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星夜密谋
残阳坠进山坳时,赵珩正用树枝在地上勾画着西羌王庭的布防图。晚风卷着关外的沙砾打在帐篷帆布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像极了暗处窥探的眼睛。
“将军,斥候传回消息,西羌王庭今夜换防,亥时三刻有半个时辰的空隙。”副将周砚之掀开帐帘进来,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他刚从三十里外的哨卡回来,靴底的冰碴在暖帐里化成了水渍。
赵珩抬头时,烛火在他眼底投下跳动的阴影。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镇西将军,左额一道浅疤从眉骨延伸至鬓角——那是三年前雁门关战役留下的勋章。他指尖在“中军帐”三个字上重重一点:“羌王那罗延的亲卫营,今夜轮值的是哪一部?”
“是白山部。”周砚之从怀中掏出羊皮卷,“他们惯用弯刀,箭术虽精,但夜战不如黑石部凶悍。更要紧的是,白山部首领上个月刚被那罗延削了爵位,部下心生怨怼。”
帐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已是戌时。赵珩将树枝折断,断口处渗出的汁液在暮色里泛着清光:“三百死士,够不够?”
周砚之瞳孔微缩。三百人夜袭五万人大营,这简直是提着灯笼闯龙潭。但他看着赵珩沉静的眼眸,忽然想起去年祁连山突围时,这位将军带着五十骑凿穿敌军阵型的模样。
“末将愿领一队。”他单膝跪地时,甲叶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赵珩扶起他,从案上取过两柄短匕。匕首在烛火下泛着幽蓝,淬过见血封喉的“牵机”:“亥时出发,记住,我们要的不是斩将夺旗,是搅乱他们的部署。”
二、寒刃出鞘
亥时的梆子声刚过三遍,三百名玄甲骑士已伏在王庭大营西侧的沙丘后。月芽儿被乌云遮了大半,只有几颗疏星在天幕上眨着眼睛,将人影拉成歪斜的长条形。
赵珩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尝到一丝铁锈味。他转头看向身侧的周砚之,对方正用布带缠紧刀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沙地里的冰碴硌得膝盖生疼,却抵不过甲胄下沸腾的热血。
“记住暗号。”赵珩压低声音,将兜鍪系紧,“三长两短的哨声为号,无论得手与否,寅时必须在鹰嘴崖汇合。”
周砚之点头时,喉结上下滚动。他看见赵珩拔出腰间的“碎星”剑,剑身在暗处划出一道冷冽的弧线,仿佛将稀薄的月光都劈成了两半。
马蹄裹着麻布,踩在冻土上只发出轻微的噗声。三百骑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悄无声息地滑过营地外围的壕沟。负责警戒的羌兵正缩在火堆旁打盹,腰间的弯刀随着鼾声轻轻晃动。
赵珩第一个翻身跃过鹿砦,短匕精准地刺入哨兵后颈。温热的血溅在他手背上,瞬间被寒风冻成了薄冰。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身后的骑士们如同鬼魅般散开,各自扑向预定的目标。
三、烈火焚营
粮仓的木栅栏在牛油火把的映照下泛着油光。赵珩看着周砚之带人将火油桶滚到墙角,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他按住腰间的剑,看见两名巡营的羌兵正举着火把靠近。
“是自己人!”周砚之突然用生硬的羌语喊道,同时将兜鍪上的红缨扯掉。那是白山部的记号——赵珩下午从俘虏口中审出来的细节。
巡兵果然放缓了速度,其中一人用羌语呵斥着什么。就在他们靠近的瞬间,赵珩从阴影里暴起,剑刃划破夜空的声音被风吞没。
火油泼在粮草上的瞬间,周砚之点燃了火把。橙红色的火焰腾起三丈高,将半个夜空染成了白昼。粮仓的梁柱噼啪作响,爆裂的火星像千万只萤火虫,飞散在冰冷的空气里。
“敌袭!”凄厉的叫喊声撕破了大营的宁静。赵珩看见中军帐方向亮起了无数火把,像突然绽放的毒蘑菇。他吹了声口哨,三长两短的哨音在混乱中格外清晰。
“撤!”他挥剑斩断迎面而来的长矛,坐骑人立而起时,他看见周砚之正带着一队人马冲过辎重营。那里堆放着羌兵的箭矢,此刻正被烈火舔舐着,发出刺耳的爆裂声。
四、血路突围
骑兵冲出粮仓时,整个王庭大营已经炸开了锅。羌兵们在火光中四处奔逃,有的提着裤子从帐篷里钻出来,有的举着弯刀却找不到敌人的方向。赵珩带领队伍沿着预定的路线冲杀,剑刃每一次起落都带起一串血珠。
“将军,左翼有埋伏!”周砚之的声音带着喘息。赵珩转头,看见黑暗中突然竖起一排长矛,像凭空长出的铁荆棘。他猛地勒住缰绳,坐骑人立而起,前蹄在火光中划出残影。
“跟我冲!”他调转马头,朝着右侧的骑兵营撞去。那里的战马受惊狂奔,正好冲乱了羌兵的阵型。赵珩的剑穿透一名羌兵的胸膛时,感觉手臂突然一麻——一支流矢擦过他的肩胛,带起一道血箭。
“将军!”周砚之挥刀挡开后续的箭矢,脸上溅满了滚烫的血。赵珩咬着牙拔出箭簇,血珠滴落在马鞍的绒毛上,迅速凝结成暗红的冰粒。
“别管我!”他嘶吼着挥剑劈开帐篷的布帘,里面熟睡的羌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身首异处。三百人的队伍像一把烧红的烙铁,在羌兵的大营里烫出一道焦黑的痕迹。
五、残月归营
寅时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赵珩勒住马时,鹰嘴崖下已有二十多骑等候。周砚之从后面赶上来,甲胄上的血冻成了暗红色的冰壳,他清点人数的声音带着颤抖:“将军,回来了八十七人。”
赵珩抬头看向天边,乌云散去的地方,残月像一把弯刀悬在天际。他伸手摸了摸肩胛的伤口,血已经止住了,结成了硬邦邦的血块。远处的王庭大营还在燃烧,火光在云层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一头喘息的巨兽。
“把伤兵抬上马车。”他低声说,声音因为脱力而有些沙哑。周砚之点头时,他看见对方的左臂不自然地垂着——刚才突围时被长矛刺穿了胳膊。
“将军,我们烧掉了他们三成粮草,辎重营的箭矢也全毁了。”周砚之的声音里带着疲惫的兴奋,“那罗延至少半个月没法进兵。”
赵珩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火光。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当太阳升起时,真正的厮杀才刚刚开始。但此刻,他看着身边这些浑身浴血的弟兄,看着他们脸上混杂着烟灰和血污的笑容,忽然觉得肩胛的伤口不再那么疼痛。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八十七骑的身影消失在群山的阴影里。身后的王庭大营还在燃烧,像一座正在崩塌的炼狱。赵珩回头望了最后一眼,然后催马前行。晨雾在马蹄下翻滚,仿佛要将昨夜的血腥与火光,都吞没在这苍茫的关外黎明里。
残阳坠进山坳时,赵珩正用树枝在地上勾画着西羌王庭的布防图。晚风卷着关外的沙砾打在帐篷帆布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像极了暗处窥探的眼睛。
“将军,斥候传回消息,西羌王庭今夜换防,亥时三刻有半个时辰的空隙。”副将周砚之掀开帐帘进来,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他刚从三十里外的哨卡回来,靴底的冰碴在暖帐里化成了水渍。
赵珩抬头时,烛火在他眼底投下跳动的阴影。这位年仅二十七岁的镇西将军,左额一道浅疤从眉骨延伸至鬓角——那是三年前雁门关战役留下的勋章。他指尖在“中军帐”三个字上重重一点:“羌王那罗延的亲卫营,今夜轮值的是哪一部?”
“是白山部。”周砚之从怀中掏出羊皮卷,“他们惯用弯刀,箭术虽精,但夜战不如黑石部凶悍。更要紧的是,白山部首领上个月刚被那罗延削了爵位,部下心生怨怼。”
帐外传来更夫敲梆的声音,已是戌时。赵珩将树枝折断,断口处渗出的汁液在暮色里泛着清光:“三百死士,够不够?”
周砚之瞳孔微缩。三百人夜袭五万人大营,这简直是提着灯笼闯龙潭。但他看着赵珩沉静的眼眸,忽然想起去年祁连山突围时,这位将军带着五十骑凿穿敌军阵型的模样。
“末将愿领一队。”他单膝跪地时,甲叶相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赵珩扶起他,从案上取过两柄短匕。匕首在烛火下泛着幽蓝,淬过见血封喉的“牵机”:“亥时出发,记住,我们要的不是斩将夺旗,是搅乱他们的部署。”
二、寒刃出鞘
亥时的梆子声刚过三遍,三百名玄甲骑士已伏在王庭大营西侧的沙丘后。月芽儿被乌云遮了大半,只有几颗疏星在天幕上眨着眼睛,将人影拉成歪斜的长条形。
赵珩舔了舔干裂的嘴唇,尝到一丝铁锈味。他转头看向身侧的周砚之,对方正用布带缠紧刀柄,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沙地里的冰碴硌得膝盖生疼,却抵不过甲胄下沸腾的热血。
“记住暗号。”赵珩压低声音,将兜鍪系紧,“三长两短的哨声为号,无论得手与否,寅时必须在鹰嘴崖汇合。”
周砚之点头时,喉结上下滚动。他看见赵珩拔出腰间的“碎星”剑,剑身在暗处划出一道冷冽的弧线,仿佛将稀薄的月光都劈成了两半。
马蹄裹着麻布,踩在冻土上只发出轻微的噗声。三百骑像一道黑色的闪电,悄无声息地滑过营地外围的壕沟。负责警戒的羌兵正缩在火堆旁打盹,腰间的弯刀随着鼾声轻轻晃动。
赵珩第一个翻身跃过鹿砦,短匕精准地刺入哨兵后颈。温热的血溅在他手背上,瞬间被寒风冻成了薄冰。他做了个噤声的手势,身后的骑士们如同鬼魅般散开,各自扑向预定的目标。
三、烈火焚营
粮仓的木栅栏在牛油火把的映照下泛着油光。赵珩看着周砚之带人将火油桶滚到墙角,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他按住腰间的剑,看见两名巡营的羌兵正举着火把靠近。
“是自己人!”周砚之突然用生硬的羌语喊道,同时将兜鍪上的红缨扯掉。那是白山部的记号——赵珩下午从俘虏口中审出来的细节。
巡兵果然放缓了速度,其中一人用羌语呵斥着什么。就在他们靠近的瞬间,赵珩从阴影里暴起,剑刃划破夜空的声音被风吞没。
火油泼在粮草上的瞬间,周砚之点燃了火把。橙红色的火焰腾起三丈高,将半个夜空染成了白昼。粮仓的梁柱噼啪作响,爆裂的火星像千万只萤火虫,飞散在冰冷的空气里。
“敌袭!”凄厉的叫喊声撕破了大营的宁静。赵珩看见中军帐方向亮起了无数火把,像突然绽放的毒蘑菇。他吹了声口哨,三长两短的哨音在混乱中格外清晰。
“撤!”他挥剑斩断迎面而来的长矛,坐骑人立而起时,他看见周砚之正带着一队人马冲过辎重营。那里堆放着羌兵的箭矢,此刻正被烈火舔舐着,发出刺耳的爆裂声。
四、血路突围
骑兵冲出粮仓时,整个王庭大营已经炸开了锅。羌兵们在火光中四处奔逃,有的提着裤子从帐篷里钻出来,有的举着弯刀却找不到敌人的方向。赵珩带领队伍沿着预定的路线冲杀,剑刃每一次起落都带起一串血珠。
“将军,左翼有埋伏!”周砚之的声音带着喘息。赵珩转头,看见黑暗中突然竖起一排长矛,像凭空长出的铁荆棘。他猛地勒住缰绳,坐骑人立而起,前蹄在火光中划出残影。
“跟我冲!”他调转马头,朝着右侧的骑兵营撞去。那里的战马受惊狂奔,正好冲乱了羌兵的阵型。赵珩的剑穿透一名羌兵的胸膛时,感觉手臂突然一麻——一支流矢擦过他的肩胛,带起一道血箭。
“将军!”周砚之挥刀挡开后续的箭矢,脸上溅满了滚烫的血。赵珩咬着牙拔出箭簇,血珠滴落在马鞍的绒毛上,迅速凝结成暗红的冰粒。
“别管我!”他嘶吼着挥剑劈开帐篷的布帘,里面熟睡的羌兵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身首异处。三百人的队伍像一把烧红的烙铁,在羌兵的大营里烫出一道焦黑的痕迹。
五、残月归营
寅时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赵珩勒住马时,鹰嘴崖下已有二十多骑等候。周砚之从后面赶上来,甲胄上的血冻成了暗红色的冰壳,他清点人数的声音带着颤抖:“将军,回来了八十七人。”
赵珩抬头看向天边,乌云散去的地方,残月像一把弯刀悬在天际。他伸手摸了摸肩胛的伤口,血已经止住了,结成了硬邦邦的血块。远处的王庭大营还在燃烧,火光在云层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像一头喘息的巨兽。
“把伤兵抬上马车。”他低声说,声音因为脱力而有些沙哑。周砚之点头时,他看见对方的左臂不自然地垂着——刚才突围时被长矛刺穿了胳膊。
“将军,我们烧掉了他们三成粮草,辎重营的箭矢也全毁了。”周砚之的声音里带着疲惫的兴奋,“那罗延至少半个月没法进兵。”
赵珩没有说话,只是望着远处的火光。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喘息,当太阳升起时,真正的厮杀才刚刚开始。但此刻,他看着身边这些浑身浴血的弟兄,看着他们脸上混杂着烟灰和血污的笑容,忽然觉得肩胛的伤口不再那么疼痛。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八十七骑的身影消失在群山的阴影里。身后的王庭大营还在燃烧,像一座正在崩塌的炼狱。赵珩回头望了最后一眼,然后催马前行。晨雾在马蹄下翻滚,仿佛要将昨夜的血腥与火光,都吞没在这苍茫的关外黎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