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程望站在阳河分局的走廊尽头,手中握着装着数张照片的文件袋。
他已经三十六个小时没合眼了。
照片一张张铺开在值班室的桌面上:阳河静川案受害者的尸体位置、现场的榔头击痕、厨房抽屉被翻动的角度、门口地垫微微被掀起的边角……每一张,程望都看了不下十遍,但此刻他像是第一次看见那样,盯着最底下一张放大图。
那是小区西门口的一处监控截图,时间为案发当日上午八点零九分。一名戴着黑口罩、鸭舌帽低压、身穿深蓝工作服的男子拖着工具包进入画面,身形消瘦,走路时右脚轻微外撇。
程望突然问身旁的技术员林耕:“我们调取这名男子前后四十分钟的所有摄像头轨迹,怎么断了?”
林耕抬眼:“他在小区门口向右拐,那里有一段是监控盲区,天桥下面线路没修,盲区大概有七十米。”
“七十米足够换装、藏物,或者扔掉一切能暴露身份的东西。”程望低声。
“那片天桥下还有什么?”
“无物业死角,一间废弃配电间,两家小卖部,一处公厕。”林耕答道,“我们搜过公厕和配电间,没发现榔头或任何作案工具。”
程望沉默,目光定在照片上那个男子侧身轮廓上良久,喃喃一句:“他没带榔头。”
林耕愣住:“您说什么?”
“从这图上看,他包鼓鼓的,不自然。榔头这种钝器,硬且重,随身携带极不便利。模仿者是新手,不会处理这类工具的隐匿技巧。”程望的眼神越发冷静,“他可能——是从现场附近取的作案工具。”
“也就是说,案发现场的榔头,本就在案发地。”
“对。我们漏了对房屋内部工具的彻查。”程望猛然站起,“如果他临时取用,那他对这户熟悉,或者提前踩点。”
此时窗外东方泛白,天刚蒙亮。
程望立即带队回到案发地。这一次,他要求房屋再度彻查,特别是杂物间、阳台工具箱、厨房橱柜下方。
半小时后,一名队员从阳台外檐的破木箱中,找到一把锈迹斑斑的老式圆头榔头,带着残血与毛发。
“检验结果一致。”技术员看着现场,“这是凶器,死者的毛发与血迹都在上面。”
“他是用死者家的工具杀了她。”李勉低声。
程望点头:“也就是说,他提前来过,踩过点。甚至,可能与死者有过接触。”
“我们能不能推断他是送水工、电器修理工一类?”
“可以。但不够。”程望摇头,“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模型——把他行为路径、心理惯性、模仿倾向,整合出来。”
他取出一张白纸,快速写下几点:
行为画像初步模型(模仿者)
1. 年龄:20-35岁之间。身体素质一般,行动路线中多走熟悉路径,刻意避开监控,说明经验不足但意识较强。
2. 职业/背景:曾有短暂劳动性工作经验,可能是散工、维修工、快递员。识字程度一般,信息获取依赖报纸、电视或网络转述。
3. 犯罪动因:高度依赖模仿——崇拜“榔头杀手”的冷酷与暴力。在对原型杀手落网后产生幻灭,但更渴望“继承”对社会制造恐惧。
4. 杀人方式:模仿式施暴,非完全复制,保留个人临场调整。首次作案后短期内自我强化,可能进行二次行动。
5. 未来倾向:高概率再次作案,极度渴望被“看到”,但不主动联络媒体,属于潜抑型炫耀人格。
“他会再次出现。”程望合上笔盖,“问题是,我们要在他下一次袭击前找到他。”
程望立即将行为模型交给专案组情报部,要求比对三个月内进入小区的所有社会服务人员信息,筛查左撇子、身高在175左右、无固定职业人员,特别是有临时工记录者。
与此同时,阳河城区快速组建便衣布控组。
“诱捕策略怎么定?”李勉问。
程望沉思几秒,道:“用他崇拜的东西引他出来。”
“你说什么?”
“榔头杀手。”
程望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发布媒体通稿,制造一条假新闻——榔头杀手当年其实还有同伙,警方正在全国范围追捕第二人,预计其已潜入阳河市。”
“你是说……激他出手?”
“他渴望关注。你越忽视他,他越克制;你越强调他可能不是‘原版’,他越会冒头。”程望说,“他不是一般的模仿犯,他是‘继承者’。他会以暴力回应对自己的否定。”
“而我们,要给他一个舞台。”
李勉深吸一口气:“这……太危险了。”
“但也许,这是唯一办法。”
窗外已晨光初亮,一辆辆警车驶入阳河城区,队员陆续抵达各个部署点位。女警乔装外卖员、房产推销、社区卫生员,穿梭于各栋楼之间,耳机中不断传来调度频道的低语。
程望站在指挥车内,目光冷静,声音低沉:
“引诱开始。”
“让他看到我们‘错认了人’,让他来证明——他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他已经三十六个小时没合眼了。
照片一张张铺开在值班室的桌面上:阳河静川案受害者的尸体位置、现场的榔头击痕、厨房抽屉被翻动的角度、门口地垫微微被掀起的边角……每一张,程望都看了不下十遍,但此刻他像是第一次看见那样,盯着最底下一张放大图。
那是小区西门口的一处监控截图,时间为案发当日上午八点零九分。一名戴着黑口罩、鸭舌帽低压、身穿深蓝工作服的男子拖着工具包进入画面,身形消瘦,走路时右脚轻微外撇。
程望突然问身旁的技术员林耕:“我们调取这名男子前后四十分钟的所有摄像头轨迹,怎么断了?”
林耕抬眼:“他在小区门口向右拐,那里有一段是监控盲区,天桥下面线路没修,盲区大概有七十米。”
“七十米足够换装、藏物,或者扔掉一切能暴露身份的东西。”程望低声。
“那片天桥下还有什么?”
“无物业死角,一间废弃配电间,两家小卖部,一处公厕。”林耕答道,“我们搜过公厕和配电间,没发现榔头或任何作案工具。”
程望沉默,目光定在照片上那个男子侧身轮廓上良久,喃喃一句:“他没带榔头。”
林耕愣住:“您说什么?”
“从这图上看,他包鼓鼓的,不自然。榔头这种钝器,硬且重,随身携带极不便利。模仿者是新手,不会处理这类工具的隐匿技巧。”程望的眼神越发冷静,“他可能——是从现场附近取的作案工具。”
“也就是说,案发现场的榔头,本就在案发地。”
“对。我们漏了对房屋内部工具的彻查。”程望猛然站起,“如果他临时取用,那他对这户熟悉,或者提前踩点。”
此时窗外东方泛白,天刚蒙亮。
程望立即带队回到案发地。这一次,他要求房屋再度彻查,特别是杂物间、阳台工具箱、厨房橱柜下方。
半小时后,一名队员从阳台外檐的破木箱中,找到一把锈迹斑斑的老式圆头榔头,带着残血与毛发。
“检验结果一致。”技术员看着现场,“这是凶器,死者的毛发与血迹都在上面。”
“他是用死者家的工具杀了她。”李勉低声。
程望点头:“也就是说,他提前来过,踩过点。甚至,可能与死者有过接触。”
“我们能不能推断他是送水工、电器修理工一类?”
“可以。但不够。”程望摇头,“我们要建立一个完整模型——把他行为路径、心理惯性、模仿倾向,整合出来。”
他取出一张白纸,快速写下几点:
行为画像初步模型(模仿者)
1. 年龄:20-35岁之间。身体素质一般,行动路线中多走熟悉路径,刻意避开监控,说明经验不足但意识较强。
2. 职业/背景:曾有短暂劳动性工作经验,可能是散工、维修工、快递员。识字程度一般,信息获取依赖报纸、电视或网络转述。
3. 犯罪动因:高度依赖模仿——崇拜“榔头杀手”的冷酷与暴力。在对原型杀手落网后产生幻灭,但更渴望“继承”对社会制造恐惧。
4. 杀人方式:模仿式施暴,非完全复制,保留个人临场调整。首次作案后短期内自我强化,可能进行二次行动。
5. 未来倾向:高概率再次作案,极度渴望被“看到”,但不主动联络媒体,属于潜抑型炫耀人格。
“他会再次出现。”程望合上笔盖,“问题是,我们要在他下一次袭击前找到他。”
程望立即将行为模型交给专案组情报部,要求比对三个月内进入小区的所有社会服务人员信息,筛查左撇子、身高在175左右、无固定职业人员,特别是有临时工记录者。
与此同时,阳河城区快速组建便衣布控组。
“诱捕策略怎么定?”李勉问。
程望沉思几秒,道:“用他崇拜的东西引他出来。”
“你说什么?”
“榔头杀手。”
程望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发布媒体通稿,制造一条假新闻——榔头杀手当年其实还有同伙,警方正在全国范围追捕第二人,预计其已潜入阳河市。”
“你是说……激他出手?”
“他渴望关注。你越忽视他,他越克制;你越强调他可能不是‘原版’,他越会冒头。”程望说,“他不是一般的模仿犯,他是‘继承者’。他会以暴力回应对自己的否定。”
“而我们,要给他一个舞台。”
李勉深吸一口气:“这……太危险了。”
“但也许,这是唯一办法。”
窗外已晨光初亮,一辆辆警车驶入阳河城区,队员陆续抵达各个部署点位。女警乔装外卖员、房产推销、社区卫生员,穿梭于各栋楼之间,耳机中不断传来调度频道的低语。
程望站在指挥车内,目光冷静,声音低沉:
“引诱开始。”
“让他看到我们‘错认了人’,让他来证明——他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