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心里一震,原来舅舅早就替他打听好了。他刚要道谢,杨德昌却摆了摆手:“谢啥?你忘了小时候偷邻居家的黄瓜,是谁替你背的黑锅?”
这话逗得王琳笑了出来,眼角的愁绪散了大半。两人并肩走着,影子在地上随脚步晃悠,像极了小时候一起去河边摸鱼的模样。胡同里飘来各家做饭的烟火气,混着脆枣的甜香,王琳忽然觉得,那些自己扛着的难处,好像也没那么沉了。
“对了,”杨德昌忽然想起什么,“你舅妈腌的酸豆角里放了新晒的花椒,保准够味儿,晚上让你妈多蒸俩馒头。”
“得嘞,”王琳应着,脚步轻快了不少,“我还得跟你学学怎么看育苗棚的温度,别回头又出岔子。”
“这有啥难的!”杨德昌一脸自信地拍着胸脯说道,“包在我身上!不过呢,我就怕你这个人又像上次那样突然搞失踪,到时候可就麻烦啦。所以呢,我看还是算了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哈哈大笑起来,似乎觉得自己的这番话很有趣。
王琳听了杨德昌的话,也跟着轻松地笑了起来。他知道杨德昌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要放弃。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黑子欢快的叫声和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那声音在风中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串被阳光晒暖的铃铛,清脆悦耳,让人心情愉悦。
当晚,乡村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农家菜肴,一边畅谈着彼此的生活和趣事。笑声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回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杨菊花忍不住连连打起了哈欠,大家这才意识到夜已经深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王琳依然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这里的床铺柔软舒适,让他感觉仿佛置身于云端一般,怎么睡都睡不够。
“王琳……”,
“小叔……!”
随着粗犷的声音,虎娃和建国已经进了院子。和杨菊花、杨德昌打了个招呼后,二人毫不客气的直冲二楼。
王琳被这一粗一细两道声儿吵得眼皮直跳,还没来得及翻个身,就见虎娃那带着泥点的鞋底子“咚”一声踩在楼板上,紧接着建国举着个红得发亮的西红柿扑到床边:“小叔!你看我家的早熟品种,比老李家的甜!”
虎娃也凑过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德昌叔让我给你送这个,说是农技站老周给的育苗时间表,他说你一看就懂。”
王琳揉着眼睛坐起来,接过那张画满勾勾画画的纸,上面用铅笔标着不同种子的发芽温度,旁边还有杨德昌歪歪扭扭的批注:“这个得盯着,上次差点搞错”。他心里一暖,抬头就见俩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正盯着他床头的合作社章程看,建国挠挠头:“小叔,咱合作社啥时候能种这个西红柿?我娘说要是能批量卖,就给我买辆新车。”
“快了。”王琳笑着把西红柿往他手里塞了个,“先尝尝你的宝贝果子,要是真甜,咱这季就试种。”
建国立刻跳起来:“我去叫我爹来翻地!他昨儿还说闲得慌!”话音未落,人已经蹿出了房门,虎娃也跟着跑,两个人的脚步声咚咚响,把楼下的杨菊花都惊动了。
“慢点跑!摔着咋办!”杨菊花的声音从院子里飘上来,混着黑子的轻吠。王琳拿着那张时间表走到窗边,正看见杨德昌扛着锄头往菜园子走,见他探头,远远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又冲他挤了挤眼。
“干完活我们下午再聊。”俩人一边跑,一边朝楼上的王琳挥手。
阳光正好,透过窗棂落在纸上,把那些铅笔字晒得暖融融的。王琳摸了摸口袋,那片枯叶不知何时被他抚平了边角,此刻躺在掌心,倒像是片能生根发芽的种子。他深吸一口气,听见楼下传来母亲和舅舅说笑的声音,忽然觉得,这日子啊,就该是这样,热热闹闹,带着股子往土里扎的劲儿。
“有你们真好。”
王琳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亲切的人,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二妈。”
就在这时,老四也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进来。
“老四啊!你怎么也这么早啊?”杨菊花热情地招呼着老四,“吃饭了没有呀?要不你就在这里一起吃吧,人多也热闹些。”
杨菊花心里清楚,老四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生活,吃饭时间常常没有规律,所以她总是担心老四会饿着肚子。
“行,二妈,那我就不客气啦!”老四爽快地答应道,“您就让舅妈多做点好吃的,我今天可懒得做饭啦。”
“行嘞,不就多一双筷子的事儿嘛!老四,你先和琳儿聊会儿天,饭马上就好啦。”杨德昌的媳妇面带微笑,操着一口浓厚的南方口音,热情地接过了话头。
“好嘞,谢谢二妈!”老四满心欢喜地回应道。
“哎,二妈,我刚刚看到建国和虎娃两个像疯了似的跑出去了,他们俩来找王琳是有啥事儿吗?”老四突然想起刚才的情景,好奇地问道。
“我也不晓得哦,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事情,我哪里搞得清楚哟。”杨菊花笑着回答道,“你去问问琳儿不就晓得啦?”
老四“哎”了一声,转身噔噔噔上了楼。王琳刚把那张育苗时间表折好揣进兜里,就见老四探个脑袋进来,手里还攥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
“王琳,你看我找着啥了?”老四把盒子往桌上一放,揭开盖子,里面竟是半盒裹着油纸的旧种子,“前两年从山西捎来的谷子种,据说能抗倒伏,我琢磨着合作社要是种点杂粮,说不定能多份收入。”
王琳拿起一粒放在手心捏了捏,籽粒饱满得很。“你这藏货不少啊,”他笑着挑眉,“上次你说的那个杂粮加工厂,联系得咋样了?”
“正说这事儿呢!”老四往床边一坐,掰着手指头数,“镇东头老王家那间废弃的粮仓,我去看过了,改改就能用。就是机器得托人从县里调,我昨儿给农机站打了电话,他们说下月初能有空……”
俩人正聊着,楼下飘来葱花炝锅的香味,混着杨德昌媳妇喊吃饭的嗓门。老四抽了抽鼻子:“闻着像煎鸡蛋,舅妈这手艺,比镇上饭馆强多了!”
王琳跟着起身,走到楼梯口就见杨菊花正往桌上端咸菜坛子,杨德昌蹲在灶门口添柴,火光把他的脸映得红扑扑的。黑子趴在桌腿边,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着地面,见人下来,抬嘴舔了舔王琳的裤脚。
“快来快来,鸡蛋刚煎好!”杨德昌媳妇把盘子往中间推了推,金黄的蛋边翘着焦脆的边,“老四多吃点,看你瘦的。”
老四也不客气,拿起馒头掰开,夹了块鸡蛋就往嘴里塞,含糊不清地说:“还是二妈家吃饭香,我那冷锅冷灶的,煮碗面都嫌麻烦。”
杨菊花笑骂:“多大的人了还不会照顾自己,回头让你舅妈教你蒸馒头,我这儿有新磨的玉米面,拿去试试。”
王琳拿起筷子,看着满桌冒着热气的饭菜,听着老四和舅舅拌嘴的声音,忽然觉得那铁盒子里的种子,还有口袋里的育苗时间表,都像是揣着一团暖烘烘的希望。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桌角投下亮闪闪的光斑,像极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模样。
“对了,”王琳忽然想起什么,看向老四,“下午跟我去看看老王家的粮仓,顺便把那谷子种带去,让农技站的人瞅瞅能不能用。”
老四嘴里的馒头还没咽完,忙不迭点头:“得嘞!吃完就走!”
杨德昌在旁边插了句:“我也去,那粮仓的顶子去年漏雨,我熟门熟路,正好看看该咋修。”
杨菊花端着粥碗,看着这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盘算着,眼角的皱纹又堆起笑意。这日子啊,就像灶膛里的火,添点柴就旺得很,热热闹闹的,才有奔头。
这话逗得王琳笑了出来,眼角的愁绪散了大半。两人并肩走着,影子在地上随脚步晃悠,像极了小时候一起去河边摸鱼的模样。胡同里飘来各家做饭的烟火气,混着脆枣的甜香,王琳忽然觉得,那些自己扛着的难处,好像也没那么沉了。
“对了,”杨德昌忽然想起什么,“你舅妈腌的酸豆角里放了新晒的花椒,保准够味儿,晚上让你妈多蒸俩馒头。”
“得嘞,”王琳应着,脚步轻快了不少,“我还得跟你学学怎么看育苗棚的温度,别回头又出岔子。”
“这有啥难的!”杨德昌一脸自信地拍着胸脯说道,“包在我身上!不过呢,我就怕你这个人又像上次那样突然搞失踪,到时候可就麻烦啦。所以呢,我看还是算了吧。”他一边说着,一边哈哈大笑起来,似乎觉得自己的这番话很有趣。
王琳听了杨德昌的话,也跟着轻松地笑了起来。他知道杨德昌只是在开玩笑,并没有真的想要放弃。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黑子欢快的叫声和孩子们清脆的笑声。那声音在风中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串被阳光晒暖的铃铛,清脆悦耳,让人心情愉悦。
当晚,乡村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美味的农家菜肴,一边畅谈着彼此的生活和趣事。笑声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回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杨菊花忍不住连连打起了哈欠,大家这才意识到夜已经深了。
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房间里,王琳依然懒洋洋地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这里的床铺柔软舒适,让他感觉仿佛置身于云端一般,怎么睡都睡不够。
“王琳……”,
“小叔……!”
随着粗犷的声音,虎娃和建国已经进了院子。和杨菊花、杨德昌打了个招呼后,二人毫不客气的直冲二楼。
王琳被这一粗一细两道声儿吵得眼皮直跳,还没来得及翻个身,就见虎娃那带着泥点的鞋底子“咚”一声踩在楼板上,紧接着建国举着个红得发亮的西红柿扑到床边:“小叔!你看我家的早熟品种,比老李家的甜!”
虎娃也凑过来,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德昌叔让我给你送这个,说是农技站老周给的育苗时间表,他说你一看就懂。”
王琳揉着眼睛坐起来,接过那张画满勾勾画画的纸,上面用铅笔标着不同种子的发芽温度,旁边还有杨德昌歪歪扭扭的批注:“这个得盯着,上次差点搞错”。他心里一暖,抬头就见俩和自己年纪相仿的人正盯着他床头的合作社章程看,建国挠挠头:“小叔,咱合作社啥时候能种这个西红柿?我娘说要是能批量卖,就给我买辆新车。”
“快了。”王琳笑着把西红柿往他手里塞了个,“先尝尝你的宝贝果子,要是真甜,咱这季就试种。”
建国立刻跳起来:“我去叫我爹来翻地!他昨儿还说闲得慌!”话音未落,人已经蹿出了房门,虎娃也跟着跑,两个人的脚步声咚咚响,把楼下的杨菊花都惊动了。
“慢点跑!摔着咋办!”杨菊花的声音从院子里飘上来,混着黑子的轻吠。王琳拿着那张时间表走到窗边,正看见杨德昌扛着锄头往菜园子走,见他探头,远远地比了个“加油”的手势,又冲他挤了挤眼。
“干完活我们下午再聊。”俩人一边跑,一边朝楼上的王琳挥手。
阳光正好,透过窗棂落在纸上,把那些铅笔字晒得暖融融的。王琳摸了摸口袋,那片枯叶不知何时被他抚平了边角,此刻躺在掌心,倒像是片能生根发芽的种子。他深吸一口气,听见楼下传来母亲和舅舅说笑的声音,忽然觉得,这日子啊,就该是这样,热热闹闹,带着股子往土里扎的劲儿。
“有你们真好。”
王琳静静地凝视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亲切的人,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二妈。”
就在这时,老四也迈着轻快的步伐走了进来。
“老四啊!你怎么也这么早啊?”杨菊花热情地招呼着老四,“吃饭了没有呀?要不你就在这里一起吃吧,人多也热闹些。”
杨菊花心里清楚,老四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生活,吃饭时间常常没有规律,所以她总是担心老四会饿着肚子。
“行,二妈,那我就不客气啦!”老四爽快地答应道,“您就让舅妈多做点好吃的,我今天可懒得做饭啦。”
“行嘞,不就多一双筷子的事儿嘛!老四,你先和琳儿聊会儿天,饭马上就好啦。”杨德昌的媳妇面带微笑,操着一口浓厚的南方口音,热情地接过了话头。
“好嘞,谢谢二妈!”老四满心欢喜地回应道。
“哎,二妈,我刚刚看到建国和虎娃两个像疯了似的跑出去了,他们俩来找王琳是有啥事儿吗?”老四突然想起刚才的情景,好奇地问道。
“我也不晓得哦,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事情,我哪里搞得清楚哟。”杨菊花笑着回答道,“你去问问琳儿不就晓得啦?”
老四“哎”了一声,转身噔噔噔上了楼。王琳刚把那张育苗时间表折好揣进兜里,就见老四探个脑袋进来,手里还攥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
“王琳,你看我找着啥了?”老四把盒子往桌上一放,揭开盖子,里面竟是半盒裹着油纸的旧种子,“前两年从山西捎来的谷子种,据说能抗倒伏,我琢磨着合作社要是种点杂粮,说不定能多份收入。”
王琳拿起一粒放在手心捏了捏,籽粒饱满得很。“你这藏货不少啊,”他笑着挑眉,“上次你说的那个杂粮加工厂,联系得咋样了?”
“正说这事儿呢!”老四往床边一坐,掰着手指头数,“镇东头老王家那间废弃的粮仓,我去看过了,改改就能用。就是机器得托人从县里调,我昨儿给农机站打了电话,他们说下月初能有空……”
俩人正聊着,楼下飘来葱花炝锅的香味,混着杨德昌媳妇喊吃饭的嗓门。老四抽了抽鼻子:“闻着像煎鸡蛋,舅妈这手艺,比镇上饭馆强多了!”
王琳跟着起身,走到楼梯口就见杨菊花正往桌上端咸菜坛子,杨德昌蹲在灶门口添柴,火光把他的脸映得红扑扑的。黑子趴在桌腿边,尾巴有一下没一下地扫着地面,见人下来,抬嘴舔了舔王琳的裤脚。
“快来快来,鸡蛋刚煎好!”杨德昌媳妇把盘子往中间推了推,金黄的蛋边翘着焦脆的边,“老四多吃点,看你瘦的。”
老四也不客气,拿起馒头掰开,夹了块鸡蛋就往嘴里塞,含糊不清地说:“还是二妈家吃饭香,我那冷锅冷灶的,煮碗面都嫌麻烦。”
杨菊花笑骂:“多大的人了还不会照顾自己,回头让你舅妈教你蒸馒头,我这儿有新磨的玉米面,拿去试试。”
王琳拿起筷子,看着满桌冒着热气的饭菜,听着老四和舅舅拌嘴的声音,忽然觉得那铁盒子里的种子,还有口袋里的育苗时间表,都像是揣着一团暖烘烘的希望。窗外的阳光斜斜照进来,在桌角投下亮闪闪的光斑,像极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模样。
“对了,”王琳忽然想起什么,看向老四,“下午跟我去看看老王家的粮仓,顺便把那谷子种带去,让农技站的人瞅瞅能不能用。”
老四嘴里的馒头还没咽完,忙不迭点头:“得嘞!吃完就走!”
杨德昌在旁边插了句:“我也去,那粮仓的顶子去年漏雨,我熟门熟路,正好看看该咋修。”
杨菊花端着粥碗,看着这几个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盘算着,眼角的皱纹又堆起笑意。这日子啊,就像灶膛里的火,添点柴就旺得很,热热闹闹的,才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