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太感人了-《鉴宝:我能穿越到70年代》

  终于到了彩排的日子。厂里的大礼堂坐满了人,连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准备录制一些片段做新闻报道。

  当李文轩和一群男工人唱起《愚公移山》时,整个礼堂都沸腾了。这首歌的歌词充满了力量,曲调激昂向上,非常适合工人们演唱。

  “愚公移山不算快,年纪老老挖山不算快,儿子接着挖,孙子接着挖…”

  台下掌声雷动,很多人都跟着哼唱起来。

  更让人惊艳的是李文轩和徐楠的《知心爱人》。两人的声音配合得天衣无缝,徐楠的甜美和李文轩的深情相得益彰,整首歌演绎得感人至深。

  “茫茫人海中,你是我最深的思念,漫漫长路上,你是我最亲的知心爱人…”

  台下已经有人开始抹眼泪了,这首歌太感人了。

  电视台的记者更是激动不已,连忙让摄像师多拍一些镜头。这样的好歌,绝对是新闻亮点。

  当天晚上,电视台就播出了相关新闻,两首歌的片段也被播了出来。消息一出,立刻在全市引起了轰动。

  文化局的刘局长正在家里看电视,当听到这两首歌时,整个人都震惊了。

  “这是谁写的歌?太好了!”刘局长激动地站起来,“这样的人才应该在文化局工作才对!”

  当电视上出现李文轩的画面时,刘局长仔细看了看,突然拍了拍脑袋。

  “这不是那个李文轩吗?就是前段时间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那个年轻人!”

  刘局长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机械厂的号码。

  “喂,是机械厂吗?我是文化局的刘志明,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厂的李文轩同志…”

  第二天一早,副厂长就找到了李文轩。

  “文轩啊,文化局的刘局长打电话来了,想把你调到文化局去工作。”副厂长的语气很复杂,既有不舍,又有些羡慕。

  “文化局?”李文轩故作惊讶,“我在工会挺好的,哪也不想去。”

  副厂长愣了一下,“你…你不愿意去文化局?那可是市里的单位啊,比我们厂强多了!”

  “我觉得工会挺适合我的,而且同事们都很好相处。”李文轩淡淡地说道。

  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都傻眼了,纷纷议论起来。

  “李文轩疯了吧?文化局不去?”

  “那可是铁饭碗中的铁饭碗啊!”

  “这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副厂长看着李文轩平静的表情,心中却在琢磨。这个李文轩能写出这么好的歌,肯定不是普通人。现在文化局都主动要人了,他还这么淡定,说明背后肯定有更大的靠山。

  想到这里,副厂长对李文轩更加客气了,“那…那好吧,你愿意留在厂里,我们当然欢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

  李文轩笑了笑,心中暗道:现在还不是离开的时候,工会这个位置正适合自己的计划。第十一章

  工厂里的消息传得比风还快。

  李建国刚走到车间门口,就被一群工友团团围住。

  “建国,听说工厂要调你回来?”老张抹着手上的机油,眼里带着羡慕。

  “是啊,副厂长亲自去工会找你了!”小王凑过来,“你小子可真有本事,在工会混得这么好。”

  李建国摆摆手:“什么调回来,我在工会挺好的,哪也不想去。”

  话音刚落,周围瞬间安静下来。

  “你疯了?”老张瞪大眼睛,“工厂正式工啊!铁饭碗!”

  “就是,工会那破地方有什么前途?”

  “建国,你脑子进水了?”

  七嘴八舌的指责声此起彼伏,李建国只是淡淡一笑,转身就走。

  “这小子真是傻到家了!”

  “好好的机会不要,非要在工会待着。”

  “我看他就是想当一辈子临时工!”

  议论声在身后响起,李建国充耳不闻。

  副厂长王明站在办公室窗前,正好看到这一幕。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

  “老王,你说这个李建国是不是脑子有问题?”人事科长走进来,“这么好的机会都不要。”

  王明摇摇头:“我看未必。你想想,一个普通工人,敢这么理直气壮地拒绝工厂的橄榄枝,没点底气敢这样?”

  “你的意思是…”

  “他背后肯定有人。”王明眯起眼睛,“而且还不是一般人。”

  人事科长愣了愣:“那我们还要不要继续…”

  “要,当然要。”王明转过身,“对这种有背景的人,我们更要客气点。万一哪天他发达了,还能想起我们的好。”

  李建国回到工会,刘主任正在办公室里打电话。

  “建国回来了?”刘主任放下电话,“工厂那边怎么说?”

  “我说不去。”

  刘主任差点被茶水呛到:“你说什么?”

  “我在工会挺好的,不想走。”李建国重复了一遍。

  “你…”刘主任指着他,半天说不出话来,“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知道。”李建国坐下来,“刘主任,我觉得在工会能学到更多东西。”

  刘主任看着他,突然笑了:“行,既然你这么想,那就留下吧。反正工会也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

  下午没什么事,李建国骑着自行车出了城。

  最近他迷上了收旧货,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空手而归,但偶尔也能淘到些好东西。

  第一家是个老农,听说有人收旧货,兴冲冲地拿出一个破瓦罐。

  “这个怎么样?我家祖传的!”

  李建国看了看,普通的粗瓷罐,还缺了个口子:“大爷,这个不值钱。”

  老农不死心,又搬出一堆破铜烂铁:“这些呢?都是好东西!”

  李建国摇摇头,骑车走了。

  第二家更夸张,直接拿出一个明显是现代工艺品的“古董”花瓶。

  “小伙子,这可是宋代的!”

  李建国差点笑出声来,那花瓶底部还贴着“景德镇制”的标签呢。

  连续跑了七八家,都没什么收获。眼看天色渐晚,李建国准备回城。

  路过一个小村庄,他觉得口渴,就敲了敲一户人家的门。

  开门的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满脸皱纹,但眼神很和善。

  “大爷,能给我点水喝吗?”

  “当然可以!”老人热情地让他进屋,“天这么热,快进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