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日,大同城里的北魏旧臣,开始了一场精心编织的 “归心戏码”,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像在刀尖上跳舞。
长孙观每日清晨准时到州衙报到,手上提着的竹篮里,总装着刚誊抄好的卷宗。
他特意将北魏延和年间的赋税册与南朝元嘉税制对比,用朱笔密密麻麻标注 “胡汉分治之弊”—— 哪里多收了胡族的粮,哪里苛待了汉人佃农,桩桩件件都写得清晰。
甚至还提出 “按户授田,不分胡汉” 的细化方案,连农户的农具如何分配、徭役如何减免都想得周全。
那日辛弃疾拿着他拟的《均田细则》,指尖划过 “丁男授田四十亩,胡汉无异” 的字句,忽然笑了:“长孙公深谙治民之道,可比汉初的萧何。”
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辛弃疾的甲胄上,泛着温和的光。
长孙观躬身谢恩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他额头冒冷汗,面上却堆着谦卑的笑:“将军过誉,老臣不过是念及百姓疾苦,愿为大同尽绵薄之力。”
起身时,他余光瞥见辛弃疾案上放着的《大同府职官册》,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却不知那册子里,早已标注了 “需重点监察” 的小字。
他还主动请缨去劝降云中的俘虏。
那些曾跟随拓跋焘南征的鲜卑骑士,见长孙观来了,纷纷拔剑欲战,甲叶碰撞声震得营帐发颤。
长孙观却突然厉声呵斥:“太武陛下曾言‘天下未定,当以民为先’!你们忘了去年冬天,家人们在雪地里冻饿的模样?如今辛将军开仓放粮,让你们的妻儿有饭吃,你们却要为一时意气,让他们再陷战乱?”
他故意提起拓跋焘的话,又掏出辛弃疾的承诺 ——“归降者免徭役三年,家人可入屯田户”。
那些骑士握着剑的手渐渐松了,有个年轻骑士突然哭出声:“某娘去年差点饿死,今年是辛将军开仓放粮救了她。。。” 最终,三百余俘虏竟真的放下了武器。
回程时,辛弃疾派来的飞虎军成员悄悄跟在后面,见长孙观对俘虏温和,对宋兵恭敬,甚至帮受伤的宋兵包扎伤口,便在密报里写 “长孙观已无反心,可酌情信任”。
可没人知道,长孙观在帐篷里单独见那五个百夫长时,悄悄塞给他们刻着狼头的木牌,低声道:“陛下还在,大魏未亡,举火为号时,记得你们是鲜卑的儿郎。”
宗爱则把西市的钱肆打理得有声有色。
他特意将 “大同通宝” 与北魏旧钱的兑换比例调得公允,甚至对来换钱的鲜卑牧民多给几文,笑着说 “辛将军念尔等生活不易,特意吩咐多补些”。
有次南朝绸缎商抱怨 “鲜卑皮毛价高,赚不到钱”,他还主动调解,拉着双方坐下算账,提出 “按月定价,随行就市”,既不让牧民吃亏,也不让商贩亏本。
这事被辛弃疾得知后,特意召他去州衙,拍着他的肩赞道:“宗管事懂通商之道,比江南的老账房还精明。”
宗爱躬身谢恩,腰弯得更低,眼底却闪过一丝冷意 —— 他今日赚的铜钱里,有一半被他挪用来当做联络黑槊营旧部的经费。
每到深夜关店后,宗爱都会钻进钱肆的暗格。
暗格里摆着道武帝拓跋珪的牌位,他点上三炷香,对着牌位叩拜,将当日赚的铜钱挑出几枚刻着稻穗纹的,用刀一点点刮去纹路,嘴里反复念叨:“总有一日,要让大魏的钱,再流通天下;要让道武先帝的牌位,重新摆进太极殿。”
拓跋晃则成了孔庙的常客。
他跟着老儒读《诗经》,摇头晃脑念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学写汉字时,连笔画顺序都要反复请教。
有次汉童围着他问 “鲜卑人的狼头旗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比‘大同’旗威风?”,他愣了片刻,竟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如今有‘大同’旗,能让大家有饭吃、有田种,比什么旗都威风。”
这话被飞虎军的人听去,报给辛弃疾时,还加了句 “太子似已融汉,对大魏旧事绝口不提,可放心任用”。
可每当夜深人静,拓跋晃都会从枕下摸出那枚北魏太子的玉珏 —— 玉珏上的狼纹已被摩挲得发亮,是他满月时拓跋焘亲手挂在他颈间的。
他指尖反复划过狼纹,想起父亲教他骑射时说的 “大魏的男儿,宁死不做他人附庸”,眼泪便会浸湿枕巾,滴在玉珏上,晕开细小的水渍。
这日傍晚,众人又聚在那处宅院。
长孙观带来了好消息:“云中的五个百夫长都应了,说定举火为号;我已派心腹乔装成商贩,带着密信去见陛下,信藏在货物的垫砖里,砖缝用桐油封了,不会被搜出来。”
他展开密信的副本,上面用鲜卑文写着 “陛下,平城已失,襄阳可缓,回军夹击,擒辛弃疾,方可一统”。
宗爱则掏出一张手绘的城防图,图上用朱砂标着粮库、州衙的位置。
“城西粮库的守军,有一半是黑槊营旧部,我已用‘监国符’联络上了,他们答应届时打开粮库大门,放咱们的人进去。薛安都的一千人守不住城,咱们定能一举擒住辛弃疾!”
拓跋晃看着眼前的计划,心里却突然闪过一丝不安:“咱们。。。 咱们这样骗辛将军,会不会太冒险?他待咱们不薄,若。。。 若事败。。。”
“殿下不可妇人之仁!” 长孙观拍着他的肩,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
“昔年郑伯克段于鄢,隐忍二十余年才动手;咱们不过忍了月余,又算得了什么?等擒了辛贼,再劝他归降就是 —— 刘氏皇家俱为‘飞鸟尽良弓藏’之辈,他惟有为我大魏效力才免得身死,将来灭南朝、统天下,少不了他的功劳;他若不肯,便。。。”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语气狠戾,“反正咱们已走出了第一步,已经没有退路了!”
可他们没注意到,院墙外,那个卖胡饼的小贩正悄悄收起油纸。
他是飞虎军安插的情报人员,长孙观派心腹出城时,他跟着走了半程,见那心腹将藏着密信的砖塞进货物底层,便悄悄记下了路线,此刻正快步往州衙方向去,油纸包里的胡饼还冒着热气,却顾不上咬一口。
而那些被宗爱联络的黑槊营旧部,早在两日前就已将宗爱的图谋告诉了薛安都。
他们记得今年开春时,家人在雪地里饿晕的场景,又记得辛弃疾的飞虎军到来后开仓放粮,还记得孩子得了热病,是飞虎军的医官免费诊治。
一个老兵握着薛安都的手说:“将军放心,我们虽曾是魏兵,却不是忘恩负义之辈,绝不会帮着他们害辛将军!”
烛火渐渐变暗,长孙观三人还在低声密谋着复国的细节,案上的监国符、城防图、密信副本堆成一堆,像一座即将崩塌的沙丘。
大同的夜色里,城楼上的 “大同” 匾额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这场徒劳的谋划 —— 他们以为自己在暗处编织罗网,却不知早已落入辛弃疾布下的天罗地网,只待收网的那一刻。
长孙观每日清晨准时到州衙报到,手上提着的竹篮里,总装着刚誊抄好的卷宗。
他特意将北魏延和年间的赋税册与南朝元嘉税制对比,用朱笔密密麻麻标注 “胡汉分治之弊”—— 哪里多收了胡族的粮,哪里苛待了汉人佃农,桩桩件件都写得清晰。
甚至还提出 “按户授田,不分胡汉” 的细化方案,连农户的农具如何分配、徭役如何减免都想得周全。
那日辛弃疾拿着他拟的《均田细则》,指尖划过 “丁男授田四十亩,胡汉无异” 的字句,忽然笑了:“长孙公深谙治民之道,可比汉初的萧何。”
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辛弃疾的甲胄上,泛着温和的光。
长孙观躬身谢恩时,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疼得他额头冒冷汗,面上却堆着谦卑的笑:“将军过誉,老臣不过是念及百姓疾苦,愿为大同尽绵薄之力。”
起身时,他余光瞥见辛弃疾案上放着的《大同府职官册》,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却不知那册子里,早已标注了 “需重点监察” 的小字。
他还主动请缨去劝降云中的俘虏。
那些曾跟随拓跋焘南征的鲜卑骑士,见长孙观来了,纷纷拔剑欲战,甲叶碰撞声震得营帐发颤。
长孙观却突然厉声呵斥:“太武陛下曾言‘天下未定,当以民为先’!你们忘了去年冬天,家人们在雪地里冻饿的模样?如今辛将军开仓放粮,让你们的妻儿有饭吃,你们却要为一时意气,让他们再陷战乱?”
他故意提起拓跋焘的话,又掏出辛弃疾的承诺 ——“归降者免徭役三年,家人可入屯田户”。
那些骑士握着剑的手渐渐松了,有个年轻骑士突然哭出声:“某娘去年差点饿死,今年是辛将军开仓放粮救了她。。。” 最终,三百余俘虏竟真的放下了武器。
回程时,辛弃疾派来的飞虎军成员悄悄跟在后面,见长孙观对俘虏温和,对宋兵恭敬,甚至帮受伤的宋兵包扎伤口,便在密报里写 “长孙观已无反心,可酌情信任”。
可没人知道,长孙观在帐篷里单独见那五个百夫长时,悄悄塞给他们刻着狼头的木牌,低声道:“陛下还在,大魏未亡,举火为号时,记得你们是鲜卑的儿郎。”
宗爱则把西市的钱肆打理得有声有色。
他特意将 “大同通宝” 与北魏旧钱的兑换比例调得公允,甚至对来换钱的鲜卑牧民多给几文,笑着说 “辛将军念尔等生活不易,特意吩咐多补些”。
有次南朝绸缎商抱怨 “鲜卑皮毛价高,赚不到钱”,他还主动调解,拉着双方坐下算账,提出 “按月定价,随行就市”,既不让牧民吃亏,也不让商贩亏本。
这事被辛弃疾得知后,特意召他去州衙,拍着他的肩赞道:“宗管事懂通商之道,比江南的老账房还精明。”
宗爱躬身谢恩,腰弯得更低,眼底却闪过一丝冷意 —— 他今日赚的铜钱里,有一半被他挪用来当做联络黑槊营旧部的经费。
每到深夜关店后,宗爱都会钻进钱肆的暗格。
暗格里摆着道武帝拓跋珪的牌位,他点上三炷香,对着牌位叩拜,将当日赚的铜钱挑出几枚刻着稻穗纹的,用刀一点点刮去纹路,嘴里反复念叨:“总有一日,要让大魏的钱,再流通天下;要让道武先帝的牌位,重新摆进太极殿。”
拓跋晃则成了孔庙的常客。
他跟着老儒读《诗经》,摇头晃脑念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学写汉字时,连笔画顺序都要反复请教。
有次汉童围着他问 “鲜卑人的狼头旗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比‘大同’旗威风?”,他愣了片刻,竟笑着摸了摸孩子的头:“如今有‘大同’旗,能让大家有饭吃、有田种,比什么旗都威风。”
这话被飞虎军的人听去,报给辛弃疾时,还加了句 “太子似已融汉,对大魏旧事绝口不提,可放心任用”。
可每当夜深人静,拓跋晃都会从枕下摸出那枚北魏太子的玉珏 —— 玉珏上的狼纹已被摩挲得发亮,是他满月时拓跋焘亲手挂在他颈间的。
他指尖反复划过狼纹,想起父亲教他骑射时说的 “大魏的男儿,宁死不做他人附庸”,眼泪便会浸湿枕巾,滴在玉珏上,晕开细小的水渍。
这日傍晚,众人又聚在那处宅院。
长孙观带来了好消息:“云中的五个百夫长都应了,说定举火为号;我已派心腹乔装成商贩,带着密信去见陛下,信藏在货物的垫砖里,砖缝用桐油封了,不会被搜出来。”
他展开密信的副本,上面用鲜卑文写着 “陛下,平城已失,襄阳可缓,回军夹击,擒辛弃疾,方可一统”。
宗爱则掏出一张手绘的城防图,图上用朱砂标着粮库、州衙的位置。
“城西粮库的守军,有一半是黑槊营旧部,我已用‘监国符’联络上了,他们答应届时打开粮库大门,放咱们的人进去。薛安都的一千人守不住城,咱们定能一举擒住辛弃疾!”
拓跋晃看着眼前的计划,心里却突然闪过一丝不安:“咱们。。。 咱们这样骗辛将军,会不会太冒险?他待咱们不薄,若。。。 若事败。。。”
“殿下不可妇人之仁!” 长孙观拍着他的肩,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
“昔年郑伯克段于鄢,隐忍二十余年才动手;咱们不过忍了月余,又算得了什么?等擒了辛贼,再劝他归降就是 —— 刘氏皇家俱为‘飞鸟尽良弓藏’之辈,他惟有为我大魏效力才免得身死,将来灭南朝、统天下,少不了他的功劳;他若不肯,便。。。”
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语气狠戾,“反正咱们已走出了第一步,已经没有退路了!”
可他们没注意到,院墙外,那个卖胡饼的小贩正悄悄收起油纸。
他是飞虎军安插的情报人员,长孙观派心腹出城时,他跟着走了半程,见那心腹将藏着密信的砖塞进货物底层,便悄悄记下了路线,此刻正快步往州衙方向去,油纸包里的胡饼还冒着热气,却顾不上咬一口。
而那些被宗爱联络的黑槊营旧部,早在两日前就已将宗爱的图谋告诉了薛安都。
他们记得今年开春时,家人在雪地里饿晕的场景,又记得辛弃疾的飞虎军到来后开仓放粮,还记得孩子得了热病,是飞虎军的医官免费诊治。
一个老兵握着薛安都的手说:“将军放心,我们虽曾是魏兵,却不是忘恩负义之辈,绝不会帮着他们害辛将军!”
烛火渐渐变暗,长孙观三人还在低声密谋着复国的细节,案上的监国符、城防图、密信副本堆成一堆,像一座即将崩塌的沙丘。
大同的夜色里,城楼上的 “大同” 匾额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仿佛在无声地嘲笑着这场徒劳的谋划 —— 他们以为自己在暗处编织罗网,却不知早已落入辛弃疾布下的天罗地网,只待收网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