!那确实得用好材料。”孙经理来了兴趣,“你们这是要搞大事啊!”

  两人详细讨论了材料规格和交货时间。

  大部分常规材料都能在本地解决,但有几种特殊钢材需要从上海或北京调货。

  “这样吧,我给你个优惠价。”孙经理拿起计算器,“总共十二万,你看怎么样?”

  这个价格在沈良预算范围内,他痛快地点头同意。

  “什么时候能全部到货?”

  “最快两周,最慢不超过一个月。”孙经理很有信心,“你放心,我一定给你催紧点。”

  签完订货合同,沈良骑车返回工厂。

  路上经过一家小饭馆,他停下来吃了碗面条。

  饭馆老板是个健谈的中年人,见沈良一个人吃饭,主动聊了起来。

  “小伙子,看你面生啊,不是本地人吧?”

  “我在钢铁厂上班。”沈良随口回答。

  “钢铁厂!那可是咱们市里的大企业。”老板眼中满是羡慕,“听说你们厂最近接了个大项目,真的假的?”

  消息传得还真快,沈良暗自感叹。

  “我就是个普通技术员,大项目的事儿不太清楚。”

  老板显然不信。

  “别谦虚了!我听说是要搞什么新技术,投资好几十万呢!”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