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波云既起-《酿秋实》

  废墟下的东西之多,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除却成箱的白银,如山的铜板,那名为深坑,实则为地窖的地方,甚至还翻出了不少布匹与粮草。

  谁也没有想到,秋生死前那两个动作,竟都成了真。

  直到过了寒饐节,过了年关,余幼嘉都仍难以从巨大的荒诞与可笑之感中脱身。

  她每每闭眼,就能看到那分明看不清面容的马县令,用一种沾沾自喜的言语,翻来覆去诉说自己想出绝妙‘好’主意。

  他说,上头的碑庙修给皇帝,那下头,不刚好可以用来藏我搜刮来的银钱吗?

  有皇帝的名头在,谁还敢下去搜查?

  想的倒确实是不错。

  只可惜,马县令不懂,皇帝也是盖在碑庙之上的一块朽木。

  朽木叠朽木,一朝崩坠,没人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风云际会,变幻无常......

  余幼嘉又一次捂脸大笑,可这一回,没等她笑个痛快,却被门外的敲门声打断。

  此处,乃是余家特地修整出来的‘新县衙’,离武库极近,料想也不是旁人。

  余幼嘉随口道:

  “进来。”

  已年长一岁的二娘与五郎推门而入。

  二娘低眉顺眼,没有多言,倒是五郎,满眼都是‘阿姐,又笑上了呢?’

  余幼嘉压了压堪称猖狂的笑意:

  “......有事?”

  二娘轻移莲步,递上一本名册:

  “城中一百三四十口人的去向皆已经点齐,十二人意欲种地,十九人意欲学刺绣木工等活计,而剩下的,都愿意学武。”

  “这段时日里,城内造灾的房屋大多已经拾掇齐整,城内能开辟出来的地也都已开出来,明日元宵,过后便可开始育种,我替百姓们来问询咱们的第一季,种什么粮食?”

  余幼嘉随手翻了翻,指尖在那些名为‘招男’‘盼弟’或压根就只有‘某某氏女’的名字上划过,抬眼道:

  “不必种粮食,全部育甘蔗种,崇安地处南地,只需七个月就能收成,届时都制成糖,咱们便有了一大笔货品。”

  二娘吃惊,乖顺应下,可五郎却是将眼睛瞪的老大:

  “阿姐,不,不好吧!”

  “你原先说封城,杜绝来往,既如此,便没法通商,若咱们还不种粮食,哪怕咱们在城东挖了些粮草出来,但总归撑不了多久......”

  或许一年,两年?

  奇怪,坐吃山空,分明可不是阿姐的作风......

  余幼嘉继续翻看名册,随意道:

  “五郎,计划是永远赶不上变化的,就像我从前也没有想过,能在废墟下挖出那么多东西。”

  “封城不假,可孤立无援,自给自足,只有任人欺压的份,善用优势,才有活路。”

  “崇安水土既好,便不能无视此等优势,咱们此地种作物,起码要比淮南,平阳,庐陵,浔阳,广济等地早收获一个多月,而甘蔗,又是所有作物中最早成熟的,比粮食还早些,制成糖后又更轻便更精细,不会似粮草一样累赘......”

  “我且问你,可若是我们能种甘蔗制糖,抢在别地收获粮食前运到,等咱们卖完,他们的粮食刚刚成熟,又会如何呢?”

  五郎顺着余幼嘉的想法深思,眼睛越睁越大:

  “秋收时,粮价会便宜些。”

  余幼嘉颔首,随手将名册递给二娘:

  “不错。”

  “咱们本来就人少,能做的事情本就有限些,耕种,织造,修补,不可能面面俱到,若能通商最好还是得通商。”

  “况且,粮食若是大批种成,就得考虑抢收,运送等事,可若是用精细之物以物换物,百来口人才能吃喝嚼用多少东西?运回来的东西势必会比大批运出要更不引人注意一些.......”

  五郎眼睛发亮,再一次,掏出了自己随身的本子,开始埋头苦记。

  余幼嘉早已对五郎这副样子习以为常,只继续对二娘说道:

  “至于元宵,还是像之前年关一样,由你配发分例,多发些布匹和粮食,若咱们还有果酱和梨膏糖,也一并发些,让大家高兴高兴。”

  二娘又应了一声,方才犹豫道:

  “先前咱们挖金银是避着人做的,所以她们一直不知城中有多少存货,年关时就有人说过,大家所求不是这些......总有些忧心。”

  发现那么多东西,未免夜长梦多,不避人耳目肯定是不可能的。

  而城中百姓们,对新崇安的忧心也是真的。

  虽封城仅有一月,可这一月的日子如何,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瞧出来。

  大家心系崇安,时刻不敢放纵,又何来高兴一说呢?

  “那就给她们一个玩乐的由头”

  余幼嘉随口接了一句,蹙眉想了想,又道:

  “我想起来一件事,我和表哥还没成婚,不如就接着这个由头过个元宵罢。”

  这回,不单是五郎,连二娘都大吃一惊:

  “可,可明日就是元宵呀?!”

  虽说大家也都能看出这两人有情,可今日敲定,明日成婚,会不会也太快了些......

  余幼嘉又斟酌几息:

  “确实是有些仓促......”

  “如此,便定在惊蛰?”

  布谷的好时节,且又有大半月,也不至于轻慢表哥。

  二娘无奈,几度欲要开口,却终是没能说出话来,而五郎则是又一阵笔走龙蛇。

  余幼嘉实在看不下去,用新府衙桌案上的毛笔敲了五郎一下:

  “你去知会一声表哥,周家早早就已修整完毕,既要成亲,他应当先回周家一段时日,不能一直赖着不走。”

  如此难得的好事,五郎也觉得甚是高兴,脚步匆匆的掩门而去。

  二娘跟在后头,本已要离开,却又顿步,面露犹豫的轻声问道:

  “阿妹......”

  “先前城中大乱,周家表哥带着细软住进咱们家中的时候,隐约是带了些书册,你可有细细翻过?”

  余幼嘉回想片刻,终是只得沉默。

  那么大一个周利贞在身边,看什么书册,看不过来,根本看不过来。

  余幼嘉回不了这话,也没搞清二娘用意,只道:

  “你若是想借书册,我下次给你带来,他...他身体不好,不喜见人。”

  这由头,余幼嘉已经用过很多次。

  如今所有人几乎也都默认,新县令有个病娇夫,并不疑虑。

  二娘无法,却还是说道:

  “也好,你多翻翻,说不定有什么你也喜欢的书册。”

  余幼嘉不置可否,随口应了一声。

  脚步渐离,余幼嘉从一旁拽过算盘与账本,如从前一样,仔仔细细计算着开支。

  只是从前,她计算的是余家的开支,而如今,余幼嘉计算的是整个崇安城的开支,更加马虎不得。

  【噼啪噼啪......】

  清脆的算盘珠打动,隐约伴随着些许闷响。

  余幼嘉初时未觉,待听清后,立马顿住了指尖。

  【咚——】

  【咚——】

  从未听过的声音自城门方向传来,响彻崇安。

  余幼嘉猛地站起身,一把拉开门,险些同办完差事回来报信的五郎撞个正着。

  余幼嘉沉声问道:

  “几声鼓声?”

  隐约听着,像是她从未交代过的.....两声鼓?

  这又是什么意思?

  五郎跑的满头大汗,声音却清亮:

  “两声。”

  “看守城门的娘子军们来报,说是城外有人到访,说是......淮南商队。”

  ? ?宝子们和我一起敲锣打鼓,欢迎明日的新角色登场嘿嘿嘿!!!

  ? 这是俺最喜欢的角色之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