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集:游牧联盟-《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一、北境雪讯

  朔风卷着雪沫子抽打在长城垛口上,发出呜咽般的嘶吼。李信按着腰间的秦剑站在烽火台顶端,玄色披风被风掀起一角,露出甲胄上凝结的白霜。了望兵刚从箭楼下来,捧着铜爵的手冻得发紫:“将军,北境三十里内未见异动,只是……”

  “只是什么?”李信的声音裹着寒气,比城砖更冷。

  “方才猎到的胡骑舌头说,上个月月氏王帐迁到了狼居胥山,连带着浑庾、屈射诸部都往南挪了三百里。”了望兵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他们说,有个叫‘冒顿’的单于正在召集各部会盟。”

  李信眉头骤然收紧。他戍守北境五年,熟知草原部族的习性——这些逐水草而居的族群向来是松散的部落联盟,若不是天大的利益驱使,绝不会轻易扎堆。他转身看向西南方向,咸阳城的方向隐没在风雪尽头。三天前发出的急报,此刻应该已经摆在秦王的案头了。

  二、王庭议事

  咸阳宫的青铜灯盏里,鲸油燃得正旺。嬴政披着玄色龙纹朝服,手指在竹简上缓缓滑动。李信的急报旁,还堆着几卷来自北境的密报——上郡传来消息,匈奴左贤王部最近频频袭扰边境亭障;云中郡则回报,发现数支来历不明的骑兵在长城外游弋。

  “诸位怎么看?”嬴政的目光扫过阶下的大臣。

  李斯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以为游牧部族突然异动,必有缘故。或因草原大旱,生计无着;或因内部权力更迭,需对外用兵转移矛盾。无论何种原因,对我大秦北境都是隐患。”

  蒙恬却摇了摇头:“李廷尉只知其一。据臣所知,去年冬天草原降了罕见的大雪,牲畜冻死无数。如今各部族齐聚狼居胥山,恐怕不只是为了劫掠——他们想联合起来,向南争夺水草丰美的河套之地。”

  “联合?”嬴政冷笑一声,“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尚能震慑北狄。如今我大秦一统天下,难道还怕这些散兵游勇不成?”

  “陛下息怒。”蒙恬连忙道,“游牧部族虽散,但一旦结成联盟,其势不可小觑。匈奴、月氏、东胡三部若真能联手,骑兵数量可达十万之众。我北境驻军虽有五万,却需分守千里长城,怕是难以应对。”

  嬴政沉默片刻,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殿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只有灯花偶尔爆出细碎的声响。

  三、狼居胥会盟

  狼居胥山的向阳坡上,燃起了数十堆篝火。冒顿身披黑色狐裘,坐在临时搭建的王帐前。他的左右两侧,坐着匈奴各部的首领,再往外,则是月氏、东胡、浑庾等部族的酋长。

  “诸位首领,”冒顿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穿透了篝火的噼啪声,“去年冬天的大雪,冻死了我们多少牛羊?饿死了多少族人?”

  台下一片沉默,只有几个老人发出沉重的叹息。

  “可南边的秦国人呢?”冒顿猛地站起身,指着南方,“他们在温暖的城郭里烤火,吃着白米饭,穿着绸缎衣裳!他们占着水草最丰美的河套,却不让我们靠近半步!”

  人群中开始骚动起来。一个东胡首领忍不住喊道:“冒顿单于,您就直说吧,要我们怎么做?”

  冒顿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很简单——我们结成联盟,共同南下!打下河套,赶走秦国人!牛羊归各部所有,女人和财宝,谁抢得多归谁!”

  “可秦国人的军队……”一个月氏长老犹豫道,“听说他们的弩箭能射穿三层甲胄。”

  “那又如何?”冒顿抽出腰间的弯刀,刀锋在火光下闪着寒光,“我们有十万骑兵!我们的马蹄能踏平他们的长城!诸位若是胆怯,现在就可以离开——但将来,不要后悔!”

  他将弯刀猛地插入面前的泥土里,刀柄还在微微颤动。各部首领面面相觑,最终,一个匈奴小部落的首领首先站起来:“我愿意跟随单于!”

  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很快,大部分首领都站起身,举起手中的酒杯,将烈酒一饮而尽。篝火映照着重重人影,仿佛一群即将扑向猎物的饿狼。

  四、细作传信

  夜色像墨汁一样泼在草原上。一个穿着胡服的汉子趁着夜色,悄悄溜出了狼居胥山的营地。他腰间藏着一卷羊皮地图,那是冒顿制定的进攻计划——三天后,十万联军将分三路南下,主攻方向是上郡的长城缺口。

  汉子名叫阿木,本是秦国人,十年前被匈奴掳走,一直在左贤王部当奴隶。直到半年前,被秦军细作联络上,才成了安插在匈奴内部的眼线。此刻他辨明方向,朝着长城的方向疾奔。

  跑了约莫半个时辰,身后突然传来马蹄声。阿木心中一紧,加快了脚步。可草原上的骑兵速度太快,转眼间就追了上来。

  “站住!”一声大喝,数支火把照亮了夜空。

  阿木知道自己跑不掉了。他猛地从怀中掏出火折子,就要点燃羊皮地图。可一支箭破空而来,精准地射穿了他的手腕。

  火把凑近,露出了冒顿冷峻的脸。他捡起掉在地上的羊皮地图,缓缓展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秦国人的细作,果然无处不在。”

  阿木咬着牙,鲜血从嘴角溢出:“你们这些蛮夷……永远也打不过大秦的军队!”

  冒顿没有再说话,只是挥了挥手。刀光闪过,阿木的头颅滚落在草地上,眼睛还圆睁着,望向南方的方向。

  五、临危受命

  咸阳宫的朝会上,嬴政将李信的加急奏报狠狠摔在案几上:“废物!连个细作都保不住!现在好了,匈奴联军的动向全暴露了,你们说该怎么办?”

  大臣们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出声。

  就在这时,蒙恬上前一步:“陛下息怒。臣愿领兵北上,抵御匈奴联军。”

  嬴政看向蒙恬,眼神缓和了些许:“你有把握?”

  “有。”蒙恬斩钉截铁地说,“匈奴联军看似势大,实则各部心思不一。只要我们能击溃其中一部,其余各部必然作鸟兽散。”

  “好!”嬴政站起身,“朕给你八万精兵,再调三万材官(秦军的弩兵部队)归你调遣。务必守住北境,不许一个胡骑越过长城!”

  “臣遵旨!”蒙恬躬身领命。

  散朝后,蒙恬并没有直接回府,而是去了李信在咸阳的府邸。李信的弟弟李由正在收拾行装,见到蒙恬,连忙行礼:“蒙将军。”

  “令兄在北境还好吗?”蒙恬问道。

  “家兄一切安好,只是担心北境战事。”李由叹了口气,“家兄说,匈奴联军虽强,但内部矛盾重重,只要策略得当,未必不能破。”

  蒙恬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你告诉令兄,我三日后便率军北上,到时候还需你我两军配合。”

  “将军放心,家兄定会全力配合。”

  六、长城备战

  三天后,蒙恬率领八万秦军抵达上郡。李信早已在长城上等候。两人在烽火台上相视一笑,五年未见,彼此都添了些风霜。

  “蒙将军,你可算来了。”李信递过一杯热茶,“匈奴联军已经在长城外五十里扎营,看样子随时可能进攻。”

  蒙恬接过茶杯,却没有喝,只是望着关外的草原:“我带来了三万材官,都配备了新制的大黄弩。只要他们敢来,就让他们尝尝秦弩的厉害。”

  “光靠弩箭恐怕不够。”李信皱眉道,“匈奴人的骑兵机动性太强,要是他们分散袭扰,我们很难应对。”

  蒙恬点点头:“我已有对策。你率部坚守长城主防线,我带五千轻骑绕到敌后,袭扰他们的粮草辎重。只要断了他们的补给,不出半月,联军自会溃散。”

  李信眼睛一亮:“好计!只是将军带五千人太少,要不要再多派些兵力?”

  “不必。”蒙恬笑道,“兵在精不在多。我带的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对付那些游牧部族绰绰有余。”

  两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直到夕阳西下才各自散去。李信站在长城上,看着蒙恬的军队消失在暮色中,握紧了手中的剑。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北境的安危,更关乎大秦的国运。

  七、初战告捷

  次日清晨,匈奴联军果然发起了进攻。十万骑兵如潮水般涌向长城,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在颤抖。冒顿站在高坡上,冷笑着看着自己的军队。在他看来,这道看似坚固的城墙,很快就会被踏平。

  可他没料到,等待他们的是秦军的弩箭。

  “放!”随着李信一声令下,长城上的秦军材官同时扣动扳机。三万支弩箭如乌云般升空,然后带着尖锐的呼啸俯冲而下。冲锋在前的匈奴骑兵瞬间倒下一片,就像被割倒的麦子。

  冒顿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没想到秦军的弩箭射程如此之远,威力如此之大。

  “继续冲!”冒顿咬着牙下令。他不信,凭着十万骑兵的血肉之躯,冲不破这道城墙。

  匈奴骑兵悍不畏死地继续冲锋,可迎接他们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弩箭。直到冲到城下时,十万骑兵已经折损了三成。而城墙上的秦军却毫发无损。

  冒顿看着尸横遍野的战场,眼中闪过一丝恐惧。他知道,自己低估了秦军的战斗力。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一阵骚动。一个亲兵慌张地跑来:“单于,不好了!我们的粮草被秦军劫了!”

  冒顿如遭雷击,瘫坐在地上。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输了。

  八、联盟瓦解

  夜幕降临,匈奴联军的营地一片混乱。失去了粮草,各部族的首领开始互相指责。

  “都怪你!要不是你怂恿单于南下,我们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一个月氏首领对着匈奴左贤王怒吼道。

  “放屁!”左贤王不甘示弱,“当初是谁第一个响应单于的号召?现在想推卸责任了?”

  争吵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拔出了刀。冒顿看着眼前的一幕,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知道,这个刚刚建立的联盟,已经走到了尽头。

  果然,没过多久,几个小部落的首领悄悄带着自己的人马离开了营地。紧接着,月氏和东胡的首领也相继离去。最后,只剩下匈奴本部的人马。

  冒顿看着空荡荡的营地,苦笑着摇了摇头。他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联盟,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单于,我们也撤吧。”左贤王劝道,“再不走,恐怕就走不了了。”

  冒顿点点头,带着残部狼狈地向北逃窜。他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南下了。

  九、北境安定

  当蒙恬和李信在长城上会师时,两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场看似凶险的战争,最终以秦军的完胜而告终。

  “将军神机妙算。”李信对着蒙恬拱手道,“若不是将军袭扰敌后,断了敌军粮草,恐怕这场仗没那么容易打赢。”

  蒙恬摆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若不是你坚守长城,挡住了敌军的正面进攻,我也不可能顺利袭扰敌后。”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数日后,捷报传到咸阳。嬴政看着奏报,龙颜大悦,下令嘉奖北境将士。同时,他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军事手段,并不能彻底解决北境的隐患。

  “传旨下去,”嬴政对李斯说,“在北境设立九原郡,迁徙内地百姓前往定居。同时,开放边市,与游牧部族进行贸易。朕要让他们知道,与大秦为敌,只有死路一条;而与大秦合作,才能过上好日子。”

  李斯躬身领命,心中暗暗佩服秦王的远见卓识。他知道,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大秦的北境,将会迎来真正的安定。

  十、尾声

  夕阳下,长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李信站在垛口上,望着关外的草原。远处,几个牧民赶着牛羊,正朝着边市的方向走去。他们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

  李信知道,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他握紧了手中的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守护好这片土地,守护好这份和平。

  朔风依旧吹拂着长城,但这一次,风中不再带着战争的气息,而是充满了希望的味道。大秦的北境,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