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来,全得这些盐枭闹事?正好借机整顿盐务,待盐价回落至适中价位,明降暗升又免了百姓民怨。子绘办事得力,盐山百姓能顺应朝廷新政,他功不可没。”
高澄忍不住停步:“对了,新增了多少口盐灶?”
一帮小弟跟着一顿。
崔昂欣喜答道:“最新沧州报数,新增盐灶约三百口,以此推算,私盐过去竟占半壁之市,算来,全国增八百口不是问题,如此,灶税五百钱一年,也是可观之数啊。”
“渤海之地真是我高家福地......”
入尚书省都堂,魏收见到高澄连忙上前作揖参拜。
作为主客在南使面前失言,高澄已经将他关了一个多月,到邺城后徐陵亲自说情,这才将他放了出来。
高澄鼻间冷哼,睨他一眼,脚步不停,口里嘲讽:“魏收啊魏收,枉卿号称北地才俊,竟被人家徐陵驳得理屈词穷!”
“要我怎么说你,也不找个好的话茬子,当初在梁国颜面扫地也就罢了,如今在自家的地盘儿上还要贻笑大方......”
“是下官妄言失当了,罪该万死!蒙大将军开恩赦宥,下官铭感五内!”
“好了!”
高澄已经撩袍落座,挽手一抬,高洋便将尚书省各项文书抱到高澄面前检阅。
“卿此番让我觉得,汝非但理屈词穷,更是才疏学浅......”高澄一边阅书文,一边说道。
“该多向人家讨教讨教。”
魏收无言,拜过礼连忙逃离。
虽说弟弟们都因父荫而封公封爵,只是如今除了高洋,也没人涉实政。
这次带几个庶弟入京,就是要一番安排。
“方才你们几个都听到了,盐政如今是国家头等要务,来日我便上奏,由定乐出任青州、子深出任沧州。”
此时抬首,望着两个年轻的弟弟沉声:“为兄自当为你们精选得力别驾辅佐,此番任事,非止历练二字,更是要你们在盐政要冲之地,为高氏立下一份根基。”
“记住,施政之要,首在安民;盐市之重,尤关国运”
“是,长兄!”
高洋冷眼瞥了两个庶弟一眼,他们不过十五六,又是庶出,这青沧二州的实权,就算抓牢在长兄手里了。
高澄目光再转向高淹:“子邃今后便留在邺城,我会上奏陛下,迁你为尚书左仆射,以后可就跟着子进好生历练。”
“是,长兄。”
高洋面色沉静,长兄对他的一切打压削弱从来都是这么明目,似乎他就应当作为一个工具,不会有自己的感受。
可邺城禁卫的统辖,长兄却会频繁更调,又唯恐他会结党联势。
翌日,天师坛香烟缭绕。
高澄端坐在高位,阶下众道士都还不知大将军为何会突然驾临。
当看到须发皆白的张远游行跪拜时,高澄眉头微蹙。
但还是起身虚扶:“张天师,不必行此大礼,还请起!”
张远游起身后仍微微躬身:“不知大将军驾临,是为......”
高澄未待他说完,便截断:“何为道?道何修,我一红尘俗人,于大道玄机前自是难窥门径,不过在此的坛主,天师,想必早已参透玄机,有所证悟。”
众道听了皆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父母都虔诚信佛,高澄自不便对佛门妄加干涉。
可如今天下僧道之流,假借佛陀天师之名逃避赋役者甚众,本就令他颇为不满。
前些日信都遇上的那道士说得谶言,更触及了他的底线,遂生了心思,对道教这一脉好好整顿一番。
目光不由高洋身上轻轻一扫,这小子说见过辽阳山天门开,倒是个会借玄异之说造势的人。
盲士听音又言他有人主之命,看着他垂眸不语的模样,芥起于心,到底是巧合?还是真有玄奥?
高洋若有所觉抬眸,高澄迅速回眸。
不再多思,扬声道:
“自古帝王求仙问药,皆望长生久视,只是千载以来,何曾有一人得证不朽?可天师道却言有长生之道,张天师,不知此道当如何修持?”
“回大将军,欲求长生,当修百行,积万善!”
高澄含笑感叹:“吾心虽向善,却难持戒律,百行难修。看来长生之道终与我无缘。”
“不过......”他抬眼望万里无云的天:“虽入秋,反倒愈发燥热。不若请天师设坛祈雨,也好让大家开开眼界,看看诸位真人的真修实学?”
张远游名望颇高,可在高澄的权势之下不敢违逆,正欲应答,却听高澄又轻叹一声:
“罢了,只是想见识道门玄妙,但设坛祈雨终究太过兴师动众。”
高澄目光漫不经心扫过阶下众道士,随手一点:“不如就由这位道长直接画道符箓,求场小雨解解暑气?”
那道士战战兢兢出列,一旁道童慌忙设下香案,奉上朱砂黄纸等物。
高澄斜倚座上,漫不经心道:“给你半炷香时辰。莫要明日下了雨,说是你今日求来的。”
他既存心要揭这道门玄虚,自然有这份闲心,看他们如何画符念咒。
众人已然明了,大将军此行就是存心刁难。
张远游面色不改,仍持着道门肃然。
“这祈雨的阵仗未免太拖沓。”
高澄目光一转:“李兴业、吴遵世起一卦吧,看看今日龙王可在家中?这场雨......究竟求不求得来?”
那祈雨做法的道士额头早已挂汗,一听这话,口中经文愈发念得急促。
李兴业为儒、吴遵世修道,但都通《易》,两人一人执铜钱、一人已排蓍草。
不过片刻,李兴业道:“得乾为天,六爻不动。大将军,今日无雨!”
吴遵世泄了一口气:“贫道所卜亦无雨。”
“看来龙王是难请得动了......”
众道议论起来。
“不过说好的半炷香就半炷香,道长慢慢请,说不定龙王就回家了!”
张远游忙拱手:“大将军容禀,祈雨不成,一则因此次求雨因戏谑玩笑而求,非解民苦,二则是此子修为浅薄,未达呼风唤雨之境。”
“谁戏谑玩笑?”高澄厉声。
张远游旋即低头,不再言语。
“道既领国教之名,当通晓天人感应。若只会空谈玄理,黄纸朱砂便是仙术道法,可连自身吉凶都断不明白,这护国佑民的经幡,与市井骗术何异?
过北境时,本将军见了太多披挂道袍之人,携江湖伎俩到处招摇撞骗,我只是怕这皇家道场也混进滥竽充数之徒?
今日便来验证你们的真才实学,李兴业,摆卦图!”
李兴业强憋着笑,画出《易》中的各卦象,开始考核天师坛这些道士。
在高澄锐利目光的注视下,许多道士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能暗自叫苦不迭。
高浟小声问高浚:“三兄,这些道长怎的连卦图都辨不明白,卦辞也记不齐全??”
高浚沉声:
“别说他们,便是你我跟着卢先生学《易》,也不过死记些要义罢了,这些图你还记得?况且《易》本是儒家经学,
并非所有道门中人都会去精研,只是这皇家天师,长兄觉着他们应当推演吉凶,这才专挑了卦象来问。”
张远游为坛主,听到两公子小觑,不由叹气,心知肚明,这国家教坛只怕再无明日。
翌日,高澄直接上书罢免南郊道坛,朝廷开始了对道教的打击,至于名望太高的道人,高澄则另至别馆安置。
高澄忍不住停步:“对了,新增了多少口盐灶?”
一帮小弟跟着一顿。
崔昂欣喜答道:“最新沧州报数,新增盐灶约三百口,以此推算,私盐过去竟占半壁之市,算来,全国增八百口不是问题,如此,灶税五百钱一年,也是可观之数啊。”
“渤海之地真是我高家福地......”
入尚书省都堂,魏收见到高澄连忙上前作揖参拜。
作为主客在南使面前失言,高澄已经将他关了一个多月,到邺城后徐陵亲自说情,这才将他放了出来。
高澄鼻间冷哼,睨他一眼,脚步不停,口里嘲讽:“魏收啊魏收,枉卿号称北地才俊,竟被人家徐陵驳得理屈词穷!”
“要我怎么说你,也不找个好的话茬子,当初在梁国颜面扫地也就罢了,如今在自家的地盘儿上还要贻笑大方......”
“是下官妄言失当了,罪该万死!蒙大将军开恩赦宥,下官铭感五内!”
“好了!”
高澄已经撩袍落座,挽手一抬,高洋便将尚书省各项文书抱到高澄面前检阅。
“卿此番让我觉得,汝非但理屈词穷,更是才疏学浅......”高澄一边阅书文,一边说道。
“该多向人家讨教讨教。”
魏收无言,拜过礼连忙逃离。
虽说弟弟们都因父荫而封公封爵,只是如今除了高洋,也没人涉实政。
这次带几个庶弟入京,就是要一番安排。
“方才你们几个都听到了,盐政如今是国家头等要务,来日我便上奏,由定乐出任青州、子深出任沧州。”
此时抬首,望着两个年轻的弟弟沉声:“为兄自当为你们精选得力别驾辅佐,此番任事,非止历练二字,更是要你们在盐政要冲之地,为高氏立下一份根基。”
“记住,施政之要,首在安民;盐市之重,尤关国运”
“是,长兄!”
高洋冷眼瞥了两个庶弟一眼,他们不过十五六,又是庶出,这青沧二州的实权,就算抓牢在长兄手里了。
高澄目光再转向高淹:“子邃今后便留在邺城,我会上奏陛下,迁你为尚书左仆射,以后可就跟着子进好生历练。”
“是,长兄。”
高洋面色沉静,长兄对他的一切打压削弱从来都是这么明目,似乎他就应当作为一个工具,不会有自己的感受。
可邺城禁卫的统辖,长兄却会频繁更调,又唯恐他会结党联势。
翌日,天师坛香烟缭绕。
高澄端坐在高位,阶下众道士都还不知大将军为何会突然驾临。
当看到须发皆白的张远游行跪拜时,高澄眉头微蹙。
但还是起身虚扶:“张天师,不必行此大礼,还请起!”
张远游起身后仍微微躬身:“不知大将军驾临,是为......”
高澄未待他说完,便截断:“何为道?道何修,我一红尘俗人,于大道玄机前自是难窥门径,不过在此的坛主,天师,想必早已参透玄机,有所证悟。”
众道听了皆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父母都虔诚信佛,高澄自不便对佛门妄加干涉。
可如今天下僧道之流,假借佛陀天师之名逃避赋役者甚众,本就令他颇为不满。
前些日信都遇上的那道士说得谶言,更触及了他的底线,遂生了心思,对道教这一脉好好整顿一番。
目光不由高洋身上轻轻一扫,这小子说见过辽阳山天门开,倒是个会借玄异之说造势的人。
盲士听音又言他有人主之命,看着他垂眸不语的模样,芥起于心,到底是巧合?还是真有玄奥?
高洋若有所觉抬眸,高澄迅速回眸。
不再多思,扬声道:
“自古帝王求仙问药,皆望长生久视,只是千载以来,何曾有一人得证不朽?可天师道却言有长生之道,张天师,不知此道当如何修持?”
“回大将军,欲求长生,当修百行,积万善!”
高澄含笑感叹:“吾心虽向善,却难持戒律,百行难修。看来长生之道终与我无缘。”
“不过......”他抬眼望万里无云的天:“虽入秋,反倒愈发燥热。不若请天师设坛祈雨,也好让大家开开眼界,看看诸位真人的真修实学?”
张远游名望颇高,可在高澄的权势之下不敢违逆,正欲应答,却听高澄又轻叹一声:
“罢了,只是想见识道门玄妙,但设坛祈雨终究太过兴师动众。”
高澄目光漫不经心扫过阶下众道士,随手一点:“不如就由这位道长直接画道符箓,求场小雨解解暑气?”
那道士战战兢兢出列,一旁道童慌忙设下香案,奉上朱砂黄纸等物。
高澄斜倚座上,漫不经心道:“给你半炷香时辰。莫要明日下了雨,说是你今日求来的。”
他既存心要揭这道门玄虚,自然有这份闲心,看他们如何画符念咒。
众人已然明了,大将军此行就是存心刁难。
张远游面色不改,仍持着道门肃然。
“这祈雨的阵仗未免太拖沓。”
高澄目光一转:“李兴业、吴遵世起一卦吧,看看今日龙王可在家中?这场雨......究竟求不求得来?”
那祈雨做法的道士额头早已挂汗,一听这话,口中经文愈发念得急促。
李兴业为儒、吴遵世修道,但都通《易》,两人一人执铜钱、一人已排蓍草。
不过片刻,李兴业道:“得乾为天,六爻不动。大将军,今日无雨!”
吴遵世泄了一口气:“贫道所卜亦无雨。”
“看来龙王是难请得动了......”
众道议论起来。
“不过说好的半炷香就半炷香,道长慢慢请,说不定龙王就回家了!”
张远游忙拱手:“大将军容禀,祈雨不成,一则因此次求雨因戏谑玩笑而求,非解民苦,二则是此子修为浅薄,未达呼风唤雨之境。”
“谁戏谑玩笑?”高澄厉声。
张远游旋即低头,不再言语。
“道既领国教之名,当通晓天人感应。若只会空谈玄理,黄纸朱砂便是仙术道法,可连自身吉凶都断不明白,这护国佑民的经幡,与市井骗术何异?
过北境时,本将军见了太多披挂道袍之人,携江湖伎俩到处招摇撞骗,我只是怕这皇家道场也混进滥竽充数之徒?
今日便来验证你们的真才实学,李兴业,摆卦图!”
李兴业强憋着笑,画出《易》中的各卦象,开始考核天师坛这些道士。
在高澄锐利目光的注视下,许多道士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能暗自叫苦不迭。
高浟小声问高浚:“三兄,这些道长怎的连卦图都辨不明白,卦辞也记不齐全??”
高浚沉声:
“别说他们,便是你我跟着卢先生学《易》,也不过死记些要义罢了,这些图你还记得?况且《易》本是儒家经学,
并非所有道门中人都会去精研,只是这皇家天师,长兄觉着他们应当推演吉凶,这才专挑了卦象来问。”
张远游为坛主,听到两公子小觑,不由叹气,心知肚明,这国家教坛只怕再无明日。
翌日,高澄直接上书罢免南郊道坛,朝廷开始了对道教的打击,至于名望太高的道人,高澄则另至别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