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国还没有从对陈怡的愧疚中解脱出来,战斗的号角便再次吹响。
一通来自邱团长的电话,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清风寨的宁静。命令简洁而明确:不惜一切代价,炸掉莱阳日军军火库。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任务,更是一场豪赌。莱阳城防森严,军火库更是重兵把守的核心区域。但周卫国没有丝毫犹豫。对他而言,越是艰险的任务,越能让他暂时忘记内心的挣扎。他需要用极致的专注和流血的牺牲,来麻痹那颗因陈怡而疼痛的心。
他立刻从三千五百多名战士中,精挑细选了二十名最精锐、最沉着的队员。这些人,个个都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同时也是沉默的幽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毅的眼神。周卫国知道,这次行动,他们带不回多余的装备,甚至可能带不回自己。
潜入莱阳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周卫国换上一身缴获的日军军官服,戴上金丝眼镜,那份与生俱来的傲然气质,竟让他扮演起鬼子军官来有模有样,毫无破绽。他大摇大摆地走在莱阳街头,用流利的日语呵斥着巡逻的士兵,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军火库周边的每一寸土地——岗哨的位置、探照灯的角度、换防的时间、铁丝网的电压……他像一个最精密的仪器,将所有数据都刻在了脑子里。
踩点完毕,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挖地道。
这不是最快捷的方法,却是最隐蔽、最安全的方法。城外一处荒废的窑洞成了他们的起点。二十名战士轮班作业,夜以继日。泥土被一筐一筐地运出,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人叫苦。他们相信周卫国,相信这位总能创造奇迹的指挥官。
半个月后,当地道终于精准地挖到军火库地基下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周卫国亲自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开最后一块石板,一股浓烈的机油和火药味扑面而来。成功了!
没有欢呼,只有紧张而有序的行动。战士们像蚂蚁搬家一样,将一箱箱崭新的三八大盖、成捆的子弹、沉甸甸的掷弹筒和迫击炮炮弹,悄无声息地运入地道。对于那些过于庞大无法搬走的山炮和重机枪,周卫国则亲自安放了定时炸弹。
当最后一箱弹药被运走,战士们迅速封死地道口,不留一丝痕迹。他们早已在城外备好了马车,装成运送农货的百姓,趁着夜色,大摇大摆地驶离了莱阳。
他们离开后不到一个时辰,惊天动地的巨响撕裂了莱阳的夜空。冲天的火光将整个城市映照得如同白昼,剧烈的爆炸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远在几十里外都能感觉到大地的震颤。莱阳军火库,这个日军的“心脏”,被周卫国连根拔起。
消息传到近卫旅团长耳中,他暴跳如雷,立刻下令全城戒严,搜捕“八路”。然而,他搜遍全城,也只找到了一个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巨坑。周卫国和他的队伍,早已如鬼魅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批缴获的武器弹药,是雪中送炭。周卫国信守承诺,将其中一半送给了处境更为艰难的虎头山李团长。而另一半,则极大地充实了清风寨的武装力量。
然而,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近卫旅团长的怒火,很快便找到了发泄口。他通过情报分析,将目标锁定在了虎头山。他调集了数倍于我方的重兵,气势汹汹地扑向虎头山,企图一举将这支八路军主力彻底围歼。
虎头山危在旦夕!
邱团长的求援电报传来时,周卫国没有片刻迟疑。他深知,如果虎头山失守,整个抗日根据地将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他立刻率领清风寨的主力部队,星夜驰援。
但他们赶到时,虎头山已经被日军团团围住,敌我兵力差距悬殊,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能硬拼!”周卫国当机立断,采用了最拿手的游击战术。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数个小股,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像一群狡猾的狼,不断在日军的侧翼和后方发起骚扰。
他们时而放几声冷枪,击毙日军的指挥官;时而埋设地雷,炸毁日军的运输车队;时而趁着夜色,摸进敌营,制造混乱。这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将日军主力死死地拖住,让他们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为了给虎头山的战友们争取撤离时间,周卫国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山坡上,到处都是倒下的战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短短数日,清风寨便有两百多名忠勇的战士长眠于此。
最终,在周卫国部队的拼死掩护下,虎头山的八路军主力成功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安全转移。
战斗结束后,周卫国站在山坡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那些永远沉睡的兄弟,眼中布满了血丝。
复仇的火焰一旦点燃,便再难轻易熄灭。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卫国化身为复仇的幽灵,带领着他的战士们,在莱阳地区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鬼子的炮楼、伪军的据点,一个个被拔除。他们如同黑夜中的猎手,精准而致命。周卫国的战术灵活多变,有时是雷霆万钧的强攻,有时是悄无声息的渗透,有时是声东击西的佯攻。日军和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风声鹤唳,夜不能寐。他们只知道,有一支神出鬼没的部队,正在这片土地上肆虐,而他们的指挥官,是一个姓周的“魔鬼”。
在一次对伪军据点的突袭中,战士们意外地在仓库深处,发现了一批被严密包裹的金属罐。上面印着他们看不懂的日文,但那骷髅头的标志,却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气息。
“报告营长,是……是毒气弹!”一名战士的声音带着颤抖。
周卫国的脸色瞬间阴沉如水。他见过太多日军的暴行,但使用这种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还是超出了他想象的底线。这不仅仅是武器,这是对全人类的挑战。他立刻下令,将这批“魔鬼的罐子”全部小心地运回虎头山,必须严加看管,绝不能让它们再落入敌手,更不能被用来伤害我们的同胞。
处理完这批危险的“战利品”,周卫国准备率领部队返回清风寨。连续的作战,让战士们疲惫不堪,他们也急需休整。
然而,就在他整装待发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虎头山——是刘远。
刘远的脸上带着长途跋仆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闪烁着一种凝重而决绝的光芒。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径直找到周卫国,只说了四个字:“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邱团长、刘远,以及几名核心干部早已等候在此。周卫国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
刘远站起身,将一份刚刚从重庆和延安双重渠道传来的绝密情报,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
情报的内容,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日军已经秘密在上海组建了一支代号为“甲”的化学武器研究与实战部队,其负责人,是一个名叫伊藤的化学博士。此人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双手早已被无数中国同胞的鲜血浸透。他不仅负责研发,更直接参与了在战场上使用毒气的惨无人道的实验。这支“伊藤部队”,就像悬在中国人民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必须从源头上,斩断这只魔鬼的爪子!”刘远的声音斩钉截铁。
经过国共双方高层的紧急磋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迅速达成:组建一支精干的联合小分队,潜入日军戒备森严的上海,执行一次“斩首”行动,目标——除掉伊藤!
任务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上海,是日军在华的重要统治中心,特务如云,岗哨林立,堪称龙潭虎穴。
邱团长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周卫国的身上。他相信,只有这个兼具智慧、胆识与冷酷执行力的年轻指挥官,才能担此重任。
“周卫国,”邱团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命令你,挑选你最信任的几名战士,与刘远一起,组成联合小分队,即刻启程,前往上海。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这次任务!”
周卫国缓缓抬起头,迎向邱团长和刘远的目光,沉声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一通来自邱团长的电话,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打破了清风寨的宁静。命令简洁而明确:不惜一切代价,炸掉莱阳日军军火库。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任务,更是一场豪赌。莱阳城防森严,军火库更是重兵把守的核心区域。但周卫国没有丝毫犹豫。对他而言,越是艰险的任务,越能让他暂时忘记内心的挣扎。他需要用极致的专注和流血的牺牲,来麻痹那颗因陈怡而疼痛的心。
他立刻从三千五百多名战士中,精挑细选了二十名最精锐、最沉着的队员。这些人,个个都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同时也是沉默的幽灵。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毅的眼神。周卫国知道,这次行动,他们带不回多余的装备,甚至可能带不回自己。
潜入莱阳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周卫国换上一身缴获的日军军官服,戴上金丝眼镜,那份与生俱来的傲然气质,竟让他扮演起鬼子军官来有模有样,毫无破绽。他大摇大摆地走在莱阳街头,用流利的日语呵斥着巡逻的士兵,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军火库周边的每一寸土地——岗哨的位置、探照灯的角度、换防的时间、铁丝网的电压……他像一个最精密的仪器,将所有数据都刻在了脑子里。
踩点完毕,一个大胆而周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型:挖地道。
这不是最快捷的方法,却是最隐蔽、最安全的方法。城外一处荒废的窑洞成了他们的起点。二十名战士轮班作业,夜以继日。泥土被一筐一筐地运出,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手上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人叫苦。他们相信周卫国,相信这位总能创造奇迹的指挥官。
半个月后,当地道终于精准地挖到军火库地基下方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周卫国亲自用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开最后一块石板,一股浓烈的机油和火药味扑面而来。成功了!
没有欢呼,只有紧张而有序的行动。战士们像蚂蚁搬家一样,将一箱箱崭新的三八大盖、成捆的子弹、沉甸甸的掷弹筒和迫击炮炮弹,悄无声息地运入地道。对于那些过于庞大无法搬走的山炮和重机枪,周卫国则亲自安放了定时炸弹。
当最后一箱弹药被运走,战士们迅速封死地道口,不留一丝痕迹。他们早已在城外备好了马车,装成运送农货的百姓,趁着夜色,大摇大摆地驶离了莱阳。
他们离开后不到一个时辰,惊天动地的巨响撕裂了莱阳的夜空。冲天的火光将整个城市映照得如同白昼,剧烈的爆炸持续了整整半个小时,远在几十里外都能感觉到大地的震颤。莱阳军火库,这个日军的“心脏”,被周卫国连根拔起。
消息传到近卫旅团长耳中,他暴跳如雷,立刻下令全城戒严,搜捕“八路”。然而,他搜遍全城,也只找到了一个被炸得面目全非的巨坑。周卫国和他的队伍,早已如鬼魅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批缴获的武器弹药,是雪中送炭。周卫国信守承诺,将其中一半送给了处境更为艰难的虎头山李团长。而另一半,则极大地充实了清风寨的武装力量。
然而,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近卫旅团长的怒火,很快便找到了发泄口。他通过情报分析,将目标锁定在了虎头山。他调集了数倍于我方的重兵,气势汹汹地扑向虎头山,企图一举将这支八路军主力彻底围歼。
虎头山危在旦夕!
邱团长的求援电报传来时,周卫国没有片刻迟疑。他深知,如果虎头山失守,整个抗日根据地将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他立刻率领清风寨的主力部队,星夜驰援。
但他们赶到时,虎头山已经被日军团团围住,敌我兵力差距悬殊,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能硬拼!”周卫国当机立断,采用了最拿手的游击战术。他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成数个小股,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像一群狡猾的狼,不断在日军的侧翼和后方发起骚扰。
他们时而放几声冷枪,击毙日军的指挥官;时而埋设地雷,炸毁日军的运输车队;时而趁着夜色,摸进敌营,制造混乱。这种“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将日军主力死死地拖住,让他们焦头烂额,疲于奔命。
这是一场惨烈的阻击战。为了给虎头山的战友们争取撤离时间,周卫国的部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山坡上,到处都是倒下的战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短短数日,清风寨便有两百多名忠勇的战士长眠于此。
最终,在周卫国部队的拼死掩护下,虎头山的八路军主力成功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安全转移。
战斗结束后,周卫国站在山坡上,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和那些永远沉睡的兄弟,眼中布满了血丝。
复仇的火焰一旦点燃,便再难轻易熄灭。接下来的日子里,周卫国化身为复仇的幽灵,带领着他的战士们,在莱阳地区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鬼子的炮楼、伪军的据点,一个个被拔除。他们如同黑夜中的猎手,精准而致命。周卫国的战术灵活多变,有时是雷霆万钧的强攻,有时是悄无声息的渗透,有时是声东击西的佯攻。日军和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风声鹤唳,夜不能寐。他们只知道,有一支神出鬼没的部队,正在这片土地上肆虐,而他们的指挥官,是一个姓周的“魔鬼”。
在一次对伪军据点的突袭中,战士们意外地在仓库深处,发现了一批被严密包裹的金属罐。上面印着他们看不懂的日文,但那骷髅头的标志,却散发着令人不寒而栗的死亡气息。
“报告营长,是……是毒气弹!”一名战士的声音带着颤抖。
周卫国的脸色瞬间阴沉如水。他见过太多日军的暴行,但使用这种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还是超出了他想象的底线。这不仅仅是武器,这是对全人类的挑战。他立刻下令,将这批“魔鬼的罐子”全部小心地运回虎头山,必须严加看管,绝不能让它们再落入敌手,更不能被用来伤害我们的同胞。
处理完这批危险的“战利品”,周卫国准备率领部队返回清风寨。连续的作战,让战士们疲惫不堪,他们也急需休整。
然而,就在他整装待发之际,一个熟悉的身影风尘仆仆地赶回了虎头山——是刘远。
刘远的脸上带着长途跋仆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闪烁着一种凝重而决绝的光芒。他没有多余的寒暄,径直找到周卫国,只说了四个字:“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邱团长、刘远,以及几名核心干部早已等候在此。周卫国一进门,就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
刘远站起身,将一份刚刚从重庆和延安双重渠道传来的绝密情报,一字一句地念了出来。
情报的内容,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日军已经秘密在上海组建了一支代号为“甲”的化学武器研究与实战部队,其负责人,是一个名叫伊藤的化学博士。此人是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双手早已被无数中国同胞的鲜血浸透。他不仅负责研发,更直接参与了在战场上使用毒气的惨无人道的实验。这支“伊藤部队”,就像悬在中国人民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带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必须从源头上,斩断这只魔鬼的爪子!”刘远的声音斩钉截铁。
经过国共双方高层的紧急磋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迅速达成:组建一支精干的联合小分队,潜入日军戒备森严的上海,执行一次“斩首”行动,目标——除掉伊藤!
任务的危险性不言而喻。上海,是日军在华的重要统治中心,特务如云,岗哨林立,堪称龙潭虎穴。
邱团长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周卫国的身上。他相信,只有这个兼具智慧、胆识与冷酷执行力的年轻指挥官,才能担此重任。
“周卫国,”邱团长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命令你,挑选你最信任的几名战士,与刘远一起,组成联合小分队,即刻启程,前往上海。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这次任务!”
周卫国缓缓抬起头,迎向邱团长和刘远的目光,沉声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