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夯实赤星固地脉,天工挥雨定乾坤-《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火星同步轨道上,5800艘改装飞行器组成的环形阵列如同一圈银色的星环,将这颗红色星球牢牢环抱。每艘舰船的腹部都伸出三根淡紫色的能量导管,导管末端凝聚着跳动的光球,像无数只蓄势待发的眼睛,凝视着下方风云变幻的地表。

  “所有单位注意,地质夯实程序启动倒计时。”李扬的声音通过量子通讯传遍每一艘舰船,“30秒后同步发射‘地脉射线’,目标深度500米至地幔顶层,次声波发生器同步激活。”

  “马里奥一号”的舰桥里,梁小龙紧握着操纵杆,手心的汗几乎要浸湿防滑纹路。全息投影上,5800个绿色光点组成的网络覆盖了火星每一个角落,其中1200个光点正对着“新太平洋”的洋面,800个瞄准着“新喜马拉雅山脉”的断层带,剩下的则均匀分布在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处。

  “10...3...2...1!”

  李扬按下红色按钮的瞬间,整个星环突然爆发出刺目的紫光。5800道紫色射线如同天神投下的光柱,穿透火星稀薄的大气层,精准地击中预设坐标。射线触及地表的刹那,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只有一种低沉的嗡鸣——那是能量穿透岩层时产生的共鸣。

  最先出现变化的是陆地。在“新西伯利亚平原”,紫色射线像无数把无形的巨钻,将表层土壤瞬间撕裂。数以亿吨计的泥土被射线的能量掀起,在空中形成直径数十公里的褐色蘑菇云,云团中还夹杂着断裂的岩石碎块,如同一场狂暴的地质喷泉。但这些被掀起的物质并没有四散飞溅,而是在次声波的作用下开始旋转、压缩,最终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按回地面,形成致密的新土层。

  “次声波频率稳定在0.08赫兹,刚好与岩层共振频率匹配。”秦思远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他面前的屏幕上,地壳密度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地幔对流速度下降17%,岩层分子间距开始收缩。”

  海洋的变化则更加惊心动魄。“新太平洋”的洋面上,紫色射线穿透百米深的海水,在海底岩层上打出一个个无形的能量印记。海水被射线的高温瞬间汽化,形成数万根白色的蒸汽柱,从海面直冲云霄,与空中的雨云融为一体。更可怕的是地壳变动引发的海啸——高达500米的巨浪从射线击中处向四周蔓延,所过之处,原本平静的海面被掀起滔天波澜,连同步轨道上都能清晰看到那道银白色的水墙。

  “监测到8.2级地质震荡!”观测官的声音带着紧张,“但震源深度500米,属于深层能量释放,地表震动强度仅为3.1级。”

  李扬盯着屏幕上的“安全震级”数据,嘴角微微上扬。这正是方案的精妙之处——将地质能量引导至深层释放,避免对地表造成破坏。那些看似恐怖的海啸,实际上是海水在岩层致密化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当海底岩层稳定后,巨浪会自然消退。

  随着时间推移,紫色射线的颜色逐渐加深,从淡紫变成深紫,最后几乎化为黑色。这意味着能量正穿透更深的岩层,直达地幔顶层。全息投影上,火星的横截面图清晰地显示:地幔与地壳的交界处,原本松散的过渡层正在射线与次声波的双重作用下收缩、致密,像一层正在凝固的水泥,将地壳与地幔牢牢粘在一起。

  “地壳密度达到2.8克/立方厘米(地球陆地平均密度2.7克/立方厘米)!”

  “土壤承载力突破200千帕!”

  “地幔对流稳定在0.3厘米/年(地球地幔对流速度0.2-0.5厘米/年)!”

  数据洪流般涌入指挥中心,梁小龙突然指着火星三维模型:“扬哥,你看直径!”

  众人循声望去,模型下方的直径数值正在缓慢减少:7794公里...7790公里...7782公里...最终稳定在7775公里——相比夯实前,火星直径缩小了19公里。

  “质量不变,体积缩小,密度自然增加。”秦思远解释道,“这19公里对火星来说微不足道,但意味着整个星球的地质结构已经达到地球级的稳固程度。”

  当最后一道紫色射线熄灭时,火星表面的景象已截然不同:陆地不再有塌陷的裂纹,裸露的岩层泛着致密的光泽。

  “全球地震监测显示,过去一小时内,地震频率从每小时12次降至0次。”监测官的声音充满激动,“深层地质扫描确认,500米以下岩层致密化完成,结构稳定性超过地球青藏高原地区。”

  李扬长舒一口气,靠在指挥椅上。从下令到完成,整个夯实过程只用了97小时,但这97小时里,火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地质重塑”。他看向舷窗外那颗似乎变得更“结实”的星球,突然想起第一次在红警基地里看到“大地夯”设备时,工程师说的那句话:“再松散的土地,也经不住能量的淬炼。”

  地质夯实工作结束的一个月后,火星迎来了改造过程中最狂暴的气候考验。

  “新亚马逊平原”的监测站里,风速仪的指针已经指向极限值——92米/秒,这相当于地球二十一级台风的强度(地球最强台风为十七级,风速56.1-61.2米/秒)。监控画面中,数十吨重的岩石被狂风卷上天空,像树叶般在空中飞舞;地面上的临时基站被连根拔起,在风中翻滚着撞向远处的山崖。

  更可怕的是伴随狂风的暴雨。雨滴密集得像一道白色的墙壁,打在监测站的合金外壳上,发出“噼啪”的巨响,仿佛下一秒就要击穿防护层。雨量计显示,单日降雨量已达1800毫米,相当于地球某些地区一年的降水量总和。

  “能量逸散太严重了。”周院士在指挥中心的屏幕前摇头,调出能量监测数据,“五次小行星撞击释放的能量,加上地质夯实过程中注入的能量,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大气动能。现在的火星大气,就像一口烧开的高压锅,不把能量释放完,根本平静不下来。”

  全息投影上,火星的气象图呈现出诡异的红色——全球都被极端天气覆盖:

  - 赤道区域:持续暴雨 二十级狂风

  - 南北纬30°:巨型冰雹(直径最大达1米)

  - 极地地区:暴风雪 零下120℃的低温

  最危险的是“新太平洋”上形成的“超级气旋”。这个直径8000公里的风暴系统,中心气压低至800百帕,正以每小时15公里的速度向“龙兴市”规划区移动。气象模型预测,一旦风暴登陆,将引发高达30米的风暴潮,彻底摧毁刚夯实的地基。

  “这样下去,别说建设了,连设备都存不住。”梁小龙指着屏幕说道。

  李扬的目光落在气象图的能量数据上:大气总能量相当于1.2亿颗原子弹爆炸释放的能量,其中70%集中在云层中的水汽里。“问题的核心是能量,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能量。”他突然起身,“通知下去,启动‘红警天气控制器阵列’。”

  就在大地夯实工作刚结束的三天后,李扬就把一辆改造后的红警基地车投放到了火星北极位置,并且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制造了一千台的加强版的天气控制器并且已经部署到了预定的位置形成了阵列。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秦思远立刻调出设备参数:“天气控制器的设计功率是针对地球气候的,火星现在的能量强度是地球的100倍,强行启动可能会过载损毁。”

  “过载?”李扬笑了笑,调出改造方案,“早就料到了。我们给每台控制器都加装了星盟的能量增幅器,功率提升1000倍,足够应对这场‘能量盛宴’。”

  他指向全息投影上的部署图:1000座天气控制器已通过超时空传送仪部署在火星各地,形成一个巨大的能量网络,刚好覆盖整个星球。这些控制器的主体深埋地下(抵御狂风暴雨),只露出顶端直径50米的能量发射盘,盘面上的红警徽记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让这些‘天工’,给火星来一场‘人工泄洪’。”李扬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是时候让这场雨,下得更猛烈些,然后——彻底结束。”

  启动指令下达的瞬间,火星表面的1000座天气控制器同时苏醒。

  深埋地下的聚变反应炉开始运转,能量通过超导电缆输送至顶端的发射盘。原本灰暗的发射盘突然亮起红光,紧接着,1000道红色的能量光束冲破雨幕,直冲云霄,在同步轨道上交织成一张巨大的能量网——这张网覆盖了火星的每一个角落,连极地的暴风雪都被笼罩其中。

  “能量输出稳定在1.2×101?瓦,达到设计值的80%。”控制器总工程师的声音带着兴奋,“大气干预程序启动,目标锁定所有云层中的超饱和水汽。”

  能量网启动后的第一个变化,出现在“超级气旋”中心。原本混乱旋转的云层突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旋转速度骤然加快,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像一个直通地面的漏斗。紧接着,漏斗下方的降雨量突然暴增,雨柱直径达到10公里,如同一条连接天地的蓝色巨龙,将云层中的水汽疯狂倾泻到海洋中。

  “降雨量达到每小时3000毫米!是之前的5倍!”气象观测官惊呼,“但气旋的能量指数在下降,旋转速度每小时降低12公里!”

  李扬盯着屏幕上的能量转换曲线:天气控制器并没有消除能量,而是将分散的大气能量集中起来,加速水汽凝结与降落——就像给沸腾的高压锅开了一个精准的泄压阀。

  同步轨道上望去,火星此刻呈现出一种诡异而壮丽的景象:1000道红色光束撑起能量网,网下是无数个直径数公里的巨型雨柱,从云层直插地面;赤道区域的雨柱密集如林,将天空与海洋连成一片;极地的暴风雪被能量网压缩成环形,中间的冰粒在红光照射下,像无数颗跳动的钻石。

  “新西伯利亚平原”上,梁小龙操控着无人机,冒着被狂风撕碎的风险,拍下了这震撼的一幕。画面中,红色的能量光束与白色的雨柱交织,远处的山峦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偶尔有被狂风卷起的岩石撞击在能量网上,激起一圈圈红色的涟漪。

  “这简直是神罚现场...不,是神迹!”梁小龙的声音在通讯频道里发颤,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让指挥中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天气控制器启动十二小时后,奇迹开始显现:

  - 超级气旋的中心气压回升至950百帕,风速降至35米/秒(地球十级风)

  - 全球降雨量突破2.1×101?吨,相当于“新太平洋”总水量的15%

  - 云层厚度从平均8公里降至3公里,阳光首次穿透云层,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最显着的变化是大气能量指数——从启动前的1.2×1021焦耳降至7.8×102?焦耳,且仍在以每小时10%的速度下降。

  “按这个速度,再有48小时,大气能量就能降至安全阈值。”周院士的声音带着如释重负的喜悦,“到时候,狂风暴雨会自然平息,剩下的就是稳定气候了。”

  李扬没有说话,只是看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在“龙兴市”规划区,虽然雨还在下,但风力已经减弱到可以站立的程度;夯实后的地面没有出现任何积水,雨水顺着预设的排水通道流入附近的湖泊;远处的能量光束依旧明亮,像守护星球的灯塔。

  梁小龙将拍摄的视频剪辑成一部15分钟的短片,命名为《赤星雨歌》。短片没有解说,只有无人机捕捉到的自然奇观:红色光束刺破雨幕的瞬间、巨型雨柱连接天地的壮阔、能量网与风暴对抗的激烈...当这部短片通过量子通讯传回地球时,立刻引发了全球性的轰动。

  三天后,《赤星雨歌》在全球120个国家的影院同步上映,票价高达100美元,却场场爆满。据统计,这部“纪录片”的全球票房最终突破32亿美元,成为影史票房最高的纪录片。观众们走出影院时,无不被火星改造的宏大场面震撼,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这不是电影,这是人类文明写给宇宙的史诗。”

  而此时的火星,雨势已明显减弱。同步轨道上的星环开始解散,5800艘飞行器陆续返航,只留下1000座天气控制器仍在低调运行。李扬站在“马里奥一号”的舷窗前,看着下方逐渐清晰的地表轮廓——海洋平静如镜,陆地露出坚实的底色,空中的云层被阳光染成金色。

  “下一步,该种点东西了。”他对梁小龙说,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轻松。

  梁小龙笑着点头,手里还在翻看《赤星雨歌》的票房数据:“听说地球那边已经有导演要拍续集了,叫《火星绿毯》,专门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

  李扬望向那颗在阳光下泛着蓝光的星球,突然觉得,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作妖”,终于要迎来最温柔的篇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