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互市通衢-《巴图虎》

  985 章:互市通衢(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和亲经济实效)(至元四十五年春?临安西郊互市场与中都南关互市驿)

  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末,临安西郊的草色已浓,萨仁站在曾举行合符仪式的空地上,看着工匠们搭建木栅栏 —— 这里将成为 “和亲互市” 的临安站点,而这一切,皆源于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联姻实效。“和亲不是终点,是治世的起点,” 萨仁对身旁的赵孟頫道,“萧爷爷说,要让草原与江南通过互市,真正连在一起。”

  动因的核心是 “和亲奠定的协作基础”。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婚期虽定在六月,按陈那颜(乌仁之父)却早在四月便向萧虎提议:“和亲当有实效,弘吉剌部愿以草原铁器换江南丝绸,既解江南农耕之需,又补草原御寒之缺。” 萧虎深知,互市是 “双法治世的延伸”—— 此前双法推进中,江南流民缺农具(缺铁器)、草原牧民缺暖毯(缺丝绸),互市恰能填补这一空缺,让和亲从 “政治联姻” 转向 “民生协同”。

  南宋的需求也推动互市落地。赵孟頫在临安推行双法时,多次向萨仁提及:“江南农耕试点扩至平江府,流民需大量农具,仅靠南宋旧存铁器,远不够用。” 史宅之倒台后,南宋户部由陈谦(前户部郎中,支持双法)接管,陈谦也向元廷提议:“若能重开互市,以江南丝绸换北境铁器,既可解农具之困,又能让流民织坊的丝绸有销路,一举两得。” 南宋的务实需求,让互市从 “元廷倡议” 变成 “南北共识”。

  元廷的治世规划更是关键。耶律楚材在《双廷互市策》中写道:“互市者,非仅为贸易,实为治世之纽带 —— 铁器入江南,则农耕兴;丝绸入中都,则牧民安,南北互济,方能长治。” 萧虎采纳此策,将互市纳入 “江南统一后治世规划”,明确 “互市重开为和亲首要实效”,并派王恂(元廷治世官,熟悉经济)赴临安,与萨仁、赵孟頫共同筹备。

  最底层的动因,是百姓的期盼。江南流民王氏(靠织毯为生)对萨仁道:“姑娘,若能换到铁器,咱们种地就省力了;织的毯子若能卖到草原,也能多挣点粮。” 草原牧民帖木格(弘吉剌部子弟)对按陈那颜道:“阿爸,听说江南的丝绸很软,冬天盖着暖和,咱们能不能多换点?” 百姓的需求,成了互市重开最坚实的支撑 —— 和亲的实效,最终要落在百姓的日子里。

  互市重开的筹备,耗时十日,元廷与南宋协作推进,每一处细节都兼顾 “管理效率” 与 “民生便利”,既符合元代互市的规制,又融入江南的实务需求,体现 “南北协作” 的治世思路。

  场地选择兼顾 “安全” 与 “便利”。元廷与南宋商定,设两处互市站点:一处在临安西郊(此前合符仪式所在地,场地开阔,且靠近流民织坊与农耕试点,便于江南百姓交易);另一处在中都南关(靠近草原牧界,便于草原牧民往来,且有中都粮站支撑,可保障物资补给)。两处站点均用木栅栏围合,栅栏高八尺,设四门(东进西出、南进北出),避免人流混乱。

  场地布局按 “功能分区” 规划:每处互市站点分 “铁器区”“丝绸区”“粮储区”“护市区”“便民区”—— 铁器区设摊位五十个,供元廷铁器商贩使用;丝绸区设摊位四十个,供南宋丝绸商贩使用;粮储区储备青稞与稻米,供交易双方应急;护市区由元军护治千户(临安为张恒,中都为李默)率两百士兵驻守,维持秩序;便民区设茶水摊、修补铺,方便百姓。王恂与陈谦共同绘制《互市布局图》,标注各区域位置与负责人,确保各司其职。

  人员统筹实行 “南北共管”。元廷任命王恂为 “互市总提举”,南宋任命陈谦为 “副提举”,两人共同负责互市的日常管理;铁器区的商贩由中都铁器行会筛选(需有 “元廷互市凭证”),丝绸区的商贩由临安织坊行会筛选(需有 “南宋互市凭证”);还设 “翻译官” 十人(精通蒙古语与汉语),解决语言障碍 —— 元廷的翻译官多为草原子弟,南宋的翻译官多为江南儒生,双方协作,确保交易顺畅。

  物资管控注重 “质量与实用”。元廷规定,北境铁器需为 “农具与日常工具”(如曲辕犁、镰刀、剪刀,禁用兵器),由中都军器库监制,每件铁器刻 “互市” 二字,确保质量;南宋规定,丝绸需为 “实用织物”(如禾苗纹织锦、粗绸、暖毯,禁用奢华贡品),由萨仁与小翠(织坊侍女)筛选,避免以次充好。王恂与陈谦还制定《互市物资清单》,明确各类物资的规格与价格区间,防止商贩哄抬物价。

  便民措施体现 “民生关怀”。互市站点的便民区设 “度量衡校准处”,提供标准的斗、秤,避免缺斤短两;设 “纠纷调解处”,由元廷与南宋各出一名官员(元廷为李默,南宋为赵孟頫的亲信),调解交易纠纷;还为流民与牧民提供 “临时储物点”,存放随身物品。陈谦对王恂道:“互市不仅要交易,还要让百姓觉得方便、安心,这样才能长久。” 王恂点头:“陈郎中说得对,治世的细节,都在这些便民小事里。”

  北境铁器能顺利入宋,离不开中都军器库与燕云铁器行会的细致准备 —— 从铁器的打造、筛选,到运输的路线规划、安全保障,每一步都围绕 “适合江南、实用可靠” 展开,确保铁器能真正助力江南农耕与民生。

  铁器的种类与规格,贴合江南需求。中都军器库的老铁匠阿古拉(五十岁,祖传打铁技艺),按萧虎的指令,调整铁器形制:将草原常用的 “直辕犁” 改为江南适用的 “曲辕犁”(更轻便,适合水田耕作);将镰刀的刀刃加宽(便于收割稻麦);将剪刀的手柄加长(适合流民织坊的粗布裁剪)。阿古拉还带着徒弟,在每件铁器的手柄处刻 “防滑纹”,避免江南多雨时手滑。“江南的地软、水多,铁器得改,” 阿古拉对徒弟道,“咱们打的不是铁器,是帮江南百姓过日子的工具。”

  铁器的质量管控严格。中都军器库设 “质检官” 三人,每件铁器需经过 “三验”:一验材质(需用燕云产的精铁,无杂质);二验工艺(锻造需五次以上,无裂纹);三验实用(曲辕犁需能深耕三寸,镰刀需能割断稻草)。不合格的铁器,一律回炉重造,不得流入互市。阿古拉曾因一件曲辕犁的犁尖不够锋利,让徒弟重新锻造,道:“互市的铁器,代表元廷的治世诚意,不能有半点马虎。”

  铁器的筛选兼顾 “数量与需求”。燕云铁器行会按 “江南农耕试点的流民数量”,确定铁器供应量:曲辕犁两千具(每十户流民一具)、镰刀五千把(每户流民一把)、剪刀两千把(每五户流民一把)、铁锅一千口(供流民安置点做饭)。行会会长对王恂道:“这些数量,既能满足当前需求,又不会造成浪费,后续可根据互市情况调整。” 王恂同意:“按需供应,才是治世的务实之道。”

  铁器的运输路线选择 “安全快捷”。元廷选定 “燕云→扬州→临安” 的驿路(此前粮援与婚使往来的路线,驿站密集,安全有保障),每五十具铁器为一组,用 “铁制车架” 装载(防止运输中损坏),车架外裹 “粗布”(避免刮擦)。运输队伍由元军护粮千户率五十名士兵护送,每日行五十里,在驿站休整,确保铁器按时抵达临安西郊互市站。

  运输中的安全保障也到位。护送士兵携带 “信号烟”(遇袭时点燃),与沿途驿站的元军保持联络;车架上贴 “元廷互市铁器” 的封条,避免被沿途关卡拦截;还安排两名铁匠随行,若铁器在运输中损坏,可当场修补。护粮千户对士兵道:“这些铁器是江南流民的希望,咱们一定要安全送到,不能出任何差错。”

  南宋丝绸能顺利进入中都,得益于萨仁主导的流民织坊与临安织工的协作 —— 从丝绸的织造、筛选,到包装、运输,每一步都体现 “江南特色” 与 “实用导向”,确保丝绸能满足草原牧民的御寒需求,同时展现江南的织法技艺。

  丝绸的织造聚焦 “实用与御寒”。流民织坊的工匠们,按萨仁的要求,调整丝绸品种:主要织造 “禾苗纹织锦”(厚密,适合做暖毯)、“粗绸”(结实,适合做衣服)、“花绸”(轻便,适合做头巾),减少奢华的 “云锦”(不实用,且产量低)。织坊工匠春桃(二十岁,擅长禾苗纹织法)对萨仁道:“姑娘,咱们织的禾苗纹织锦,比以前厚了三成,冬天盖着肯定暖和。” 萨仁点头:“草原冬天冷,咱们的丝绸,要能真正帮牧民御寒。”

  丝绸的筛选注重 “质量与美观”。萨仁与小翠(织坊侍女,熟悉丝绸品质)共同负责筛选:禾苗纹织锦需 “纹路清晰,无断丝”(每平方寸的经线与纬线各五十根);粗绸需 “结实耐磨,无破洞”(用手拉扯三次,不变形);花绸需 “色彩均匀,无晕染”(用清水浸泡片刻,不褪色)。筛选时,春桃等织坊工匠也参与,她们能通过 “手感” 判断丝绸的厚度与结实度,确保筛选准确。萨仁道:“咱们的丝绸,代表江南的治世诚意,既要实用,也要好看。”

  丝绸的数量按 “草原需求” 确定。萨仁根据萧虎送来的 “草原牧民数量统计”,确定丝绸供应量:禾苗纹织锦三千床(每十户牧民一床)、粗绸五千匹(每户牧民一匹)、花绸两千匹(每二十户牧民一匹)。织坊工匠们加班加点织造,春桃曾连续两夜未眠,道:“只要能让草原牧民过好冬天,咱们累点没关系。” 萨仁见状,安排工匠轮班,确保无人过度劳累 —— 治世的实效,不能以工匠的健康为代价。

  丝绸的包装注重 “防潮与保护”。筛选后的丝绸,用 “油纸” 包裹(江南多雨,油纸防潮),再装入 “木盒”(木盒内衬棉絮,避免丝绸摩擦损坏);木盒外贴 “南宋互市丝绸” 的封条,标注丝绸的种类与数量;禾苗纹织锦的木盒上,还印着 “禾苗纹”(与丝绸纹样一致,便于识别)。陈谦对萨仁道:“包装做好了,丝绸才能完好地送到中都,牧民才能收到完好的暖毯。”

  丝绸的运输由 “南宋护商队” 负责。护商队由南宋旧部中的开明将领率五十名士兵组成,路线选 “临安→平江府→燕云→中都”(与铁器运输路线并行,便于相互照应)。士兵们携带 “防雨帐篷”,若遇雨天,可及时遮盖丝绸;还携带 “修补工具”,若木盒损坏,可当场修补。护商队将领对萨仁道:“萨仁姑娘放心,咱们定将丝绸安全送到中都,不辜负您的信任。”

  至元四十五年春六月初一清晨,临安西郊与中都南关的互市站点同时举行开启仪式 —— 仪式融合草原与南宋的礼仪,既体现 “和亲的和平属性”,又彰显 “互市的治世意义”,元廷与南宋的核心人物、流民与牧民代表共同参与,场面庄重却不失热闹。

  临安西郊的仪式,由萧虎主礼,按陈那颜(弘吉剌部首领)、赵孟頫、萨仁、王恂、陈谦陪同。仪式的第一步是 “草原祭礼”:按陈那颜手持 “青稞穗”,对着东方(草原的方向)行鞠躬礼,口中念道:“长生天见证,弘吉剌部与南宋百姓,以互市为纽带,共享治世之利,愿草原与江南永享和平。” 念毕,将青稞穗撒在互市站点的土地上,象征 “丰收与协作”。

  第二步是 “南宋礼仪”:赵孟頫手持 “丝绸卷轴”(流民织坊的禾苗纹织锦样本),对着南方(南宋的方向)行拱手礼,道:“天地为证,南宋与元廷,以和亲为基,以互市为桥,愿南北百姓互通有无,共促农耕与牧养。” 念毕,将丝绸卷轴交给萨仁,萨仁再转交给按陈那颜,象征 “南北物资互通”。

  第三步是 “互市开启”:萧虎走上仪式台,手持 “互市令牌”(青铜制,刻 “南北互济” 四字),高声道:“至元四十五年六月初一,和亲互市正式开启!愿北境铁器助江南农耕,南宋丝绸暖草原牧民,南北同心,共安治世!” 话音刚落,张恒率护治士兵打开互市站点的四门,流民与商贩们有序进入,仪式台下的流民王氏、织工春桃等纷纷鼓掌,脸上满是期待。

  中都南关的仪式,由耶律楚材主礼,巴图额尔敦(萧承)、乌仁、李默、中都铁器行会会长陪同,流程与临安一致:巴图额尔敦行草原祭礼,乌仁(按陈那颜之女,和亲的女主角)行汉地礼仪,耶律楚材宣布互市开启。草原牧民帖木格(弘吉剌部子弟)带着牧群赶来,看到中都南关的丝绸区,兴奋地对同伴道:“咱们终于能换到江南的丝绸了,冬天再也不用冻着了!”

  仪式的最后,两处互市站点同时放飞 “和平鸽”(南宋提供的信鸽,象征和平)—— 临安的和平鸽飞向中都,中都的和平鸽飞向临安,天空中鸽群盘旋,与地面的人群、摊位相映,构成一幅 “南北和平协作” 的治世图景。萧虎看着鸽群,对赵孟頫道:“和亲的实效,不在仪式,而在百姓的笑脸 —— 今天,咱们看到了。” 赵孟頫点头:“将军说得对,互市通,则民心通;民心通,则治世安。”

  互市开启后,临安西郊与中都南关的站点内,人流涌动,江南商贩与草原牧民、铁器工匠与丝绸织工、元廷官员与南宋旧部相互交流,既有物资交易的务实,又有技艺交流的生动,展现 “南北经济联系加深” 的鲜活场景。

  江南商贩与草原牧民的交易,充满烟火气。临安西郊的铁器区,流民王氏拿着 “织毯挣的粮票”(互市中使用的临时货币,可兑换青稞或铁器),对中都铁器商贩阿古拉道:“老匠人,我想要一具曲辕犁、一把镰刀,够不够?” 阿古拉接过粮票,笑道:“够了,还能剩点换个小剪刀,给孩子剪布料。” 他还当场演示曲辕犁的用法:“这犁适合江南的水田,你扶着犁把,轻轻一推就能深耕,比你以前用的木犁省力多了。” 王氏试着推了推,果然轻松,脸上露出笑容。

  中都南关的丝绸区,草原牧民帖木格拿着 “牧群换来的银锭”,对南宋丝绸商贩春桃道:“姑娘,我想要两床禾苗纹织锦、一匹粗绸,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做暖毯、衣服。” 春桃拿起织锦,展开给帖木格看:“这织锦厚,冬天盖着暖和;粗绸结实,做衣服能穿好几年。” 帖木格摸了摸织锦,感叹道:“江南的织法真厉害,比草原的毛毡软多了!” 春桃笑着道:“以后咱们还能教你们织锦,你们也能教我们做毛毡,互相学。”

  铁器工匠与江南农民的技艺交流,务实且深入。临安西郊的铁器区旁,阿古拉带着徒弟,给江南农民演示 “镰刀的磨法”:“镰刀用钝了,要在磨石上顺时针磨,磨到刀刃能割断头发为止,别磨太狠,不然会崩口。” 农民们围在一旁,认真学习,有位老农试着磨了磨镰刀,果然锋利了许多,道:“老匠人,你这磨法比咱们以前的好,以后种地更省力了!” 阿古拉还收集农民的建议:“你们觉得这犁还有哪里要改?下次咱们好调整。” 农民们纷纷提建议,阿古拉一一记下。

  丝绸织工与草原织工的交流,充满创意。中都南关的丝绸区旁,春桃与草原织工娜仁(弘吉剌部女子)交流织法:“咱们江南织锦用的是‘经线起花’,你们草原织毛毡用的是‘纬线起花’,咱们可以试试结合起来,织出更厚的暖毯。” 娜仁点头:“好啊!咱们草原的毛毡防水,你们的丝绸柔软,结合起来,暖毯又软又防水,冬天更实用。” 两人当场用简易织机演示,吸引了不少人围观,有人提议:“下次互市,咱们可以一起织一块‘草原江南合璧毯’!”

  官员间的协作,体现南北治世融合。王恂与陈谦在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巡查,遇到商贩纠纷(江南商贩嫌草原商贩的铁器价格高),两人共同调解:王恂向江南商贩解释 “铁器的锻造成本”,陈谦向草原商贩说明 “江南的粮票价值”,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按《互市物资清单》的价格交易。陈谦对王恂道:“以前咱们分属南北,现在一起管互市,才知道协作的好处。” 王恂道:“是啊,治世不分南北,只要能让百姓方便,咱们就这么做。”

  互市开启仅五日,北境铁器与南宋丝绸的双向流通便显现实效 —— 江南的农耕因铁器而效率提升,草原的牧养因丝绸而条件改善,南北经济从 “单向需求” 转向 “双向协同”,为后续的治世融合奠定经济基础。

  江南农耕的效率显着提升。临安近郊的农耕试点,流民们用上新的曲辕犁后,耕田速度比以前快了三成 —— 以前十户流民耕一百亩地需十日,现在只需七日;用上新的镰刀后,收割稻麦的速度快了两成,且稻谷的损耗减少(镰刀锋利,不会划伤稻穗)。农耕试点的农官向萨仁汇报:“萨仁姑娘,有了铁器,咱们本月的早稻亩产预计能比上月增两成,流民们都干劲十足!” 萨仁实地查看,看到流民们扶着曲辕犁轻松耕田,脸上满是干劲,心里欣慰不已。

  流民织坊的丝绸销量大幅增加。互市开启后,流民织坊的禾苗纹织锦、粗绸通过中都南关的互市站点,销往草原,五日便卖出一千床织锦、两千匹粗绸,织坊的收入比以前增四成。春桃对萨仁道:“姑娘,咱们织的织锦在草原很受欢迎,牧民们说还要再订两千床,咱们得加派人手织造了!” 萨仁道:“好啊!咱们可以招募更多流民来织坊,既能增加丝绸产量,又能让流民有活干、有粮吃,一举两得。” 织坊很快招募了两百名流民,织机从五十台扩至八十台,一片忙碌景象。

  草原牧民的生活条件改善。中都南关的互市站点,牧民们换到江南的丝绸后,纷纷制作暖毯与衣服 —— 以前牧民冬天盖的是 “毛毡”(厚重且不保暖),现在盖的是 “禾苗纹织锦暖毯”(轻便且保暖);以前穿的是 “兽皮”(粗糙且不透气),现在穿的是 “粗绸衣服”(柔软且透气)。帖木格的母亲对娜仁道:“这江南的丝绸真好,晚上盖着暖毯,再也不用冻得睡不着了,谢谢你帮咱们换到这么好的东西。” 娜仁笑道:“这是互市的好处,以后咱们还能换到更多好东西。”

  草原牧群的管理效率提升。元廷将江南的丝绸与 “牧群管理” 结合 —— 用丝绸制作 “牧群标识带”(不同颜色的丝绸带,区分不同的牧群),牧民们再也不用靠 “刻木为记”(传统的牧群标识方法,容易损坏),管理牧群的效率提升三成。按陈那颜对巴图额尔敦道:“以前咱们管一千头牧群需十个人,现在用丝绸标识带,五个人就能管好,还不容易出错 —— 江南的丝绸,不仅能保暖,还能帮咱们管牧群,真是好东西!” 巴图额尔敦点头:“这就是互市的实效,南北物资互通,双方都受益。”

  南北货币与物资的流通加速。互市中,元廷的 “交钞”(元代货币)与南宋的 “粮票”(临时货币)可相互兑换,江南的稻米与草原的青稞也可直接交易 —— 五日间,江南向草原输送稻米五千石,草原向江南输送青稞三千石,南北的粮食物资互补;交钞与粮票的兑换量达一万贯,货币流通的加速,进一步促进了后续的交易。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将军,互市的实效远超预期,南北的经济联系已初步形成,后续只需继续推进,定能实现‘南北互济’的治世目标。”

  互市的顺利推进,并非毫无阻碍 —— 史宅之的残余势力(约五十人,由李福的旧部带领)试图破坏互市,制造混乱,以阻挠南北经济联系的加深。元廷与南宋的管控团队早有准备,及时应对,确保互市未受影响,体现 “治世中的风险管控” 能力。

  残余势力的破坏计划,聚焦 “制造恐慌”。李福的旧部张强(前南宋户部小吏),暗中联络五十名残余分子,计划在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 “散布谣言”(谎称 “元军要借互市抓捕流民”)、“破坏铁器与丝绸”(用刀划破丝绸、砸坏铁器),以让流民与商贩不敢参与互市,中断南北交易。张强对残余分子道:“只要互市停了,元廷与南宋的协作就会破裂,咱们就能趁机翻盘,救出史相公!” 残余分子们被蛊惑,纷纷同意参与破坏。

  元廷的管控团队早已察觉。萨仁与张恒(护治千户)通过羁押营的杂役(徐党残余,已被策反),得知张强的计划后,立刻制定应对方案:一是 “加强巡逻”—— 张恒率护治士兵在互市站点内外增加巡逻频次,每半个时辰巡逻一次,重点关注铁器区与丝绸区;二是 “安插暗哨”—— 在互市站点内安排二十名 “伪装商贩”(元廷细作),一旦发现可疑人员,及时通报;三是 “提前辟谣”—— 萨仁与赵孟頫在流民安置点、织坊等地,提前告知流民 “互市是为百姓好,元军不会抓捕流民”,避免谣言传播。

  破坏行动的实施与失败,发生在互市开启的第三日。张强带着十名残余分子,潜入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试图用刀划破丝绸区的织锦 —— 他们刚拿出刀,就被伪装成商贩的元廷细作发现,细作立刻发出 “咳嗽暗号”,张恒率士兵赶来,当场抓获张强等十人;同时,另外四十名残余分子在站点外散布谣言,却因萨仁提前辟谣,流民与商贩无人相信,反而有人向元军举报,残余分子也被抓获。

  对残余势力的处置,兼顾 “惩戒” 与 “教化”。张强等五十名残余分子被押至互市站点的 “纠纷调解处”,由王恂与陈谦共同审讯。张强起初嘴硬,称 “是为了南宋宗室”,王恂拿出 “史宅之假信的招供记录”,道:“史宅之是为了自己的权力,不是为了宗室,更不是为了百姓 —— 互市能让流民有农具、有粮吃,你们破坏互市,是在害百姓!” 张强看着窗外流民们交易的热闹场景,又想起自己以前也是流民,因粮荒才投靠史宅之,终于悔悟,道:“我错了,不该听史宅之的,不该破坏互市。”

  最终,王恂与陈谦决定:将张强等二十名主犯押至中都,交由双廷议事司处置;将三十名从犯留在互市站点,参与 “铁器搬运”“丝绸整理” 等劳动,赚取粮票,以劳动赎罪。陈谦对从犯们道:“你们以前也是百姓,应该知道百姓要的是安稳 —— 好好劳动,以后还能参与互市,靠自己的双手过日子。” 从犯们纷纷点头,开始参与劳动 —— 管控的目的,不是惩罚,是让残余势力明白 “治世的好处”,回归正途。

  互市的实效,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推动了南宋宗室与元廷的互信加深 —— 赵昀(南宋宗室核心)、赵与芮(宗室老臣)通过观察互市的顺利推进,看到元廷 “治世为本、护民为先” 的诚意,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协作”,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也更积极地参与南北治世,为后续的江南统一巩固了政治基础。

  赵昀对互市的态度转变,源于 “流民的反馈”。互市开启后,赵昀派侍从去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查看,侍从回报:“陛下,流民们都在换铁器、卖丝绸,脸上满是笑容,都说元廷的互市是好事,能让他们过好日子。” 赵昀还收到赵孟頫的奏报:“陛下,互市后江南农耕效率提升,流民织坊收入增加,粮荒已缓解,这是南宋的机会,若能继续与元廷协作,江南百姓定能长治久安。” 赵昀看着奏报,又想起之前史宅之的阴谋,终于道:“以前是朕多疑了,元廷的治世,确实是为百姓好,互市之事,朕支持。”

  赵与芮的积极参与,体现宗室的务实。赵与芮主动找到萨仁,提出 “协助推广互市”—— 他利用自己的宗室身份,劝说南宋旧部中的保守派 “支持互市,为百姓着想”;还亲自去临安西郊的互市站点,与按陈那颜交流:“按陈那颜,弘吉剌部的铁器很好,江南的丝绸也不错,以后咱们可以多做这样的交易,让南北百姓都受益。” 按陈那颜道:“赵老王爷说得对,和亲是基础,互市是纽带,咱们宗室与部落协作,定能让治世更安稳。”

  南宋旧部的协作范围扩大。陈谦(前户部郎中)在互市中表现突出,被萧虎任命为 “江南粮储司副提举”,协助王恂管理江南的粮储;前南宋禁军将领张达(曾抵抗元军,后投降),主动申请加入 “互市护市区”,率南宋士兵与元军共同维持秩序,道:“以前我觉得元军是敌人,现在看到元军护百姓、推互市,才知道我错了 —— 我愿为互市出力,为江南百姓出力。” 萨仁道:“张将军能转变想法,是江南百姓的福气,咱们一起努力,让江南的日子更好。”

  元廷对南宋宗室的信任也加深。萧虎通过耶律楚材,给赵昀送去 “江南宗室协作司” 的任命文书,邀请赵昀、赵与芮、赵孟頫参与江南的治世议事;还送去 “中都互市的丝绸样本”,邀请南宋宗室派代表去中都参观互市站点。萧虎在书信中写道:“和亲互市,非仅为贸易,实为南北协作之始 —— 愿宗室与元廷,以百姓为念,共推治世,共享和平。” 赵昀收到书信后,派赵孟頫作为南宋代表,赴中都参观,进一步深化互信。

  南北治世协作的规划更具体。萧虎与赵孟頫商议,将互市从 “临时站点” 改为 “常设机构”,每月初一至初十开放;还计划将互市推广到平江府、扬州等江南重镇,让更多百姓受益;同时,元廷与南宋协作 “整理南北治世经验”—— 元廷提供草原的牧群管理经验,南宋提供江南的农耕经验,共同编着《南北治世录》,为后续的治世融合提供参考。赵孟頫对萧虎道:“将军,互市让咱们看到了南北协作的可能,以后咱们还能在更多领域协作,让江南与草原真正成为一家。” 萧虎点头:“孟頫说得对,治世的目标,就是让南北百姓不分彼此,共享安稳。”

  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和亲互市,虽仅持续十日,却产生了深远影响 —— 它不仅加深了南北的经济联系,更推动了 “南北治世融合”,成为元代 “大一统” 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其理念与模式,被后续的治世者传承,影响元代的江南治理与草原管理。

  在经济融合层面,互市推动 “南北物资互补” 成为常态。此后,北境的铁器持续输入江南,助力江南农耕的发展,至元四十六年,江南的粮食产量比互市前增三成,流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南宋的丝绸持续输入草原,改善草原牧民的生活,草原的暖毯普及率从互市前的两成,提升至互市后的七成。南北的物资流通,从 “临时互市” 转向 “常态贸易”,燕云到临安的驿路,不仅运输粮援,还运输铁器与丝绸,成为 “南北经济动脉”。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写道:“和亲互市,开南北经济互补之先河,铁器与丝绸的流通,让草原与江南的经济,从独立走向协同,实为治世之基。”

  在治世融合层面,互市推动 “南北管理模式” 的结合。元廷借鉴南宋的 “织坊管理经验”,在草原设立 “毛毡作坊”,教牧民织毛毡;南宋借鉴元廷的 “互市管理经验”,在江南设立 “物资交易所”,规范民间贸易。南北的治世官员也频繁交流 —— 元廷的王恂赴江南学习农耕管理,南宋的陈谦赴中都学习牧群管理,双方相互借鉴,形成 “南北结合” 的治世模式。萨仁对楚兰道:“以前咱们觉得草原与江南不一样,现在才知道,治世的道理是相通的,只要能让百姓好,什么模式都能结合。”

  在民心归附层面,互市让 “南北隔阂” 进一步消除。江南流民通过铁器,感受到元廷的 “治世诚意”;草原牧民通过丝绸,感受到南宋的 “文化魅力”—— 越来越多的江南百姓认同元廷的治世,越来越多的草原牧民向往江南的织法,南北百姓不再以 “南宋” 或 “元廷” 区分彼此,而是以 “大元百姓” 自居。流民王氏对春桃道:“以前我怕草原的人,现在觉得他们也很好,咱们换他们的铁器,他们换咱们的丝绸,就像一家人一样。” 春桃点头:“是啊,互市让咱们知道,不管是江南还是草原,大家都想过好日子。”

  在和亲实效层面,互市为 “元代联姻传统” 奠定了经济基础。此后,元代的皇室联姻,多伴随互市的开通 —— 如巴图额尔敦与乌仁的婚后,弘吉剌部与元廷的互市常态化;后续其他部落与元廷的联姻,也以互市为 “和亲实效”,确保联姻不仅是政治协作,更是民生协同。按陈那颜对萧虎道:“将军,和亲加互市,是最好的治世组合 —— 联姻让咱们有协作的基础,互市让咱们有协作的实效,这样的传统,要一直传下去。”

  最深远的影响,是 “治世优先于族群” 的理念传承。互市的成功,证明 “治世的核心是百姓的需求,不是族群的差异”—— 元代后续的治世者,无论是管理江南,还是管理草原,都以 “物资互通、民生协同” 为核心,不再强调 “草原与江南的区别”,而是强调 “大元治世的统一”。萧虎晚年回顾和亲互市时,对耶律楚材道:“当年推动互市,就是想让南北百姓知道,咱们不是要征服谁,是要一起过好日子 —— 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达到了。” 耶律楚材点头:“将军的治世理念,通过互市传给了后续的治世者,这比任何战功都更重要。”

  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互市通衢”,最终以 “南北经济协同、治世互信加深” 收尾。它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草原与江南,连接了元廷与南宋,证明 “经济融合是治世融合的基础,百姓需求是治世的根本”。和亲的实效,不在仪式的隆重,而在互市中百姓的笑脸;南北的统一,不在军事的征服,而在经济与民心的协同 —— 这一理念,成为元代治世的宝贵遗产,永远镌刻在元代的大一统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