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府丞变郎中-《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每隔几日,皇帝就会在乾清宫设宴,请越国的世子饮酒。

  同时受到邀请的,还有代国、燕国、宋国、陈国的世子,以及睿亲王和平亲王。

  在觥筹交错中,越国的世子同这些青年贵胄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他明白皇帝的用意,也感激皇帝的苦心。

  对自己父王的远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同样对越王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还有冯晓华。

  冯晓华,是越王的第六个儿子。

  由于他母亲的身份,冯晓华从一出生,就遭到了越王的厌弃。

  也是由于他母亲的身份,冯晓华在成年后被派往京城。

  尽管冯晓华代表越国在京城活动,可他依然得不到越王的重视。

  直到——

  他成了詹事府的官员。

  詹事府,是朝廷的詹事府,更是太子的詹事府。

  越王明白皇帝的用意,开始默许冯晓华动用一小部分越国的资源。

  有了施展的舞台,冯晓华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

  如今,他已是詹事府的重要官员。

  接触得越多,处理的事务越多,眼界也就越发开阔。

  直到世子入京,冯晓华这才彻底明白,越王当年的决定是多么的高瞻远瞩。

  今日!

  冯晓华奉旨入宫。

  站在乾清宫内,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慌张。

  此时的他,早已被外界视为皇帝的嫡系。

  除了冯晓华,还有一人,也出现在乾清宫中。

  留侯!

  留侯如今的差事,是掌管帝国的营造队伍。

  这支队伍由城外的流民和东宫的营造队伍组成,有着接近两万人的规模。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留侯真正的差事,还是前往最南边,督造帝国的港口。

  “康宁的基建,是锻炼队伍的好机会。”

  沉吟片刻,皇帝缓缓开口。

  留侯弯腰称是。

  “与工部的沟通可还顺畅?”

  留侯表示双方沟通的效率极高。

  工部尚书是皇帝的亲舅舅,不但能力出众,态度更是无比正确。

  “钱财你无需担心,这一次,全部由内库支出。”皇帝微微一笑。

  留侯先是一愣,随即弯腰应下。

  “可是觉得不妥?”

  对留侯有些勉强的态度,皇帝尽收眼底。

  “陛下,动用内库的银两,臣怕宗室勋贵会生出其他想法。”

  没有犹豫,留侯直接说出心中所想。

  内库,是皇帝的内库,也是全体贵族的内库。

  “无需担心他们,今年的分红,只多不少!”皇帝脸上的笑意不减。

  留侯这才放下心来。

  “说说进展!”

  皇帝起身,开始在殿内踱步。

  留侯早已打好腹稿,听到皇帝的命令,清一清嗓子便开始流利的禀报起来。

  冯晓华在一旁听得认真,不过心中十分纳闷。

  朝廷准备发展康宁,他是清楚的,詹事府甚至组织过两次讨论。

  不过此事是户部、工部与留侯负责,康亲王从旁协助,与詹事府没有丝毫关系。

  但是冯晓华是聪明的,等到留侯禀报完毕,他已大致猜出了皇帝的用意。

  揣测圣意是大忌,冯晓华站在一旁,表情没有任何变化。

  针对留侯的汇报,皇帝做出了重要的指示,最后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留侯拱手弯腰,表现得十分谦虚。

  “都听明白了?”

  皇帝在冯晓华的身前停下。

  “听明白了!”

  冯晓华将腰深深的弯了下去。

  “那你说说,朕为何让你知道这些?”皇帝问出一句。

  “下官愚钝!”冯晓华的腰又往下弯了弯。

  皇帝不喜欢看到他们弯成虾米的样子,命冯晓华直起腰身说话。

  “从今日起,你就协助留侯。”

  皇帝指了指留侯,语气温和。

  没有犹豫,冯晓华立刻应下。

  别说是协助留侯,皇帝就算让他前往东线做一名小吏,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应下。

  态度决定一切!

  果然,对冯晓华的反应,皇帝十分满意。

  “这支营造队伍,朕取名为帝国工兵,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帝国二字。”皇帝的语气温和依旧。

  二人肃容,弯腰应下。

  “留侯有爵位,不需要官职,冯晓华目前是詹事府的府丞,品级确实低了些——”

  “正五品的工部郎中,不委屈你吧?”

  说完后,皇帝的视线落在了冯晓华的身上。

  冯晓华立刻跪下,磕头谢恩。

  五品的官职看似不高,却是许多人奋斗一生的目标。

  皇帝命他平身。

  “接下来的这一年,你们的主战场是在康宁,等越王开辟出一条通道,你们便立刻南下,负责修建港口。”

  港口,是皇帝的重要布局,提及此事时,皇帝的神色极为严肃。

  “陛下,那康宁的差事?”留侯拱手请示。

  “依旧由你二人负责。”

  二人均是心中一惊,不过原因各不相同。

  留侯是觉得差事太多,怕耽误了皇帝的谋划,至于冯晓华么——

  南边的舆图浮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康宁,在越国的北边;港口,在越国的南边。

  如果二人同时负责这两处的营造,接下来的数年,势必会在这两处来回穿梭。

  “帝国南境已经开发的土地还不到六成,再往南,开发出来的土地更少。帝国不能只有一个西原,南边若是经营得当,帝国的百姓,将再也不会为了食物发愁。”

  帝国的百姓是淳朴的,只要能吃饱穿暖,就会高呼万岁。

  作为帝国的统治者,皇帝有责任让他们远离食不果腹的生活。

  二人听后,心中震撼不已。

  ————

  等二人退下,皇帝继续在殿内踱步。

  “老杜?”

  也不知过去多久,皇帝的声音再次响起。

  “奴婢在!”

  “十四弟最近的表现如何?”

  “陛下,十四殿下在文华殿读书。”杜公公只是描述了一个客观事实。

  “他身边伺候的那些太监宫女,都给朕盯紧一点。”

  “奴婢明白!”

  “安阳侯在做什么?”

  “闭门不出。”

  “他倒是聪明!”皇帝发出了一声冷哼。

  在乾清宫中,杜公公从不肯多说一句,只管站一旁沉默不语。

  “派人给他传话,十四弟毕竟是他的外甥,该走动的,还是要走动。”皇帝语气冰凉。

  “喏!”

  杜公公立刻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