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讯室内的灯光泛着惨白色,墙角老旧风扇低声转动,吹得天花板灯管轻轻晃动。
杨川被铐在不锈钢椅上,面前的桌面干净得近乎冷漠。两侧是两名特警守控,随时待命。
程望站在单面玻璃后的观察室,面色阴沉。对讲机里,技术员低声汇报:“血液酒精含量初步检测阴性,尿液也未检出明显毒品反应。”
“心理侧写小组?”程望问。
“正在旁听审讯录像,初步分析结果还在汇总。”
程望没有急着进去。他从来不相信仓促审讯下的情绪波动会给案件带来真正有用的线索。他要的,是干净利落的心理破口。
副队推门进来,声音压低:“刚刚法医组又做了比对,之前三处现场提取的指纹,都能跟他对上。”
“工具?”
“施工区那根铁棍,就是作案榔头换装前的版本,上面有血迹,DNA还在比。”
程望点头,看向玻璃内。
杨川的状态,比他预想得还要极端些。
此刻的嫌疑人低头不语,手腕上拷链嵌进皮肉,脸部肿胀,眼神飘忽。明明身形单薄,却有一种彻底绝望后的野兽僵硬感。
“进去。”
程望推开门。
审讯室内的气压瞬间低了三分。
他径直在桌对面坐下,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没有废话,开门见山:
“杨川。1980年生,户籍地南城县河西镇。小学肄业,成年后流窜务工,先后在四个省做过搬运、施工、保温层工、临时油漆工。”
“从1998年起,长期无固定住处,无稳定社交。警方掌握的第一起与你有关的命案,是99年11月15号,广陵区城北小区入室杀人案。”
程望缓慢报出案情时间线,每一句都像铁钉敲入地面。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七处案发现场,现场血迹、指纹、足迹、作案工具形态,都与你有关。”
“我们有现场采样DNA对比报告,有目击者证言,有被害人残留体液的生物样本。”
“现在,你可以选择继续保持沉默。”
“也可以,开始说。”
空气像冻结了一样。
杨川低着头,嘴角抽动,依旧不说话。
程望不急。他抬手,示意副队拿来一沓照片。
“你认识他们吗?”
他一张张摊开照片——死者的生前生活照、法医现场照片、血腥的地毯、碎裂的头骨、案发地厨房角落那只翻倒的水杯。
杨川终于抬起头。
他的眼神,从第一张照片慢慢扫过,面色苍白,额角开始渗出冷汗。
当看到第六张——一个三十多岁女性的遗体特写时,杨川眼角突然颤了一下。
程望敏锐捕捉到。
“她是谁?”
没有回答。
程望不再看他,而是继续缓慢地,从桌角抽出案宗。
“1999年12月3日,河西镇北区出租屋,女性死者,头部钝器损伤致死。警方重案组对现场重检后,发现门锁撬痕与南站小区案件完全一致。”
“还有1999年12月28日,阳河市中区南门巷案发现场。”
“1999年12月30日,临港新区,滨江小区……”
“你的指纹,出现在所有这些房间。”
程望翻开其中一页,平静读出鉴定结果。
“杨川,从第一起到第七起案子,你从来没有用过除榔头以外的作案工具,你固定选择清晨八点以后,你只攻击独自在家的妇女或老人,案发前你会提前两天踩点,确定楼道监控、物业巡逻路线。”
“为什么?”
空气一片死寂。
杨川像石雕一样盯着桌面,双肩微微起伏,呼吸沉重。
程望用指节轻轻敲了下桌沿。
“为什么选这类目标?”
杨川喉结动了动,似乎努力咽下一口气,却没发出声音。
程望突然停顿几秒,然后声音缓下来:
“我们调取过你之前在河西镇务工时的租房记录,你的邻居说,你有长期窥视独居女性的习惯。”
“你对人群分类很清楚。”
“你选择单身、无家属、年龄在30到60岁之间、身体不便、早上家人上班离家后的那段时间动手。”
“为什么?”
杨川紧咬下唇,突然一声低吼,双手猛地向前挣拽铁链。
铁链顿时收紧,警戒员立刻扑上去死死压住。
“说话!”副队怒斥。
但程望只是平静抬手示意按住,不必暴力。
他缓缓站起来,走到杨川身后,低声道:
“杨川,你以为你在逃亡,其实从第一起案子之后,你的命运已经被锁死。”
“你认不认罪,最终都改变不了什么。”
“但你唯一能选择的,是接下来的每一个字,是说还是不说。”
“这是你活着最后的主动权。”
杨川全身汗水湿透,肩膀止不住地颤抖。
短暂死寂后,他终于发出哑哑的声音:
“……我不是想杀他们……”
“可我控制不住。”
他喉咙里像卡着什么。
“我每次……每次敲开门,看着她们……我脑子就乱了……”
“我不想……可她们不听话……她们害怕……我……”
“我没办法停下来。”
程望站在他背后,眼神沉冷如水。
“所以……你用榔头。”
杨川痛苦闭上眼,双手死死握紧:“我……只能那样……”
房间里空气压抑得像密闭罐头。
程望对身边记录员点头:“把他刚刚的内容全文录入。”
副队低声问:“接下来?”
程望淡淡吐出两个字:
“全部交代。”
门外,天色逐渐亮起,第一缕清晨光线穿透审讯室模糊的玻璃窗。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杨川被铐在不锈钢椅上,面前的桌面干净得近乎冷漠。两侧是两名特警守控,随时待命。
程望站在单面玻璃后的观察室,面色阴沉。对讲机里,技术员低声汇报:“血液酒精含量初步检测阴性,尿液也未检出明显毒品反应。”
“心理侧写小组?”程望问。
“正在旁听审讯录像,初步分析结果还在汇总。”
程望没有急着进去。他从来不相信仓促审讯下的情绪波动会给案件带来真正有用的线索。他要的,是干净利落的心理破口。
副队推门进来,声音压低:“刚刚法医组又做了比对,之前三处现场提取的指纹,都能跟他对上。”
“工具?”
“施工区那根铁棍,就是作案榔头换装前的版本,上面有血迹,DNA还在比。”
程望点头,看向玻璃内。
杨川的状态,比他预想得还要极端些。
此刻的嫌疑人低头不语,手腕上拷链嵌进皮肉,脸部肿胀,眼神飘忽。明明身形单薄,却有一种彻底绝望后的野兽僵硬感。
“进去。”
程望推开门。
审讯室内的气压瞬间低了三分。
他径直在桌对面坐下,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没有废话,开门见山:
“杨川。1980年生,户籍地南城县河西镇。小学肄业,成年后流窜务工,先后在四个省做过搬运、施工、保温层工、临时油漆工。”
“从1998年起,长期无固定住处,无稳定社交。警方掌握的第一起与你有关的命案,是99年11月15号,广陵区城北小区入室杀人案。”
程望缓慢报出案情时间线,每一句都像铁钉敲入地面。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七处案发现场,现场血迹、指纹、足迹、作案工具形态,都与你有关。”
“我们有现场采样DNA对比报告,有目击者证言,有被害人残留体液的生物样本。”
“现在,你可以选择继续保持沉默。”
“也可以,开始说。”
空气像冻结了一样。
杨川低着头,嘴角抽动,依旧不说话。
程望不急。他抬手,示意副队拿来一沓照片。
“你认识他们吗?”
他一张张摊开照片——死者的生前生活照、法医现场照片、血腥的地毯、碎裂的头骨、案发地厨房角落那只翻倒的水杯。
杨川终于抬起头。
他的眼神,从第一张照片慢慢扫过,面色苍白,额角开始渗出冷汗。
当看到第六张——一个三十多岁女性的遗体特写时,杨川眼角突然颤了一下。
程望敏锐捕捉到。
“她是谁?”
没有回答。
程望不再看他,而是继续缓慢地,从桌角抽出案宗。
“1999年12月3日,河西镇北区出租屋,女性死者,头部钝器损伤致死。警方重案组对现场重检后,发现门锁撬痕与南站小区案件完全一致。”
“还有1999年12月28日,阳河市中区南门巷案发现场。”
“1999年12月30日,临港新区,滨江小区……”
“你的指纹,出现在所有这些房间。”
程望翻开其中一页,平静读出鉴定结果。
“杨川,从第一起到第七起案子,你从来没有用过除榔头以外的作案工具,你固定选择清晨八点以后,你只攻击独自在家的妇女或老人,案发前你会提前两天踩点,确定楼道监控、物业巡逻路线。”
“为什么?”
空气一片死寂。
杨川像石雕一样盯着桌面,双肩微微起伏,呼吸沉重。
程望用指节轻轻敲了下桌沿。
“为什么选这类目标?”
杨川喉结动了动,似乎努力咽下一口气,却没发出声音。
程望突然停顿几秒,然后声音缓下来:
“我们调取过你之前在河西镇务工时的租房记录,你的邻居说,你有长期窥视独居女性的习惯。”
“你对人群分类很清楚。”
“你选择单身、无家属、年龄在30到60岁之间、身体不便、早上家人上班离家后的那段时间动手。”
“为什么?”
杨川紧咬下唇,突然一声低吼,双手猛地向前挣拽铁链。
铁链顿时收紧,警戒员立刻扑上去死死压住。
“说话!”副队怒斥。
但程望只是平静抬手示意按住,不必暴力。
他缓缓站起来,走到杨川身后,低声道:
“杨川,你以为你在逃亡,其实从第一起案子之后,你的命运已经被锁死。”
“你认不认罪,最终都改变不了什么。”
“但你唯一能选择的,是接下来的每一个字,是说还是不说。”
“这是你活着最后的主动权。”
杨川全身汗水湿透,肩膀止不住地颤抖。
短暂死寂后,他终于发出哑哑的声音:
“……我不是想杀他们……”
“可我控制不住。”
他喉咙里像卡着什么。
“我每次……每次敲开门,看着她们……我脑子就乱了……”
“我不想……可她们不听话……她们害怕……我……”
“我没办法停下来。”
程望站在他背后,眼神沉冷如水。
“所以……你用榔头。”
杨川痛苦闭上眼,双手死死握紧:“我……只能那样……”
房间里空气压抑得像密闭罐头。
程望对身边记录员点头:“把他刚刚的内容全文录入。”
副队低声问:“接下来?”
程望淡淡吐出两个字:
“全部交代。”
门外,天色逐渐亮起,第一缕清晨光线穿透审讯室模糊的玻璃窗。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