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亦师亦是臣-《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韩济!

  武阳侯!

  原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后调任江东巡抚,加少傅。

  陆南、陆北的巡抚到任之后,皇帝命韩济回京述职。

  才刚刚抵京,就被皇帝勒令回府休养。

  满心疑惑的韩济,就这样变相的被限制在皇城之中的武阳侯府。

  韩家的子孙大多在外为官,侯府倒是没有普通权贵之家的热闹。

  见惯了风浪的韩济,卸下心中沉重的包袱,整日里与琴棋书画为伴,倒也十分惬意。

  锦衣卫将韩济的起居向皇帝如实禀告。

  皇帝只是微微一笑。

  半月后,皇帝命韩济入宫。

  乾清宫内,韩济大礼参拜,动作还算流畅。

  只是那满头白雪,让皇帝的心底生出了淡淡的感动。

  皇帝命韩济平身。

  赐座!

  “你倒是沉得住气。”

  打量着正襟危坐的韩济,皇帝笑着缓缓开口。

  “下官在江东如履薄冰,回到京城,难免就有些松懈。”韩济欠身回话。

  短短的三句话,却透着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在替自己表功,也是在向皇帝阐明江东的局势不容乐观。

  第二层是表明京城很安全,当然,这安全全赖皇帝的英明领导。

  至于最后一层,韩济是在向皇帝表露心迹。

  为何会松懈?

  那是出于对皇帝绝对的忠诚和信赖。

  果然,皇帝听后,笑声开始在乾清宫内回荡。

  “以你的功绩和资历,早就可以入阁。”

  等到笑声停下,皇帝开始了新一轮的试探。

  尽管这几年书信往来不断,不过皇帝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不知不觉中,皇帝的心态已开始发生了改变。

  “下官没资格入阁,下官也不愿入阁。”

  韩济的这两句回话没有丝毫犹豫。

  “为何?”

  “下官没在翰林院待过,就算入阁,也会受到同僚的排挤,还不如在地方上做点实事,替陛下分忧。”韩济的措辞滴水不漏。

  他不但毫不留痕的拍了皇帝的马屁,还顺带着调侃了杜学士等人。

  “你想回江东?”皇帝貌似随意的问出一句。

  “全凭陛下安排!”

  说完后,韩济冲皇帝拱手。

  “那就去西边吧!”

  皇帝缓缓起身,开始在殿内踱步。

  “河西?”

  韩济起身,目光追随着皇帝的身影。

  皇帝轻轻摇头。

  “陛下,西原尽管无比重要,不过有河西作为屏障,又有燕、宋两国挡在前面,安全无虞。”韩济微微皱眉。

  “朕已于内阁达成共识,在西边新设一总督职位。”

  皇帝背着双手,语气十分温和。

  韩济没有打断皇帝的思路,站一旁认真聆听。

  “就叫河西总督,节制河西、西原两省兵马,位在巡抚之上。”

  “你,就是河西的第一任总督!”

  话音落下,皇帝看了韩济一眼。

  韩济神色不变,不过心中已是巨浪滔天。

  自从接到回京述职的旨意,韩济就清楚自己在江东的使命已经结束。

  至于下一站,他猜测应该是在北边。

  没想到皇帝不但将他安置在西边,而且还节制两省的兵马。

  换句话说,皇帝是让他节制镇西军和定西军。

  巡抚,从二品,既然这总督位在巡抚之上,那么应该是正二品。

  韩济的身上还有少傅的加衔,倒不看重这半级提升,让他激动的,是总督的权力。

  “陛下是想谋划高原?”

  强行压下内心的波澜,韩济开始思考皇帝的用意。

  “谋划高原只是其中之一!”

  皇帝依旧在殿内踱步。

  “下官驽钝,请陛下明示!”

  “兵部正在整顿镇、定二军,将来镇守西线的军队只有六万。如果各自为战,朕岂能安睡?”皇帝语速缓慢。

  “陛下英明!”

  “除了两省,缓冲地带也在你的管辖之中。”

  略作停顿,皇帝补充一句。

  西边的舆图,开始浮现在韩济的脑海之中。

  “你要靠前指挥,总督衙门就设在河西,朕不但谋划高原,还要防备高原西边的敌人。”

  “陛下指的,可是那位查理?”韩济急忙抹掉脑中的舆图。

  “查理扩张的步伐,比朕设想的要快上不少。”

  说到此处,皇帝的眉头已经轻轻皱起。

  时间!

  帝国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下官明白了!”

  深吸一口气,韩济冲皇帝拱手弯腰。

  “接下来这几年,朝廷的军费会向西边倾斜,如果不够,朕的内库,随时都可以为你打开。”

  既然让一把老骨头去经略西边,皇帝自然要给他足够的支持。

  “陛下,胡罗素部——能否暂缓整编?”

  略一思索,韩济开始索要更多的援助。

  他之所以能成功的守住江东,与那支强大的江东军有着莫大的关系。

  “不行!”皇帝一口回绝。

  “陛下,六万军队,确实少了一些。”

  韩济没有死心,继续向皇帝争取。

  这两句话,也只有韩济才能说出,换做其他官员,早已在心中评估是否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必要的时候,三万河西军会纳入你的麾下。”

  转头看了讨价还价的韩济一眼,皇帝满脸的笑意。

  如果韩济不提任何条件,直接爽快的应下,恐怕皇帝的心中不会如此踏实。

  韩济弯腰谢过。

  “还有什么要求?”皇帝主动开口询问。

  “下官哪敢有什么要求!”

  这一刻,韩济又恢复到恭顺的模样。

  “你的长子,朕准备调回京城,任礼部侍郎。”

  许是累了,皇帝回到御案后坐下。

  韩济猛的看向皇帝,满脸的不可思议。

  他的长子韩旷出身翰林,一路拼杀,做到了布政使的高位。

  如今调任礼部,皇帝就差直接告诉韩济,准备让他的儿子将来入阁。

  “怎么?你不乐意?”皇帝略微提高了音量。

  韩济整了整衣冠,上前两步冲皇帝跪下。

  高呼皇恩浩荡!

  皇帝命杜公公将韩济扶起。

  “韩康被王统领带走,在山南表现突出,将来大约是要在战场立功,马上封侯。”皇帝命韩济坐下说话。

  韩康,是韩济的长孙,如今已是山南军中的百户。

  “全赖陛下的调教!”

  “朕当初是怎么讲的?这一场动荡过后,不知会涌出多少世袭罔替的勋爵。”

  皇帝注视着韩济,满脸的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