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广南东路的战争-《水浒之林冲覆宋》

  卢俊义领军一路南下,踏入广南东路境内,见宋军在要道兵力薄弱,长驱直入。这一路,他目睹百姓在战乱阴影下的惶恐,心中既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深知责任重大。

  得知宋军主力集结广州,妄图凭借坚城负隅顽抗,卢俊义并未贸然进攻。他深知,强攻坚城,即便取胜,己方也将伤亡惨重。于是,他一面安营扎寨,稳定军心,一面派遣多路细作,深入广州城及周边地区,探查宋军布防、粮草储备等详细情报。

  与此同时,广州知府的行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南方激起千层浪。南方地区向来富庶,文风昌盛,读书人众多,他们深受大宋文化熏陶,对大宋忠心耿耿。如今有人带头反抗大梁,各地原大宋知府纷纷响应,一时间,反抗大梁的力量如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这些响应者中,有不少是地方上的豪绅大族,他们有钱有粮,召集乡勇,组建义军;还有一些是不甘屈服的宋军旧部,他们渴望重举大宋旗帜,恢复旧山河。这些力量迅速汇聚,使得反抗大梁的声势愈发浩大。

  面对这一局势,卢俊义陷入沉思。他深知,这些反抗力量若不及时瓦解,必将成为攻城的巨大阻碍,甚至可能影响大梁在整个南方的统治。然而,若要逐个击破,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反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卢俊义决定先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他派出能言善辩之士,携带书信和劝降文书,前往各地义军营地,晓以利害。信中言辞恳切,阐述大梁统一天下乃大势所趋,顺应潮流方能保一方平安、百姓福祉;若执意反抗,最终只能是生灵涂炭,玉石俱焚。

  对于一些立场动摇、心存顾虑的义军首领,卢俊义还许以高官厚禄、保境安民等承诺。同时,他也在军中挑选精锐,组成机动部队,密切关注各地义军动向,一旦发现有不听劝降、执意反抗的,便迅速出击,予以沉重打击,以彰显大梁军威。

  在卢俊义的软硬兼施下,各地义军开始出现分化。一些见识长远、不愿百姓受苦的首领,经过权衡利弊,选择接受劝降,率部归附大梁。而那些顽固抵抗的义军,则在卢俊义的军事打击下,势力逐渐削弱。

  然而,广州城内的宋军依旧坚守不出,他们寄希望于各地义军能牵制住大梁军,为广州争取更多的防御时间。广州知府一面安抚城内军民,一面加紧修缮城防工事,储备粮草,准备与大梁军进行一场持久战。

  卢俊义深知,广州之战终究无法避免。但在攻城之前,他必须尽可能削弱城内宋军的信心和外援。随着各地义军被逐步瓦解,卢俊义认为攻城的时机已渐渐成熟。他开始调兵遣将,部署攻城方略,一场决定广南东路归属的大战,即将在广州城下拉开帷幕。

  就在卢俊义秣马厉兵,精心筹备攻打广州城之际,远在南诏的林冲已然洞悉南方的风云变幻。南方突如其来的动乱,如同一把火,迅速蔓延,威胁着大梁刚刚开拓的版图。林冲深知,兵贵神速,若不尽快将这股叛乱的火苗扑灭,任其发展,必将酿成大祸。

  林冲当机立断,决定留下足智多谋的萧逸整治南诏,确保后方稳定。萧逸领命后,即刻着手梳理南诏的军政事务,安抚民心,稳定局势。他有条不紊地调配物资,加强城防,组织百姓恢复生产,南诏在他的治理下,逐渐走上正轨。

  而林冲自己,则亲率大军,马不停蹄地北上,直逼南方叛乱之地。一路上,大军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只为早日抵达战场,平定叛乱。林冲深知,时间就是生命,每耽搁一刻,百姓就多受一分苦难,叛乱的势力也可能更加壮大。

  与此同时,林冲还特意给卢俊义派去了五十门大炮。这些大炮,是大梁军的重火力武器,威力巨大。林冲修书一封,派人快马加鞭送给卢俊义,信中言辞坚定地要求卢俊义务必在广州城下打出大梁的威势,震慑那些妄图反抗的宵小之辈。

  卢俊义收到林冲的书信和支援的大炮后,心中倍感振奋。他深知,这是林冲对他的信任与期望,也是大梁军平定南方的关键一步。他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如何利用这些大炮,制定出更加周密的攻城计划。

  “诸位将军,林将军派来五十门大炮支援我军,这是我们破城的利器。我们要好好谋划,让这些大炮发挥出最大的威力,一举震慑敌军,拿下广州城!”卢俊义目光炯炯地看着众人,激昂地说道。

  众将纷纷点头,士气大振。有人提议将大炮集中部署在广州城的东门,因为东门地势较为开阔,便于大炮发挥射程优势,且此处城墙相对薄弱;也有人认为应分散布置,从多个方向对广州城进行轰击,使宋军顾此失彼。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卢俊义最终决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策略。

  一部分大炮集中在东门,形成强大的火力输出,重点轰击城门和城楼,试图直接打开城门,攻入城内;另一部分则分散在其他几个城门附近,对城墙进行不间断的炮击,干扰宋军的防御部署,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攻城之日终于来临。清晨,大雾弥漫,广州城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卢俊义一声令下,五十门大炮齐声轰鸣,瞬间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东门方向,炮弹如雨点般砸向城门和城楼,火光冲天,硝烟弥漫。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城楼的砖石纷纷崩塌,宋军在城楼上的防御工事瞬间被摧毁。

  广州城内的宋军被这突如其来的猛烈炮击吓得惊慌失措。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巨大的武器,原本坚定的守城决心开始动摇。广州知府在城楼上,望着东门方向燃起的熊熊大火,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但他深知,此时若退缩,必将满盘皆输,于是强压下心中的恐惧,大声呼喊着,组织宋军进行反击。

  然而,大梁军的炮击持续不断,宋军的反击显得软弱无力。在大炮的轰击下,广州城的城墙多处出现了裂缝,摇摇欲坠。卢俊义见时机成熟,再次下令:“全军出击,攻城!”随着这一声令下,大梁军如潮水般涌向广州城。

  步兵们扛着云梯,冲向城墙;弓箭手们则在后方张弓搭箭,向城楼上的宋军射击,掩护攻城部队。宋军在城墙上拼死抵抗,箭如雨下,试图阻止大梁军的进攻。但在大梁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下,他们的抵抗愈发艰难。

  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东门方向传来了欢呼声。原来,在大炮的持续轰击下,东门终于被炸开了一个缺口。大梁军的先锋部队如猛虎下山般,从缺口处冲入城内。宋军见状,急忙调集兵力进行堵截,双方在缺口处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

  卢俊义见东门已破,立刻指挥大军从各个方向发起总攻。广州城内顿时喊杀声四起,硝烟弥漫。宋军在大梁军的四面夹击下,渐渐抵挡不住,防线开始全面崩溃。广州知府眼见大势已去,心中悲痛万分。他望着城内混乱的战局,长叹一声,随后抽出佩剑,自刎而死。

  随着广州知府的死去,宋军彻底失去了抵抗的意志。大梁军顺利占领了广州城,城内的百姓纷纷跪地求饶。卢俊义下令大军不得扰民,安抚百姓,稳定城内秩序。

  广州城的攻克,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南方叛乱势力的头上。各地响应叛乱的宋军和义军,听闻广州城已破,军心大乱。林冲率领的大军此时也已赶到,与卢俊义的部队会合。两人商议后,决定乘胜追击,迅速扑灭各地的叛乱之火。

  在林冲和卢俊义的率领下,大梁军兵分多路,对各地叛乱势力展开全面清剿。他们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严明的军纪,所到之处,叛乱势力纷纷瓦解。南方的局势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和平。大梁在南方的统治,从此得以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