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晋长公路通车-《我在民国种田的日子》

  民国二年(1913年)八月初八,晋城—长治公路晋城段入口

  连绵月余的酷暑似被这万众瞩目的盛事逼退了几分,天空湛蓝如洗。

  在晋城县城东郊,新落成的巨大花岗岩界碑(上书“晋长治界”)旁,彩旗迎风招展,人声鼎沸如潮。

  脚下,便是那条牵动无数人心弦的钢铁命脉——晋城至长治水泥公路!

  它如同一条青灰色的巨练,挣脱了晋城城墙的束缚,毅然决然地向着太行余脉延伸开去,在秋阳下泛着坚实而冷峻的光泽。

  路基宽六米,中间五米宽的水泥硬面平整如砥,光可鉴人。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水泥特有的微腥气息,混合着人群的汗味、尘土味和鞭炮的硝烟味。

  典礼的核心区域设在晋城一侧入口。

  晋城县县长李伯仁、县佐苏伯钧、枯树林钢铁基地总经理苏承业、警察局副局长苏承勇等苏家及晋城要员立于主台。

  长治县长林永年、晋兴银行总经理苏婉贞夫妇作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与王守业、李德福等认购债券的长治士绅代表立于观礼区前列。

  太原督军府代表、省城记者(如《晋阳时报》文翰)等贵宾亦在座。

  道路两侧,黑压压挤满了晋城本地的商贾、工坊主、沿线保甲乡民代表以及无数闻讯赶来的百姓,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好奇。

  上午九时整,震天的锣鼓与密集的鞭炮声撕裂了清晨的宁静!

  “吉时已到——!通车典礼,正式开始——!”司仪洪亮的声音借助简易扩音器传开。

  仪式从简。

  晋城县长李伯仁与长治县长林永年共同为矗立在入口处的石刻铭文揭幕。

  红绸落下,露出苍劲有力的碑文:“晋长通衢民国二年八月吉旦晋长官民同心共建”。此举象征两县合作,引来一片掌声。督军府代表简短宣读了阎锡山的贺电,盛赞此路“利商便民,功在当代”。

  晋城县佐苏伯钧随即走到台前,作为此路从构想、勘测到技术实施的总负责人,他意气风发,但发言极为简短有力:“诸位父老!此路贯通,赖李县长鼎力支持,赖晋城士民同心!此路蓝图由晋城工务勘定,水泥多产自晋南工业区,技术攻坚由晋城担纲!它是我晋城通向繁荣之坦途!今日,巨龙已醒,通衢在望!”

  简短激昂的发言点燃了晋城民众的自豪感,欢呼声此起彼伏。

  万众瞩目中,通车仪式进入高潮。

  李伯仁手持一把系着大红花的崭新铁锹,苏伯钧则将另一把递给了一位白发苍苍、手上布满老茧的晋城老石匠(象征参与筑路的万千劳工)。

  两人并肩走到崭新的水泥路面上,在李县长一声高呼“通车!”后,共同将铁锹插入路旁松软的黄土,象征性地铲起,奋力抛洒向空中!

  “通车喽——!”积蓄已久的欢呼声如同山呼海啸,瞬间席卷全场!

  无数帽子被抛向空中,孩童骑在父亲肩头兴奋地拍手,老农咧着嘴,露出稀疏的牙齿,指着那光洁的路面喃喃自语:“乖乖,这路平的,怕是能照出人影来。”

  晋城一侧,早已整装待发的车队发出低沉的轰鸣。

  领头的三辆SetielDG6重型蒸汽卡车,锅炉预热充分,烟囱喷吐着浓淡不一的白烟,巨大的实心橡胶轮胎稳稳压在新铺的路肩上。

  车身被擦洗得锃亮,车头悬挂着大红绸花。

  苏伯钧代表晋城工程指挥部,将一把系着红绸的巨大黄铜钥匙(象征道路管理权),郑重地交给了领头的晋城籍卡车司机张铁柱。

  张铁柱深吸一口气,挺直腰板,用力拧动钥匙启动引擎。

  “呜——噗嗤!噗嗤!”蒸汽机发出强劲有力的排气声,车身微微震动。

  他沉稳地推动操纵杆,巨大的车轮缓缓转动,碾过界碑线,稳稳地、第一次将钢铁的重量压在了长治境内的水泥路面上!

  车轮与坚硬的水泥接触,发出一种低沉而坚实的摩擦声,清晰可闻。

  “动了!动了!晋城的大卡车开过去了!”

  “好家伙!这铁家伙真稳当!一点不颠!”

  “瞧那烟!真有劲!”

  人群爆发出更热烈的惊叹和欢呼。

  晋城民众的自豪感达到了顶点,许多人激动地指着那庞大的卡车,仿佛那是自家子弟兵开赴前线。

  紧随蒸汽卡车之后的,是晋城几家大货栈的骡马大车队,车夫们鞭子甩得格外响亮,似乎自家的骡马走在这样的路上也格外神气。

  几辆新式客运马车,车厢里坐满了好奇探头的乘客。

  长治方面的代表车辆,几辆装饰一新的客运马车和几辆载着当地土产的货车也缓缓启动,加入了车队,但位置明显在晋城车队之后。

  道路两侧,身着统一蓝色工装、臂戴袖章的“道班”工人迅速拉起绳索,维持秩序,引导兴奋的人群后退。

  《晋阳时报》记者文翰,凭借记者证,有幸登上了领头的第二辆蒸汽卡车副驾驶位置。

  随着车队加速,他立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车轮下是坚硬平整的水泥路面,取代了以往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颠簸。

  即使卡车沉重的身躯驶过,车厢也只是传来轻微、均匀的震动,远非旧路可比。

  他放在膝上的笔记本和钢笔,竟然稳稳当当。

  蒸汽卡车在平坦路段逐渐提速。

  文翰看着司机张铁柱不时扫视速度表,指针稳定地指向了15英里/小时(约24公里/小时)的刻度。

  这速度在当时的陆路运输中堪称飞快!

  窗外的田野、村庄以更快的速度向后退去。

  他粗略估算,以往晋城到长治,骡马大车需两日,快马加鞭也要大半天。

  以此车速度,加上道路平整,一日内往返成为可能!

  虽然水泥路面本身不起尘,但车队中骡马大车的蹄子、车轮卷起的路肩浮土,以及蒸汽卡车喷出的煤烟,依然在车队后方形成一条淡淡的烟尘带。

  但文翰注意到,这比起旧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境况,已是天壤之别。

  道旁的行人只需稍稍远离路肩,便能免受烟尘侵扰。

  蒸汽机持续不断的“噗嗤”声、锅炉的嘶鸣、金属部件的摩擦声在车厢内回荡,交谈需要提高音量。但对于习惯了工业噪音的文翰来说,这恰恰是力量与进步的象征。

  “张师傅,这路开起来感觉如何?”文翰大声问。

  张铁柱紧握方向盘,脸上是专注和一丝兴奋:“美得很!先生!这路平的,跑起来省力又省煤!以前走土路,拉这么重的货,遇到坑洼得格外小心,慢了又费时。现在油门(指蒸汽阀门)给足,心里踏实!估摸着今天跑个来回都松松的!”效率的提升,在司机朴实的语言中表露无遗。

  车队行驶约十五华里(7.5公里),抵达了第一个预设的收费站。这是一座砖石结构的简易平房,刷着醒目的白灰,屋顶竖着“晋长公路收费处”的木牌。几个穿着制服的收费员早已在岗亭外等候。亭子前方横着涂了黑白条纹的木质拦车杆。

  领头的蒸汽卡车缓缓停下。一名收费员走上前,手里拿着票据本和印章。

  “师傅,哪里来,到哪里去?”收费员公式化地问。

  “晋城到长治城!”张铁柱答道。

  收费员迅速翻看手中的费率表(按公里计价):“晋城至此站15里(7.5公里),每车每公里收费大洋叁分。15里应收大洋贰角贰分伍厘。四舍五入,收贰角叁分。”

  这个定价经过核算,高于传统土路的“买路钱”,但远低于节省的时间和损耗带来的收益,属于商业上可接受的范围。

  张铁柱显然早已了解规则,爽快地数出贰角叁分钱递过去。

  收费员麻利地开具盖有“晋长公路管理所”红印的票据,一式两份,一份交给司机,一份留存。

  同时高喊:“晋城至本站,壹车,收洋贰角叁分!”另一名收费员迅速记录在册。

  拦车杆抬起。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后续的晋城骡马大车、客运马车以及长治的车辆,均按不同类型(载货/载客)、不同轴数/马匹数,依据张贴的详细费率表缴费通过。

  收费员动作熟练,算账飞快,显然经过专门培训。

  偶尔有车夫试图讨价还价或抱怨几句,但在明确的公示费率和后面等待车队的催促下,也都迅速缴费通过。

  文翰注意到,收费亭旁还站着两名持枪的晋城路警,维持着秩序,也震慑着可能的滋扰。

  通车首日,并非所有车辆都跑完全程。

  但仅从晋城入口至第一个收费站这十五华里路段,从上午十时通车至下午五时封路(新路养护规定),收费站的记录簿上便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通行车辆总计:187辆次。

  其中:重型蒸汽卡车22辆次

  骡马大车(载货)85辆次

  客运马车35辆次

  其他(独轮车、行人牲口群按折算单位计)45辆次

  首日通行费收入:大洋壹佰零伍元肆角整。

  平均通过时间(晋城入口至第一收费亭):骡马大车约40分钟(以往土路需近2小时),蒸汽卡车仅需约25分钟。效率提升显著。

  这仅仅是一个收费站、一段路、一天的数据。

  它像一个有力的心跳,预示着这条商业动脉的巨大潜力。

  消息传回典礼现场,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晋城的商人们已经开始盘算着利用这条路将潞绸、铁器更快地运往省城;长治的士绅则想着如何将粮食、山货更便捷地输入晋城乃至更远的市场。

  林永年与苏婉贞站在观礼人群中,望着那延伸向远方的青灰色大道和逐渐消失在烟尘中的车队,脸上带着由衷的笑意和期许。

  棋盘提醒:“棋主完胜一局,气运相生。气运 101429!棋主的气运达到:122451(21022

  101429)

  (《晋阳时报》翌日头版标题:水泥巨龙贯太行晋长公路首日通商旅争驰效率显首站收费逾百元副标题:本报记者随车亲历平稳疾驰告别颠簸晋城主倡功业成上党盆地迎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