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城市郊区的临时指挥部内灯火通明,墙上那张铺满红线和照片的作战图再次被更新。
程望站在地图前,双手抱臂,眉头紧锁。刑侦技术员正在把最新收到的流动人口登记信息输入大屏。
“最新反馈。”负责流动人口核查的刘海东推开门,喘着粗气走进来,“我们在江南区一处废弃砖厂旁的流动工棚里,发现了杨川可能滞留过的痕迹。”
程望转身:“具体说。”
“工棚里的床铺下有一件破旧外套,标签被剪掉了。但我们在衣服口袋里找到了几枚车票残角,票面显示是从城东到江南的长途班车,时间是五天前。”
刘海东把一沓照片递上来,“另外,工棚旁边有个废弃水井,井底有一把带血迹的锈斧,我们化验了,血型是B型,跟两起案发现场提取的血迹吻合。”
程望接过照片,目光在锈斧的斑驳血痕上停顿了几秒。
“还有,这附近有个卖早点的大爷,三天前说见过一个中等个头、瘦削、走路微跛、戴着灰色鸭舌帽的年轻人,在他摊位买了三根油条和一碗稀饭。”
“确认就是他了吗?”
“不能百分百确认,但体貌特征、步态、说话语气都和杨川档案吻合。”
程望转头看向行动小组:“调出这片区域三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监控,哪怕只有一秒模糊影像,也要分析。”
“队长……”技术员迟疑着开口,“这片区域大部分是老旧居民区,监控覆盖率不到30%。而且这几天下雨,图像……可能取证难度很大。”
“从头排查。”程望语气沉稳,“小区物业、沿街店铺、出租车、网约车、黑车,全都调。一个人活生生从这里消失,不可能不留痕迹。”
程望把照片按到白板上,和时间、地点、逃逸路线一一对照。
“从作案时间间隔看,嫌疑人应该还在本市。多起案件后,他有短暂潜伏期,换衣、换藏身点。现在正是他的脆弱窗口期。”
“什么意思?”副队凑近问。
“习惯性反侦查的人,越在多案暴露后,越会短时间多次移动,但这正是他最容易失误的时候。”程望伸手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从这里……到这里。”
“他下一步去哪?”副队跟着看。
“南站。”程望目光冷静,“他惯用的流窜模式,夜间潜行,凌晨搭车。如果我没猜错,他会在今天夜里离开本区,转向外围。”
“南站我们有布控吗?”
“通知刑侦支队布置便衣,调集巡逻岗和联防小组,车站每个进出口、厕所、候车室、安检口,全布人。”
“万一他走小路?”
“东城区的城乡结合部也布控。”程望转身走向战术柜,“我带行动二组亲自过去。”
队员们一片应声。
短短二十分钟内,所有小组成员被重新分派。
夜风猎猎,几辆无标志警车先后驶出指挥部,车轮碾过湿润地面。
程望坐在副驾驶,目光透过挡风玻璃,冷静地观察前方街区的夜景。
他的脑海里,不断重构着杨川每一步移动的轨迹、心理预期与路径选择。
一个熟悉乡野地形、善于长途跋涉、有强烈反侦查经验的惯犯,在密集搜捕网下的唯一选择是什么?
不远处,警用对讲机里传来南站便衣小组的汇报:
“东南出口有一可疑男子,身高170左右,瘦,灰帽深衣,背黑色尼龙包,正往公交车站走。”
“跟紧。”程望语气低沉,“不要打草惊蛇。”
“收到。”
车子猛然提速,程望压低身子,从工具箱里抽出一副手套,冷冷吐出两个字:
“收网。”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程望站在地图前,双手抱臂,眉头紧锁。刑侦技术员正在把最新收到的流动人口登记信息输入大屏。
“最新反馈。”负责流动人口核查的刘海东推开门,喘着粗气走进来,“我们在江南区一处废弃砖厂旁的流动工棚里,发现了杨川可能滞留过的痕迹。”
程望转身:“具体说。”
“工棚里的床铺下有一件破旧外套,标签被剪掉了。但我们在衣服口袋里找到了几枚车票残角,票面显示是从城东到江南的长途班车,时间是五天前。”
刘海东把一沓照片递上来,“另外,工棚旁边有个废弃水井,井底有一把带血迹的锈斧,我们化验了,血型是B型,跟两起案发现场提取的血迹吻合。”
程望接过照片,目光在锈斧的斑驳血痕上停顿了几秒。
“还有,这附近有个卖早点的大爷,三天前说见过一个中等个头、瘦削、走路微跛、戴着灰色鸭舌帽的年轻人,在他摊位买了三根油条和一碗稀饭。”
“确认就是他了吗?”
“不能百分百确认,但体貌特征、步态、说话语气都和杨川档案吻合。”
程望转头看向行动小组:“调出这片区域三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监控,哪怕只有一秒模糊影像,也要分析。”
“队长……”技术员迟疑着开口,“这片区域大部分是老旧居民区,监控覆盖率不到30%。而且这几天下雨,图像……可能取证难度很大。”
“从头排查。”程望语气沉稳,“小区物业、沿街店铺、出租车、网约车、黑车,全都调。一个人活生生从这里消失,不可能不留痕迹。”
程望把照片按到白板上,和时间、地点、逃逸路线一一对照。
“从作案时间间隔看,嫌疑人应该还在本市。多起案件后,他有短暂潜伏期,换衣、换藏身点。现在正是他的脆弱窗口期。”
“什么意思?”副队凑近问。
“习惯性反侦查的人,越在多案暴露后,越会短时间多次移动,但这正是他最容易失误的时候。”程望伸手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从这里……到这里。”
“他下一步去哪?”副队跟着看。
“南站。”程望目光冷静,“他惯用的流窜模式,夜间潜行,凌晨搭车。如果我没猜错,他会在今天夜里离开本区,转向外围。”
“南站我们有布控吗?”
“通知刑侦支队布置便衣,调集巡逻岗和联防小组,车站每个进出口、厕所、候车室、安检口,全布人。”
“万一他走小路?”
“东城区的城乡结合部也布控。”程望转身走向战术柜,“我带行动二组亲自过去。”
队员们一片应声。
短短二十分钟内,所有小组成员被重新分派。
夜风猎猎,几辆无标志警车先后驶出指挥部,车轮碾过湿润地面。
程望坐在副驾驶,目光透过挡风玻璃,冷静地观察前方街区的夜景。
他的脑海里,不断重构着杨川每一步移动的轨迹、心理预期与路径选择。
一个熟悉乡野地形、善于长途跋涉、有强烈反侦查经验的惯犯,在密集搜捕网下的唯一选择是什么?
不远处,警用对讲机里传来南站便衣小组的汇报:
“东南出口有一可疑男子,身高170左右,瘦,灰帽深衣,背黑色尼龙包,正往公交车站走。”
“跟紧。”程望语气低沉,“不要打草惊蛇。”
“收到。”
车子猛然提速,程望压低身子,从工具箱里抽出一副手套,冷冷吐出两个字:
“收网。”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