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督军府
阎长官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桌面,那“笃、笃、笃”的沉闷声响,在空旷得能听见回音的督军府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滞重,一下下,像是敲在人心上。
桌上,那份摊开的《民国三年度山西省财政收支总册》,纸页厚重,墨迹森然,宛如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四百五十四万银元的岁入,白纸黑字的数字。
田赋二百一十八万,本该是支柱,却因连年兵燹,田地抛荒十之三四,旧册上的数字成了镜花水月,实收不过六成,空悬着巨大的缺口。
厘金七十九万,潞安铁器、汾酒佳酿、正太铁路上的货流,本该是活水,却被地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镇守使、旅长们,明目张胆地伸手截留了三成,流入省库的,只剩涓涓细流。
盐税一百一十五万,河东盐池的白花花银子,生生被无孔不入的私盐贩子凿开了一道大口子,硬是漏掉了二十八万!
那点可怜的工商税,四十二万,煤厘、烟酒牌照、当铺年捐,零零碎碎,凑在一起,在庞大的军费面前,杯水车薪,徒增凄凉。
所谓的非税收入——二十四万国防捐,三十六万强制摊派的军事公债——更是字字泣血。
这是硬生生从富户商号的骨头缝里、从升斗小民的牙缝里,用刺刀和锁链榨出来的油!沉甸甸地压在账册上,写满了竭泽而渔的无奈与暴戾。
剥开这层勉强糊上的纸,实际岁入竟不足预算的七成!
省财政厅的金库里,真正能调度周转的活钱,仅有二百五十四万银元。
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
“岁出五百一十一万!”阎长官的声音低沉沙哑,像在咀嚼一枚极苦的橄榄核,每一个字都带着腥气。
下首,财政厅长垂手肃立,额角的汗珠沿着鬓角滚落,浸湿了领口。
他喉结滚动,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旁边几位主管赋税、军需的官员,更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要将自己缩进那身哔叽制服里,连呼吸都屏得小心翼翼,唯恐惊动了这令人窒息的安静。
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油脂,吸一口都费劲。
三百一十八万的陆军费!像一条粗壮的、冰冷的铁链,死死勒住了整个山西的咽喉。
这是保命的根基,是乱世里唯一的倚仗,养着那两个师,一万八千张要吃要饷、要枪要弹的嘴,维系着太原城头这面摇摇欲坠的旗。
然而,这根基本身,就是最沉重的枷锁。
行政费八十九万,捉襟见肘,连衙门里维持体面的薪俸都发得磕磕绊绊,遑论其他?
教育费三十六万?
形同虚设!
摊到全省,一所高等小学一年分不到两百块大洋,义务教育成了贴在议会墙上、供人瞻仰的笑话。
实业费十三万?
聊胜于无!
阳泉煤矿的勘探报告还压在灰尘里,规划中的纺织厂、水泥厂,连影子都摸不着,图纸都透着股陈腐的霉味。
还债的窟窿年年要填,五十五万,庚子赔款的耻辱,洋人铁路借款的利息,像两条冰冷的毒蛇,每年定时来吸血。
那八万赈灾款?
阎长官的指尖重重划过那个数字,眼神锐利如刀——去向不明!怕是早化作雁北镇守使新购枪械上。
预备费三十二万?不过是将督军府秘密金库的钱,换了个冠冕堂皇的名目存放罢了。
账面上刺眼的赤字:
五十七万银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拖欠的军饷、水面下滚雪球般增长的债务、被挪用的款项,真实的财政窟窿,深不见底,怕是有八十九万之巨!
如何填补?
厅堂内落针可闻,只有窗外偶尔掠过的寒鸦发出几声嘶哑的啼叫,更添萧索。
官员们如同泥塑木雕,束手无策。
绝望像冰冷的潮水,从每个人的脚底漫上来,淹没了口鼻。
饮鸩止渴的法子,并非没有。
就在手边,一份空白的晋钞发行令静静地躺在那里。
笔架上,饱蘸浓墨的狼毫笔尖悬停,一滴墨汁在毫尖凝聚、饱满、颤抖,仿佛随时要坠落,砸在那决定无数人生死的空白处。
印下去?
只需一个签名,一百四十三万的纸钞便能汹涌而出,暂时堵住眼前的窟窿。
但这无异于沸汤止渴!墨汁滴落之处,便是来年物价腾贵如烈马脱缰、民怨沸腾似火山喷发的起点。
他仿佛已经看到饥民抢粮的骚乱,商铺倒闭的凄凉,晋钞如同废纸般在风中飘散的惨景。
阎长官猛地闭上了眼,手指用力捏紧了突突直跳的眉心,仿佛要将那令人窒息的绝望感挤出脑海。
就在这片深不见底的财政泥潭里,一丝微弱却异常坚韧的光芒,顽强地透了出来——是那份来自东南方向、封皮略显粗糙的《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林永年恭敬递上这份计划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厚实的纸页里,似乎能嗅到一股不同于太原官场陈腐气息的、蓬勃的生气:规划图上笔直清晰的工厂地基线条,开垦出的、泛着油亮黑光的层层梯田,疏通后奔涌着清冽活水的沟渠。
还有,那批即将从青岛拆卸启运的德国工厂设备!蓝图上的墨迹,都带着一种实干的热度。
他两次亲临长治。
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带着考察的深意。
那扑面而来的感觉,绝非太原这暮气沉沉的省城可比。
那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粗粝而旺盛的活力。
田间地头,工坊工地,人们脸上有汗,眼中有光,动作麻利,目标明确。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推诿扯皮,只有埋头苦干的劲头,清晰可感,灼热烫人。
“唉!”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如同风中游丝,几不可闻地从阎长官紧抿的唇边逸出。
他缓缓地、深深地靠向高背椅宽大而冰凉的椅背,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
目光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缓缓扫过眼前这班噤若寒蝉、束手无策的属员。
他们的影子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模糊而无力。
最终,他的视线仿佛拥有了穿透力,越过了督军府厚重冰冷的青砖墙壁,越过灰蒙蒙的太原城,落到了晋东南那片层峦叠嶂之中——长治,那片在绝望泥沼里倔强地闪烁着希望微光的土地。
他重新抬起眼,视线如同实质般扫过厅堂。
“此事,”他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态度,“暂且搁置。”
“督座!”财政厅长像是被针扎了一下,猛地抬头,眼中先是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愕,声音都变了调,“军饷!拖欠已近两月!各师主官函电一日数催,言辞一日厉过一日!
“窟窿就在那里,跑不了。”
阎长官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目光却锐利如出鞘的寒刃,直刺厅长眼底,“印钞?那是沸汤止渴!今日饮下去,图一时之快,明年今日,你我,连同这太原城,怕是要坐在喷发的火山口上,等着收尸!”
他语气森然,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的预兆。
话音未落,他的指尖已落在那份《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粗糙的牛皮纸封面上,轻轻一叩。
“笃。”
一声轻响,在死寂的房间里异常清晰。
“长治……”他缓缓念出这两个字,语调沉凝,蕴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心绪。
林永年沉稳而锐气的面容,长治城外初具规模的工坊地基,新垦梯田上茁壮的青苗,青龙涧引来的汩汩清流!那里有看得见的、能生钱的活水,有开垦出的、能产粮的沃土。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能点石成金、能把纸上蓝图变成脚下实路的人!
“等本督从长治回来。”阎长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钉,重重楔入每个人的耳膜,“再做区处。”
他下了决断。
目光沉沉地,再次扫过那份令人绝望的财政报告,又落回那份承载着唯一希望的《纲要》,最终,定格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穿透迷雾,看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暂且搁置的四个字,这暂停印钞的决策,无异于一场惊天豪赌。
赌注,是他阎锡山的身家性命,是整个山西的安危!
赌的,是长治那尚未完全兑现的潜力,是那些冰冷钢铁机器运抵后能带来的、足以撬动死局的转机!
赌的,更是林永年,这个在晋东南埋头苦干的人,能否真如他计划书所展现的那样,成为一股活水,注入太原这潭绝望的死水,砸出一片足以翻身的惊涛骇浪!
厅堂内死寂得可怕,只有窗外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更添几分肃杀。
官员们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惊疑、忧虑,甚至是一丝隐秘的恐慌,却无一人敢再出声置喙。
财政厅长张了张嘴,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了几下,最终,所有的不安和劝阻都化作一声干涩喑哑、带着颤音的:“是…是,督座。”
他彻底明白了。
督军是把身家性命,把山西残存的气运,都孤注一掷地押在了东南方向那个尚在崛起中的县城,押在了那份墨迹未干、前途未卜的五年计划上!
阎长官不再看他们,仿佛耗尽了所有与人周旋的气力,只疲惫地、幅度极小地挥了挥手,像拂去眼前无形的尘埃。
众人如蒙大赦,几乎是踮着脚尖,屏着呼吸,无声地、迅速地倒退着离开,沉重的雕花木门在他们身后被小心翼翼地合拢,隔绝了外面凛冽的寒风,也隔绝了整个世界。
督军府最核心的办公室,此刻只剩下他一人。
他独自深陷在宽大、冰冷的高背椅里,像一座疲惫的孤峰。
窗外,暮色四合,将太原城灰暗、破败的轮廓一点点吞噬,变得愈发模糊不清,如同他此刻晦暗不明的心境。
那声压抑在胸腔深处、几乎被窗外风声完全淹没的叹息,终于沉沉地、长长地叹了出来:
“人才……终究是难得的啊……”
这叹息,沉重如山岳,饱含着对眼前如山崩海啸般财政困局的无力,对扑朔迷离前路的审慎踌躇。
而更深沉的,是对林永年,一份沉甸甸的、混杂着期望与孤注一掷的复杂心绪。
“暂且搁置”四个字,轻飘飘出口,背后的千钧重担,却只有他这副肩膀能真切感受其分量。
军饷拖欠,那是悬在头顶、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各师主官雪片般飞来的催饷电文,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焦灼,字里行间几乎能嗅到士卒营房里怨气发酵、即将点燃的硝烟味。
太原城里那些盘踞多年、嗅觉比猎犬还灵敏的钱庄票号东家们,此刻怕是早已聚在密室里,掐着算盘,目光闪烁地计算着督军府这座冰山还能在水面上浮多久,盘算着一旦晋钞如洪流般涌出,该如何自保,甚至从中渔利。
还有那些散落四方、拥兵自重的镇守使们!
雁北那位刚借用了八万赈灾款置办军火的,此刻听到印钞暂缓的风声,是会变本加厉地截留本该流入省库的厘金,还是会生出拥兵自重、待价而沽的异样心思?晋南、晋西,那些军头,哪个不是虎视眈眈?
眼前这些官员,忠心或许有几分,勤勉也算得上,可在这天翻地覆、乾坤倒悬的乱世,面对这千疮百孔、如同朽木将倾的财政危局,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像是被蒙住了双眼,在万丈深渊的边缘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
那报表上密密麻麻、冰冷无情的数字,如同无数条坚韧湿滑的毒藤,死死缠绕上来,越理越乱,越挣扎越紧,勒得人喘不过气,只余心惊肉跳。
印钞?是自掘坟墓,亲手点燃焚毁自己的薪柴。
加税?是火上浇油,逼着面黄肌瘦的饥民揭竿而起。
开源?谈何容易!这贫瘠战乱的三晋大地,还能从哪里榨出油水?
节流?军费这头噬人的猛虎,谁敢,又有谁能去勒紧它的缰绳?
“看不清,也办不到。”这近乎自语的几个字,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清醒到残忍的无奈,从他紧咬的齿缝间艰难地挤出。
太原,这座汇聚了全省官僚精英的省城,此刻却像一艘迷失在无边浓雾中的破旧巨轮。
掌舵的他,看不清航向,辨不明暗礁;而船上那些划桨的官员们,则茫然失措,找不到发力的支点。
整个庞大的官僚机器,依旧在旧日锈蚀的轨道上发出刺耳的、徒劳的空转声,既榨不出半分新的生机,也阻挡不住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足以倾覆一切的惊涛暗流。
他的视线,仿佛被无形的磁石吸引,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份静静躺在黄花梨桌面上的《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备车!”
阎长官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断所有犹豫、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骤然打破了办公室那令人窒息的死寂。
这命令并非对空而发。
侍立在外间、如同影子般的贴身副官,几乎在话音落下的瞬间便应声推门而入,动作迅捷无声,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
“督座?”副官垂手肃立,腰杆挺直如标枪,眼神锐利,等待明确的指令。
“去长治。”阎长官猛地站起身,动作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果决。
他最后看了一眼桌上那两份命运截然不同的文件——一份是深不见底的财政深渊,一份是微光闪烁的希望蓝图,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大步走向门口。
阎长官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黄花梨桌面,那“笃、笃、笃”的沉闷声响,在空旷得能听见回音的督军府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滞重,一下下,像是敲在人心上。
桌上,那份摊开的《民国三年度山西省财政收支总册》,纸页厚重,墨迹森然,宛如一块巨石,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四百五十四万银元的岁入,白纸黑字的数字。
田赋二百一十八万,本该是支柱,却因连年兵燹,田地抛荒十之三四,旧册上的数字成了镜花水月,实收不过六成,空悬着巨大的缺口。
厘金七十九万,潞安铁器、汾酒佳酿、正太铁路上的货流,本该是活水,却被地方那些拥兵自重的镇守使、旅长们,明目张胆地伸手截留了三成,流入省库的,只剩涓涓细流。
盐税一百一十五万,河东盐池的白花花银子,生生被无孔不入的私盐贩子凿开了一道大口子,硬是漏掉了二十八万!
那点可怜的工商税,四十二万,煤厘、烟酒牌照、当铺年捐,零零碎碎,凑在一起,在庞大的军费面前,杯水车薪,徒增凄凉。
所谓的非税收入——二十四万国防捐,三十六万强制摊派的军事公债——更是字字泣血。
这是硬生生从富户商号的骨头缝里、从升斗小民的牙缝里,用刺刀和锁链榨出来的油!沉甸甸地压在账册上,写满了竭泽而渔的无奈与暴戾。
剥开这层勉强糊上的纸,实际岁入竟不足预算的七成!
省财政厅的金库里,真正能调度周转的活钱,仅有二百五十四万银元。
这点钱,连塞牙缝都不够。
“岁出五百一十一万!”阎长官的声音低沉沙哑,像在咀嚼一枚极苦的橄榄核,每一个字都带着腥气。
下首,财政厅长垂手肃立,额角的汗珠沿着鬓角滚落,浸湿了领口。
他喉结滚动,却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旁边几位主管赋税、军需的官员,更是眼观鼻,鼻观心,仿佛要将自己缩进那身哔叽制服里,连呼吸都屏得小心翼翼,唯恐惊动了这令人窒息的安静。
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油脂,吸一口都费劲。
三百一十八万的陆军费!像一条粗壮的、冰冷的铁链,死死勒住了整个山西的咽喉。
这是保命的根基,是乱世里唯一的倚仗,养着那两个师,一万八千张要吃要饷、要枪要弹的嘴,维系着太原城头这面摇摇欲坠的旗。
然而,这根基本身,就是最沉重的枷锁。
行政费八十九万,捉襟见肘,连衙门里维持体面的薪俸都发得磕磕绊绊,遑论其他?
教育费三十六万?
形同虚设!
摊到全省,一所高等小学一年分不到两百块大洋,义务教育成了贴在议会墙上、供人瞻仰的笑话。
实业费十三万?
聊胜于无!
阳泉煤矿的勘探报告还压在灰尘里,规划中的纺织厂、水泥厂,连影子都摸不着,图纸都透着股陈腐的霉味。
还债的窟窿年年要填,五十五万,庚子赔款的耻辱,洋人铁路借款的利息,像两条冰冷的毒蛇,每年定时来吸血。
那八万赈灾款?
阎长官的指尖重重划过那个数字,眼神锐利如刀——去向不明!怕是早化作雁北镇守使新购枪械上。
预备费三十二万?不过是将督军府秘密金库的钱,换了个冠冕堂皇的名目存放罢了。
账面上刺眼的赤字:
五十七万银元!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拖欠的军饷、水面下滚雪球般增长的债务、被挪用的款项,真实的财政窟窿,深不见底,怕是有八十九万之巨!
如何填补?
厅堂内落针可闻,只有窗外偶尔掠过的寒鸦发出几声嘶哑的啼叫,更添萧索。
官员们如同泥塑木雕,束手无策。
绝望像冰冷的潮水,从每个人的脚底漫上来,淹没了口鼻。
饮鸩止渴的法子,并非没有。
就在手边,一份空白的晋钞发行令静静地躺在那里。
笔架上,饱蘸浓墨的狼毫笔尖悬停,一滴墨汁在毫尖凝聚、饱满、颤抖,仿佛随时要坠落,砸在那决定无数人生死的空白处。
印下去?
只需一个签名,一百四十三万的纸钞便能汹涌而出,暂时堵住眼前的窟窿。
但这无异于沸汤止渴!墨汁滴落之处,便是来年物价腾贵如烈马脱缰、民怨沸腾似火山喷发的起点。
他仿佛已经看到饥民抢粮的骚乱,商铺倒闭的凄凉,晋钞如同废纸般在风中飘散的惨景。
阎长官猛地闭上了眼,手指用力捏紧了突突直跳的眉心,仿佛要将那令人窒息的绝望感挤出脑海。
就在这片深不见底的财政泥潭里,一丝微弱却异常坚韧的光芒,顽强地透了出来——是那份来自东南方向、封皮略显粗糙的《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林永年恭敬递上这份计划书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那厚实的纸页里,似乎能嗅到一股不同于太原官场陈腐气息的、蓬勃的生气:规划图上笔直清晰的工厂地基线条,开垦出的、泛着油亮黑光的层层梯田,疏通后奔涌着清冽活水的沟渠。
还有,那批即将从青岛拆卸启运的德国工厂设备!蓝图上的墨迹,都带着一种实干的热度。
他两次亲临长治。
第一次是偶然,第二次是带着考察的深意。
那扑面而来的感觉,绝非太原这暮气沉沉的省城可比。
那是一种带着泥土芬芳的、粗粝而旺盛的活力。
田间地头,工坊工地,人们脸上有汗,眼中有光,动作麻利,目标明确。没有繁文缛节,没有推诿扯皮,只有埋头苦干的劲头,清晰可感,灼热烫人。
“唉!”一声极轻极轻的叹息,如同风中游丝,几不可闻地从阎长官紧抿的唇边逸出。
他缓缓地、深深地靠向高背椅宽大而冰凉的椅背,仿佛耗尽了全身力气。
目光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缓缓扫过眼前这班噤若寒蝉、束手无策的属员。
他们的影子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模糊而无力。
最终,他的视线仿佛拥有了穿透力,越过了督军府厚重冰冷的青砖墙壁,越过灰蒙蒙的太原城,落到了晋东南那片层峦叠嶂之中——长治,那片在绝望泥沼里倔强地闪烁着希望微光的土地。
他重新抬起眼,视线如同实质般扫过厅堂。
“此事,”他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态度,“暂且搁置。”
“督座!”财政厅长像是被针扎了一下,猛地抬头,眼中先是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愕,声音都变了调,“军饷!拖欠已近两月!各师主官函电一日数催,言辞一日厉过一日!
“窟窿就在那里,跑不了。”
阎长官的声音陡然转冷,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目光却锐利如出鞘的寒刃,直刺厅长眼底,“印钞?那是沸汤止渴!今日饮下去,图一时之快,明年今日,你我,连同这太原城,怕是要坐在喷发的火山口上,等着收尸!”
他语气森然,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的预兆。
话音未落,他的指尖已落在那份《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粗糙的牛皮纸封面上,轻轻一叩。
“笃。”
一声轻响,在死寂的房间里异常清晰。
“长治……”他缓缓念出这两个字,语调沉凝,蕴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心绪。
林永年沉稳而锐气的面容,长治城外初具规模的工坊地基,新垦梯田上茁壮的青苗,青龙涧引来的汩汩清流!那里有看得见的、能生钱的活水,有开垦出的、能产粮的沃土。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能点石成金、能把纸上蓝图变成脚下实路的人!
“等本督从长治回来。”阎长官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铁钉,重重楔入每个人的耳膜,“再做区处。”
他下了决断。
目光沉沉地,再次扫过那份令人绝望的财政报告,又落回那份承载着唯一希望的《纲要》,最终,定格在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在穿透迷雾,看向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这暂且搁置的四个字,这暂停印钞的决策,无异于一场惊天豪赌。
赌注,是他阎锡山的身家性命,是整个山西的安危!
赌的,是长治那尚未完全兑现的潜力,是那些冰冷钢铁机器运抵后能带来的、足以撬动死局的转机!
赌的,更是林永年,这个在晋东南埋头苦干的人,能否真如他计划书所展现的那样,成为一股活水,注入太原这潭绝望的死水,砸出一片足以翻身的惊涛骇浪!
厅堂内死寂得可怕,只有窗外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棂,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更添几分肃杀。
官员们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惊疑、忧虑,甚至是一丝隐秘的恐慌,却无一人敢再出声置喙。
财政厅长张了张嘴,喉结剧烈地上下滚动了几下,最终,所有的不安和劝阻都化作一声干涩喑哑、带着颤音的:“是…是,督座。”
他彻底明白了。
督军是把身家性命,把山西残存的气运,都孤注一掷地押在了东南方向那个尚在崛起中的县城,押在了那份墨迹未干、前途未卜的五年计划上!
阎长官不再看他们,仿佛耗尽了所有与人周旋的气力,只疲惫地、幅度极小地挥了挥手,像拂去眼前无形的尘埃。
众人如蒙大赦,几乎是踮着脚尖,屏着呼吸,无声地、迅速地倒退着离开,沉重的雕花木门在他们身后被小心翼翼地合拢,隔绝了外面凛冽的寒风,也隔绝了整个世界。
督军府最核心的办公室,此刻只剩下他一人。
他独自深陷在宽大、冰冷的高背椅里,像一座疲惫的孤峰。
窗外,暮色四合,将太原城灰暗、破败的轮廓一点点吞噬,变得愈发模糊不清,如同他此刻晦暗不明的心境。
那声压抑在胸腔深处、几乎被窗外风声完全淹没的叹息,终于沉沉地、长长地叹了出来:
“人才……终究是难得的啊……”
这叹息,沉重如山岳,饱含着对眼前如山崩海啸般财政困局的无力,对扑朔迷离前路的审慎踌躇。
而更深沉的,是对林永年,一份沉甸甸的、混杂着期望与孤注一掷的复杂心绪。
“暂且搁置”四个字,轻飘飘出口,背后的千钧重担,却只有他这副肩膀能真切感受其分量。
军饷拖欠,那是悬在头顶、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各师主官雪片般飞来的催饷电文,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焦灼,字里行间几乎能嗅到士卒营房里怨气发酵、即将点燃的硝烟味。
太原城里那些盘踞多年、嗅觉比猎犬还灵敏的钱庄票号东家们,此刻怕是早已聚在密室里,掐着算盘,目光闪烁地计算着督军府这座冰山还能在水面上浮多久,盘算着一旦晋钞如洪流般涌出,该如何自保,甚至从中渔利。
还有那些散落四方、拥兵自重的镇守使们!
雁北那位刚借用了八万赈灾款置办军火的,此刻听到印钞暂缓的风声,是会变本加厉地截留本该流入省库的厘金,还是会生出拥兵自重、待价而沽的异样心思?晋南、晋西,那些军头,哪个不是虎视眈眈?
眼前这些官员,忠心或许有几分,勤勉也算得上,可在这天翻地覆、乾坤倒悬的乱世,面对这千疮百孔、如同朽木将倾的财政危局,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像是被蒙住了双眼,在万丈深渊的边缘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
那报表上密密麻麻、冰冷无情的数字,如同无数条坚韧湿滑的毒藤,死死缠绕上来,越理越乱,越挣扎越紧,勒得人喘不过气,只余心惊肉跳。
印钞?是自掘坟墓,亲手点燃焚毁自己的薪柴。
加税?是火上浇油,逼着面黄肌瘦的饥民揭竿而起。
开源?谈何容易!这贫瘠战乱的三晋大地,还能从哪里榨出油水?
节流?军费这头噬人的猛虎,谁敢,又有谁能去勒紧它的缰绳?
“看不清,也办不到。”这近乎自语的几个字,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和清醒到残忍的无奈,从他紧咬的齿缝间艰难地挤出。
太原,这座汇聚了全省官僚精英的省城,此刻却像一艘迷失在无边浓雾中的破旧巨轮。
掌舵的他,看不清航向,辨不明暗礁;而船上那些划桨的官员们,则茫然失措,找不到发力的支点。
整个庞大的官僚机器,依旧在旧日锈蚀的轨道上发出刺耳的、徒劳的空转声,既榨不出半分新的生机,也阻挡不住四面八方汹涌而来的、足以倾覆一切的惊涛暗流。
他的视线,仿佛被无形的磁石吸引,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份静静躺在黄花梨桌面上的《长治县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备车!”
阎长官的声音不高,甚至有些沙哑,却带着一种斩断所有犹豫、不容置疑的决断力,骤然打破了办公室那令人窒息的死寂。
这命令并非对空而发。
侍立在外间、如同影子般的贴身副官,几乎在话音落下的瞬间便应声推门而入,动作迅捷无声,带着军人特有的干练。
“督座?”副官垂手肃立,腰杆挺直如标枪,眼神锐利,等待明确的指令。
“去长治。”阎长官猛地站起身,动作带着军人特有的利落果决。
他最后看了一眼桌上那两份命运截然不同的文件——一份是深不见底的财政深渊,一份是微光闪烁的希望蓝图,然后,毫不犹豫地转身,大步走向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