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孟子在滕国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努力说服滕文公推行仁政,但他逐渐意识到,滕国国小力弱,周边强国环伺,自身都难保,根本无力实施他的政治主张。于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年已五十三岁的孟子,怀着无奈与不甘,离开滕国,前往魏国。
孟子抵达魏国时,梁惠王对这位声名远扬的学者十分好奇,一见面便急切地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强国之策的渴望,在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的局势下,他迫切希望找到使魏国强大的方法。然而,孟子最反对国君只言利益,他当即回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若国君只追求利益,上行下效,整个国家便会陷入争利的混乱局面,唯有倡导仁义,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当时的魏国,在与他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梁惠王满怀悲愤地向孟子倾诉:“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梁惠王渴望孟子能给出具体的报复齐、秦、楚的策略,然而孟子却向他讲述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强调通过施行仁政,赢得民心,增强国力。孟子的回答在梁惠王看来过于空泛,未能解决他眼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孟子的主张并未得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去世,其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后,对他的印象极差,直言其不像个国君。此时,齐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孟子离开魏国,再次前往齐国。约在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孟子第二次游历齐国,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后,询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渴望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而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回应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他认为,君主应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让百姓拥有足够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推行教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在当时各国激烈竞争、追求快速强大的背景下,孟子的主张虽着眼于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因此被一些人视为“守旧术,不知世务”。
后来,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燕相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燕国,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然而,胜利后的齐宣王却面临新的问题,他忧心忡忡地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建议道:“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认为,齐宣王应迅速下令,归还燕国的老人和儿童,停止抢夺燕国的贵重器物,与燕国百姓商议,为燕国选立一位新君,然后撤离燕国,这样或许还能避免其他诸侯联合讨伐。但齐宣王并未听从孟子的建议,最终“燕人畔”,齐国在燕国的统治遭遇反抗,齐宣王后悔不已,坦言“吾甚慙于孟子”。
孟子在齐国期间,多次向齐宣王进言,试图说服他推行仁政,但始终未被采纳。齐宣王虽尊重孟子,将他视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却无意实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逐渐看清这一点,萌生了回乡之意。此时,齐宣王派人告知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表面上看,齐宣王是想给予孟子优厚的待遇,让他留在齐国,但实际上,不过是想利用孟子的名声,博得尊贤重士的美名。
据《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离开齐国时,在齐国边境的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询问他为何如此迟缓,孟子感慨道:“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心中仍对齐宣王抱有一丝期望,希望他能改变主意,召回自己,若能得到重用,他坚信不仅能让齐国百姓安居乐业,更能使天下百姓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又有人见孟子神情,猜测他心中不愉快,孟子则坚定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孟子以历史循环理论为依据,坚信每五百年必有一位圣王兴起,辅佐圣王的杰出人物也会应运而生。自周朝以来,已过去七百多年,从时间和形势来看,正是出现圣王与贤人的时候。他认为,若上天有意平定天下,那么当今之世,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承担起这一重任?这番豪言壮语,充分展现了孟子的自信与担当,以及他对实现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在齐国的愿望落空,孟子却并未因此气馁。
当时,齐楚曾订立合纵之约,共同对抗秦国。然而,秦国派张仪以割让土地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才发觉被秦国欺骗。公元前312年,楚国大怒,发兵与秦国交战,却两次大败于秦。就在秦楚即将交战的关键时刻,孟子从齐国前往宋国,在石丘遇到了宋牼。据《告子下》记载,宋牼得知秦楚即将开战,准备前往两国,劝说秦、楚罢兵。孟子得知后,询问宋牼准备以何种宗旨劝说秦、楚。宋牼回答:“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听闻,当即表示反对,他一贯主张讲“仁义”,而非“利”。孟子向宋牼分析道:“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若以利益劝说秦、楚两国君主,即便暂时使战争停止,也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崇尚利益,人们抛弃仁义。长此以往,国家必然走向灭亡。相反,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摒弃利益,以仁义相待,国家则必定能够成就王业。因此,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并直言宋牼的主张不可行。
孟子再次游历宋国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载,孟子的弟子万章曾询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面对弟子的疑问,孟子以汤、武为例,阐述道,商汤和周武王推行王政,他们的征伐并非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诛杀残暴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无敌于天下”。孟子坚信,只要宋国真正推行王政,关爱百姓,施行仁政,四海之内的百姓都会敬仰宋国,希望宋国君主成为自己的国君,即便齐、楚两国强大,宋国也无需畏惧。
不久后,孟子离开宋国,前往鲁国。此时,鲁平公正打算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从政。鲁平公原本计划亲自拜访孟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然而,鲁平公所宠爱的小臣臧仓却在鲁平公面前说了孟子的坏话,致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乐正子得知此事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孟子。孟子听闻,不禁感慨道:“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在孟子看来,自己与鲁平公未能相见,并非因为臧仓的诋毁,而是命运的安排,言语中虽有遗憾,却也透着一份豁达与坦然。
此时的孟子,已年逾六旬,经历了多年的周游列国,历经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他终于决定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四处游历。回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活动,在教育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传播自己的学说与思想。中年之后,孟子怀着满腔的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多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所到之处,也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款待。孟子秉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到哪一国,都毫不畏惧地批评国君的不当行为,有时甚至让国君感到尴尬,“顾左右而言他”,但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能被各国君主真正接受和推行。
回到故乡的孟子,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着述之中。他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在邹国,孟子与万章等弟子一起,精心整理《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深入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将孟子的言论、思想以及与弟子们的问答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最终写成了《孟子》一书。这部着作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抵达魏国时,梁惠王对这位声名远扬的学者十分好奇,一见面便急切地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强国之策的渴望,在当时各国纷争不断的局势下,他迫切希望找到使魏国强大的方法。然而,孟子最反对国君只言利益,他当即回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认为,若国君只追求利益,上行下效,整个国家便会陷入争利的混乱局面,唯有倡导仁义,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当时的魏国,在与他国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梁惠王满怀悲愤地向孟子倾诉:“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梁惠王渴望孟子能给出具体的报复齐、秦、楚的策略,然而孟子却向他讲述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强调通过施行仁政,赢得民心,增强国力。孟子的回答在梁惠王看来过于空泛,未能解决他眼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孟子的主张并未得到梁惠王的重视。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去世,其子梁襄王即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后,对他的印象极差,直言其不像个国君。此时,齐国的局势也发生了变化,齐威王去世,齐宣王继位。孟子离开魏国,再次前往齐国。约在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孟子第二次游历齐国,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齐宣王见到孟子后,询问道:“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渴望效法齐桓公、晋文公,成就霸业。而孟子的政治主张却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他回应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向齐宣王阐述“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道理,他认为,君主应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让百姓拥有足够的产业,在此基础上推行教化,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在当时各国激烈竞争、追求快速强大的背景下,孟子的主张虽着眼于封建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并非“富国强兵”的当务之急,因此被一些人视为“守旧术,不知世务”。
后来,燕王哙将王位让给燕相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宣王六年(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机派兵攻打燕国,仅用五十天便大获全胜。然而,胜利后的齐宣王却面临新的问题,他忧心忡忡地对孟子说:“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建议道:“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孟子认为,齐宣王应迅速下令,归还燕国的老人和儿童,停止抢夺燕国的贵重器物,与燕国百姓商议,为燕国选立一位新君,然后撤离燕国,这样或许还能避免其他诸侯联合讨伐。但齐宣王并未听从孟子的建议,最终“燕人畔”,齐国在燕国的统治遭遇反抗,齐宣王后悔不已,坦言“吾甚慙于孟子”。
孟子在齐国期间,多次向齐宣王进言,试图说服他推行仁政,但始终未被采纳。齐宣王虽尊重孟子,将他视为德高望重的学者,却无意实现孟子的政治理想。孟子逐渐看清这一点,萌生了回乡之意。此时,齐宣王派人告知孟子:“我欲中国(国都中)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表面上看,齐宣王是想给予孟子优厚的待遇,让他留在齐国,但实际上,不过是想利用孟子的名声,博得尊贤重士的美名。
据《公孙丑》下记载,孟子离开齐国时,在齐国边境的昼地停留了三宿。有人对此感到不解,询问他为何如此迟缓,孟子感慨道:“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孟子心中仍对齐宣王抱有一丝期望,希望他能改变主意,召回自己,若能得到重用,他坚信不仅能让齐国百姓安居乐业,更能使天下百姓都过上安定的生活。又有人见孟子神情,猜测他心中不愉快,孟子则坚定地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我何为不豫哉?”孟子以历史循环理论为依据,坚信每五百年必有一位圣王兴起,辅佐圣王的杰出人物也会应运而生。自周朝以来,已过去七百多年,从时间和形势来看,正是出现圣王与贤人的时候。他认为,若上天有意平定天下,那么当今之世,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承担起这一重任?这番豪言壮语,充分展现了孟子的自信与担当,以及他对实现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在齐国的愿望落空,孟子却并未因此气馁。
当时,齐楚曾订立合纵之约,共同对抗秦国。然而,秦国派张仪以割让土地为诱饵,欺骗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才发觉被秦国欺骗。公元前312年,楚国大怒,发兵与秦国交战,却两次大败于秦。就在秦楚即将交战的关键时刻,孟子从齐国前往宋国,在石丘遇到了宋牼。据《告子下》记载,宋牼得知秦楚即将开战,准备前往两国,劝说秦、楚罢兵。孟子得知后,询问宋牼准备以何种宗旨劝说秦、楚。宋牼回答:“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听闻,当即表示反对,他一贯主张讲“仁义”,而非“利”。孟子向宋牼分析道:“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君臣、父子、兄弟终(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认为,若以利益劝说秦、楚两国君主,即便暂时使战争停止,也会导致整个社会风气崇尚利益,人们抛弃仁义。长此以往,国家必然走向灭亡。相反,若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摒弃利益,以仁义相待,国家则必定能够成就王业。因此,孟子强调“何必曰利”,并直言宋牼的主张不可行。
孟子再次游历宋国时,宋君偃早已自立为王。《滕文公》下记载,孟子的弟子万章曾询问:“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面对弟子的疑问,孟子以汤、武为例,阐述道,商汤和周武王推行王政,他们的征伐并非为了掠夺土地和财富,而是为了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诛杀残暴的君主,因此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护,从而“无敌于天下”。孟子坚信,只要宋国真正推行王政,关爱百姓,施行仁政,四海之内的百姓都会敬仰宋国,希望宋国君主成为自己的国君,即便齐、楚两国强大,宋国也无需畏惧。
不久后,孟子离开宋国,前往鲁国。此时,鲁平公正打算让孟子的弟子乐正子从政。鲁平公原本计划亲自拜访孟子,向他请教治国之道。然而,鲁平公所宠爱的小臣臧仓却在鲁平公面前说了孟子的坏话,致使鲁平公改变了主意。乐正子得知此事后,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知孟子。孟子听闻,不禁感慨道:“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在孟子看来,自己与鲁平公未能相见,并非因为臧仓的诋毁,而是命运的安排,言语中虽有遗憾,却也透着一份豁达与坦然。
此时的孟子,已年逾六旬,经历了多年的周游列国,历经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他终于决定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四处游历。回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活动,在教育领域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弟子,传播自己的学说与思想。中年之后,孟子怀着满腔的政治抱负,带着学生周游列国,随从的学生最多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所到之处,也受到各国当权人物的款待。孟子秉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到哪一国,都毫不畏惧地批评国君的不当行为,有时甚至让国君感到尴尬,“顾左右而言他”,但遗憾的是,他的政治主张始终未能被各国君主真正接受和推行。
回到故乡的孟子,将精力投入到教育和着述之中。他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在邹国,孟子与万章等弟子一起,精心整理《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深入阐发孔子的思想学说。他们结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将孟子的言论、思想以及与弟子们的问答等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最终写成了《孟子》一书。这部着作不仅是孟子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