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没有根基,就要勇,智、能三者齐全才行-《官场智斗》

  回到宿舍,已是下午四点,行远还没回来,我就到李老那儿坐坐。

  又是两人对饮。

  我把今天的事和他说了一遍。然后问道:

  “刘市长这次……你觉得呢?”

  李老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道:

  “一定会走。因为他感到了危急。萧子良这个人敢说敢斗,但是,前面几年还不敢跟刘市长硬扛。这一次敢硬扛,说明张书记准备利用他挤走刘市长。”

  我问:“挤走刘,萧是否可以进常委,当常务副市长呢?”

  李老说:“你把我当成省委组织部长了?就算是省委组织部长,也没有权力决定这些事,这些事要省委书记、省长才能决定的。”

  我笑道:“决定当然不在乎您,但您可以作个预测。我也学学您的预测学。”

  李老笑道:“那我就预测一下。如果是我当书记,我就不会让萧子良当常务副市长。”

  “为什么呢?”

  “常务副市长是政府的第二把手,除了市长就是常务副市长。如果新来一个市长,萧子良与市长结成铁板一块,张书记就在政府这一块插不上手。”

  “哦,张书记既要利用萧,又要防萧。”

  “对,真正会当一把手的,就是会用人。”

  “那张书记会把萧市长怎么安排?”

  李老说:“如果我是张书记,就是让萧子良猛升一下。”

  “猛升?”

  “对,把现有的纪委书记调开,让萧子良直接当纪委书记。因为萧这个人,只要一把手支持,他就敢猛打猛冲。

  这等于张书记手里有了一杆长枪,想刺谁就刺谁。其他人就不敢动弹。”

  我想不到师父真的老谋深算,如果张书记这样用人,那么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把萧子良从一个一般的副市长直接提为常委,又委以纪委书记的重任,萧市长必感恩戴德。成为张书记的马前卒。

  二、一旦萧子良不当常务副市长,就算新来一个市长,没有一个有力的本地人支持他,市长也难以作为。

  如此说来,张书记就稳稳抓住了权力。

  我想清楚之后,翘起大拇指:

  “师父不愧是象棋高手,动一步就想到之后的第十步棋子要怎么走。”

  师父感叹道:“当我明白过来之后,已经老了啊。你年轻,我就希望你少走些弯路。”

  我立马问:“我今年已满23岁,您说到培训中心搞个三四年,以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李老说道:“搞四年都久了。党校培训结束,你就要迅速入党。一年后转正,你就24岁了,再搞一年,就是25岁。那个时候,你就要向张大主任提出,当个什么办公室副主任。

  那时,你就是副科级。

  当上了副科长,你就要钻秘书之路,想办法给书记市长去当秘书。

  当秘书升得快,当一两年升为正科级,但也不能当久了,早点出去当个副处级实职。

  在30岁之前,你能凭自己的能力当上副处级。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至于以后我也算不准。你先努力朝这个方向前进。”

  我说:“哪能这么顺利。”

  李老说:“梦还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我自嘲地笑笑。

  李老说:“像你这种农家子弟,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找人帮助。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你会很痛苦。没有目标,你混到五十多岁,当个副处级,基本走完人生流程。

  剩下的日子呢,就等着退休。

  这跟每一个当父母的是一样,生下儿子时,有钱的是给子女各种教育,没钱的找人算命。总之对儿女寄托莫大的希望。

  结果呢,除了极少数父母之外,大多数人的希望都落空。

  因为自己的儿女长大后,也是凡人一个,毕其一生,基本上是父母的翻版。”

  李老说得客观,说得现实,不得不承认,他说是事实。

  李老最后说:“我说的这些,还要不受挫折,如果中途贪钱想女人,一生只为两巴。这个目标都难以实现。”

  “两巴?”我半天都没理解。

  老李笑了:“上为嘴巴,下为鸡巴,只贪求这两个地方快乐,就一事无成。”

  李老说得这么直接,我的脸都红了。

  看看时间,快到晚饭时间了,我就起身告辞。

  回到宿舍,我想了很久。

  李老说得真直爽我。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也许是为了让我清醒,不要做太大的梦。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这时,张行远回来了。一见面就说:

  “牛主任帮我找了一间房子,江校长也同意,我明天就搬过去。”

  我说:“行,才参加机关工作,你要多熟悉,住在进校那边比较清静。

  晚上多去拜访一下牛主任,让他多教教你一些机关工作的经验。”

  行远说:“牛主任非常好。跟我谈得来。”

  “你们谈了些什么?”

  “就是谈些学校生活,说他自己原来也是教中学的,在乡里教书,后来才调到县教育局,再调到市教育局。

  在教育局机关里就是写材料,他写烦了,要求去教书,最后就来了进校。

  他说,他年轻时很得意,因为文章写得好。从一个普通老师调到了县教育局,再调到了市教育局,后来才发现,文笔好不是桩好事。”

  我说:“你千万不要信他的。”

  “为什么呢?”

  “他要是不会写文章就永远教书,而且是在乡下教一辈子。现在他得了好处,凭着写文章从乡里写到县里,从县里写到市里。

  他靠的是一枝笔。

  现在,他又否认这个基本事实。

  你要是信了他的,到了单位,要你写个材料都写不好。张主任会骂我。”

  张行远用力地点点头,说道:

  “我不会信他的。”

  我说:“先把材料写好。确立名气之后,你才有机会跳到其他岗位上去。”

  行远说:“我听你的。”

  我一夜,我没有睡好。心想,李老的话也要辨证分析。

  不能自己写了一辈子文章,就料定写材料没有出息,只是他,包括牛主任,文章写得太好了,让领导离不开。

  关键的李老,牛主任也许只能当个谋士,真的要让他们当一把手,可能当不下。一把手不可能光靠有水平,有水平的人多,但【三者俱备】的人少。

  我们哲学老师说过一句话:有勇,有谋,有能,才是一个全才。

  多一点自己的思考吧。

  我对自己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