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流窜二十六记(九)-《刑侦档案:破案先锋》

  杨川的犯罪轨迹背后,有着复杂而沉重的成长背景。为了全面理解嫌犯的心理动因,程望和专案组决定深入调查他的过往生活,寻找那些隐藏在暗处的蛛丝马迹。

  首先,调查组联系了杨川的家乡——一个位于边远山区的小村庄。村庄人口稀少,生活贫困,基础设施落后。通过访谈杨川的亲属、邻居和童年玩伴,程望逐渐拼凑出他的童年画面。

  杨川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早年离世,父亲酗酒成性,家中经济拮据。小时候,他经常被父亲打骂,缺乏亲情和安全感。村里的人说,杨川从小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几乎没有朋友,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泥巴或写字。学校里,他成绩平平,因家境贫困常遭同学嘲笑和排挤,心理上积累了巨大的自卑感和愤怒。

  少年时期,杨川开始接触社会,初次外出务工。由于缺乏正规教育和技能,他只能干一些粗活,工资微薄。在外打工期间,他经历了更多的挫折和打击:被欺负、被误解、被剥削。这些经历逐渐让他对社会产生了极深的怨恨。

  更重要的是,杨川年轻时曾因偷窃被捕,判处两年有期徒刑。狱中生活非但没有让他悔改,反而强化了他的敌对心理。狱友间的暴力和权力斗争,加深了他的冷酷和狡诈。出狱后,他更深地陷入犯罪的泥沼,开始以偷窃、抢劫为生,逐渐演变为暴力犯罪。

  程望通过对比杨川作案时间与其生活变故的节点,发现他在家人病重、失业和感情失败时,犯罪行为明显加剧。这种情绪波动与犯罪冲动紧密相连,表明他的犯罪不仅是冷酷的选择,更是扭曲心理的爆发。

  同时,心理专家对杨川早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经历做了分析,指出其人格障碍的形成与童年创伤密不可分。长期缺乏关爱和支持,导致他难以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内心积累了大量仇恨和不满。

  在多方资料和访谈的基础上,程望撰写了一份详细的心理侧写报告,结论指出杨川的犯罪行为既有环境诱因,也有深层心理扭曲,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理解这一点,对于后续的审讯策略和预防类似案件有重要指导意义。

  通过这段调查,专案组成员对杨川的整体形象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为下一步锁定关键证据、完善案件闭环奠定了坚实基础。程望知道,只有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才能彻底揭开这名悍匪背后的真相。

  随着对杨川过往背景的深入剖析,专案组在审讯室的气氛也越发紧张。程望亲自参与了多轮审讯,意图通过心理侧写和细节逼问,逼迫嫌犯开口。

  审讯初期,杨川表现出强烈的抵抗与冷漠,反复否认涉案事实。程望没有急于发难,而是巧妙利用心理战术,逐步瓦解其防线。他详细列举作案现场的细节,描述证据链的无懈可击,同时将杨川生活中的关键节点和犯罪时间对应,揭示他无法逃避的事实。

  “你知道,你的每一次行动,都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程望的声音冷静却有穿透力,“我们掌握了你行凶时的指纹、目击者的证词、监控画面,还有你与受害者之间的联系。”

  在长时间的逼问和对话中,杨川终于露出破绽。面对层层证据和无情的逻辑,他开始动摇,甚至流露出一丝悔意,但更多的是愤怒和挣扎。

  “你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程望追问,“杀害那么多人,折磨那么多无辜的生命,你内心到底承受着什么?”

  杨川沉默良久,缓缓讲述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怨恨。他的声音低沉,夹杂着痛苦和扭曲的情绪:“我从小没人疼,没人关心……这个世界对我不公,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知道我的存在。”

  审讯的关键阶段,程望结合心理专家的建议,采用了分阶段讯问策略,避免激发嫌犯的极端反应,同时不断递进,深入挖掘其内心真实想法。

  最终,在铁证面前,杨川承认了大部分罪行,案件得以基本厘清。专案组将所有证据和审讯记录整理成完整卷宗,依法移交检察机关。

  在庭审过程中,检方提出详实的证据链,控诉杨川的罪行极其残忍,社会危害巨大。辩护方试图从嫌犯的成长经历和心理状态为其辩护,争取减轻处罚。但法庭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认定杨川构成多起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罪,罪行恶劣,社会影响恶劣。

  最终,法院依法判处杨川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赔偿受害者家属经济损失。

  判决结果公布后,程望站在法庭外,神情复杂。正义虽已伸张,但那些逝去的生命和无数被伤害的家庭,带来的痛苦却无法抚平。他知道,作为警察的职责不仅是抓捕罪犯,更是守护社会的安全与公正。

  这个案件,成为了程望职业生涯中沉重且深刻的一课。

  本案至此结束。

  喜欢刑侦档案:破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