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江州市刑侦支队会议室内灯火通明。
一面白板上,贴着两起命案的现场图、信件扫描件、编号分析表格以及嫌疑人行为模型初稿。每一条线索都被红笔勾勒,像一张收紧的网,正缓慢围向一个尚未浮出水面的“影子”。
程望站在白板前,双手插袋,神色凝重。
林澍正逐句拆解第二记的语义:“他说‘下一记,将在七日后,黎明的十二光芒之下’。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时间与地点双重提示,‘七日后’明确给出时间窗口,但‘黎明’和‘十二光芒’要怎么解?”
“黎明”是时间,“十二光芒”可能是地点隐喻,但这不是普通文字游戏。
“黄道十二宫……”苏槐喃喃,“十二星座的象征?”
“第一记现场是黄白交界的墙上喷着编号1,第二记是剧场内帆布后的编号2,而且都是带编号的尸体或者幸存者。这种标记感太强,应该不是随便起的编号。”
程望沉声:“他在模拟星图。”
众人一愣。
程望从背后抽出一张江州市地图,在第一记与第二记的坐标上打了红点。
“第一记是老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偏远区域;第二记是废弃剧场,地处西南角落。这两个点在城市坐标上,刚好呈‘V’字形尖角。”
他又将地图上现有十二处典型废弃场所标出,一一比对两案之间的距离与角度,最终,在两点延长线附近的东部天台公园位置上,画下一个推测编号3的标记。
“如果他在按照星图逻辑安排作案轨迹——第三记,很可能在这里。”
林澍眯起眼睛:“天台公园?那边现在被重建项目包围着,有几幢未完工楼盘和一座刚落成的天文馆。”
“天文馆。”苏槐低声重复,“黎明……十二光芒……”
“他是在说——星象。”
“十二宫之‘光’,是他的象征系统。”程望点头,“黎明对应‘升起’,结合星象符号,极可能对应黄道东升时分——也就是早晨五点至七点间。”
“而且是能‘看见光’的地方。”
“天文馆顶部圆穹,可容纳模拟日升星辰仪轨。若我是他,选择的第三记地点——不是外部,而是天文馆内部。”
他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天文馆标注:
第三记,目标——天台公园天文馆。
“七日后早晨。”
林澍补充道:“时间给了我们一个精准窗口。”
“但我们不能等到第七日才去设伏。”苏槐断然,“以他风格,必然提前布局,甚至可能在第六天夜间实施控制,把目标转移进馆内。”
程望点头:“行动线必须提前四十八小时布控。馆内摄像头全部更新为实时热感应设备,外部安装伪装岗哨、无人机夜巡。关键是——我们得预测目标是活人还是死者。”
苏槐略一沉吟,翻出尸检资料:“第一记死者手中握有时间线索;第二记为昏迷未死的受害者……逻辑递进,如果他要继续构建‘十二记’,第三记极可能是致死案件。”
“而且——会升级。”
“什么升级?”林澍问。
程望抬眼,目光犀利:“展示性。”
“他将继续加重‘观众’效应。他想让全城看见他。”
“第三记……极可能是‘公开死亡’。”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压抑。
“动机面分析呢?”林澍问。
“有没有什么共同点能串起两个案的受害者?”
“第一记女性,独居;第二记女性,夜班医护。”苏槐调出资料,“年龄接近,体态类似,均为中等身材,无重大社会关系,生活中无明显仇恨对象。”
“……这说明他不选‘谁’,而是选‘什么类型’。”
“她们都是‘普通人’。”
程望道,“这是一种‘普遍性屠杀心理’。”
“他不是杀某个人,而是杀一个‘群体形象’。”
“越普通,越适合投射。”苏槐低声说,“仿佛在说——‘你们任何人,都是我目标’。”
“那我们……就得更像‘他’。”程望缓缓道,“第三记前,我要一份完整的凶手画像升级版。”
“包括他的成长环境、情绪反应、认知路径与‘快感构建’模型。”
“还有——语言。”
他将第二记的录音稿重读一遍:“‘我听懂了痛’这句话——不是疯子的表达,是某种‘执念信仰’的显露。他极可能从早年就受到创伤刺激,形成对苦难的错位同理。”
“这种人,不以杀人为目的。”
“他是以痛为舞台。”
程望走回地图前,沉声道:“他把我们全当成观众。他要我们看着他表演痛苦。”
林澍眉头紧蹙:“而我们要在他开幕之前——拆掉舞台。”
苏槐起身:“我会安排四组人轮替布控,三班倒日夜盯死天台公园。林澍你带队提前打入天文馆,装置监听与烟雾自动喷发系统,做到一旦锁定目标即控场。”
“我们不能再失一次。”
程望轻声:“他已经提前两步了。”
会议解散后,晨曦已完全升起。
程望独自一人站在刑侦楼顶,望着远方逐渐明亮的城市。
他脑中飞速构建着第三记的凶手行动流程——
目标选择、拘禁时间、搬运路径、媒体释放、编号展示。
每一个步骤,凶手都在构建仪式感。
他忽然低声自语:“他不是在逃,而是在等待……观众鼓掌。”
风吹过楼顶,带着些微凉意。
程望转头望向东方,那里,太阳正穿越云层,一线金光泻下。
他眼神沉冷。
“这次,不许他再谢幕。”
一面白板上,贴着两起命案的现场图、信件扫描件、编号分析表格以及嫌疑人行为模型初稿。每一条线索都被红笔勾勒,像一张收紧的网,正缓慢围向一个尚未浮出水面的“影子”。
程望站在白板前,双手插袋,神色凝重。
林澍正逐句拆解第二记的语义:“他说‘下一记,将在七日后,黎明的十二光芒之下’。这句话表层含义是时间与地点双重提示,‘七日后’明确给出时间窗口,但‘黎明’和‘十二光芒’要怎么解?”
“黎明”是时间,“十二光芒”可能是地点隐喻,但这不是普通文字游戏。
“黄道十二宫……”苏槐喃喃,“十二星座的象征?”
“第一记现场是黄白交界的墙上喷着编号1,第二记是剧场内帆布后的编号2,而且都是带编号的尸体或者幸存者。这种标记感太强,应该不是随便起的编号。”
程望沉声:“他在模拟星图。”
众人一愣。
程望从背后抽出一张江州市地图,在第一记与第二记的坐标上打了红点。
“第一记是老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偏远区域;第二记是废弃剧场,地处西南角落。这两个点在城市坐标上,刚好呈‘V’字形尖角。”
他又将地图上现有十二处典型废弃场所标出,一一比对两案之间的距离与角度,最终,在两点延长线附近的东部天台公园位置上,画下一个推测编号3的标记。
“如果他在按照星图逻辑安排作案轨迹——第三记,很可能在这里。”
林澍眯起眼睛:“天台公园?那边现在被重建项目包围着,有几幢未完工楼盘和一座刚落成的天文馆。”
“天文馆。”苏槐低声重复,“黎明……十二光芒……”
“他是在说——星象。”
“十二宫之‘光’,是他的象征系统。”程望点头,“黎明对应‘升起’,结合星象符号,极可能对应黄道东升时分——也就是早晨五点至七点间。”
“而且是能‘看见光’的地方。”
“天文馆顶部圆穹,可容纳模拟日升星辰仪轨。若我是他,选择的第三记地点——不是外部,而是天文馆内部。”
他拿起红笔,在地图上圈出天文馆标注:
第三记,目标——天台公园天文馆。
“七日后早晨。”
林澍补充道:“时间给了我们一个精准窗口。”
“但我们不能等到第七日才去设伏。”苏槐断然,“以他风格,必然提前布局,甚至可能在第六天夜间实施控制,把目标转移进馆内。”
程望点头:“行动线必须提前四十八小时布控。馆内摄像头全部更新为实时热感应设备,外部安装伪装岗哨、无人机夜巡。关键是——我们得预测目标是活人还是死者。”
苏槐略一沉吟,翻出尸检资料:“第一记死者手中握有时间线索;第二记为昏迷未死的受害者……逻辑递进,如果他要继续构建‘十二记’,第三记极可能是致死案件。”
“而且——会升级。”
“什么升级?”林澍问。
程望抬眼,目光犀利:“展示性。”
“他将继续加重‘观众’效应。他想让全城看见他。”
“第三记……极可能是‘公开死亡’。”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压抑。
“动机面分析呢?”林澍问。
“有没有什么共同点能串起两个案的受害者?”
“第一记女性,独居;第二记女性,夜班医护。”苏槐调出资料,“年龄接近,体态类似,均为中等身材,无重大社会关系,生活中无明显仇恨对象。”
“……这说明他不选‘谁’,而是选‘什么类型’。”
“她们都是‘普通人’。”
程望道,“这是一种‘普遍性屠杀心理’。”
“他不是杀某个人,而是杀一个‘群体形象’。”
“越普通,越适合投射。”苏槐低声说,“仿佛在说——‘你们任何人,都是我目标’。”
“那我们……就得更像‘他’。”程望缓缓道,“第三记前,我要一份完整的凶手画像升级版。”
“包括他的成长环境、情绪反应、认知路径与‘快感构建’模型。”
“还有——语言。”
他将第二记的录音稿重读一遍:“‘我听懂了痛’这句话——不是疯子的表达,是某种‘执念信仰’的显露。他极可能从早年就受到创伤刺激,形成对苦难的错位同理。”
“这种人,不以杀人为目的。”
“他是以痛为舞台。”
程望走回地图前,沉声道:“他把我们全当成观众。他要我们看着他表演痛苦。”
林澍眉头紧蹙:“而我们要在他开幕之前——拆掉舞台。”
苏槐起身:“我会安排四组人轮替布控,三班倒日夜盯死天台公园。林澍你带队提前打入天文馆,装置监听与烟雾自动喷发系统,做到一旦锁定目标即控场。”
“我们不能再失一次。”
程望轻声:“他已经提前两步了。”
会议解散后,晨曦已完全升起。
程望独自一人站在刑侦楼顶,望着远方逐渐明亮的城市。
他脑中飞速构建着第三记的凶手行动流程——
目标选择、拘禁时间、搬运路径、媒体释放、编号展示。
每一个步骤,凶手都在构建仪式感。
他忽然低声自语:“他不是在逃,而是在等待……观众鼓掌。”
风吹过楼顶,带着些微凉意。
程望转头望向东方,那里,太阳正穿越云层,一线金光泻下。
他眼神沉冷。
“这次,不许他再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