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特来姜府应聘-《假少爷回村后,成京城第一状元郎》

  次日,姜淮照旧上值。

  这次他出门总感觉自己一个人,好像缺了点儿什么。

  想了想,对,就是书童。

  有个书童,就是跑腿儿送信,抄些文书,或者给宫里的他送些吃食也方便点。

  他当即吩咐孙鸿,“孙叔,你看看这几日能不能帮我寻一个书童来?最好识字多一点儿的,会写那更好了。”

  “成,老爷,我这就帮你找。”

  “好,家世清白一点的。”

  “遵命!“

  之后姜淮就去了宫里。

  到了宫门口,他照旧下马车走进去。

  姜淮就碰到两个熟悉的人。

  正是周良平和许文才。

  “姜兄!”

  两人远远的就从不远处朝姜淮喊。

  “姜兄啊!你被分配到哪个馆了?”许文才看向姜淮率先问。

  “我在实录馆,你们呢....被分派到哪里了?”

  姜淮知道,他们两个都考中庶吉士,因此也可以留任翰林院,参与国史编纂,或者文书起草。

  职位是从七品翰林院编修。

  “我们俩啊,参与典章制度汇编!”

  “典章制度汇编?”

  姜淮知道了,他们在“会典馆”,汇编《大黔会典》。

  虽然他们都是翰林,但所在的馆和姜淮不同。

  “你们那里如何?活儿多吗?”姜淮问。

  “多,每日处理不完的文书,看不完的史料!”

  “就是,我昨天看了一天的前辈整理的资料,没把我眼睛看瞎。”周良平道。

  “哎,慢慢来!”姜淮这儿估计正活儿还没开始呢!不过他们汇编典章的估计更麻烦,繁琐。

  之后三人一起去往翰林院,再分别去往自己的馆,就散了。

  .............

  这几日,姜淮在翰林的日子确实枯燥无趣。

  每日不是撰抄文献,就是修史,虽然枯燥,但他还看到了不少珍稀藏书。

  近期,隆庆帝颁布了新的商户政策。

  说是对商户提高税率,对某些行业做了严格限制,禁止私营,禁止世家大族的垄断。

  当今陛下一方面厌恶商户做大,担心他们利润丰厚垄断经济,又担心过于重农抑商,无法发展经济。

  等新的商户政策出来,各地商人纷纷摸到风向。

  说明皇帝已经开始打击商户,加强对商户的控制,另一方面提高税率也是为了充实国家内帑。

  此刻,两淮,徽商,扬州,晋商地区的盐引大商也嗅到苗头。

  前段时间听说西北缺军饷,现在当今陛下又提高税率,这是国库空了,要拿他们开刀了吗?

  此刻,南方徽州的徽商卢德海最为胆颤。

  他之前因为盐引经营不善,去京请了内帑,皇上大发慈悲,特允内务府拨了三十万银救济他。

  当时他谢了又谢了。

  皇上也说是帮助他周转资金,维持盐业运营,确保民生必需。

  听起来貌似皇恩浩荡,体恤商艰。

  但他们这些盐商都知道,这不过是皇上充实内帑的一种手段。

  因为找皇家借银是要收高额利息的,而且随着年限还越来越高。

  这样,他除了每年要将盐引收入的一大半上缴国库,还要还皇上之前的借银和利息,这样年年下去,他哪里还得清啊。

  盐业虽然暴利,但风险也高。

  不过如果不是和皇室绑定,他们也没机会获取如此财富。

  ……………………

  这天,姜淮休沐,他待在府中。

  一个穿着打着补丁粗布衣服的男子正站在姜府门前。

  这人叫梁远,听说姜府招书童,这才过来的。

  此刻,一个门房守在门口。

  姜淮之前授官后,又给家里买了几个小厮。

  那个门房看见梁远,当即道,“站住!小叫花子,这里不是你要饭的地方。”

  梁远的脸刷地红了,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扮,虽已经是最体面的衣服,但在姜府门前,确实寒酸。

  “这位大哥,我不是来乞讨的。”梁远对着门房深施一礼,“听闻姜大人府上需要一名书童,我虽出身贫寒,但略通文墨,特来应聘。”

  门房上下打量他,“我们老爷说,姜府的书童至少得是正经读过书的。你识得几个字?”

  “小哥,在下《论语》《孟子》都能诵读,《诗经》也略知一二。”梁远不卑不亢地回答。

  “这些你都会?”门房疑惑。

  “是!“

  那门房犹豫许久,要不要把他请进去。

  还是孙鸿走出来道,“发生什么事了?”

  那门房当即上前道,“孙管家,这人说来应聘书童。大人今日确实在府中,但...……”

  “让他进来吧。”门内响起一个清朗的声音,正是姜淮。

  他正准备出门,见有门童上门应聘,就先看看吧。

  那梁远一看见姜淮,当即跪地,“小人梁远,拜见姜大人。”

  这位就是六元及第的新科状元姜淮?

  梁远抬头,只见面前这位新科状元身着月白色长袍,约莫二十出头,面容俊朗,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

  姜淮走近几步:“起来吧。方才在院内,听到你说能诵《论语》《孟子》,可是真的?”

  梁远站起身,低着头:“回姜大人话,小人不敢妄言。虽未正式进学,但家中有些旧书,常自学诵读。”

  “哦?”姜淮来了兴趣,“那你背一段《论语·学而》我听听。”

  梁远深吸一口气,清晰而流畅地背诵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背完一章,梁远悄悄抬眼,看姜淮的表情。

  又见他脸上流露出些许赞许,心下定了定。

  “不错,字正腔圆,毫无滞涩。”姜淮点点头,“你多大了?家中还有什么人?”

  “回姜大人的话,小人十五岁,家中只有老母一人。父亲早逝,母亲靠织布为生,近来染病...”说到这里,梁远声音哽咽,急忙止住。

  姜淮问:“所以你想来做书童,为母亲挣药钱?”

  梁远诚实地点点头:“是。小人虽出身寒微,但手脚勤快,愿为大人效犬马之劳。”

  姜淮沉思片刻,突然问道:“《孟子·告子下》中,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下一句是什么?”

  梁远不假思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姜淮眼中闪过赞赏:“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梁远略作思考,答道:“这是说,上天要让一个人承担重任,必先让他在心志上受磨练,身体上受劳累,经历贫困和挫折,以此锻炼他的心性和能力,使他能够胜任未来的责任。”

  “很好。”姜淮满意地点头,“你随我来。”

  之后,姜淮带着他来到一间书房。

  只见这书房四壁摆满书籍,案几上摊开几卷文书,墨迹未干。

  姜淮在书案后坐下,之后对梁远道:“你可知道做我的书童需要做些什么?”