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0 章:淮上和议(分治下的岁贡博弈)(至元四十三年春?汴梁虎踞行省)
清明刚过,淮河上的冰碴子刚化尽,南宋的贡船就挂着 “和议” 旗号,缓缓驶入盱眙码头。正使是礼部侍郎范钟,此人曾随史弥远办过互市,深谙北人脾性;副使是兵部郎中吴潜,一身戎装,腰悬佩剑 —— 这是理宗特意安排的,既要显文臣谈判之诚,又要露武将守土之志。
登岸时,范钟望着北岸的蒙古岗哨,见他们甲胄上的虎纹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低声对吴潜道:“萧虎此人,表面粗犷,实则心细如发,此番谈判怕是不易。” 吴潜按了按剑柄:“他要敢狮子大开口,某便掀了他的谈判桌。” 话虽硬气,脚边刚化的泥水却溅湿了靴面,像在提醒这趟差事的艰难。
虎踞行省的接使官是周显,他穿着汉式锦袍,却在袖口绣了半只白虎:“范侍郎一路辛苦,萧将军已在汴梁备下春酒,为二位接风。” 说话间,他的目光扫过吴潜的佩剑,嘴角似笑非笑,“南境春寒,剑还是少拔的好,伤了和气。”
汴梁的宋使馆驿刚收拾停当,萧虎的请柬就到了。次日辰时,范钟与吴潜步入虎符堂,见堂中摆着两张紫檀木案,案上各放着茶盏 —— 宋使的是建窑兔毫盏,萧虎的是北地粗陶碗,一眼便见尊卑。
“范侍郎别来无恙?” 萧虎穿着貂裘,却没系腰带,敞着衣襟露出护心镜上的虎纹,“去年史相定下的岁贡,今年该加些了吧?” 范钟刚要开口,吴潜已按捺不住:“萧将军这话差了!岁贡早有定例,银绢各五万,茶叶千担,岂能说加就加?”
萧虎猛地拍案,粗陶碗里的茶水溅出:“吴郎中可知,虎踞行省要防波兰人西犯,要护流民屯春耕,哪样不要钱?” 他让人扛来一幅地图,指着淮河防线,“我若撤了这些岗哨,南朝的麦子还能安稳灌浆吗?” 范钟按住吴潜,慢悠悠道:“将军要加贡,总得说出个章程,我等也好回禀陛下。”
第三日谈判,萧虎抛出了条件:“银绢照旧,另加战马百匹、工匠五十人。” 这话一出,吴潜霍然起身:“战马乃军中之宝,工匠是营垒根基,将军这是要掏空我大宋吗?” 范钟也沉了脸:“此事断难应允,若将军执意如此,和议只能作罢。”
萧虎却不急不躁,让帖木儿带宋使去军器坊看看。坊里的蒙古工匠正用南宋铁器打造箭头,淬火时火星四溅。“这些铁器,都是互市换来的。” 萧虎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要战马,是为防西境;要工匠,是为修农具 —— 流民屯里汉蒙农户等着春耕,总不能让他们用手刨地吧?”
范钟盯着那些正在锻打的农具,忽然明白:萧虎要的不是战马工匠本身,是试探南宋的底线。他对吴潜使个眼色,二人借故更衣,在偏厅商议:“战马绝不能给,但工匠或许可换 —— 咱们选些老弱茶农,既不违旨,又能顺他意。”
僵持了五日,萧虎突然邀宋使去陈留流民屯。车过黄河故道,见两岸田地已翻耕整齐,汉农扶着犁,蒙古兵牵着牛,竟配合得默契。一名白发老汉正在播谷种,见了萧虎便作揖:“将军给的麦种好,今年定能丰收。” 萧虎笑着塞给他半袋新米:“好好种,秋粮多缴三成,给你家娃换件棉袄。”
范钟看得心惊 —— 他在淮南见过流离失所的灾民,没想到北境流民竟能安居。萧虎似看穿他心思:“范侍郎瞧见了?这些人里,一半是南人,一半是北人。若南北开战,他们最先遭殃。” 他指向远处的学堂,“那里有蒙童学《论语》,汉娃学蒙古话,和和气气不好吗?”
吴潜冷笑道:“将军用恩惠收买人心,无非是想让我大宋放松戒备。” 萧虎不恼,只让厨娘端来新蒸的麦饼:“尝尝?这面是南运的,这水是北地的,掺在一起才好吃。岁贡那点东西,比起百姓安稳,算得了什么?” 范钟接过麦饼,只觉入口干涩,像含着满肚子的话,咽不下,吐不出。
宋使的密信送到临安时,理宗正在景灵宫祭祖。信中说萧虎 “索战马工匠甚急,似有动武之意”,理宗捏着信纸,对史宅之道:“你说萧虎是真缺这些,还是故意刁难?” 史宅之展开淮西舆图:“战马是假,试探是真。他要知道,我大宋究竟还能撑多久。”
何梦然在一旁煽风:“绝不能妥协!若答应了,北人定会得寸进尺,下次就要割地了!” 史宅之反驳:“如今军粮因茶市受阻,禁军连春训都难以为继,若和议破裂,萧虎正好有借口南侵。” 他建议,“战马可给老弱病马,工匠改送茶农 —— 淮南茶农熟悉北境茶市,正好监视其动向。”
理宗沉吟良久,在密信上批了个 “可” 字:“告诉范钟,底线是战马不得过五十,工匠必须是茶农,且要在名册上记清籍贯,不得有漏。” 这道旨意,既想息事宁人,又想暗中布局,却不知早已落入萧虎的算计。
接到理宗旨意,范钟在馆驿的油灯下彻夜未眠。吴潜主张 “再争三日,逼萧虎让步”,范钟却摇头:“北人看似粗犷,实则步步为营。他们故意让我们看流民屯,就是要让咱们觉得‘开战得不偿失’。” 他铺开纸笔,写下两条:“一、战马五十匹,皆选五岁以上老驹;二、工匠五十名,全为淮南茶农,且带家眷。”
“带家眷?” 吴潜不解,“这不是自缚手脚吗?” 范钟冷笑:“带家眷,萧虎才信他们是真心北投;再者,家眷在北,他们便不敢真心为北人效力 —— 这叫‘人质计’。” 他哪里知道,萧虎要的就是 “带家眷”—— 茶农的妻儿,正好成了白虎堂控制他们的筹码。
次日谈判,范钟抛出条件时,萧虎盯着 “茶农” 二字,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却故意皱眉:“茶农哪会打铁?某要的是铁匠、木匠!” 范钟从容应对:“将军忘了流民屯的茶园?这些茶农擅长培茶、制茶,正好帮将军打理,也算物尽其用。” 周显在旁附和:“茶税也是进项,将军不如应了。”
协议初定时,李默悄悄潜入虎符堂。“那五十名茶农,需是咱们安插的人。” 萧虎递给李默一份名单,上面是淮南茶场的帮工,多是白虎堂外围成员的亲属,“让他们混在宋使选的茶农里,北投后分管各流民屯的茶园,借机打探粮草储备。”
李默接过名单,指尖划过一个名字:“王二麻子是云雾茶场的老茶农,跟过王敬之,熟悉南宋茶路,可当领头的。” 萧虎点头:“给他配个蒙古婆娘,对外说是‘和亲’,实则让她监视 —— 茶农的家眷,也要派人‘照拂’,别让他们跑了。” 这话里的狠厉,让烛火都颤了颤。
三日后,南宋选定的茶农在盱眙集结,王二麻子混在其中,腰间藏着块虎纹茶引 —— 那是与白虎堂联络的信物。他望着北岸的蒙古岗哨,心里发慌,却想起临行前李默的话:“好好干,你儿子在临安的赌债,白虎堂替你还。”
签约那日,虎符堂摆了香案,范钟与萧虎共执一支狼毫,在盟书上签字。盟书用汉蒙双语写成,明面上写着 “岁贡增战马五十匹,茶农五十名,北境不得滋扰南境春耕”,却在附则里藏了条:“茶农可自由往来南北,查验茶引真伪。” 这是萧虎硬加上的,为的是让白虎堂的人有机会回南传递情报。
范钟签字时,笔尖微微发颤 —— 他知道这条款有猫腻,却不得不签。吴潜按剑立于一旁,看着萧虎将盟书折成方胜,交给周显存档,冷声道:“若北人违盟,某定率军北上,踏平汴梁!” 萧虎大笑,将那支狼毫扔给他:“吴郎中好志气,这支笔送你,等某南征时,让你写降书用。”
礼毕,周显奉上春酒,范钟饮下时,只觉酒味辛辣,像吞了把刀子。他知道,这杯酒不是和平的见证,是暂歇的战鼓。
五月初,南宋的贡马在盱眙交割。五十匹战马果然都是老弱,有的还跛着脚,蒙古兵见了直骂 “南人小气”。帖木儿怒冲冲地要去找宋使理论,被萧虎拦住:“这些马虽不能打仗,却能拉犁 —— 流民屯正缺耕马,送上门的便宜,不收白不收。”
他亲自去看马,见其中两匹马鞍下藏着细铁丝,知道是南宋用来传递密信的 —— 铁丝上刻着 “北境战马不足,可趁机袭扰”。萧虎不动声色,让人将铁丝取下,换上新的:“南境水师操练频繁,北境需加防长江口。” 这是故意泄露假情报。
吴潜站在南岸,见蒙古兵收下了劣马,以为占了便宜,对范钟道:“萧虎不过如此,被咱们糊弄了。” 范钟却望着北岸萧虎的背影,总觉得哪里不对 —— 那背影太从容,不像吃了亏的样子。
茶农渡江那日,淮河上起了雾。王二麻子带着四十九个同乡,背着茶篓,踩着跳板登上北岸,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蒙古兵检查时,在他的茶篓底层搜出半块茶饼,见是寻常货色,便放行了。他们不知道,茶饼里藏着南宋水师的布防草图 —— 这是范钟故意让他带的假情报,想试探北人是否真的监视茶农。
到了陈留流民屯,王二麻子被分到最大的茶园,萧虎亲自 “视察”,指着一片荒地:“秋后要扩种两百亩,你带人打理,缺什么找周大人要。” 说话时,他的目光扫过王二麻子腰间的茶引,见上面的虎纹与自己的佩引能拼合,微微颔首。
当晚,王二麻子借口解手,溜到茶园深处,将假布防图埋在老槐树下 —— 按约定,白虎堂的人会来取。可他不知道,萧虎早已让人在树下挖了暗渠,图刚埋下,就被水冲到了周显的书房。周显展开一看,冷笑一声:“南人想反间,还嫩了点。”
夜色渐深,流民屯的狗吠声此起彼伏。王二麻子躺在简陋的窝棚里,听着隔壁蒙古兵的鼾声,摸了摸腰间的虎纹茶引,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淮河上的雾,分不清是在南岸,还是北岸。而这场由岁贡开始的博弈,才刚刚揭开序幕。
清明刚过,淮河上的冰碴子刚化尽,南宋的贡船就挂着 “和议” 旗号,缓缓驶入盱眙码头。正使是礼部侍郎范钟,此人曾随史弥远办过互市,深谙北人脾性;副使是兵部郎中吴潜,一身戎装,腰悬佩剑 —— 这是理宗特意安排的,既要显文臣谈判之诚,又要露武将守土之志。
登岸时,范钟望着北岸的蒙古岗哨,见他们甲胄上的虎纹徽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低声对吴潜道:“萧虎此人,表面粗犷,实则心细如发,此番谈判怕是不易。” 吴潜按了按剑柄:“他要敢狮子大开口,某便掀了他的谈判桌。” 话虽硬气,脚边刚化的泥水却溅湿了靴面,像在提醒这趟差事的艰难。
虎踞行省的接使官是周显,他穿着汉式锦袍,却在袖口绣了半只白虎:“范侍郎一路辛苦,萧将军已在汴梁备下春酒,为二位接风。” 说话间,他的目光扫过吴潜的佩剑,嘴角似笑非笑,“南境春寒,剑还是少拔的好,伤了和气。”
汴梁的宋使馆驿刚收拾停当,萧虎的请柬就到了。次日辰时,范钟与吴潜步入虎符堂,见堂中摆着两张紫檀木案,案上各放着茶盏 —— 宋使的是建窑兔毫盏,萧虎的是北地粗陶碗,一眼便见尊卑。
“范侍郎别来无恙?” 萧虎穿着貂裘,却没系腰带,敞着衣襟露出护心镜上的虎纹,“去年史相定下的岁贡,今年该加些了吧?” 范钟刚要开口,吴潜已按捺不住:“萧将军这话差了!岁贡早有定例,银绢各五万,茶叶千担,岂能说加就加?”
萧虎猛地拍案,粗陶碗里的茶水溅出:“吴郎中可知,虎踞行省要防波兰人西犯,要护流民屯春耕,哪样不要钱?” 他让人扛来一幅地图,指着淮河防线,“我若撤了这些岗哨,南朝的麦子还能安稳灌浆吗?” 范钟按住吴潜,慢悠悠道:“将军要加贡,总得说出个章程,我等也好回禀陛下。”
第三日谈判,萧虎抛出了条件:“银绢照旧,另加战马百匹、工匠五十人。” 这话一出,吴潜霍然起身:“战马乃军中之宝,工匠是营垒根基,将军这是要掏空我大宋吗?” 范钟也沉了脸:“此事断难应允,若将军执意如此,和议只能作罢。”
萧虎却不急不躁,让帖木儿带宋使去军器坊看看。坊里的蒙古工匠正用南宋铁器打造箭头,淬火时火星四溅。“这些铁器,都是互市换来的。” 萧虎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我要战马,是为防西境;要工匠,是为修农具 —— 流民屯里汉蒙农户等着春耕,总不能让他们用手刨地吧?”
范钟盯着那些正在锻打的农具,忽然明白:萧虎要的不是战马工匠本身,是试探南宋的底线。他对吴潜使个眼色,二人借故更衣,在偏厅商议:“战马绝不能给,但工匠或许可换 —— 咱们选些老弱茶农,既不违旨,又能顺他意。”
僵持了五日,萧虎突然邀宋使去陈留流民屯。车过黄河故道,见两岸田地已翻耕整齐,汉农扶着犁,蒙古兵牵着牛,竟配合得默契。一名白发老汉正在播谷种,见了萧虎便作揖:“将军给的麦种好,今年定能丰收。” 萧虎笑着塞给他半袋新米:“好好种,秋粮多缴三成,给你家娃换件棉袄。”
范钟看得心惊 —— 他在淮南见过流离失所的灾民,没想到北境流民竟能安居。萧虎似看穿他心思:“范侍郎瞧见了?这些人里,一半是南人,一半是北人。若南北开战,他们最先遭殃。” 他指向远处的学堂,“那里有蒙童学《论语》,汉娃学蒙古话,和和气气不好吗?”
吴潜冷笑道:“将军用恩惠收买人心,无非是想让我大宋放松戒备。” 萧虎不恼,只让厨娘端来新蒸的麦饼:“尝尝?这面是南运的,这水是北地的,掺在一起才好吃。岁贡那点东西,比起百姓安稳,算得了什么?” 范钟接过麦饼,只觉入口干涩,像含着满肚子的话,咽不下,吐不出。
宋使的密信送到临安时,理宗正在景灵宫祭祖。信中说萧虎 “索战马工匠甚急,似有动武之意”,理宗捏着信纸,对史宅之道:“你说萧虎是真缺这些,还是故意刁难?” 史宅之展开淮西舆图:“战马是假,试探是真。他要知道,我大宋究竟还能撑多久。”
何梦然在一旁煽风:“绝不能妥协!若答应了,北人定会得寸进尺,下次就要割地了!” 史宅之反驳:“如今军粮因茶市受阻,禁军连春训都难以为继,若和议破裂,萧虎正好有借口南侵。” 他建议,“战马可给老弱病马,工匠改送茶农 —— 淮南茶农熟悉北境茶市,正好监视其动向。”
理宗沉吟良久,在密信上批了个 “可” 字:“告诉范钟,底线是战马不得过五十,工匠必须是茶农,且要在名册上记清籍贯,不得有漏。” 这道旨意,既想息事宁人,又想暗中布局,却不知早已落入萧虎的算计。
接到理宗旨意,范钟在馆驿的油灯下彻夜未眠。吴潜主张 “再争三日,逼萧虎让步”,范钟却摇头:“北人看似粗犷,实则步步为营。他们故意让我们看流民屯,就是要让咱们觉得‘开战得不偿失’。” 他铺开纸笔,写下两条:“一、战马五十匹,皆选五岁以上老驹;二、工匠五十名,全为淮南茶农,且带家眷。”
“带家眷?” 吴潜不解,“这不是自缚手脚吗?” 范钟冷笑:“带家眷,萧虎才信他们是真心北投;再者,家眷在北,他们便不敢真心为北人效力 —— 这叫‘人质计’。” 他哪里知道,萧虎要的就是 “带家眷”—— 茶农的妻儿,正好成了白虎堂控制他们的筹码。
次日谈判,范钟抛出条件时,萧虎盯着 “茶农” 二字,眼底闪过一丝笑意,却故意皱眉:“茶农哪会打铁?某要的是铁匠、木匠!” 范钟从容应对:“将军忘了流民屯的茶园?这些茶农擅长培茶、制茶,正好帮将军打理,也算物尽其用。” 周显在旁附和:“茶税也是进项,将军不如应了。”
协议初定时,李默悄悄潜入虎符堂。“那五十名茶农,需是咱们安插的人。” 萧虎递给李默一份名单,上面是淮南茶场的帮工,多是白虎堂外围成员的亲属,“让他们混在宋使选的茶农里,北投后分管各流民屯的茶园,借机打探粮草储备。”
李默接过名单,指尖划过一个名字:“王二麻子是云雾茶场的老茶农,跟过王敬之,熟悉南宋茶路,可当领头的。” 萧虎点头:“给他配个蒙古婆娘,对外说是‘和亲’,实则让她监视 —— 茶农的家眷,也要派人‘照拂’,别让他们跑了。” 这话里的狠厉,让烛火都颤了颤。
三日后,南宋选定的茶农在盱眙集结,王二麻子混在其中,腰间藏着块虎纹茶引 —— 那是与白虎堂联络的信物。他望着北岸的蒙古岗哨,心里发慌,却想起临行前李默的话:“好好干,你儿子在临安的赌债,白虎堂替你还。”
签约那日,虎符堂摆了香案,范钟与萧虎共执一支狼毫,在盟书上签字。盟书用汉蒙双语写成,明面上写着 “岁贡增战马五十匹,茶农五十名,北境不得滋扰南境春耕”,却在附则里藏了条:“茶农可自由往来南北,查验茶引真伪。” 这是萧虎硬加上的,为的是让白虎堂的人有机会回南传递情报。
范钟签字时,笔尖微微发颤 —— 他知道这条款有猫腻,却不得不签。吴潜按剑立于一旁,看着萧虎将盟书折成方胜,交给周显存档,冷声道:“若北人违盟,某定率军北上,踏平汴梁!” 萧虎大笑,将那支狼毫扔给他:“吴郎中好志气,这支笔送你,等某南征时,让你写降书用。”
礼毕,周显奉上春酒,范钟饮下时,只觉酒味辛辣,像吞了把刀子。他知道,这杯酒不是和平的见证,是暂歇的战鼓。
五月初,南宋的贡马在盱眙交割。五十匹战马果然都是老弱,有的还跛着脚,蒙古兵见了直骂 “南人小气”。帖木儿怒冲冲地要去找宋使理论,被萧虎拦住:“这些马虽不能打仗,却能拉犁 —— 流民屯正缺耕马,送上门的便宜,不收白不收。”
他亲自去看马,见其中两匹马鞍下藏着细铁丝,知道是南宋用来传递密信的 —— 铁丝上刻着 “北境战马不足,可趁机袭扰”。萧虎不动声色,让人将铁丝取下,换上新的:“南境水师操练频繁,北境需加防长江口。” 这是故意泄露假情报。
吴潜站在南岸,见蒙古兵收下了劣马,以为占了便宜,对范钟道:“萧虎不过如此,被咱们糊弄了。” 范钟却望着北岸萧虎的背影,总觉得哪里不对 —— 那背影太从容,不像吃了亏的样子。
茶农渡江那日,淮河上起了雾。王二麻子带着四十九个同乡,背着茶篓,踩着跳板登上北岸,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蒙古兵检查时,在他的茶篓底层搜出半块茶饼,见是寻常货色,便放行了。他们不知道,茶饼里藏着南宋水师的布防草图 —— 这是范钟故意让他带的假情报,想试探北人是否真的监视茶农。
到了陈留流民屯,王二麻子被分到最大的茶园,萧虎亲自 “视察”,指着一片荒地:“秋后要扩种两百亩,你带人打理,缺什么找周大人要。” 说话时,他的目光扫过王二麻子腰间的茶引,见上面的虎纹与自己的佩引能拼合,微微颔首。
当晚,王二麻子借口解手,溜到茶园深处,将假布防图埋在老槐树下 —— 按约定,白虎堂的人会来取。可他不知道,萧虎早已让人在树下挖了暗渠,图刚埋下,就被水冲到了周显的书房。周显展开一看,冷笑一声:“南人想反间,还嫩了点。”
夜色渐深,流民屯的狗吠声此起彼伏。王二麻子躺在简陋的窝棚里,听着隔壁蒙古兵的鼾声,摸了摸腰间的虎纹茶引,忽然觉得,自己就像淮河上的雾,分不清是在南岸,还是北岸。而这场由岁贡开始的博弈,才刚刚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