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呀!
看完江宁发来的汇报,李彦甚至有些想笑。
陆康在江宁的人气蛮高的嘛!
大家都拉横幅称赞他了!
江宁的局面,李彦并不担心。
你要改革,就一定必然重用士人,而且是年轻一辈的。
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
有自己的想法,有责任感,敢作敢当,不满于现状。
这是这些人的优点。
往往优点在不同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转化成缺点。
例如这些人很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在遇到一些事会挺身而出,可万一这些事并不是真的呢?
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知道的就是真相。
例如这个时候,江宁的这些人闹出的动静。
那是不是直接全部抓起来?
全部抓起来当然可以,省时又省力,还确保了大后方的安静。
可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都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并且这些人当中许多都是新学培养出来的。
他们都是未来的人才。
你不能要求人才闭着眼睛就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江宁目前对陆康的主流看法是,陆康在前线瞎搞,肯定把局面玩崩。
这其中不乏大量的改制派官员。
毕竟你也不能既要求改制派官员懂如何治国,又要求他们坐在京师神机妙算知道前线所有的一切。
当得知魏国由第一名将闻渊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下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持平静。
慢慢升温的恐慌情绪,就像无边无际的汪洋淹没了每一个人。
既然人的能力、职位、获取的信息引起了认知迥异,必然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后,采取最果断的手段直接控场短时间内当然是最好的。
可李彦是皇帝,他要看的不仅仅是眼前,还有未来,以及未未来。
现在拿着旗帜,或者强烈反对、弹劾陆康的,其中是治国良臣,或者是潜力人才的,大有人在。
作为皇帝,你可以跟一个人说,以大局为重,先忍一忍。
这个人主观上权衡之后,可能会忍下来。
但你无法做到,让一群人以大局为重,先忍一忍。
因为一群人是没有主观意识的。
两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更别说一群人快速达成一个共识,先忍一忍。
群体无法思考,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的。
那么群体现在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弹劾陆康!
当然,这个群体里,也不是所有人都粗暴地上大街。
群体有共识,但群体里面的人在做事方式上也有许多差别:
一类是稳重型,认为对陆康的处理,应该用保守的办法,例如应该再派一德高望重的将领前去“协助”陆康。
二类是激进型,认为应该坚决快刀斩乱麻,直接以陆康家人来要求陆康立刻回京。
最后,李彦两种类型群体的意见都不采纳。
因为他了解陆康,陆康不会叛变,死都不会叛变。
他也不会用最粗暴的办法去处理激进型的那些人上街的行为。
大夏的官员们已经写了许多奏疏来,要求皇帝立刻下令强行捕抓那些人,其中包括杨宁。
大夏不少官僚希望皇帝在这件事上,如同过去对付那些贪官污吏一样强势。
可偏偏李彦却并不打算选择强势。
因为绝大多数想要以权谋私的官员,都希望皇帝在这件事上强势一些,防止以后他们贪墨起来,有人敢上街拉横幅。
打击这样的行为,只是稍微让江宁看起来平静一些而已,也就是说外表好看一点点。
这件事既然没有对东线产生实质的影响,就没有必要强行处理。
再说了,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用这件事来威慑陆康,再给陆康写信表示皇帝绝对相信你,谁敢弄你皇帝杀他全家。
这不是驾驭臣下的大好机会吗?
既然有人想要做坏人,而给皇帝做好人的机会,为什么要阻止?
看不爽?脑子一热,情绪上头,就要阻止?
为了同时稳定住江宁的局面以及东线的局面,李彦一边勤快地回复江宁过来的奏疏,一边又给陆康写心灵鸡汤。
江宁的大臣们对陆康的不满,跃然纸上,那李彦当然要告诉他们,要以大局为重。
陆康在前线顶住巨大的压力,后方还如此捅刀子,李彦当然要告诉陆康,朕绝不会受任何人的蛊惑,真正的英雄都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坚持住,朕永远相信你。
他们告诉朕要派另一人过去,人选都推荐了,哥舒星!
但朕绝不会派任何一个人过去,你就是徐州的主帅,徐州只允许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你陆康的声音!
朕毫无保留地信任你,哪怕是徐州被攻破了,朕也绝不怪你。
因为朕知道,你尽力了!
写完之后,李彦叹了口气,用力挤了两滴眼泪下来,然后告诉人,尽快发到徐州。
这时,刘文静进来了。
“陛下,最新消息。”
“说。”
“咦?陛下,您眼角有眼泪?”刘文静疑惑道。
“哦,刚才风沙进眼睛里了。”
“可是这里没有风沙……”
“快说,何事?”
刘文静不再多问,但心中却非常震撼。
难道陛下因为太过思念姬清颜,自己一个人悄悄躲在这里哭泣?
我滴个乖乖!
那我作为臣子,必须为君分忧啊!
不行!我得做点什么!
回头假冒李三郎给姬清颜写辣眼睛情书!
什么回头!
待会就去写!
陛下,臣可是为您操碎了心啊!
李彦突然疑惑道:“徐国公嘴角怎么还露出了坏事得逞的微笑?”
“哦,臣有重要的事情要汇报,魏使到了曲京,要求晋国发兵,说起来出使晋国的魏使还是咱们的老熟人咧!”
“老熟人?”
“陈源。”
“哦,是他,那谈得如何?”
“他就没准备谈成。”
“此话怎讲?”
“这老小子要龙涎香要上瘾了,这些年可是从咱们这里赚了不少钱,他就巴不得立刻结束这场战争,绝不会让晋国再次发兵的。”刘文静嘿嘿笑道,“陛下放心好了,上一次魏程流放的那些人,也是他一手安排,抵达我大夏境内的,现在都安置到了江宁。”
看完江宁发来的汇报,李彦甚至有些想笑。
陆康在江宁的人气蛮高的嘛!
大家都拉横幅称赞他了!
江宁的局面,李彦并不担心。
你要改革,就一定必然重用士人,而且是年轻一辈的。
这些人的特点是什么?
有自己的想法,有责任感,敢作敢当,不满于现状。
这是这些人的优点。
往往优点在不同的时候,也可以随时转化成缺点。
例如这些人很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在遇到一些事会挺身而出,可万一这些事并不是真的呢?
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知道的就是真相。
例如这个时候,江宁的这些人闹出的动静。
那是不是直接全部抓起来?
全部抓起来当然可以,省时又省力,还确保了大后方的安静。
可这些人当中,有许多都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并且这些人当中许多都是新学培养出来的。
他们都是未来的人才。
你不能要求人才闭着眼睛就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江宁目前对陆康的主流看法是,陆康在前线瞎搞,肯定把局面玩崩。
这其中不乏大量的改制派官员。
毕竟你也不能既要求改制派官员懂如何治国,又要求他们坐在京师神机妙算知道前线所有的一切。
当得知魏国由第一名将闻渊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下的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保持平静。
慢慢升温的恐慌情绪,就像无边无际的汪洋淹没了每一个人。
既然人的能力、职位、获取的信息引起了认知迥异,必然造成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后,采取最果断的手段直接控场短时间内当然是最好的。
可李彦是皇帝,他要看的不仅仅是眼前,还有未来,以及未未来。
现在拿着旗帜,或者强烈反对、弹劾陆康的,其中是治国良臣,或者是潜力人才的,大有人在。
作为皇帝,你可以跟一个人说,以大局为重,先忍一忍。
这个人主观上权衡之后,可能会忍下来。
但你无法做到,让一群人以大局为重,先忍一忍。
因为一群人是没有主观意识的。
两个人都无法说服对方,更别说一群人快速达成一个共识,先忍一忍。
群体无法思考,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改变的。
那么群体现在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弹劾陆康!
当然,这个群体里,也不是所有人都粗暴地上大街。
群体有共识,但群体里面的人在做事方式上也有许多差别:
一类是稳重型,认为对陆康的处理,应该用保守的办法,例如应该再派一德高望重的将领前去“协助”陆康。
二类是激进型,认为应该坚决快刀斩乱麻,直接以陆康家人来要求陆康立刻回京。
最后,李彦两种类型群体的意见都不采纳。
因为他了解陆康,陆康不会叛变,死都不会叛变。
他也不会用最粗暴的办法去处理激进型的那些人上街的行为。
大夏的官员们已经写了许多奏疏来,要求皇帝立刻下令强行捕抓那些人,其中包括杨宁。
大夏不少官僚希望皇帝在这件事上,如同过去对付那些贪官污吏一样强势。
可偏偏李彦却并不打算选择强势。
因为绝大多数想要以权谋私的官员,都希望皇帝在这件事上强势一些,防止以后他们贪墨起来,有人敢上街拉横幅。
打击这样的行为,只是稍微让江宁看起来平静一些而已,也就是说外表好看一点点。
这件事既然没有对东线产生实质的影响,就没有必要强行处理。
再说了,站在一个帝王的角度,用这件事来威慑陆康,再给陆康写信表示皇帝绝对相信你,谁敢弄你皇帝杀他全家。
这不是驾驭臣下的大好机会吗?
既然有人想要做坏人,而给皇帝做好人的机会,为什么要阻止?
看不爽?脑子一热,情绪上头,就要阻止?
为了同时稳定住江宁的局面以及东线的局面,李彦一边勤快地回复江宁过来的奏疏,一边又给陆康写心灵鸡汤。
江宁的大臣们对陆康的不满,跃然纸上,那李彦当然要告诉他们,要以大局为重。
陆康在前线顶住巨大的压力,后方还如此捅刀子,李彦当然要告诉陆康,朕绝不会受任何人的蛊惑,真正的英雄都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人生没有一帆风顺,坚持住,朕永远相信你。
他们告诉朕要派另一人过去,人选都推荐了,哥舒星!
但朕绝不会派任何一个人过去,你就是徐州的主帅,徐州只允许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你陆康的声音!
朕毫无保留地信任你,哪怕是徐州被攻破了,朕也绝不怪你。
因为朕知道,你尽力了!
写完之后,李彦叹了口气,用力挤了两滴眼泪下来,然后告诉人,尽快发到徐州。
这时,刘文静进来了。
“陛下,最新消息。”
“说。”
“咦?陛下,您眼角有眼泪?”刘文静疑惑道。
“哦,刚才风沙进眼睛里了。”
“可是这里没有风沙……”
“快说,何事?”
刘文静不再多问,但心中却非常震撼。
难道陛下因为太过思念姬清颜,自己一个人悄悄躲在这里哭泣?
我滴个乖乖!
那我作为臣子,必须为君分忧啊!
不行!我得做点什么!
回头假冒李三郎给姬清颜写辣眼睛情书!
什么回头!
待会就去写!
陛下,臣可是为您操碎了心啊!
李彦突然疑惑道:“徐国公嘴角怎么还露出了坏事得逞的微笑?”
“哦,臣有重要的事情要汇报,魏使到了曲京,要求晋国发兵,说起来出使晋国的魏使还是咱们的老熟人咧!”
“老熟人?”
“陈源。”
“哦,是他,那谈得如何?”
“他就没准备谈成。”
“此话怎讲?”
“这老小子要龙涎香要上瘾了,这些年可是从咱们这里赚了不少钱,他就巴不得立刻结束这场战争,绝不会让晋国再次发兵的。”刘文静嘿嘿笑道,“陛下放心好了,上一次魏程流放的那些人,也是他一手安排,抵达我大夏境内的,现在都安置到了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